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山的红杜鹃在职开题报告范文 与远山的红杜鹃类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此文是一篇远山的红杜鹃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远山的红杜鹃

位于九华山天台以东的黄石溪,因盛产茗茶闻名于世(黄石溪毛峰1915年荣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而生于斯长于斯的小学教师宁永清,因坚守偏远山村三尺讲台声名远扬.从此,黄石人多了一张炫耀山寨的名片.

2017年4月28日,安徽省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和先进集体表彰大会在安徽大剧院隆重召开,宁永清作为省委省政府表彰对象上台领奖.那一刻,他精神抖擞,心潮起伏,浮想联翩.优秀员、最美乡村教师,师德先进个人……台上的风光,头顶的光环,这是何等的荣耀!那一刻,他也联想起曾动心离开三尺讲台,离开那些稚嫩可爱的山娃的情景……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宁永清深谙其理,若未秉持初心不忘,或无今朝人生风景.

抉择

“黄石溪的山水哺育了我,我不能对不起父老乡亲.”宁永清如是说.

一辈子坚守山村三尺讲台,动力何在?知悉宁永清暑假在家劳作,带着疑问,201 7年7月22日(大暑),笔者驱车赶赴黄石溪,实地采访宁永清.

黄石溪距山下南阳湾10公里,上山的道路陡峭险峻,第一次穿越令人胆战心惊.车窗外左侧沟壑千仞,右侧巉岩绝壁,任何闪失都将万劫不复.爱车像只大蜗牛,战战兢兢在大山的皱褶里爬行.不知煎熬了多久,汽车终于驶进黄石溪村口;

黄石溪又称黄石大峡谷,平均海拔800米,全长25公里.黄石之名源于古老道僧洞的传说.相传居洞道僧配药用茶,天长日久,晒茶的石块留下黄渍,得名“黄石”;又因峰间有溪,故名“黄石溪”.黄石溪古村形成何时,笔者未曾考证.据传最早是陈、熊两姓人家人居,后发展到多姓聚居.今全村分4个自然村,一道由南向北的峻岭将古寨隔成里寨与外寨.村内最多时有120余户近500人口.宋末元初诗人陈岩诗云: “平田千亩万山中,水脉高低处处通.黄石一溪三十里,暖风吹动稻花丛.”因境内风光旖旎,四季皆景,尤其外寨悬崖峭壁上有岩洞30余处(相传古时有兵屯住),里寨壁立山峰之谷底有老龙潭、新龙潭,故游人称之神奇的古山寨.散文家曹其明几度探访黄石古寨,写下美文《情钟黄石溪)).自九华山对外开放,黄石之旅方兴未艾.

在村西半山腰,有幢三开间两层普通民房,正屋北侧是间披房,正屋南边是间制茶房,这即宁永清的家.宁永清现年59岁,中等身材,圆脸,说话轻柔,对人和蔼可亲,眼角的皱纹刻画着岁月的印迹.因妻子一大早下地干活去了,他像个主妇沏茶备饭忙个不停.为争取时间,笔者反客为主,催促他客堂对桌而坐,寒暄之后,书归正传.

宁永清矢志山村三尺讲台,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

1978年8月,宁永清高中毕业参加高考已月余,翘首以盼金榜题名,但喜讯迟迟未到,他意识到自己名落孙山.一连几天,少语寡欢,愁眉郁闷.道理尽知,人生能有几回搏!在世俗眼里,山娃子念书就是为丢掉锄头杆子,就是为了找出路、谋生计,如若一考未中,就意味着回乡下地干活.俗语道,我命在我不由天!难道仕途对于山里娃真的是一座不可攀登的高峰?宁永清打心眼里不信这个邪.毕竟是血性男儿,连日沮丧并未灰心,他自我告慰,不能一考定终身.他在忧思未来的人生之路.

俗话说,母子连心.母亲章月霞早早觉察出宁永清的心思.平常不善言语的她,这天走进里屋,手捏着围裙,瞅着儿子唠叨起来.愁啥呢,没上榜还活不成,村里念高中的数你一个.想做啥,跟你爸说声,让他给拿个主意.

宁永清凝视着慈母一声不吭.其实,此刻他最大的心愿就是想复读备考.

宁永清的老家原在青阳县陵阳镇兰溪村,父亲宁茂森曾兼任兰溪、黄石溪两个村文书,因战乱自家房屋受损,土改时举家迁至黄石溪.父亲在村里称得上是个文化人,因而常嘱子女:山里娃不念好书就得土里刨食.因家境贫寒,哥哥姐姐只念了初一就辍学了.可怜天下父母心.为了让他和弟弟多读书,父母含辛茹苦,省吃俭用,数月不食内,几年不添衫,艰难时候几个鸡蛋、几斤洋芋都要拿到山下早市变卖.想起这些磨难,宁永清泪如泉涌.眼下哥哥已有两个孩子,弟弟高中在读,他的心愿无法脱口.左思右想,他决定为父母减负,与几个同学一道外出打拼.

黄石溪的夜幕总是提前降临.黄昏时,随着缕缕炊烟在屋顶上空缭绕弥漫,山村开始嘈杂起来,鸡鸭唧唧喳喳上篁,猪牛哼哼哞哞进栏,冷不丁传来几声犬吠.下地回来的男人在杂屋放置农具叮当作响,主妇们一边烧水做饭,一边呼儿唤女,一派人间烟火至味.亮灯了,山村黄昏时的嘈杂转瞬消退,恬淡的山寨显得格外安谧.吃罢晚饭,宁永清的母亲章月霞收拾厨房,其父亲宁茂森坐在堂厅,宁永清欲对父亲一吐为快,刚要开口,就听见一阵敲门声.宁永清上前打开门,是村支书向义保.宁茂森年长向义保,却起身迎客请坐.章月霞耳闻支书上门,忙着过来问候端茶.向义保、宁茂森堂桌对坐,宁永清紧挨着母亲背墙而坐.

新学年快要开学了,永清是何打算?闲聊片刻,向义保目光投向一旁的宁永清试探.

还没问呢,兴许他有想法,做啥要看他自己.宁茂森先是面带微笑,转而又眉头紧锁.

想法准有,一直憋着.章月霞瞅瞅坐在身边的儿子接过话茬:向支书有啥主意?

今天村小方校长找我诉苦,耍人.向义保边说边伸出手指头扒拉.小学五个班,代教两个班,一共七个班,知青三人,本地代课四人,老师是紧张点.

向义保说的村小,即黄石溪村黄石小学.因村小山高路远,条件艰苦,生活不便,师资总是力量薄弱,青黄不接,校长方继业一直犯难.

哦,他是想找代课教师.现在村小是村办村管,找你找对了.宁茂森一边应声,一边给向义保添水.

代课老师是啥待遇?章月霞对此显得关切.

老规矩,一年400个工分,每个工分折算0.7元,全年共计280元.向义保双手捂着茶杯,不假思索说道.

堂屋内面面相觑,阒然无声.

永清啦,留下吧!向义保趁热打铁,言辞恳切.你是山里唯一的高中生,乡亲们羡煞你这个“秀才”.眼下村小缺教师,你是最佳人选,为了娃娃们读书识字,你就当起“孩子王”吧!

听话听声,锣鼓听音.向义保名义鼓动宁永清,实则是动员说服宁永清父母.片刻,宁茂森圆场:这是个机会,容他(宁永清)考虑一下,回头捎个话给你.

言之有理,那我就静候佳音.向义保深汲一口茶,放下茶杯,起身告辞.

宁茂森心中有数,儿子的未来,何去何从,是件大事.次日晚上家庭会议,他开宗明义,谆谆善诱.有志者事竟成,好男儿志在四方. “家有三斗粮,不当孩子王”这已是『日话.作何选择,儿子你深思熟虑,不要过多顾及家庭.

我看这回就听支书的吧!章月霞如此直截了当,是怕儿子的主见与自己相悖.常言道,儿行千里母担忧.宁永清打小因受寒双腿落下病根,稍有受凉关节就发痛,这已成了为母一块心病,如若常年在外,她会牵挂不尽.这回支书找上门来,正中下怀,算是天赐良机,况且当老师也是个体面的差事,何不让儿子留在身边.

哥哥宁洪清、姐姐宁美兰、弟弟宁满清对当老师一致看好,但对宁永清该不该作此选择心里没底,所以坐在一旁不出言撮合.

宁永清坐在靠墙的小竹椅上,弓着腰,出了神.其实他一直在前后思量.父亲言之在理,母亲言之在情,支书言之在德.羊羔跪乳,乌鸦反哺.他是大山的孩子,回想自己求学成长路上村小的哺育,乡亲的帮助,老师的关爱,顿时心如潮涌.他从支书恳切的话语中,感悟出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是的,不能让山里娃当文盲啊!山娃们不能没有老师!为了山里娃的明天,他决定赶赴这场人生之约.他终于直起腰,嘘口气,手一摊:不早了,你们都趁早歇息吧.我拿定主意了,留在村小.

母亲章月霞和颜悦色,一家人拍手称善.

这一夜,宁永清不由自主地浮想起自己的快乐童年.他做了一个明亮美丽的梦.

育娃

“走上三尺讲台,就意味着踏上了艰辛而漫长的育人之旅.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培养人才.”宁永清如是说.

开学前,支书向义保兴致勃勃地领着宁永清去村小报到.材小在黄石溪南边村口,从西山腰往南至村小一里许.向义保边走边叮嘱宁永清进校“守则”,宁永清紧随其后嗯个不停.

向支书,劳你大驾了.校长方继业早已在校门口等候,见向义保走近,先作揖致礼,继用双手紧握他的右手.真可谓慧眼识珠,此等大任,非你莫属啊!

饶了我吧,我是粗人.这等选贤之事以后还是你亲力为之才是.向义保拍着宁永清的肩膀,又朝方继业一抬手:是你求贤若渴,我算“交差”了,人就交给你了.

宁永清谦恭有礼,虚怀若谷.方继业笑不拢嘴,频频点头……

新学期第一次教师会.宁永清乍到礼周,众老师鼓掌迎新.方继业不愧是安徽省铜陵市插队知青,收心语意味深长,动员辞鼓舞人心.接着拿起一沓信笺布置新学期教学规划:……因师资变动,授课计划和任务作些调整,宁永清老师代小学毕业班语文兼班主任,外加代教班初二数学,并任少先队大队辅导员.众老师一边低头记录,一边心里揣测:方校长对新来的宁老师委以重任,这既是信任,也是考验.

领受了任务,必须抓紧时间提前备课.小学课,初中课,特点迥异,教案咋写?最让宁永清犯难的不是大孩子课怎么上,而是小孩子课该怎么讲.寻思半天,有辙.他从衣柜顶上取下一个破纸箱,里面装着他上小学的课本作业.从上奎下翻腾一遍,他悟出写教案三部曲:反复研读教材,分析受教对象,创新教学方法.在内容上,小学课详尽,中学课概要;在形式上,小学课琐碎,中学课模糊;在结构上,小学课程式,中学课不定.循此要则,集中攻关,首课教案很快撰写出来.慎重起见,他带着两套教案提前到教室试讲演练.着眼课堂教学各环节设计合理、把握得体、程序可控,宁永清又对教案细作微调.

不几日,宁永清正式走上讲台,为小学毕业班上新学年第一课.校长方继业特携两名资深老师后排听课.虽初出茅庐,但宁永清少年老成,不紧张,不怯场,俨然像个老教师.导入、讲授、互动、启发、练习、板书、小结、作业……下课铃声了,宁永清走到后排,恭请校长和两位老师指教.方继业连忙伸出拇指,俩老师连说不错、不错,三人笑呵呵走出教室.

下午放学了,得空的家长赶来学校接走了自家的孩子.剩下的学生宁永清领着,沿着溪边山路北上,由近及远挨个将他们送到家中.经过一片畈地,不远处传来一阵山歌声:

放开喉咙唱山歌,这边唱来那边和.

山歌本是古人造,越唱心里越快活.

青桐树上叶子多,一对凤凰来做窝.

凤凰肚里百样草,农民肚里百样歌.

唱个山歌开开心,恋个妹子年纪轻.

年青妹子似花好,哪个见了不动心.

唱个山歌把妹听,看妹知情不知情.

点灯还要双灯草,唱歌还要妹接音……

陈大爷,你这唱的什么歌呀,我都听得入了神.宁永清扯着嗓子问道.

哦,是九华山歌.陈大爷站起身,双手支撑着锄头杆子.

我听着像是情歌啊!走近了,宁永清明知故问.

是啊,山歌也要有人情味呀!陈大爷幽默一笑.

孩子们紧依宁永清身边,齐声问爷爷好.

送娃呢,宁老师.村民陈南枝50多岁,却一口一个老师.我家孙子其富在你那个班,这孩子调皮、玩性大,念书不上心,你得找个法子管教他呀!

大爷您放心,我会用心带教的.宁永清话语情真意切.

每送一个孩子到家,在家老人总是紧拉着宁永清的手,一吐期盼、感激、嘱托之语.

周末.回到家中,乡亲们的肺腑之言在宁永清耳边久久回响.从父老乡亲期待的目光中,他深感重担在肩.面对这些稚嫩的幼苗,他义无反顾做一个合格的园丁.晚饭后,提前写完两个课时的教案,已是万籁俱寂.宁永清走到门外水池边,拧开水龙头,掬起凉水洗把脸,活动几下手脚,又回到案前冥思苦想.班级建设、教研活动、后进生转化、学困生辅导、心理疏导、安全教育、家访安排……鸡叫三更,终于写完新学期毕业班带教方案.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期末临近,校长方继业开始犯愁.上学年全镇完小毕业班两次统测,村小两次名次靠后,镇教委领导大会讲、小会点,方继业很失面子.新学年这项活动能否晋位争先,他寄希望于宁永清.放学后,他留下宁永清,两人在办公室共商 “备战”计划.宁永清并未赞同方继业专门为毕业班 “开小灶”的建议.其理由是,按新课标要求,根据 自己平常掌握的学生学习成绩,全镇统测只要学生正 常发挥,就不会垫底.如果需要强化的话,专门训练 一下心理素质,让学生们能够沉着应战足矣.果不其 然,一月后,全镇10所完小毕业班上掌期统测成绩出 炉,黄石小学毕业班语文名列第一.宁永清新露头 角,方继业扬眉吐气、笑逐颜开.

黄石溪村寨的构筑算不上考究,但完全称得上依山傍水,小桥、流水、人家.那水,当然是清澈见底、上下一溪的源头活水.不论里寨与外寨,村庄临溪皆有一}留不规则的石埠,大石埠是力气大的男人专门安置的,小石埠是主妇们为了洗刷方便自己摆弄的.这是村中妇女们交换信息的场所,也是山寨消息传递最快的地方,村子里大事小事平常事都会从这里快速传播开来.清晨,先是男人们挑着水桶到溪边担水,接着,女人们络绎不绝来溪旁淘米、洗菜、浣纱,手不停、嘴不歇.平日里,妇女们拉家常,尽是些不着边不着调的鸡毛蒜皮的小事,今日异常,女人们一开口、一接茬便是村小的事情,尤其异口同声地夸奖宁永清:

“听娃说,这次毕业班镇里统考拿了第一,好风光呢!”

“可不是,别看宁老师平日不声不语,带娃还挺有数的.”

“噢,上回他还请山下老师来村小上课,让娃娃们开了眼.”

“怪不得,上月家访时说,要对娃课后辅导,什么一对一帮扶.”

“宁老师劝娃更有招呢,一念什么扇扇(人生三善:善待他人,善解人意,善始善终)娃娃们就不吵架了.”

一时间,宁永清擅长“哄”娃的消息传遍山寨.

冰雪淌融,冬去春来.春天的黄石溪,不仅有原始、古朴、纯净、清新的天然丽质,更有着嘉木葱茂、山花争妍、景色迷人的万千气象.宁永清觉得这是让学生亲近自然、体验自然、赞美自然的绝佳时机.经与校长商定,每周课外活动,他领着孩子们到村口、田间、地头、茶园里、山坡上、竹海中辨认各种植物,欣赏姹紫嫣红的花景.他不厌其烦地向学生介绍植物的共生与奉献,教他们学会用心、用耳、用鼻去体味丛林中飘逸着的若即若离游丝般的山花的清香.带着这些感受,回来启迪指导学生搞班级文化,说即兴感言,写拟题作文.山娃们兴高采烈,校内叽叽喳喳,回家问这问那,数月下来,认知、思考、辨析、表达能力明显长进.毕业班的文化专栏、课外作文受到初中班同学的点赞.校长方继业看在眼里,喜在心田.

又是一次课外活动.宁永清告诉学生,今天要到校外上一堂特殊的红色教育课.穿过茶园,绕过竹林,宁永清指着悬崖高处绚丽灿烂的杜鹃花,展开手中的小纸条,条分缕析地向孩子们讲着“红杜鹃的风格”:

小时候,我经常来这里观赏杜鹃花开.长大后才知道,北有香山红叶,南有九华杜鹃.

杜鹃花又名映山红.九华山杜鹃集中生长在天台、花台景区.每年五月,正是杜鹃花开的季节,一簇簇、一片片争相斗艳,为佛山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九华山杜鹃似青松,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无需人工种植,它会不择地势生长,或悬崖峭壁,或贫瘠山岗,它都会生机勃勃,从不怕风吹日晒,从不畏严寒干涸.

每每望着满山遍野的红杜鹃,总使人油然而生敬意.红杜鹃像一片片红霞,散落山坡,映红山野,散发芬芳,让人感到大自然的绚烂,生活的美好;红杜鹃像一团团火焰,蓬勃旺盛,竞相开放,充满活力,让人感到青春常在,生生不息,事业永恒;红杜鹃像一面面红旗,它是无数烈士的鲜血染成,后来人理应继承先烈遗志,捍卫祖国河山,建设美好家园.

红杜鹃,是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是党的事业从辉煌走向辉煌的象征.

孩子们听得如醉如痴,茅塞顿开,老师、老师,追问不停.宁永清深入浅出,循循善诱.这一堂红色教育课,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记忆,更让娃娃们觉得长大了许多.从此,每年五月,宁永清都领着学生来这里进行红色教育.

又是一年开学季.这次教师会校长方继业又宣布一个好消息:刚刚高中毕业的宁满清自愿到村小当老师.他是宁永清的胞弟,也是宁老师竭诚举荐的.现在公办民办加一起教师9人,报名学生共计128人,这是村小有史以来师生最多的时期,这一局面来之不易,大家应该为之欣慰.众教师鼓掌.方继业接着宣布新学期工作规划及任务安排……因师资变动,根据教学任务需要,宁永清老师不再负责代教班初二数学,改带初一数学、初二语文,其他课程及不变.宁永清听后虽未表态,但心领神会.众老师听后面面相觑,寻思许久又会心一笑.因为校长方继业的大儿子本学期进代教初一班,该生数学偏弱,教师授课任务如此调整,旨在突出重点,兼顾一般.

宁永清支持撮合弟弟宁满清进村小代课,不单单是为村小师资队伍注入新鲜血液,也是为了弟弟历练心志,因为他深诸小弟的心思.暑假期间,弟弟陪他家访时他多次问及弟弟的人生志向,弟弟最大的心愿是投身车营,报效祖国.宁永清认为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弟弟这个选择符合他开朗活泼、协作果敢的禀性,他完全赞同.父母商量也表示赞许.但宁永清直言弟弟年纪轻、阅历浅,从军前需要历练.他寄予弟弟更高的期望:不但要走进军营,更要走进军校.而连队生活紧张艰苦,时间受限,难以集中学习备考,为了夯实基础,不如迂回一次,先进村小执教.一则可以以教促学,系统充电攻坚克难;二则可以增加社会阅历,为日后成长成才创造条件.家人听之在理.兄弟情同手足,一拍即合.事实上,兄弟俩携手执教,互勉互励,互帮互助,共创佳绩,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村小的校风、教风和学风,也为宁满清日后善处人情世故、顺利成长进步奠定了良好基础. “迂回战术”成为宁满清难忘的记忆.

开学两月余,宁永清按照惯例利用周末或放学送娃时机进行家访.自从担任班主任,宁永清深深懂得,育娃奥秘在“爱生”, “爱生”之要在平等.在他心目中,无论是“白天鹅”还是“丑小鸭”,无论是优等生,还是“淘气包”,都是充满朝气、充满希望的儿童,都应该让他们平等地享受爱的阳光.尤其是特困生、后进生,更要为他们多奉献一份爱.老师爱生不仅仅在课堂、在学校,经常性家访是爱生的有效途径.学生陈坤父母离异.平常家中只有一位体弱多病的奶奶照顾他,家庭原因造成他心理压抑,深秋时节身上还穿着两件单衣,早晚冷得瑟瑟发抖.宁永清很是同情陈坤遭遇,心生怜悯.这天周日,宁永清翻箱倒柜找出一些儿子小时候穿过的尚好的衣服,又买了些学习用品,拎着大包小包来到陈坤家里.喝茶、寒暄、赠物,不一会,话语就热了.先是对其心理疏导,让他振作精神,快乐起来;接着检查作业,给他补课;随后牵着他的手走到奶奶身边,叮嘱他回家多陪伴多照顾年迈的奶奶,并嘱托奶奶尽心安排好陈坤的饮食起居.不定期家访,无微不至的关爱,使陈坤变得阳光明媚起来,他把宁永清当作自己最亲近的人,常常静静依偎在宁老师怀里.

1980年12月,宁满清向往绿色军营的夙愿终成现实.连日里,宁永清家中人来客往,喜气洋洋.欢送的日子,村部墙上“一人参军、全家光荣”八字横幅格外醒目,十番锣鼓响彻山寨,村小师生、父老乡亲前来送行.宁满清身着绿军装,头戴裁绒帽,双肩披着红,胸系大红花,气宇轩昂,英姿飒爽.下山集中的时间到了,宁满清眼里含着激动的泪花,笑着与父母深情话别,与诸乡亲、老师、学生道别.信步走出人群,宁满清转身举起双手,再一次致谢.方继业携师生踏着山路欢送三里.宁永清与村民兵营长陈学明欢送宁满清到乡政府.下山路上,兄弟临别寄语,感人肺腑.带着家人的谆谆嘱托,带着乡亲的殷殷期盼,宁满清信心满满地走进了新疆空军某部这座熔炉.

宁满清光荣入伍,宁永清自然恋恋不舍,而校长方继业更表现出无限依恋,他知道,要从山下物色同等条件的老师进村小,几乎不太可能.为了避免老师分心,保持队伍稳定,方继业专门开会收心、疏导,勉励大家志在村小,敬业奉献.同时将代课任务进行微调,以保持教学工作的连续性.在方继业的正确引领和严谨管理下,教师凝聚进取,端正教风,培养学风,村小以提升质量为主题,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核心,进一步增强“课程、课堂、课题、评价”建设成就,教育教学工作良性运转,特色村小教育文化逐渐形成.

1982年春,为全面提高办学效益,改善办学条件,县教育局部署中学教育资源整合改革,各乡镇整合初级中学教育资源,取消各教学点代教初中班,现有生源并入乡镇中学,在编教师统一调整.名义是中学教育资源整改,实际是乡村教学点运行机制大调整.从此,黄石小学改为五年制完小,教师四人,实行复式班教学.这一改革,使宁永清卸掉了给两个代教班授课的担子,教学任务有所减轻,但方继业仍然安排他代教毕业班语文兼班主任.世事无常,触景生情.宁永清意识到,村小欣欣向荣的时代也许一去不返,但山娃的梦想,乡亲的期盼,教师的责任更加永恒,他一如既往心系村小,恪尽职守,全身心教书育娃,不断取得佳绩,赢得同行认同,赢得乡亲信任,赢得社会赞誉.

你若盛开,蝴蝶自来.宁永清未曾想到,由于他对山村教学工作的执著与追求,五年后竟赢得人生三喜.

一喜脱产进修.自从走上三尺讲台,宁永清从未放松过个人职业修炼.他深悟到,选择教师就是选择平淡,选择奉献,选择追求,而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为人师表,更要善于诱导,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得有一桶水.尤其在信息闭塞的山寨,教师不求知若渴,娃娃们学到的知识就会跟不上时代.优秀需要磨难,终生执教,就得终生奋斗.为此,他奉行教师三学(学而不厌、学无止境、学以致用),自费订阅教学报刊,以全国语文特级教师于漪、钱梦龙和教育改革家魏书生为楷模,把名师名家名言写在桌上、挂在案头,刻苦钻研教育理论,结合山村教学实际撰写体会文章,备考教师职称.这种迎难而上、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受到镇、县教育部门领导和同行赞许,一致认为宁永清是可塑之材.经举荐审批,1987年9月,宁永清被选送到青阳县教师进修学校脱产进修,学制两年.家人亲友闻之,均觉宁永清站讲台进入状态,定有作为,无不勉励.这对于宁永清来说,无疑是久旱逢甘霖,他决心珍惜这次深造良机,系统地为自己充电、加油,使之在更高起点上教书育娃.

二喜洞房花烛.青年男子谁个不善钟情?妙龄女子谁个不善怀春?风华正茂的宁永清,一走进村小,竟全身心投入到山村教学中,教娃带娃如醉如痴,忘掉了自己青春年少,把个人终身大事丢在一边.他曾想,为了不忘初心,教有所成,干脆不谈婚娶亲,少些牵挂,将来与哥嫂一起生活罢了.故此,每每母亲提及说媒相亲之事,宁永清总是以忙为由一推再推.眼看已到二十七八,母亲章月霞再也沉不住气了,搅和着老伴宁茂森一起要挟:若不尽快订婚成家,二老病了不看医,驾鹤不闭眼.这招还灵.1986年暑假,宁永清头一回如约下山相亲.说媒的是大哥宁洪清的师傅姜宏兵.姜师傅祖传木匠手艺,一辈子在九华山周边农家做活,已带徒弟18个,宁洪清是他的关门弟子.早听到徒弟宁洪清说起二弟的亲事,他已留意在心.凭着宁永清的职业操守、堂堂仪表,姜师傅许诺:不求大家闺秀,但求端庄贤德.千里姻缘一线牵,姜师傅最终访定的村姑是九华后山朱备镇新光村杜家之女杜秀兰.老人言,夫妻姻缘,前世注定.宁永清、杜秀兰可谓一见钟情,宁永清的英俊率真俘获了杜秀兰的芳心,杜秀兰的明秀淳厚博得宁永清的爱慕,两人一番畅谈,意合情投.两情相爱一年多,母亲章月霞与老伴宁茂森商量,儿子脱产进修,机会难得,该是为儿子操办大事的时候了.1987年冬日,山寨宁家张灯结彩,喜气盈门,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宁永清、杜秀兰在寨民和亲友一片祝福声中步入了婚姻的殿堂.是年,宁永清30岁.1989年5月,宁永清喜得贵子.遗憾的是,他的父亲没有看到这个孙子,在他成亲不到一年,1988年11月,其父宁茂森因病辞世.进村小后只顾教书,很少帮助父亲分担农活,宁永清为此深感愧疚.

三喜金榜题名.1989年7月,宁永清脱产进修结业前,正赶上池州师范学校公开招生.池州师范是该地区唯一的师范类专科学校,从这里毕业的学生,大多成为乡村学校的主力.考虑民办教师的身份,宁永清觉得这个机会千载难逢,决意抓住机遇,一试身手.功夫不负苦心人.有了十载的执教经历,加之平时博览积累,宁永清应试得心应手,一气呵成.走出考场,宁永清长吁一口气,心里感觉甜甜的.数日后,池州师范招生结果公布,宁永清榜上有名.消息传出,山寨又一次沸腾.

几家欢喜几家愁.宁永清考上了师范,按规定县级两年制中师进修班等同师范教育,无需就读,直接按公办教师分配.这对于宁永清全家无疑喜出望外,家庭商议,一致同意宁永清走出大山,分配到妻子娘家住地青阳县朱备镇小学工作.这种选择,本来合乎常理,无可厚非,但周围的人理解通融么?这不,山寨村民们首先担心起来,凑到一起便议论:这回宁老师户口出来了,再不用拿村里酬劳了,还会回村小教娃么?接着支书向义保又找上门来,紧一声、慢一声,声情并茂地开导宁永清情系大山、回报桑梓.紧随其后,陵阳镇教委主任谢佑文又面对面说服宁永清,言辞感人肺腑,诚意感人至深.想到乡亲们的信任,想到娃娃们的期盼,想到领导的栽培,宁永清大道理小道理并用,苦口婆心说服亲友,毅然决定回到黄石小学……

民办转公办,从世俗的视角看,是吃公家饭的人,生活不愁,老有所养,身价似乎高于一般村民.但在宁永清看来,身份变了,只说明个人的努力得到了社会认可,别的一切未变.他没有陶醉,没有骄傲,而是更加虚怀若谷,更加任劳任怨,更加奋发向上.为进一步适应教师职业需要,提升个人文化层次,在进修结业期间,他还报考了电大大专班.

英雄须有用武之地.1989年,新学期一开学,宁永清便思考着如何把学到的新思想新理念新知识融入教学实践.他认为学生、老师、家长是一家人,学生的成长进步,离不开学校,离不开老师,离不开家长.教学相长,老师应注重启发诱导,学校应注重环境熏陶,家长应注重陪伴交流.“万物并肩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山村小学相比于城镇小学,在教学资源上虽然处于劣势,但也有自身的优势,倘若扬长避短,独辟蹊径,定可以劣胜优.经过数月琢磨,他编织出毕业班教学管理创新提升方案,呈送新任校长审定.

陈校长.放学后,宁永清叩开校长陈影萍的办公室.陈影萍原是黄石小学公办教师,1986年春,原校长方继业被推荐到池州师范任教,她继任黄石小学校长.虽是往日同事,但陈影萍年长,宁永清尊敬有礼,一边以上下关系相称,一边双手将誊写工整的方案递到陈影萍手中.

哎呀呀,你看,你看.陈影萍背靠着椅子,指着桌上摊开的文件:教委布置的任务就够忙的了.高山教学点,能维持下来已算不易,还能搞什么花样?接着,陈影萍顺手翻了翻宁永清递上的方案,然后双手摊在案上,眉头紧锁,一脸担心.我看此事有待商榷,还不知教委是何意见.

夕阳西下,映红天边的晚霞给山寨披上蝉翼般的色彩,远处的山峦蒙上了朦胧的面纱,天空浮动的云朵呈现出火焰般的嫣红.倘若置身其中,如同置身于轻纱般的梦境,使人远离惆怅烦恼的困扰.然而,一丝愁绪,几抹悲凉,此时宁永清丝毫没有兴致欣赏夕阳辉映的美景.借着秋日的余晖,宁永清沿着溪旁小路而上,似乎听不见潺潺溪流声.拖着沉重的脚步回到家中,妻子杜秀兰正哼着不知名的摇篮曲哄孩子.杜秀兰见宁永清进屋,示意他守在摇床边看孩子,自己下厨房帮婆婆烧饭去了.

吃过晚饭,宁永清无心呵护仍在襁褓中的可爱的儿子,也未帮助妻子料理家务,独自走进卧室,临窗而坐,看着繁星闪烁、月光流泻发呆.他在为“创新方案”搁浅而纠结.校长陈影萍为何不赞同教改?难道是因为……他猜测这猜测那.多虑了,领导不同意自有领导的道理.此刻他不由自主地思念起老校长方继业.他第一次感觉人生旅途的迷茫.夜深人静.遥听窗外吱吱唧唧的虫声,他渐又豁然开朗,如释重负.风物长宜放眼量.原来失去比拥有更踏实.也罢,茫然又奈几何?一切顺其自然,携一份恬淡,做一名平凡教书匠.更何况个人函授课程、职称考试都需要劳其筋骨,细嚼慢咽.

1990年寒冬腊月.这天是毕业班学生到校领成绩单的日子,也是期末家长会.宁永清像往常一样,早早赶到学校,清扫教室,烧好开水,生上火箱,然后站在校门口笑脸相迎.开会了,教室内家长和学生齐刷刷拥挤一堂.宁永清照旧以“谢”开场:一谢家长,二谢村委,三谢学生.台下掌声响起.接着他从讲台上拿起一沓成绩单,对学生学期表现逐一讲评.肯定、表扬、勉励、恳求、祝愿……学生听后喜悦,家长听后激动.散会了.宁永清逐一笑脸相送.家长们携娃子揣着融融爱意和殷殷祝福回家过年.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个冬天山寨似乎格外寒风刺骨,尽管宁永清及家人用爱的暖流与祈愿感召慈母,但缠绵病榻的章月霞还是未能摆脱恶魔的纠缠,于腊月二十八日,望着刚满八个月的孙子,依依不舍与世长辞.这个年节,宁永清举家悲痛欲绝.

对多数人来说,电大函数教育只是重在过程,而宁永清则视为进校学习,如饥似渴,不折不扣.每逢周日授课,他提前把家务托付给妻子,周六放学后匆匆赶到陵阳镇住上一宿,第二天一早乘车赶往县电大授课站听课,周日下午又火急火燎赶回山寨.他认为进修大专课程,对小学教师与时俱进十分重要,形式上拿的是大专文凭,实质上收获的是能力水平.他坚持做到风雨无阻,不落下一节课程.

早岁哪知世事艰.耕作是无休止的劳动.1991年暑假,宁永清突然间像变了个人似的,早早完成函数作业后,不看书不动笔,白天下地劳动,晚上回来理家.其实,这是他暑假前就计划好的,他是带着愧疚的心情下地干活的.自从弟弟宁满清参军后,不久村集体经济组织转为包产到户(大包干),此举大大调动了村民生产创富的积极性.作为民师,本应教完书后回家下地劳作,但父亲为了使他专心教书,不负众望,屡屡不让他牵挂田间地头.不过几年,村里家中劳力多的,为了追求生态农业附加值,索性把前辈依山开出的梯田改为茶园,一边忙生产一边跑经营,很快成了“万元户”.而宁永清家,仅靠父亲披星戴月耕作,收获有限,多头开支,生活一度入不敷出.每想此情,宁永清越发觉得愧对父母.如今二老撒手离去,自己孩子尚幼,家务琐事已让妻子不堪重负,土里刨食的重担再不能落在妻子一人肩上.从此,每逢周末和寒暑假,他总要抽出空来分担家务、下地干活.

时光如水,岁月如歌.

1995年夏日.傍晚,山寨里家家习惯把条桌、竹榻横施门前,吃过饭后,手摇着蒲扇纳凉闲聊.左邻右舍一般挨得很近,张家李家当天有个什么事,坐在板凳上冲着邻居一嗓子,这消息就如风一般传递过去了.这不,宁永清收拾好碗筷屁股刚落板凳,邻居钱大爷便传过话来:“永清啦,听说满清来信了,啥情况啦?”“是吗?还没看到呢.”宁永清喜出望外,边说边睁大眼睛看着妻子.杜秀兰抱着孩子嫣然一笑,转身走进堂屋取出信件.宁永清带着兄弟间浓浓思念看过来信,表情似喜又忧,半响喃喃低语道:弟弟总算作为了.

宁满清踏入军营,牢记二哥宁永清的嘱托,主动表现,发奋进取,很快考上军校,毕业分配到新疆空军某部司令部任参谋.这次家书,实为邀请.他已在乌鲁木齐某单位为二哥物色了一份差事,具体负责办公室业务,环境尚好,待遇丰厚,望哥嫂考虑走出大山,到新疆生活、发展,兄弟俩也好相互照应.

宁永清越想心里越热乎,当晚奋笔疾书,回复贤弟:

……美意至诚,实难从愿.吾已开弓,矢志不渝.钱物安逸,与之不适.当下之要,育娃协内.职尽身退,尚负两责:守护寨门,陪伴严慈.

吾是一滴水,定要滋润山寨的土地;吾是一缕阳光,定要照亮山娃的前程.至盼贤弟建功军营,善自珍摄……

短短数语,情真意切.复信字里行间彰显出宁永清的职业操守、品德修养和人生境界.毋庸讳言,山村教师,平凡的岗位,崇高的事业.自从山村教学点设置至今,在小学教师岗位上涌现出多少先进模范.如今,对于土生土长的宁永清,村小离不开他,乡亲离不开他,山寨离不开他.

1995年秋,宁永清经过一番苦读,终于取得电大大专学历.书拿在手里,他觉得格外沉甸甸的.他的下一个进修目标,是备考高级教师.

坚 守

“学校就是我的家,我有责任管好学校教好娃.”宁永清如是说.

1996年12月,山下寒风瑟瑟,山寨暖意融融.当月,黄石溪进山公路开通,世代黄石人的梦想终成现实.试通车这天,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簇拥在村口参加庆典仪式.当陵阳镇驾驶员宁八斤试车进寨,顷刻,锣鼓声、鞭炮声、音乐声交织起来,声势浩大,惊天动地.此刻,寨民们眼中流下激动的泪水.千百年来,因为寨子偏远闭寨、交通不便,徒步去一趟镇上要花掉一天的时间,致使村里人不愿下山,村外人不愿进寨.不少人家几代人没有到过集镇,没有逛过县城,小伙子老大不小找不到老婆.如今,崎岖山路变通途,终于结束了徒步进出山寨的历史,跑一趟镇里只需半天时间,男女老幼可以随时走出寨门,随心所欲地观看寨外多姿多彩的世界.这个神圣的时刻,在所有山寨人心中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然而,让宁永清始料不及的是,由于寨门的打开,村小的正常教学秩序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困惑.

1997年上学期.新生报名,最难的事情是收学费.大包干之前这个问题更为突出.历经包产到户十余年,山寨尽管有些家庭富了起来,但还有不少人家经济比较拮据,孩子的学费虽然为数不多,总有家长表示一时拿不出来.学生交不上学费,学校工作就一时难以运转.多年来,每每遇到这种情况,为不影响正常教学,宁永清只好自己垫付,买来书本和常规教学用具.对于特困生,宁永清干脆慷慨解囊,捐助学费.事后家访时,家长要给宁永清写个垫费的欠条,宁永清婉言谢绝.当妻子杜秀兰问起月工资为何少了,宁永清总是不假思索答道:按县教育局通知,爱心助学了.

1998年9月,村小接陵阳镇教委通知,因原校长陈影萍到龄退休,教师宁永清接任黄石小学校长.被提升为校领导,宁永清感受的不是荣耀,而是责任.

正值新学年,在村小就读的宁永清的儿子宁演斌,正常升学至宁永清所带的五年级.身为老师、班主任和校长,对儿子如何要求、怎样管理,不仅影响到班级学风建设,影响到村小的管理秩序,也影响到自身形象与威信.慈母严父,宁永清与儿子友好约定:在家是父子,在校是师生;凡事随同学,言行不凌人.聪慧可爱的儿子听懂了父亲的道理,在班上、在学校他一如既往,努力做一个普通的学生.多年来,村小因学生少经费短缺,每学期学校烧开水,依靠学生按年级标准从家中带柴火保障,一年级10斤,二年级20斤……五年级50斤.绝大多数学生都是家长将柴火按量挑到学校,而宁演斌遵从家父叮嘱,自己将50斤柴火连挑带拖送到学校,老师、同学们无不钦佩,对他直摇大拇指.

履新,宁永清摆上日程的首要任务,是针对村小作为高山教学点的实际,以新的理念、新的思路,对村小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改革创新.此时,山娃占据了他的整个心灵,他又把家庭琐事交给妻子,将主要精力集中到教研和管理上.他下山买回一堆教学管理书籍,以校为家,整天琢磨着教改.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宁永清坚持理论指导,结合山村实际进行教改实验,果真摸索出教好山娃的更多新招.俗话说:“苗壮丰收成”.宁永清倡导的“创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手段,把握教学原则,拓展教学空间”创新五变法,在之后连续几年全镇完小统测中经受了检验,全校学生统考及格率为百分之百,平均成绩名列前三名.宁永清任教学科在全镇学年教学质量检测中位列前两名.同样是四名老师,同样是五六十个学生,教学改革成效日显.事实胜于雄辩,城镇小学能达标的,高山小学也能实现;城镇小学做不到的,高山小学也能争创.这更加坚定了宁永清因时治教、因地治校的决心和信心.

黄石小学与山外的日常工作联系,早期依靠村部的手摇电话互传信息,或通过过往村民捎信联络.进山公路未通时,学校老师到镇里开会,必须沿着村民出山的小路翻山越岭抵达镇上.宁永清因双腿自幼患有风湿关节炎,翻越山路十分艰难,每次走走停停,爬一段歇一歇,赶至镇里要花去比别人多一倍的时间.进山公路开通后,往返镇上终于可以搭车了,但镇教委的日常工作安排靠村部转告或路人捎话常常误事.一次,宁永清大汗淋漓赶到镇里参加教学点校长会议,教委办的人员说,会议因故取消,昨天下午已提前告知了.原来是村部接电话的人因事忘了转告村小.对此,宁永清举一反三.为了方便教学工作,及时处理学校应急问题,提高办事效率,经宁永清多次申请协调,村小于2003年开通了专线手摇电话.这天,电话铃声又响了,镇教委通知,各教学点负责人次日到镇里召开德育工作交流会议.宁永清提前安排好校务,第二天一早搭上一辆面包车,风驰电掣般下山去了.

立德树人,是宁永清继任校长倾力抓紧的又一件大事.他感悟,爱生必须对学生成长与未来负责.怎样塑“德”?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他反思多年德育成效,借鉴名优小学经验,力倡“校园处处可育人”.整治校园环境,保持校园洁净,统一布置教室,文化美化校园;坚持周一升旗仪式,亲自组织传承红色基因主题教育;请老人话家史,请支书谈发展;结合传统节日,开展孝父母、尊长辈美德传承活动……如此循环往复,潜移默化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心灵.山娃们明礼、守德在山寨传为佳话.

外面的世界真精彩.随着对城镇生活的融入,寨民们逐渐认识到,县领导在进山公路开通庆典仪式上讲的话一点没错,高路入云端,这不仅是一条民心路,更是一条致富路、幸福路.他们在顺应市场规律,主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转变经营方式的同时,也渐进式改变生活方式,追求生活质量.尤其是耳闻目染城镇孩子的就读环境和优越生活,他们起初只是羡慕,随之感到惭愧,后来想到攀比.当家庭经济条件足以保障,他们对孩子受教育的期望愈发高涨,进而蒙生将学龄子女送转至城镇学校就读的想法.

四时更迭,日月轮回.黄石小学创立至今,教业兴盛的一个根本原因是师资稳定.按照民办村管的原则,公办教师大多不愿上山,在校教师一直以当地民师为主.他们像宁永清一样,重乡情、尽职责,甘当园丁,争当工程师,在他们带动下,教师们共同为山娃撑起一片教育的蓝天.2000年,黄石小学管理体制由民办村管改为公办公管,恢复六年制,但师资力量没有根本性改变.如今,老教师渐退,队伍面临青黄不接.同时由于交通、待遇、生活、家庭、社交等多种因素,从山下调进的老师,越发显得焦躁不安,他们身在曹营心在汉,或想方设法下调,或不辞而别,教师队伍开始出现异常.师资队伍不稳定,直接导致家长思想动摇,由此造成生源流动,这让身为校长的宁永清措手不及,苦不堪言.

采访中,宁永清从抽屉底层拿出记事本,上面清晰记录着这一时期师资队伍的急剧变化(经协商,此处姓名省略——作者).

2001年,教师×××辞职,在校教师3人;

2 0 0 2 年, 教师× × × 、× × × 退休, 调进××、×××代课,在校教师3人;

2 0 0 4 年, 代课× × 、× × × 辞职, 调进×××、×××代课,在校教师3人;

2005年,代课×××辞职,代课×××调出,调进公办×××、代课×××,在校教师3人;

2006年,公办×××调出,代课×××辞职,调进公办××(任职不到一学期),在校教师2人;

2007年,公办、代课无人上山任教,在校教师1人(宁永清).

由于师资力量难以保障,导致本地学生不能在山上正常就读,生源逐渐减少,村小学生由最初五六十人,减少到40、30、20来人.2005年,陵阳镇中心小校(2004年成立镇中心小学,撤销镇教委)请示后决定,黄石小学停止完小全年级招生,改为一至三年级,隔年招生,四年级学生自行下山择校就读.自2007年起,黄石小学变成了一名教师的学校,宁永清开始了执教以来艰难苦涩的教学生涯.

宁永清回忆,村小最后一届毕业班共有8人,他饱含深情讲完最后一节课,他饱含深情召开最后一次班务会,他饱含深情与孩子们挥手告别……因而他们的名字深深印刻在自己的脑海里:熊英、陈序、陈婷、陈露、张莉、施加文、熊峰、陈云.

宁永清回忆,中心选调最后一名公办教师上山任教时,他珍视有加,情如手足,关怀备至,真心实意想与他守望村小,并肩育娃.学校食堂尚未恢复,宁永清说服妻子,安排他一周内到自己家中免费就餐.学校开伙了,宁永清每天从自家菜地里带菜到校送给他.不论生活上工作上家庭上,只要他提出要求,宁永清都热心从速帮助解决.尽管如此,还是未能焐热他的心,任教不到一学期,他就再不返校上课了.宁永清第一次尝到了失望的滋味.

宁永清的儿子宁演斌在黄石小学毕业后,到陵阳镇上初中,到青阳县城上高中.宁永清原本希望儿子将来像他一样,走上三尺讲台,成为一名乡村教师,但结果并未如他所愿.2007年8月,宁演斌高中毕业考入合肥一所职业学院.入学三月恰逢地方征兵,他心血来潮执意报名参军,投身军营.宁永清夫妇考虑,儿子初中、高中都是住校就读,已有自理能力,远行无须担忧,况且弟弟宁满清1999年退出现役后定居新疆,从事房地产开发,现在大小也是个商贾,就让他依附叔叔宁满清,在大熔炉中磨练磨练也好.于是,在宁永清的奔波努力下,宁演斌像叔叔当年一样,如愿以偿步入新疆空军某部绿色方阵.

读者也许会问,一个教师的学校,如何教学?怎样管理?又如何维系?说起这些,宁永清如数家珍.

村小学制一至三年级,隔年招生,实则长年两个班,复式教学,动静结合.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一间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设置两块黑板,坐着两个年级的十几个学生,一节课上两个年级的课程,一个年级看教室正面墙上的黑板,一个年级看讲台侧面的黑板.教学日每天八节课,课程有语文、数学、思品、社会、科学、体育、美术、音乐等.凡是城镇小学开设的课程,村小不拉下一课.无疑,宁永清既是校长,又是班主任,既是老师,又是勤杂工.大到学校的规划管理,小到学校的修漏补缺,他都必须亲历亲为.教室漏水了,他爬上屋顶换瓦片;课桌凳坏了,他自己动手修理;升旗杆折断了,他跑进竹园砍竹竿;学校厕所堵了,他找来工具亲自疏通……

“学校就是我的家.我有责任管好学校教好娃.”宁永清说到做到.早晨6点多,山寨一片寂静,轻纱般云雾笼罩着绵绵峡谷,山村中不时传来几声悦耳的鸟叫.每天这时宁永清从半山腰的家里出发,顺着沿溪山路赶往学校.先打开教室的门,清扫一下小操场,然后坐在教室门口等待学生到校晨读.随后,开始一天的教学课程.山寨自然村坐落分散,学生离校最远的有10里路,中午大多带饭吃.宁永清总是不厌其烦,按时生火,为学生热菜热饭.孩子们其乐融融地吃完午饭,他又领着娃娃们把餐具洗刷干净,摆放整齐.放学了,家长没来校接娃,他就送学生回家;家长外出未归,他就带着学生回家吃饭.吃过晚饭,他开始批改作业,写教案,翻阅教辅刊物,一直伏案到深夜.寒来暑往,这个流程已成为他的生活节律.

黄石溪的秋天有着别处所没有的五彩斑斓.粉墙黛瓦的村落,静静地躺在水彩画里,青山、红叶、翠竹、茶园错落有致点缀在薄雾中,移步换景,如同梦境.尤其那些百年甚至几百年的古枫在秋阳透射下飒飒猎猎,热烈似火.“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这是游客追秋梦境黄石溪写下的感叹.初来黄石溪揽秋的游客,大多在“地导”引领下沿着山路进寨.但也有驴友探奇心切,绕道神龙谷,沿着先辈留下的石板古道,穿过整片红艳艳的枫树林,途经巨幅油画般湛蓝透亮的美女潭抵达黄石溪.

这天,一波游客走进黄石溪,不是兴奋地扑向秋色拍个不停,而是被西山坡传来的山歌声所吸引,他们肩挨肩站立在村后的地埂上,一边远眺村民们秋收,一边静静地聆听着充满乡土气息的山歌.

我唱山歌真快活,这村唱来那村乐.

我的山歌唱得响,妹妹恋歌就接腔.

山歌越唱越开怀,井水越挑越上台.

小郎走了桃花运,山歌唱出妹子来.

十八妹妹唱山歌,唱段山歌笑呵呵.

莫非笑我生的丑,莫非笑我没老婆.

十八妹妹你莫笑,我想讨你做婆娘.

花轿一顶把你接,日同板凳夜同床……

歌声未尽,村小操场上一阵音乐声把游客们吸引过来,他们聚集在操场一侧,好奇地观看宁永清领着一群山娃排练舞蹈.在游客看来,一个老师的学校,一群天真无邪的学生,还准备迎接一场文艺PK,真让人不可思议.他们抢拍着山娃们练舞的精彩瞬间,并与师生合影留念.而在宁永清看来,学生各有天赋,促其成才不能仅仅抓主课,应该注重全面提高素养,如果校外活动不参加,必然会影响学生未来发展.果不其然,村小自编自演的舞蹈《山村的孩子》,在全镇小学艺术节文艺比赛中脱颖而出,被推荐参加全县小学文艺汇演荣获二等奖.

话不长脚传千里.宁永清独自坚守山村小学的故事,经过寨民、游人的传播、发酵,渐渐地传至山下、传至社会,自然也引起当地主流媒体的关注.2008年5月6日,《池州日报》二版头条发表通讯《一个老师的学校,31年守望》,公开报道了宁永清坚守三尺讲台,致力山村教育的事迹.不日,青阳县教育局教研室主任曹日升来黄石小学调研,回去后在全县小学校长、辅导员会议上介绍并赞扬了宁永清的教学管理方法.接着,青阳县杨田镇中心小学组织全镇小学校长、教导主任来黄石小学观摩.很快,宁永清成为闻名遐迩的新闻人物,慕名观学造访者纷至沓来.宁永清依然淡定自若.

2008年寒假如期而至.宁永清决定这个期末不开家长会,他要借送学生成绩单之机来一次家长大走访.其目的不是为了笼络人心,而是为了兑现承诺.水不试不知深浅,人不交不知善恶.漫漫从教路,殷殷关爱情.早在2003年,为不误人子弟,宁永清推行学生中考激励机制,凡考上合肥一中,学校奖励500元;考上青阳中学AA班奖励400元,AB班奖励300元,普通班奖励200元.学生陈鸿伦、陈然最先获得村小中考奖励.如今,无论是下山择校就读,还是在村小就读,只要是村小走出去的学生,这一潜规,他要恪守到底.并且,他还要做一名开明的老师:人向高处走,鸟往高处飞,取消高山教学点势在必行,山娃早晚要下山,晚下山不如早下山,家长们无须顾及情面.在山寨,没有宁永清不熟悉的家长,也没有不信任宁永清的乡亲,今日登门一叙,一往情深.“爱人者,人恒爱之.”众多乡亲坦言:之所以勉为其难帮娃转学,只因无法接受一名教师的学校这个现实.更有村民对村小情有独钟:只要宁老师在岗,娃就不下山.宁永清听之无比欣慰、感激涕零.

最是一年春好处.黄石溪的春天更加令人心驰神往.每每闯进黄石溪踏春的游客,总是揣着热切的向往和永远的期待.周末到了,在合肥工业大学供职的寒窗好友张代胜携客人进寨,宁永清名正言顺当起了“地导”.观外寨、看里寨,抬眼望去,山林中、崖壁上、古道旁,百花盛开,争奇斗艳,尤其满山遍野的杜鹃花构成了一个绚烂的世界,让客人们亢奋不已,乐不思蜀.饱览过寨内繁花似锦,宁永清领着客人穿过村后一片茶园拾级而上,去朝礼极具传奇神采的古寺道僧洞.该天然洞穴位于天台峰东南五里许,洞周林木遍布,溪水飞流,环境清幽.客人们身临桃源仙境触目兴叹,受住持礼遇洞前品茗小憩,宁永清慢悠悠柔声讲述着道僧洞的千古传奇:九华山初为道教圣地,曾被列入道教“七十二福地”.东晋隆安年间,天竺僧人杯渡禅师来九华传经布道,佛教始传九华.至唐咸通年间,著名道士赵知微于沙弥峰始创延华观,并修道炼丹成仙,名动京师.昭宗皇帝李晔屡诏不应,遂派使臣专程进山钦赐其“碧云星冠,青霞羽衣”.相传道僧洞历时几代为道人居住.清咸丰年间,有一和尚为避战乱至此,与道人商定合住洞内,故名.1958年,天台寺住持释普文扩建殿宇,率众徒植茶种药,禅农并重.僧普文在此禅修30余载,常年采药行医,80岁时回青阳县庙前镇关圣殿(天台寺下院)归寂,肉身三年不腐,上金置殿供奉.从此,道僧洞增添了更加神秘的色彩.据传,凡朝礼道僧洞的香客,均会有所悟、有所弃……

宁永清娓娓道来,客人们凝神专注.“这回作为地导要问了,你们今日朝礼道僧洞,都有何悟、有何弃呢?”宁永清见客人若有所思,诙谐地说.

“宁老师才是受教的典范,赤诚之心守望村小,心无旁鹜,宠辱不惊,此等人生境界值得世人效仿呀!”好友张代胜褒词,宁永清连连作揖.谈笑片刻,其他客人跟着感言:

“兴许这是人间社会和谐之源头.道僧且能相处,凡人还有何不能化解?”

“生命原本脆弱.人生苦短,就当海纳百川,淡泊名利,学会放下.”

“九华山道僧相容,僧俗共处,对世人启迪至深.为人在世,立德做人是根本,善待他人是要义”……

与僧众话别,宁永清携客人顺道而返.临近晌午,山腰茶园里一群村妇一边双手不停地采摘着茶瓣,一边低声哼着充满乡土味的采茶歌,吸引着客人们沿着地埂子盘腿而坐,聆听着大山里美妙绝伦的天籁之音.

春季里,草发生,东山茶树一片青.

茶姑整装上山岭,采摘新茶手不停.

夏季

远山的红杜鹃论文范文结:

大学硕士与本科远山的红杜鹃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远山的红杜鹃方面论文范文。

1、红船精神论文

2、红秀杂志订阅

3、宪法离我们有多远论文

4、网红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