关于效果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 与杂交稻不同播种量和株距的机插效果与产量表现相关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

这篇效果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

杂交稻不同播种量和株距的机插效果与产量表现

陈叶平1,陈惠哲2,许剑锋1

(1.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浙江杭州 310020;

2.中国水稻研究所,浙江杭州 310006)

摘 要:两系杂交稻播种量增加有利于降低机插秧漏秧率,提高基本苗数,但机插秧的每丛苗数之间差异较大,杂交稻机插需要综合考虑漏秧率、适宜基本苗数等因素,并根据落田苗群体的分布规律合理施肥,以实现高产.用9寸插秧机机插,在密植(株距14cm、16cm、18cm)条件下,稀播(60g/盘)平均产量高于密播(80g/盘)处理;在适当稀植(株距21cm)时,需要适当增加播种量(80g/盘),增加每丛苗数,以保证获得较高穗数,从而获得高产.本试验结果表明,杨两优6号,以稀播(60g/盘)、密植(株距14cm)产量表现最佳;两优培九,以稀播(60g/盘)、适当密植(株距16cm)产量表现最好.

关键词:杂交稻;播种量;株距;产量

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其稳定生产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及老龄化,传统手工种植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益低,已成为制约我国水稻产业发展的瓶颈,我国稻作技术向着机械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发展.近年来在政策支持下,我国水稻机插秧技术快速发展.现有机插育秧为降低漏秧率,播种量大,机插每穴本数多[1];目前我国南方稻区种植以杂交稻为主,要求少本稀植,才能充分发挥增产潜力[2-3],因此,探究一个合理的杂交稻栽插密度对我国杂交水稻机械化生产具有重大意义.我国大面积推广使用的9寸插秧机行距均固定为30cm,株距可调[4-5],因此,调节株距是实现稻田栽插密度改变的重要手段.为此,本文在机插秧条件下,设置不同播种量育秧及不同机插株距,探明机插效果,并明确不同机插密度条件下杂交水稻的产量表现,为杂交稻机械化种植技术的推广及应用提供支撑.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品种

试验于2013年在中国水稻研究所富阳试验基地进行,试验田土质为黏壤,肥力中上等.选用在南方水稻生产中大面积使用的两系杂交稻两优培九、扬两优6号为参试品种.

1.2 试验设计

播种期均在5月28日播种,按标准9寸秧盘(秧盘长58cm,宽28cm和高2.8cm),每盘播种量设计2个处理,分别为60g/盘和80g/盘,均匀播种,采用基质育秧.6月15日用洋马VP-6高速插秧机机插,秧龄18d,机插规格为行距30cm,设置4个株距处理,分别为14cm、16cm、18cm和21cm.采用大区试验,每处理100m2.各处理间施肥和管理一致,氮肥(折合成纯氮)180kg/hm2,磷肥(折合成P2O5)45kg/hm2,钾肥(折合成K2O)100kg/hm2.氮肥中基肥、分蘖肥和穗肥的比例分别为5:3:2,分蘖肥在机插一周后施用.氮肥均为尿素.磷肥为过磷酸钙,全部作基肥施用.钾肥为氯化钾,一次性做穗肥施入.水分管理为早期浅水勤灌,有效分蘖末期排水晒田,分次轻晒,孕穗至抽穗期采用间歇灌溉,干干湿湿,以湿为主.水稻生长期间适时防除病虫和杂草,保持水稻植株生长发育正常.

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漏秧率和每丛苗数:机插后第2天调查漏秧率和每丛苗数,每处理调查90株,3个重复,统计每丛苗数,计算漏秧率.

产量及其构成:成熟期各处理随机取有效穗数40丛计算有效穗,用平均数法取有代表性的水稻植株5丛考种.用清水漂洗法分出空秕粒,计算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各处理实割测定其实际产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播种量育秧的机插效果

机插后第2天调查漏秧率和每丛苗数(表1),结果显示,扬两优6号60g/盘和80g/盘播种量的机插漏秧率分别为8.52%和4.81%,平均每丛苗数分别为2.87株和3.30株;两优培九也呈现相同规律,60g/盘和80g/盘播种量的机插漏秧率分别为6.30%和4.07%,平均每丛苗数分别为2.31株和3.03株,表明机插秧在播种量增加有利于降低漏秧率,提高基本苗数.调查也发现机插秧的每丛苗数之间差异较大,扬两优6号60g播种量处理的每丛苗数主要集中在2、3、4株之间,分别占25.19%、19.63%和19.26%,而80g播种量每丛苗数主要集中在4、3、2、5株之间,分别占24.07%、19.63%、18.15%和18.15%;两优培九60g播种量的每丛苗数主要集中在2、1之间,分别占28.52%和27.04%,而80g则主要集中在3、2、4之间,分别占23.33%、20.37%和18.15%,说明杂交稻机插,随着每盘播种量的增加,每丛苗数也相应增加,变化幅度增大.生产应用中需要综合考虑漏秧率、每丛苗数、适宜基本苗数及密度确定合理播种量.

2.2 产量及穗粒结构

比较不同播种量和株距机插的水稻产量及构成(表2),结果表明,参试的2个品种趋势一致,60g播种量下不同株距平均产量均大于80g播种量处理,扬两优6号和两优培九60g播种量处理产量分别为7 463.6kg/hm2和7 313.8kg/hm2,均高于80g播种量处理的7 138.5kg/hm2和6 903.3kg/hm2,分析比较不同株距,其中可发现在14cm、16cm、18cm株距下两个品种60g播种量机插的产量均高于80g播种量机插,但21cm株距下呈现相反.从穗数结构看,表明在种植密度适当保证,株距小于18cm时,60g播种量机插易获得高产,而种植密度较小,株距为21cm时,需要适当增加播种量,以保证高产.不同播种量情况下,均随着种植密度增加,亩有效穗增加,每穗粒数变化无规律,从穗粒结构看,杨两优6号以60g播种量、14cm株距处理产量穗粒最为协调,产量最高,80g播种量、14cm株距产量次之;两优培九以60g播种量、16cm株距处理穗粒结构最佳,产量最高,60g播种量、14cm株距处理次之,80g播种量、14cm株距处理居第三位.

3 小结与讨论

水稻种植密度与产量关系密切,随着栽培密度的增加水稻产量升高,但超过适宜密度后下降[6].汪秀志等认为适当减距、增大种植密度可提高寒地水稻生长前期的干物质生产量和后期干物质积累量[7].本研究发现,两系杂交稻播种量增加有利于降低机插秧漏秧率,提高基本苗数,但机插秧的每丛苗数之间差异较大,杂交稻机插需要综合考虑漏秧率、适宜基本苗数等因素,并根据落田苗群体的分布规律合理施肥,以实现高产;60g播种量下平均产量高于80g播种量处理,但根据株距有所差异,在14cm、16cm、18cm株距下参试的两个杂交稻品种60g播种量机插的产量均高于80g播种量机插,但在21cm机插株距下呈现相反,表明在种植密度适当保证,株距小于18cm时,60g播种量机插易获得较高穗数而高产,而种植密度较小,株距为21cm时,需要适当增加播种量,增加每丛苗数,以保证获得较高穗数,从而获得高产.本试验结果表明,杨两优6号,以稀播(60g)、密植(株距14cm)产量表现最佳;两优培九,以稀播(60g)、适当密植(株距16cm)产量表现最好.

参考文献

[1] 韩正光,朱祥林,吕宏飞,等.稀播长秧龄对机插水稻生长特性及产量的影响[J].中国稻米,2013,19(6):67-69.

[2] 朱德峰,陈惠哲.水稻机插秧发展与粮食安全[J].中国稻米,2009,15(6):4-7.

[3] 李泽华,马旭,谢俊锋,等.双季稻区杂交稻机插秧低播量精密育秧试验[J].农业工程学报,2014,30(6):17-27.

[4] 陆秀明,黄庆,刘怀珍,等.机插超级稻在不同施肥水平和不同插植密度下的生育特性及产量表现[J].中国农学通报,2014,30(21):152-157.

[5] 叶厚专,李艳大,沈显华,等.不同机插行距对水稻产量的影响[J].中国农机化,2012,(4):59-62.

[6] 王成瑷,王伯伦,张文香,等.栽培密度对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5,35(4):318-322.

[7] 汪秀志,李军,刘崇文,等.施氮和密度对寒地水稻干物质积累的影响[J].西北农业学报,2013,22(9):55-64.

效果论文范文结:

适合不知如何写效果方面的相关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效果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