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现当代文学类本科论文怎么写 与论现代性理论和中国现当代文学转型类论文如何写

此文是一篇现当代文学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论现代性理论和中国现当代文学转型

刘 蕾

内容摘 要: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当代文学语境之中引入现代性理论开始,时至今日,其已成为中国研究当代文学转型的强大支撑,在该学科研究格局的改变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为学术研究的中坚力量.本人探讨了在不同语境下现代性和现代化的交替使用情况,意在对相关节点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现代性 当代文学 研究

一.“现代性”命题的充分展开和相互冲突

上世纪八十年代,海外华人李欧梵在考察中国现当代文学中首先使用现代性理论.费正清在主持编写《剑桥中华民国史》的时候,李欧梵也参与其中,攥写的部分是中国现代文学史,其在标示1895—1927年文学趋势的时候使用的是判断语,那就是“现代性的追求”.在该部分中,李欧梵借用了《现代性的诸副面孔》这一经典著作中作者卡林内斯库的理论加以描述,对审美现代性和启蒙现代性的不同路径进行分析,对现代中国以及现代西方在不同语境中现代性的差异进行描述.李欧梵严格的区分这两种现代性的观点,在国内现代文学研究中给予引入,探讨了中国语境环境下现代性的特殊性.

上世纪九十年代,人们逐渐的关注以及接纳“现代性的追求”这一命题以及李欧梵分辨的两种现代性.但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语境中,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已经开始引进现代性理论,以启蒙现代性为文学视角,并与当时的国家目标——四个现代化相呼应.启蒙现代性的文学观针对人性的践踏,是对的社会想象的揭露.进入九十年代后,随着国内市场化的深入,在思想领域中的现代性命题被现实的激荡所激活,内涵愈加丰富,在现当代文学研究中展现的涵盖力比较充足,其多元性、多重性进一步显现,但是其鲜明的内在矛盾也比较突出.或者可以这样理解:正是其丰富性、矛盾性以及混沌性,才让该命题显现出强劲的生机和活力.

二.“中华性”和“西方性”:对“现代性”话语的质疑

追溯至康德时期,其阐述的启蒙精神,或者上推至法国启蒙运动年代,张扬的启蒙现代性,已经走过了两百多年.相对启蒙现代性而言,法国诗人波德莱尔的一篇美术评论是西方学界明确界定审美现代性的根源.至此以后,马克斯·韦伯考察了现代资本主义和新教伦理之间的关系,海德格尔及后来者批判现代性,然后到上世纪后半叶兴盛的清算现代性,这都表明,西方艺术家和思想界一直在思考现代性,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但是,反观如今国内,却变得紧迫而局促.虽然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国内就开始使用现代性,然而,却在上世界九十年代才开始引起思想文化界真正的关注.在吉登斯看来,现代性的三大特征之首为时空的分离,而在国内,在思想和社会进程中,却表现出短促的时空分离以及交错缠绕,现代性、前现代、后现代被放置在同一时空内,这道“风景”是前所未有的.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思想进程中,中国大陆出现后现代主义并掀起浪潮.国内大规模推进市场经济进程,社会面临巨大的转型,思想文化和文学不可避免的受到一定的冲击,商品化和物欲不断侵蚀文学和思想文化.面对这从未出现也从未遇到的社会现象,文学界和思想界出现一定的裂隙,各自的选择和批判也不相同;当八十年代的精英意识、启蒙情怀以及理想主义被质疑的时候,知识阶层也出现了巨大的分化.坚持启蒙思想的人们,对拜金主义、物欲横流的社会现象,文学艺术领域中迎合市场的低俗现象,进行猛烈的抨击,并且引发了一场全国性的人文科学领域的大争论.一些年轻的学者,坚持理解和认同市场化的合法存在观点,认为世界的繁华自有其存在的道理,应该对自己的评论尺度以及理论立场进行合适的调整,这是一种文学认可也是一种新的文学态度.

三.在“后现代性”中重写“现代性”

我们应该怎样解释从“中华性”重返“现代性”的缘由呢?或许可以这样讲,如今大陆的发展呈现出一定的不平衡态势,互联网、移动通讯、市场全球化的出现,以及人们对新出现建筑的戏称,的确呈现出全球后现代主义的气象,但是,落后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足以证明我们还处于实现现代性的道路阶段.因此融合现代性和后代性,是我们适合的选择.

陈晓明被视为国内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发言人,在他看来现代性没有终点,但是他承认危机是后现代性和现代性的共同点,怎样处理西方对中国文化、精神等领域的侵蚀.后现代话语经过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拓展尤其是融合后殖民理论之后,其立场和理论主体出现很大的混乱情况.随着我们强化文化研究,九十年代的思想界对文化差异的政治学明显重视,重新以民族本位为出发点,强化中西二元对立,对现代性的基本价值准则加以批判和怀疑.不管是后现代性的描述还是现代性的言论,民族本位和中西对立始终是难题.

四.启蒙现代性论者的自省与追问

反思并追问现代性理论的不仅有后现代主义者,更有推崇启蒙精神的学人.就上世纪中国文学的启蒙现代性立场,时至今日,黄子平在一篇演讲中《再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其一检讨的是具有理想主义以及乐观主义气息,并在启蒙思想大潮中具有宏伟抱负的学人,其二,检讨的是文学史观.他对启蒙的有效性进行质疑,对重塑民族灵魂的可行性加以反思,对启蒙者的身份是否合法进行检讨和反思.这一系列问题均是上世纪我国文学史的核心概念.

社会虽然进步了,但是和科技、人性无关,也可以说是统治的技术以及伪装的技术在进步,战争的技术也在进步,统治技术进步是理性进步的后果.就人性而言,未必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进步.就被启蒙和启蒙的关系问题,即启蒙自身存在迷惘需要被启蒙,上世界二十年代的启蒙中,曾有人持这样的疑问:启蒙者是谁,被启蒙者又是谁,有人这样分析,阿Q临刑时需要画押但是画成了圆和瓜子形,但是为什么会设计为圆而不是直接按手印.这正是叙述者内心矛盾和复杂的最好体现.《阿Q正传》中,第一章的第一人称是作者自己,为阿Q做传,并且是前所未有的“正传”,这也许是叙述者是一种类似于新青年和“茂才”的人,同时又介于二者之间;第二章,第三人称是叙述者自身,但是不跟“传主”走要留在未庄,阿Q去了城市.叙述者始终处于需要被启蒙的位置,因此得出启蒙者也是需被启蒙的结论.上世纪八十年代,人们在分析明暗面的时候倾向于把鲁迅的存在主义为依据,这是非理性的表现.我们称二十年代的启蒙为“站在黑暗之口”,而八十年代的“门”为旋转门,四周都是光明,但是一旦其开始工作——旋转,我们却不知这种光明在什么方向.

五.现代性理论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多重范式

1.世俗现代性或“中产阶级”的现代性

就张爱玲的作品和现代性的关系而言,同样以“轻性”为着眼点,以个人主义的话语为特征,学界却对其有不一样的评价.王茜的《“中产阶级气质”的想像性满足——对“张爱玲热”的另一种解读》,对最近几年的“张爱玲热”现象进行深入的剖析,其中不乏犀利而又敏锐的言语对张爱玲在文学中构筑的“虚假的现代性”以及“中产阶级深化”进行猛烈的攻击.对“张爱玲热”的本质进行批判:“中产阶级深化”在中国本土文化披着贵族式华美的外衣以及西方的风情中亮相,让人们的想象空间被进一步激化,并让人们获得满足的主体意识.

随着获得中产阶级生活,在一些知识者文化人身上形成了一种中产阶级的气质;还有这样一部分人,生活水平没有达到中产阶级水平,但是精神上已经感染了中产阶级的气质.在这样的意识形态中,可谓是一场物质和想象的狂欢,“文学视野关注的对象已经不再是张爱玲,而是走向更为可拍的大众文化符号”,张爱玲和其作品紧紧地捆绑在一起,形成社会文化符号,在不同的语境中同时使用.王茜指出,我们不难发现,不管是怀旧的贵族情怀还是精致生活的情调,亦或者个人主义等流行词出现如中产阶级,如果我们细心的剖去媒体炒作的浮华,留下的是一些和中产阶级气质相关的繁琐想象,恰如在充满物欲的城市边缘.我们已经无法分辨究竟是张爱玲这个人还是其作品把这种想象的需要巧妙的传达,无论是平凡的大众还是媒体均在张爱玲的情感中缠绵,从中获得需要的想象性满足.

2.反现代性的现代性:积极的和否定的

在研究现代性和中国上世纪二十年代文学关系的过程中,其中值得我们注意的地方为反现代性的现代性问题.《当代中国的思想状况与现代性问题》的作者汪晖明确的指出“反现代性的现代性”是中国特有的现象,同时阐述了,“反现代性的现代化理论”并不局限于思想,而是自清朝末期以来的思想特征.人们所说的传统因素仅仅是“反现代”取向的一个因素,更重要的是内因为帝国主义的侵略以及资本主义社会危机的出现等这些历史情况,这些共同组成了寻求现代性的历史语境.一些对中国现代化运动有利的有识之士、有志之士,需要对中国现代化运动中怎样才能走出资本主义的侵袭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中国现代性思想中最基本的特征由对现代性的质疑和批判本身构成.所以,以悖论式的方式通过思想努力和社会实践寻求中国现代性是中国现代思想以及重要思想家的主要方式.对现代性的批判和反思是中国现代思想包含的内容.但是,在对现代化进行寻找的过程中,特定的语境下这种思想却发生了一系列本不应该具有的变化——反现代社会实践以及乌托邦主义:恐惧官僚制国家、轻视法律法规、推崇平等等.在国内的历史情境中,理性化的过程和现代化的努力拒绝同行,由此出现了深刻的历史反思和矛盾.在《关于现代性问题答问——答柯凯军先生问》中,汪晖曾经指出中国现代思想中有一种特有的反现代性的现代性特征.我们从殖义时始寻求现代性,这种寻求的本质的历史含义为批判资本主义以及反抗殖义.从梁启超、孙中山到,都坚持现代的立场,他们也清醒的认识到西方现代性的弊端.不仅如此,这种矛盾来源于现代性自身的冲突:现代性的结构并非一程不变,其内部存在一定的冲突,从现代性自身孕育中培育出反思和批判现代性,也可以这样讲,现代性自身也具有现代性.

六.结束语

在我国现代文学中,现代性以及和此相关的种种已经显现出勃勃的生机.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中一个重要的理论——现代性理论理应成为研究的新的视角.

参考文献

[1]禹建湘.禹建湘20世纪乡土想像中启蒙与现代性的悖论[J].中国文学研究. 2011(04)

[2]王光明,南帆,毛丹武,郑家建,余岱宗,郜积意,荒林,李金松,林建煌,郑国庆,周霞,谢惠英.在现代性话语场地里——现代性与中国文学的对话[J].东南学术.2000(03)

[3]张志忠.从《追求现代性》到“20世纪中国文学”命题的提出——现代性理论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转型之一[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5)

[4]廖青鹏.半个世纪的花开花落——从《倾城之恋》到《小团圆》看张爱玲小说创作变化[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08)

[5]郑春光,翟钰莹.此中有真意——李娟非虚构作品中的两个世界[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2)

[6]杨新刚.感恩行旅的热度与限度——20世纪80年代王蒙小说中的新疆叙事[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2)

(作者介绍:刘蕾,西南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研组教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方法)

现当代文学论文范文结:

关于对写作现当代文学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现当代文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

1、现当代文学论文选题

2、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选题

3、现当代文学论文

4、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5、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

6、文学杂志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