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激励机制方面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与科技人才自主创业激励机制类大学毕业论文范文

本文是一篇关于激励机制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科技人才自主创业激励机制

摘 要:高层次的科技创新型人才是科技创新的主要资源要素.基于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视角,通过对现有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激励的理论文献进行综述,并分析安徽省在创新创业激励方面的一些做法和成效,以及存在的不足,提出完善安徽省创新创业人才激励机制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关键词:科技人才;自主创新创业;激励机制

中图分类号中图分类号:G322.7

文献标识码:ADOIdoi:10.3969/j.issn.16722272.2018.02.034

基金项目*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人文重点课题"协作性公共管理视域下公共服务多元主体协作性供给模式及对策研究"(SK2015A287);马鞍山市软科学项目"马鞍山市科技人才自主创新创业激励机制研究--基于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视角"(2017)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陈江(1973),男,江西武宁人,博士,安徽工业大学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创业管理和政府公共服务;江俊丽(1980),女,江西余干人,硕士,安徽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创业管理.

收稿日期收稿日期:20180105

随着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入发展,科技创新创业在调整安徽产业结构、深化经济发展、推动安徽经济转型升级中起着重要作用.而科技创新创业的最重要资源要素是高、精、尖科技人才,因此,激励高精尖科技人才,调动其主观能动性,是安徽省科技发展的最重要内生动力源之一.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关于人才工作论述摘编》的政策文件,本文基于"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视角",针对安徽省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激励的现状,在实地调查研究和工作经验总结的基础上,指出安徽科技人才激励方面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激励措施,从而达到提升安徽科技人才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安徽科技核心竞争力的目的.

1科技人才自主创新创业激励现状

1.1相关理论研究

当前我国学术界对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激励的研究,主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我国科技人才激励的相关理论基础、影响要素和激励对策.①激励科技人才的理论基础.这些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以下:一是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认为引起人们工作满意的主要是激励因素,而引起不满意的主要因素是保健因素;二是奥尔德弗提出的需要理论(ERG)理论,认为人主要有生存需求、关系需要和成长需求三种;三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认为人的需要按从低到高主要有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5个等级.②影响科技人才激励的因素.这些学者大多从成长性、物质财富、自主性、成就感等4个方面阐释对人激励的重要作用.③对科技人才激励的对策.多位学者提出科技人才激励的对策,主要包括政策激励、物质激励、精神激励和环境激励等.

(2)我国各省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激励问题.这些国内学者从各自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从科技创新创业的人才团队构建、激励型生态系统构建、激励模式、政策激励、物质和精神激励、环境激励等方面的实践做法进行归纳总结,倡导好的成效,也指出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激励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对策和措施(应韵和李繁,2016;刘小婧和李文梅,2017).

(3)我国科技人才的产权激励问题.这些学者根据产权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并在现实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创新型科技人才产权激励的路径选择、政策措施、激励的方式和方法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和阐释,从而达到吸引和留住人才、激发人才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企业的研发能力,通过创新创业赢得市场竞争优势(包蕾,2009;万丽,2015).

以上的理论研究,为创新安徽省科技人才的激励政策,提升安徽省科技创新创业能力,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借鉴.

1.2安徽省实践举措

安徽省近年来陆续出台不少人才政策,在具体的物质和精神层面上激励科技人才创新创业.

(1)政策.安徽省在人才激励上,从政策激励和具体制度安排都凸显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重要作用:①制定综合性人才发展政策文件,统筹与引导人才发展.如《安徽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安徽省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实施方案》等,对人才专项进行规划,提供政策性指导.②制定专项人才激励政策.如《安徽省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和"百人计划",引进和支持高层次人才来安徽创新创业.③制定相关人才激励的配套辅助措施.如颁发了《安徽省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实施方案》《安徽省国有科技型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实施细则》《安徽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关于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意见》《安徽省进一步深化职称制度改革若干问题的意见》等一系列具体措施和办法,以进一步落实对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2)物质和精神激励.一是高层次人才补助.对在皖创新创业的科技团队分A、B、C三类予以支持,每类10个团队,省扶持资金分别出资参股1000万元、600万元、300万元."省特支计划"入选人才由省委组织部、省人社厅授予"安徽省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称号,颁发入选证书.对入选"省特支计划"的领军人才,省级财政给予每人50万元经费支持,专项用于领军人才自主选题研究、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等.二是科技研发和培训平台资金资助.省政府每两年评选200名安徽省技术能手、100名安徽省技能大奖获得者、50名"江淮杰出工匠",颁发荣誉证书,给予每人2万元、5万元、20万元奖励,并给予全国技术能手、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2万元、10万元追加奖励.到2021年,每年认定6个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2个新兴产业省级综合竞赛基地、20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分别给予每个200万元、200万元、10万元补助.

2安徽省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激励问题

伴随着安徽省科技企业的快速发展,形成了科技人才从事创新创业的浓厚氛围,科技人才的社会地位得到了极大提升,尊重科技人才,重视科技人才形成了社会共识.但由于既有体制的限制,以及服务于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政府人员思维意识的滞后性,在全省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激励具体实施上,还存在一些问题.

2.1科技人才评价重理论文章和专利数量,轻商业转化和市场应用

科技人才创新活动围绕学术成果、获奖和职称等展开,奖励是以论文和专利等学术成果为评价标准,从而使得科技人才缺乏动力将科技成果推向市场,转化为商业应用,也使得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活动导向上出现了偏移,形成重理论、轻应用的导向.

2.2科技人才引进后,缺乏后续绩效管理机制,以及长效服务体系

尽管安徽各级地方政府制定了各种科技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措施,吸引了众多科技人才在全省创新创业,缓解了部分企事业单位对关键人才的需求,对全省科技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很多企事业单位在科技人才引进上,主要重视前端人才的能力和成果评估,注重如何设法把人才引进的前端服务过程,而对人才引进后的后续工作能力和贡献,进行绩效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同时,事前承诺的服务也多拖滞或难以兑现,严重影响了这些科技人才工作积极性,也降低了对后续科技人才的吸引力.

2.3科技人才现有薪酬制度缺乏灵活性,难以体现人才知识价值

现有的科技人才薪酬制度过于死板,缺乏激励性,不能充分反映科技人才的能力贡献和工作业绩,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完善,以形成公平、公正的薪酬制度.而全省一些企事业单位根据自身盈利状况、资金预算约束和政府人才补贴,实施了一些有效的薪资激励方式和方法,但往往受到所在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政府相关人员认知程度和现行人才激励政策的限制,往往游走在合法与非法的"灰色边缘地带",薪资的激励作用还是比较有限,薪资的合法道路还有待进一步发展.

2.4激励对象的选择重"追认",轻"基础"和"未来"

现有科技奖励高度重视对已取得的科技成果的"追认",常常出现重复激励、反复激励的现象,并主导奖励应用性的技术创新人才和商业化的技术改良性创新成果,期望通过激励,在短期内快速见成效.相反,从事原创性的基础科技研究,因成果产出太慢,偶然性和不确定性较大,甚至根本就出不了成果,其支持力度就相对较小.同时,对人文社科的基础研究人才的激励,更是少之又少.因人文社科研究成果,很难像工科技术研究那样,快速商业化并转化为金钱收入.整个人才激励体系充满了功利性和短视性,影响了全省基础科技原创能力和未来科技的长远发展.

2.5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激励政策体系不完善,尤其缺乏约束和反馈机制

科技人才奖励项目庞杂,短期激励为主,缺乏长期激励和长效的约束机制.同时,对科技人才的科研成果做出奖励后,其后续工作绩效如何,还缺乏有效的跟踪和反馈机制.这些长效机制的缺失或不完善,相关政策执行力不足,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才激励的实际效果.

3完善科技人才自主创新创业激励的对策与建议

3.1建立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竞争性研发经费投入,以及随财政收入增长进行相应浮动的研发经费增长机制

研发经费支持是创新创业人才激励的最核心部分,是保障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针对基础科技研发和社会科学研究,应根据全省财政收入实际情况,实行相应的研发投入浮动增长机制.在对国有和民营科技机构研发支持的同时,加大对公益性科研机构的支持力度,形成公私竞争、公公竞争的格局,保证研发经费投入的有效性和相互制约性.同时,结合安徽省实际,提高间接费用比例,逐步提高用于人才激励的研发投入强度,鼓励和支持企业与社会资本增加研发资金投入.

3.2实施以市场为导向的薪酬激励机制

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活动需要较好的薪酬保障,以满足其物质生活的需求,从而避免因外界"诱惑"而影响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活动:一是实施"提低"激励制度."提低"制度包括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最低工资制度和高端科技人才工资协商制度.二是建立市场导向的科技薪酬激励性制度.根据科技创新规律,从整体上提高科技创新人才的薪酬水平,保障其具有优裕的物质待遇,解除其后顾之忧.三是建立基本工资为保障,奖励为突破的薪酬制度.奖励应以科技人才的用人单位为主导,政府奖励为辅助,加大奖金激励的额度.四是保留原有薪酬待遇基础上,鼓励科技人才在岗或离岗创新创业.企事业单位科技人才经所在单位同意,可在外并按规定获得报酬,把科技人才在外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业绩纳入职称评价、岗位聘用和绩效考核,消除科技人才在流动中的身份、职称、福利方面的障碍,推进人才流动系统构建.

3.3加大对大众创新创业活动的政策扶持

针对大众创新创业人才赋予更丰富的政策支持:一是健全创新创业资源导入政策.出台专项政策,引入外地优秀项目(人才),吸引周边地区优质创业资源向本地流动.强化与周边合作交流,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在本地建立研发中心等,提升区域综合创新能力.二是全面推行创业券和创新券.建议给予企业不同的创业扶持,如启动阶段,给予一定数额的创业启动券、成长阶段给予一定数额的融资扶持券、购房券、特定项目资助券支持.三是解决大众创业的融资困境,建立政府出资、企业化运营的创业投资基金,以期服务更多科技创新创业者.

3.4创新科技成果和科技人才评价体系

着重奖励原创性的科研成果,同时避免出现科研为钱的"经济人"导向:一是建立以科技人才实绩和潜力为导向的成果评价方法.这种评价体系应以第三方的多主体的评价为主,形成用户、上级主管部门、同行专家和其他相关利益群体为评价主体的评价制度,并加大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科技人才的权重.二是建立分类评价制度,科技成果评价应从重论文和专利数量,向重技术实际转化应用为主.

3.5试行科技人才股权期权激励

期权可让科技人才在未来某个时间点内获得相应的权益,而股权可使科技人才直接获得经济收益和决策参与权,使得人才与用人单位休戚相关,个人的成长和用人单位的发展紧密关联.一是要让科技人才在创新创业过程中拥有重大决策参与权、技术路线决定权、经费支配权和资源调配权.二是根据科技人才和用人单位的特点,给予骨干科技人才相应贡献度的股权或期权激励,从而起着稳定和激励科技人才的作用.三是扩大用人单位的科技成果处置收益自主权,并让科技人才拥有部分处置收益权,从而获得科技成果转化的合理回报.

3.6推行知识产权激励

建立以知识产权保护为核心的科技人才创新激励制度,为高层次科技创新创业人才提供知识产权法律保护,尤其要加强对高层次创新人才创新成果的奖励.可实行知识产权的股权期权激励以及实施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融资政策,使科技人才在专利技术转让、融投资、发明创新中获得相应的收益.

3.7构建完整的事前、事中、事后的科技人才动态跟踪、服务和绩效反馈机制

由于科技创新具有突然性、非连续性特点,因此对科技人才的创新创业活动的管理,应多点柔性而少点刚性,实行全过程全方位的动态跟踪、服务和绩效反馈机制.一是建立科技人才激励政策落实反馈机制.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激励政策,制定行之有效的人才认定方法和激励办法,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二是搭建创新创业人才信息动态数据库.建立创新创业人才和引进人才信息动态数据库,探索科技人才人力值的动态测评系统,实施动态跟踪服务、动态管理和培养扶持.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合肥创新创业高层次人才协会.安徽省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特殊支持计划\[EB/OL\].http://hfieta.hefei.gov.cn/zcfg/rczc/sj/201702/t20170228_2172490.html.

2人民网.淮南首批安徽省特支计划领军人才申报工作启动\[EB/OL\].http://ah.people.com.cn/n/2014/1215/c35834823228877.html

3安徽省人民政府网站.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支持技工大省建设若干政策的通知(皖政〔2017〕54号)\[EB/OL\].http://www.baohe.gov.cn/DocHtml/1/17/09/00205502.html

4喻明达.对科技人才激励机制创新的思考[J].信阳农林学院学报,2015(4).

5万丽,蔡东澄.我国自主创新型科技人才激励的方法选择和实施对策[J].管理创新,2015(1).

6TAMPEO.Motivatingknowledgeworker:Thechallengeforthe1990s[J].LongRangePlanning,1993,26(3):4955.

7俞文钊.企业中的激励与去激励因素研究[J].应用心理学,1991,6(1).

8刘小婧,李文梅.福建省科技创新创业人才激励机制探析[J].海峡科学,2017(1).

9包蕾,任泽峰,柏伊菁.论我国自主创新型科技人才的产权激励[J].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5).

10应韵,李繁.新常态下基于生态系统视角的高科技人才自主创新激励体系研究[J].黑龙江纺织,2016(2).

责任编辑(责任编辑吴汉)

激励机制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激励机制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激励机制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1、激励机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