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研究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 与嫘祖信俗世代传千古不绝是真魂宜昌、远安嫘祖文化回顾和有关学术论文怎么写

本论文可用于文化研究论文范文参考下载,文化研究相关论文写作参考研究。

嫘祖信俗世代传千古不绝是真魂宜昌、远安嫘祖文化回顾和

李 泉

(宜昌市炎黄文化研究会,湖北 宜昌 443000)

摘 要:近三十年来,宜昌、远安的嫘祖文化研究、挖掘、整理和弘扬工作,在坚持不排斥他说,坚持百家争鸣、多说并存的前提下,取得了新的成果.嫘祖信俗在宜昌、远安千古不绝,嫘祖文化已经成为直入人心的文化基因.研究和传承嫘祖文化,既要注重“真人”,更要注重“真魂”;既要推动“公祭”,也要保护“民祭”;既要重视文化传承,也要关注经济发展.

关键词:宜昌;远安;嫘祖信俗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332(2016)03-0001-05

作者简介:李泉(1948-),男,湖北宜昌人,宜昌市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研究方向:地方文化.

由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中国社科院民俗文化研究中心、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宜昌市人民政府、三峡大学联合主办的“中国?远安中华嫘祖论坛”,是更好地弘扬嫘祖文化,繁荣地方经济,促进相关学术研究与文化品牌建设的大事.2014 年3 月,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在宜昌和远安考察时指出,嫘祖是中华民族之母、人文女始祖,是人们尊敬的蚕神、旺夫神、送子神,嫘祖文化是重要的文化资源和品牌.李鸿忠同志要求宜昌和远安“加强嫘祖文化研究,大力发展寻祖旅游”.这次论坛的举办,便是加强嫘祖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举措.

下面,我就近三十年来宜昌市和远安县嫘祖文化研究的情况和成果作一个简要的回顾,并谈谈进一步开展这项工作的几点思考.

一、宜昌、远安嫘祖文化研究三十年回顾

宜昌市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一批研究、弘扬嫘祖的文化学者在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形成了研究嫘祖文化的热潮,取得了不少成果.1992 年2 月,宜昌市在位于长江西陵峡的桃花村举行嫘祖研讨会,宜昌市文史界、社科界、大专院校师生代表参加研讨.这次研讨引起全市相关单位和个人对嫘祖问题的兴趣和关注.在宜昌市政府和远安县政府支持下,宜昌市在宜昌西陵山庙(晋代修建,又称嫘祖庙,被日军炸毁)旧址重建嫘祖庙.1994 年,远安在原蚕神庙(清嘉庆年立,被毁)旧址重建嫘祖雕塑和嫘祖纪念牌坊.两个纪念建筑的重建,标志着宜昌市和远安县嫘祖文化研究、弘扬和传承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994 年7 月,宜昌市邀请北京、湖南、四川、湖北等地历史学、考古学、民族学、社会学、民俗学、神话学等学科的专家学者,以及热心炎黄文化的人士共70 余位,聚集在西陵山下,举行1994 年中华嫘祖文化学术研讨会,就嫘祖其人其事,嫘祖文化的形成、内涵、特征和意义,进行了多学科、多角度的广泛探讨.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冯征,湖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王俊峰,宜昌市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张忠民和40 多位专家学者在会上发言.这是全国关于嫘祖问题的首次专题学术研究的盛会.研讨会遵照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各抒己见,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这次研讨会的基础上,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和湖北省、宜昌市炎黄文化研究会联合组编了一部嫘祖文化研究论文集《中华民族之母嫘祖》,由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著名社会学家、老一辈妇女运动领导人雷洁琼为这部论文集亲笔题写书名.这次研讨会把嫘祖文化研究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2001 年2 月,宜昌市嫘祖纪念馆正式建立.纪念馆是研究嫘祖文化、展示嫘祖业绩、促进宜昌旅游事业发展的重要阵地.4 月,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湖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宜昌市人民政府联合在嫘祖纪念馆举行“公祭嫘祖暨嫘祖纪念馆开馆典礼”,有关市领导为纪念馆揭牌并进献花篮,随后,进行祭祀嫘祖活动.这是宜昌第一次以市政府的名义进行的大型祭祀嫘祖活动,将宜昌嫘祖文化建设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三十年来,远安县嫘祖文化研究和基地建设也取得了可喜进展.2009 年4 月,远安县政府与市炎黄文化研究会举办嫘祖文化研讨座谈会.会上,专家学者围绕嫘祖与远安、嫘祖与黄帝、嫘祖与丝绸文化等专题开展交流和讨论.2010 年8 月,由省、市炎黄文化研究会与远安县联合举办的嫘祖纪念园设计方案文化咨询会在武汉举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办公室和湖北省社科院、省炎黄文化研究会、湖北省民间艺术家协会、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纺织大学、省旅游局有关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并围绕高品位建设嫘祖纪念园,丰富其文化内涵,提出了许多建议和修改意见.

宜昌和远安嫘祖文化研究成果引起了各级领导和专家的重视.2011 年5 月23 日,国务院正式公布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远安县申报的《嫘祖信俗》入选.2014 年,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同志在宜昌、远安调研期间,对嫘祖文化研究与弘扬工作提出新要求.同年6 月,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鲁谆、任大援、虞音一行与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秘书长王正强等在宜昌参加座谈会期间,对宜昌远安加强嫘祖信俗文化建设给予充分肯定,并提出继续做好历史文献、信俗传承、文化遗存、祭拜节会等工作建议.李鸿忠书记的新要求和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的建议,为宜昌远安嫘祖文化研究弘扬和传承展示了一个新的前景.

二、宜昌、远安嫘祖文化研究成果简述

中国是蚕丝的源头,西陵是蚕丝的故乡.黄帝正妃西陵之女嫘祖,是养蚕缫丝的始祖.嫘祖是我国上古时期种桑、养蚕、缫丝、织绢的发明者和传播者,为中华桑蚕、丝绸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嫘祖在炎黄子孙心目中,与黄帝共享“人文初祖”的殊荣.近三十年来,宜昌、远安开展的嫘祖文化研究、挖掘、整理、弘扬工作,在坚持不排斥他说,坚持百家争鸣、多说并存的前提下,取得了一些成果.

(一)典籍文献可资信

据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一段关于嫘祖的记载.嫘祖是“西陵之女”,1994 年的中华嫘祖文化学术研讨会在长江西陵峡东口岸边的西陵山上召开,远在晋代此山上就有一座祭祀嫘祖的庙宇西陵山庙(后被日军炸毁).再从古西陵地域上看,据史学家顾颉刚主编出版的《传说中的中国地图》所示,古西陵就是当今以宜昌为中心的西陵山脉,西陵峡也因此而得名.《史记》中的“西陵”应当就是秦岭山脉大巴山支脉荆山山脉的“西陵”,而远安县的嫘祖镇就处于南荆山山脉“西陵”的范围,是上古时期西陵部落属地.正是生长在南荆山西陵的嫘祖,发现了桑蚕及桑蚕丝,发明了养蚕缫丝织帛之术.荆山与西陵山相交于远安沮水,黄帝在向地方征收柔软凉爽的丝绸取代粗糙的兽皮和麻布过程中,在西陵与嫘祖结缘.中国社会科学院史学家王震中曾有结论说,黄帝族在其较早时期,有一支南下到长江中游的宜昌地区,与西陵部落通婚,可资佐证.另外,学者们还从唐宋典籍《路史?后纪五》、《元丰九域志?古蹟篇》、《通鉴外纪》中找到可信的史料证明.黄帝娶西陵之女,西陵就是当时的一个部落,这个部落就在今天的宜昌、荆山一带,这是历史.远安是过去西陵氏活动的中心区域,说远安是嫘祖故里是有历史依据的.

(二)信俗传承是真魂

上古之文明,信俗是主要传承的方式之一.《礼记》、《后汉书》均有古代天子诸侯和后妃祭蚕神的记载.据《隋书?礼仪志》记载,北周将祭奠先蚕西陵氏神列入国家大典,并延及后世历朝历代,从而形成了源远流长的嫘祖祭祀习俗.属北周管辖范围的远安,祭祀嫘祖的历史是最为悠久的.供奉嫘祖像,祭祀先蚕嫘祖,交流养蚕纺织技艺之风俗在远安世代相传.2011 年,以祭拜典仪为核心内容的“嫘祖信俗”被国务院命名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这是宜昌和远安关于嫘祖文化研究得到国家承认的重要成果.

国务院原总理温家宝曾说过:“一脉文心传万代,千古不绝是真魂.”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许嘉璐先生多次强调“传统文化要活在人心里”.嫘祖信俗在宜昌和远安具有历史悠久、规模宏大、民间自发、传承有序、典仪完备之特点.远在晋代,宜昌西陵山就有了祭祀嫘祖的西陵山庙.据宋代王存撰《元丰九域志》载:峡州西陵山为祭祀嫘祖圣地,祭祀时间为每年三月十五日.这同传承至今的嫘祖镇庙会时间完全吻合,远安当时归于峡州(宜昌古称),嫘祖镇就是其中一处极富盛名的祭祀中心.

远安本土文献资料中有大量诗文反映了当年蚕事和庙会盛况.近千年来,每年夏历三月十五嫘祖生日(至后三日),远安、南漳、保康、当阳等县数以万计民众自发聚集到嫘祖镇,祭拜嫘祖,贸易物资,交流技艺,观看表演,形成了规模宏大的拜祖盛会.这样的信俗,在西陵峡周围数百里区域,唯有远安嫘祖镇有之.先蚕之神在远安,嫘祖之魂在远安,嫘祖之风在远安,这是嫘祖故里在远安最有说服力的证明.

改革开放以来,地方政府对民间文化更加重视.从1984 年起,远安县在民众祭祀的基础上,每年都要由县人民政府主办较大规模的嫘祖庙会节,这在全国也绝无仅有.

嫘祖信俗千古不绝,是因为嫘祖信俗已经成为直入人心的文化基因,这种文化基因就是真魂.在宜昌和远安人民的心里,嫘祖就是出生在这里的始祖先人.

(三)丝绸产业能印证

以植桑养蚕缫丝织帛为主的丝织业,是远安的传统支柱产业,是当地百姓世世代代生存之基.远安是湖北省最大的蚕桑种植、蚕种培育、丝绸加工贸易基地之一,也是中国最有代表性的传统桑蚕丝绸产业区.产自嫘祖镇(原苟家垭镇)的蚕丝声名卓著,世称“垭丝”,历来为皇室贡品.《尚书?禹贡》和《史记?夏本纪》中即有记载.《史记?夏本纪》载,当时荆州的贡品为“其篚玄纁”,这是一种极品丝帛,故为贡品.而在荆州区域内公认最好的丝便是“垭丝”.《辞海?农业分册》载,以产地为中心湖北省远安县苟家垭命名的蚕丝叫“垭丝”.

《现代汉语词典》载:“垭:两山之间可通行的狭窄地方,如马头垭,苟家垭(都在湖北).”两部重要词典分别载入“垭丝”和“苟家垭”词条,其意义非凡.《湖北通史》载,宋代以来,苟家垭周边地区乃至整个鄂西和川东的蚕丝均以“垭丝”命名,从而走出中国,以至远销英国、法国、印度、中东等地,在中国丝绸之路上占有一席之地.“垭丝”在1893 年意大利的丝绸展销会上被认定为世界上最优质的桑蚕丝,源自苟家垭这个地名的“垭丝之乡”誉满中外.而“垭丝”的产生及其中心地位的形成还要大大早于文字的记载,完全可追溯到远古时代.

(四)文化遗存可见证

千百年来,围绕桑蚕丝绸产业发展和嫘祖的祭祀活动,在宜昌和远安产生了极为丰厚的嫘祖文化遗存.上世纪70 年代以来,在西陵峡口的中堡岛等地发现多处新石器时代遗址, 出土了距今5000-7000 年前的大量纺织用具,如陶纺轮、骨针、骨锥等.宜昌和远安一带在养蚕缫丝织绢的漫长的生产实践中,发明创造了蚕蔟、蚕架、缫丝车、纺车、织机等诸多传统生产工具(工艺),开发了蚕蛹、蚕蛾、桑叶茶、桑叶醋、桑椹酒、桑椹罐头、桑枝编织品、桑木香菇培养基等食品、药品和生活用品;在祭祀(纪念)嫘祖的活动中,修建了嫘祖庙、嫘祖碑、嫘祖像、嫘祖坛、嫘祖牌坊、嫘祖文化村、嫘祖祭祀广场等等,产生了嫘(雷)家冲、嫘(雷)公山、茧沟、蚕母娘湾、鹰儿寨等地名;产生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如神话传说、故事民谣、诗词咏联、花鼓戏、皮影戏、锣鼓山歌、采桑小调、民间吹打乐等等.围绕嫘祖文化养生旅游,开发了远安黄茶、西河鱼、根雕盆景花卉、玉石、野生中草药等系列旅游文化产品.

如果说信俗是直入人心的文化基因,那么文化遗存就是物质形态的文化符号.

三、加强嫘祖文化研究的几点思考

嫘祖是上古时期人物,年代久远,可供研究利用的文献资料、史籍档案、文物典章较少,考古资料中的新发现不多,给嫘祖文化研究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嫘祖文化传承虽有较好的群众基础,信俗异化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由于以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分散粗放型传统植桑养蚕产业快速萎缩,大批桑蚕业农户早已不再从事桑蚕生产而转向效益更好的产业,发自人们内心对“蚕娘”的感恩、崇敬与期待淡化了.如果不加以引导和支持,传承千年的嫘祖信俗面临消失的危险.

针对当前的情况,我们必须回答的并不只是嫘祖出生地到底在哪里的问题,而是我们今天为什么要研究和祭祀嫘祖,我们今怎样研究和祭祀嫘祖,我们今天怎样让嫘祖信俗得到传承,弘扬嫘祖精神,让“中华民族之母”之光泽披万世.为此提出几点粗浅的想法.

第一,既要注重“真人”,更要注重“真魂”.

嫘祖是中华民族之母,这是中华儿女的共识,人皆敬之,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在中华大地上,嫘祖的足迹走遍了大江南北,各地拿出各种依据说明本地就是嫘祖故里.宜昌在这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对西陵的论证,谭其骧先生编辑的《中国历史地图集》战国楚越中有明确的标记.我们有足够的自信坚持说“是”不说“非”,说宜昌、远安是嫘祖故里,但不排斥他说.这是我们对待嫘祖这个“真人”研究的基本态度.

同时,我们认为,对远古时代名人的研究,更为重要的是对其“真魂”的研究.一个地方的习俗不是一朝一日培养出来的,也不是什么人能够创造出来的,这才是 “活在人们心灵”的文化传承,才是“真魂”,才是文化精髓.从远古的西陵到今天的宜昌和远安,是安放嫘祖之魂的地方.这个魂,安放在人的心里,世代不绝.

第二,既要推动“公祭”,也要保护“民祭”.李鸿忠书记在宜昌远安考察时讲过:“今后不仅要铭记嫘祖,坚持常规的民祭,还可以考虑阶段性举行大规模公祭,条件成熟还可以提高层级举办祭祀活动.”这个讲话为远安嫘祖信俗从民间习俗提升到大规模公祭提出了一个路线图.这个路线图中的关键,一是坚持常规民祭,二是阶段性举行大规模公祭,三是提高祭祀活动层级.为实现这个路线图,提出以下建议.

尊重民间习俗,保留民间祭祀的特色,坚持常规民祭.民间祭祀是远安嫘祖镇的一大亮点,但由于多种原因,民间祭祀可能被忽视,被替代,这样就会失去特色.要坚持政府主导和支持,民间祭祀民间办,不能用大规模公祭取代常规的民间祭祀.建议嫘祖镇成立相应的民间研究和祭祀的社团(机构),把民祭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好好地传承下去.

学习外地经验,精心策划和组织大规模祭祀活动.远安县和嫘祖镇连续31 年举办嫘祖文化节,有很好的效果,积累了经验.但是要扩大影响,还要积极争取大规模公祭.在这方面全国不乏成功经验,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随州炎帝祭祀大典.这些祭祀活动对于传承传统优秀文化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是用文明和道德的力量来赢得世界尊重的重要形式.大规模祭祀嫘祖活动,可以根据宜昌的实际情况,既可以在嫘祖镇举办,也可以在宜昌城区嫘祖庙和远安县举办,还可以以一地为主,在另外的地方分祭.也可以在城区举行公祭,在嫘祖镇举行民间祭祀等等.总之,要让祭祀活动能够起到最好的文化传承和弘扬的作用.

提高祭祀活动层级.李鸿忠书记考察时提出提高祭祀活动层级,这是一个重要的契机.宜昌和远安需要加大落实的力度.比如,市县成立相应的工作班子负责此事,有领导分管,有专家参与,有人员执行,有资金保障,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实施方案.

第三,既要重视文化传承,也要关注经济发展.

嫘祖因发明植桑养蚕的重大贡献而成为“中华民族之母”.植桑养蚕是人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伟大创造,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嫘祖不仅是发展桑蚕造福万代的科学家,也是桑蚕文化、丝帛文化的创始人.嫘祖文化的产生是经济发展和文化进步的结晶.嫘祖文化传承同样也离不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要在传承历史文化中,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道德的力量”,同时也要与经济发展研究同步进行.

目前,国家正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丝绸之路从古到今走出一条人类文明之路.重庆市人大代表去年提出,请求将丝绸之路的起点定到重庆.就宜昌、远安而言,作为西陵氏族所在地嫘祖故里,更有理由成为丝绸之路的起点.

作为丝帛重要产地,当年的垭丝和丝帛从西陵(今宜昌、荆山一带)到达长安(今西安)和洛阳,必然有一条内地的丝绸之路.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深入研究宜昌嫘祖文化,为宜昌和周边更加主动的融入并为国家推动“一带一路”战略提供文化支持,让宜昌和远安一带的古老丝绸文明在现代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定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

责任编辑:葛政委

文字校对:谢嘉欣

文化研究论文范文结:

适合文化研究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文化研究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1、班组文化建设论文

2、现代企业文化期刊

3、企业文化期刊

4、中国文化论文

5、企业文化杂志社

6、企业文化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