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方面专科开题报告范文 跟刘邦跟秦始皇本是一代人相关论文如何写

本论文可用于秦始皇论文范文参考下载,秦始皇相关论文写作参考研究。

刘邦跟秦始皇本是一代人

秦始皇嬴政和汉高祖刘邦,曾经在同一天空下生活了四十七年.以自然年龄论,他们是同一世代的人;隔代的印象,应是时代区分割裂人物、历史观念影响历史时间的结果.

多年以来,我一直有一种印象上的错觉,汉高祖刘邦和秦始皇嬴政,仿佛是隔世的两代人.

考究起来,这种错觉的产生,在于我所阅读的书籍和所接受的教育.浏览教科书,翻阅文献论著,秦始皇建立秦帝国,汉高祖建立汉王朝;秦始皇消灭六国统一天下,汉高祖灭亡秦国再封王侯,二人确是活跃于不同时代的不同历史人物.不过,当我自己著书教人,试着对这两位历史人物作认真的考察时,才发现事情并非如此.秦始皇生于公元前259年,汉高祖生于公元前256年,他们之间只有三岁的年龄差.秦始皇死于公元前210年,享年五十岁,汉高祖死于公元前195年,享年六十二岁,他们曾经在同一天空下生活了四十七年.以自然年龄论,嬴政和刘邦是同一世代的人;隔代的印象,应是时代区分割裂人物、历史观念影响历史时间的结果.

在刘邦与秦始皇共生的四十七年间,历史经历了战国和帝国两个时代,七国争雄的余绪延续三十余年而一统结束,秦帝国专横十余年又濒临崩溃.刘邦四十七岁起兵反秦时,人生已经过去了大半,他的前半生,都是在战国时代度过的;他的人格和思想,与他的同时代人一样,都是在战国末年,由当时的风土人情和时代精神抚育定型的.入秦以来,受帝国时代世风变化的影响,一代人的生活环境和精神风貌有所变迁.然而,秦末之乱爆发,保留在人们头脑中的战国时代的历史记忆复活,刘邦与同时代的英雄豪杰们一道,恢复战国,复兴王政,承前启后,复旧革新,一同开创了后战国时代的历史局面.

这些年来,有关汉高祖刘邦的传记出了不少,林林总总,良莠不齐.也许是出于史料的限制,也许是受到历史时间割裂的影响,往往是叙述秦末不谈七雄,考察刘邦无视战国,对于深刻影响了刘邦这一代人的战国时代,似乎缺少应有的关注.我从刘邦开始,追述后战国时代的英雄豪杰,探寻他们的踪迹,回首到战国末年的人情风土.

公元前256年前后的战国世界,是一强六弱的天下.秦国一强在西,无日或休地东进蚕食,秦国灭亡六国、统一天下的大势已经成形.公元前256年,是刘邦的生年.这一年,以刘邦的祖国楚国的历法计算的话,是楚考烈王七年,以天子所在的周朝的历法计算的话,是周赧王五十九年,如果以后来统一天下的秦国的历法计算的话,是秦昭王五十一年.就在这一年,秦国灭掉了西周,天下失去了挂名的天子.这一年,秦始皇刚刚满三岁,与母亲一道躲藏在赵国的首都邯郸.

当时的中国,正处在战国时代的晚期.战国时代,顾名思义,就是列国混战的时代.当时参加混战的国家,主要有七个大国,秦国、楚国、齐国、魏国、韩国、赵国、燕国,史称战国七雄.

战国时代,虽说是列国混战的时代,不过,看来像是杂乱不清的混战,也是有其来龙去脉的,各国间的离合走向,也并非无章可寻.大体说来,当时混战中的列国,有一个基本的离合关系,叫作合纵连横.合纵连横的纵,是指南北方向;横,是指东西方向.合纵,就是南北联合,连横,就是东西串连.合纵连横,就是南北联合以割断东西,东西串连以分化南北,讲的是列国间多极外交上的战略谋略.合纵连横的关系,千头万绪,人事纷纭,决非三言两语说得清楚,不过,如果我们打开当时的中国地图来看的话,由合纵连横所表达的天下形势大致是可以一目了然的.

秦国.首都在咸阳(今陕西咸阳),以关中地区为中心,兼有四川盆地和甘肃、宁夏部分地区,位于战国世界的西边.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国势日益强大.到了秦昭王的时候,秦国已经成为列国中最强大的国家,咄咄逼人,持续不断地侵攻周边国家,步步向东蚕食扩张,是天下的西极,列国中的超级大国.

楚国.以淮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为中心,是战国世界的南极.楚国曾经强大一时,将势力一直扩张到淮北和河南一带.不过,到了楚怀王的时候,楚国内乱纷争不已,国势日渐衰落.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领军攻破楚国的首都鄢郢地区(今湖北宜都、江陵一带),占领了楚国西部和南部的大片领土,楚国被迫将首都向东北方向迁移到了陈(今河南淮阳).从此以后,楚国日渐削弱,失去了扩张的势头.

齐国.以山东半岛为中心,首都在临淄(今山东淄博),地理上与秦东西相望,算是战国世界的东极.齐国也曾经强大一时,与秦国东西呼应,各自称霸称帝.公元前284年,燕国、秦国、赵国、韩国、魏国五国联军攻破齐国,齐国国势衰退,从此一蹶不振,基本上退出了列国间的争斗,力求自保.

燕国.以河北北部为中心,兼有辽宁南部,首都在蓟(今北京),是战国世界的北极.燕国在地理上偏处中原的东北,在七国中力量最为弱小.不过,正因为燕国弱小,单独成事困难,更多地需要利用外交手段保卫自己的利益,倡导合纵连横的游士说客,常常汇集到这里来.当时最有名的纵横家苏秦,就是在燕国发的迹,齐国被五国联军攻破,就是他为燕国施展谋略的结果.

赵国.在西秦、东齐、南楚、北燕之间,有韩、赵、魏三个王国.韩、赵、魏三国,都是从原来的晋国分离出来的,又被称为三晋.赵国以邯郸(今河北邯郸)为首都,领土北及于陕西东北部,兼有山西大部、河北东南部,山东东部和河南北部的部分地区,也在其领土内.赵国在三晋当中最为强大.有名的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在赵国率先引进游牧民族的骑兵技术和装备服饰,赵国的军事力量由此称冠各国,长期与秦国抗衡,势均力敌.公元前260年,秦国和赵国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展开大战,结果赵军惨败,四十万赵军投降秦国,被秦将白起活埋.从此以后,赵国衰弱,再也没有力量和秦国争夺天下了.

魏国.魏国的首都在大梁(今河南开封),领土主要在今山西省西南部的河东地区和河南省北部的河内地区.魏国国土分散,西接秦,东南接楚,东接齐,北接赵,中间与韩国犬牙交错,为四战之国.魏文侯的时候,魏国率先进行改革,国势一度非常强大.然而,公元前342年,魏军在马陵之战中大败于齐国,从此一蹶不振.公元前293年,魏韩联军被秦将白起击败,二十四万将士阵亡.尔后魏国的命运,就是不断地被秦国攻击蚕食.韩国.韩国的首都在郑(今河南新郑),领土主要在今山西省东南部和河南省中部,国土西接秦国,南接楚国,西北东三面与魏国交错相连.韩国在三晋中领土最小,国力也最弱,一直困处于周边大国之间.公元前293年魏韩联军败于秦将白起后,韩国基本上沦为秦国的属国.

总的来说,公元前256年前后的战国世界,是一强六弱的天下.秦国一强在西,无日或休地东进蚕食,秦国灭亡六国、统一天下的大势已经成形.为了便于东进,分断六国,秦国分别与六国各个联盟,对处于守势的六国实施又拉又打的策略,这就是当时连横之策的基本方向.六弱之楚国、齐国、燕国、赵国、魏国、韩国在关东,都没有力量单独抗衡秦国,为了阻止秦国无厌无止的侵攻,六国组织南北同盟共同抵抗秦国,这就是当时合纵之策的基本方向.当然,各国之间利害关系交错复杂,合中有分,分中有合,因人成事,因事及人,更使当时的列国关系中增添了无量的变数,常常使人眼花缭乱.

以泗水郡为中心的这一地区,古称淮泗地区,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黄淮平原一带.这一地区,古来常是战场,历史上决定中国命运的大战,多次在这里进行.

刘邦出生的沛县丰邑中阳里,就是今天江苏省北部的丰县一带.沛县丰邑中阳里,是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的地名.刘邦出生时,沛县属于楚国,刘邦是楚国的臣民.

沛县地区,本来是宋国的领土.宋国是殷代遗民的国家,公元前十一世纪,周灭掉了殷,为了安定殷的遗民,周王朝分封殷纣王的庶兄微子为诸侯,建立宋国,奉祀殷代的先祖,领土在淮北的睢水和泗水一带.到了战国后期,宋国与诸多小国一样,奄奄一息,苟延残喘于大国的争夺之间.公元前286年,东方的大国齐国将宋国灭掉,宋国的领土并入了齐国.齐国的势力扩张,引起其他大国的不满,两年后,燕、秦、韩、赵、魏五国联合进攻齐国,齐国首都临淄失守,几乎亡了国.齐国所吞并的宋国领土,一部分被西方邻国魏国攻占,一部分被北上趁火打劫的楚国兼并.沛县,几经反复易手,被并入楚国,直到公元前224年,秦军攻取淮北,沛县入秦,成为秦泗水郡的属县.沛县归属于秦的时候,刘邦已经三十二岁了.他的前半生,都是在楚国的沛县,作为楚国的国民度过的.

沛县在淮河之北,古泗水之西,地处黄淮平原的中部,境内地势平坦,西南高东北低,古来多沼泽湿地.刘邦出生的丰邑,是沛县所属的乡,为城镇型聚落.他的生地中阳里,是丰邑城镇内众多的居住区之一.丰邑在沛县的西北,是沛县内的大邑,有城墙环绕,能够设防自守.刘邦生于丰邑,以沛县为根基取得天下,他做了皇帝以后,将丰邑从沛县分离出来,设置了丰县.为了满足父亲刘太公思念故里的乡情,在首都长安东部,现在的西安市临潼区一带,另外修建了一个丰邑,完全如同旧丰邑的原貌,称为新丰,并将旧丰邑的居民一齐迁徙到新丰,与刘太公重作邻居.刘邦自己偏爱沛县,将沛县作为自己的私人奉养地,世世代代免除沛县人的徭役租税,又将秦时沛县所属的泗水郡改名为沛郡.所以,到了汉代,丰县、沛县,都成了沛郡的属县,首都长安附近,另有一个新丰县.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楚国时代丰沛地区的政区情况,由于史书的失载,我们不大清楚.不过,依据秦帝国时代的状况来作理解的话,大致上是不会相差太远的.

秦始皇统一天下,帝国郡县的设置,基本框架是比照六国的区划.打开秦帝国的政区地图,泗水郡的北部是薛郡,东部是东海郡,南部是九江郡,西南部是陈郡,西北部是砀郡.战国末年,泗水郡是楚国的地方,陈郡、九江郡和东海郡也在楚国领域内.薛郡本是鲁国的所在,孔子的家乡,公元前256年,也就是刘邦出生的这一年,楚国趁秦国和赵国相持于长平大战时,将鲁国吞并,归了楚国.西北方向的砀郡,则是魏国的地方.

统而言之,以泗水郡为中心的这一地区,古称淮泗地区,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黄淮平原一带.这一地区,古来常是战场,历史上决定中国命运的大战,多次在这里进行,著名的有楚汉彭城之战、垓下之战,秦晋淝水之战,到了现代,决定国民党和胜负的淮海战役,也发生在这个地区.战场出英雄,英雄出帝王.秦末叛乱纷起,楚汉相争持续,其中心地区,就在淮泗一带,秦末汉初的风云人物,多出生于这里.一千六百多年后,在元末群雄中崛起的另一位英雄,建立明朝的朱元璋,他的祖籍在沛县,后来迁徙到濠州( 今安徽凤阳) , 也在这个地区,算是刘邦的同乡.

刘邦的幼年时代是怎么度过的,我们几乎一无所知.他大概也如当时万万千千的家境优裕的乡镇少年一样,在游戏玩耍、朋友打闹中成长.

刘邦的童年朋友,我们只知道一位,就是一生跟随刘邦的卢绾,他后来被封为燕王.有趣的是,秦始皇的童年朋友,我们也只知道一位,就是后来指使荆轲到咸阳行刺的姬丹,他是燕国的太子.

卢绾与刘邦是同乡同里的邻居.刘太公与卢绾的父亲卢太公意气相投,亲近友爱,两家日常往来,宛若一家人.事情也巧,刘媪有了身孕,卢媪也有了身孕,到了刘邦出生的那天,卢绾也出生了.古来结拜兄弟,对天起誓说,不能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视不能同生为友情的遗憾.刘邦与卢绾同年同月同日生,又同乡同里,父辈相亲相爱,里中父老乡亲都以为美事,纷纷牵羊持酒前来道贺,平添了许多乡党之情.刘邦和卢绾从小一块儿长大,到了十来岁左右,孩子们要开始学习认字写字了,两人又同在一起学,也是意气相投,相亲相爱.乡里更是以为值得赞美鼓励,再一次牵羊持酒前来道贺,一时传为美谈.据说今日丰县地方,尚有“马公书院”遗址,被视为刘邦少年时代与卢绾一道师从马维先生读书的地方,不妨算是后世为美谈添加的一点花絮.

大体说来,刘邦从出生到童年、少年,他的生活是优裕平常的,没有衣食困乏的忧虑,也没有天灾兵祸的苦愁.在这个时期,他与外面的世界似乎也没有什么接触,乐陶陶和融融地生活在丰邑封闭的乡里社会中.就刘邦所生活的乡里社会而言,他是受到了尽可能好的教育,尊师向学,读书识字,亲情友爱,被家庭和社会所期待和规范着.在这个阶段,刘邦天性中叛逆不安、桀骜不驯的因子似乎尚未显现出来,被压抑着,被克制着,或者只是环境尚未成熟,宣泄的渠道尚未成形,宣泄的时机尚未来到而已.

我在整理刘邦的一生事迹时,有一种姗姗来迟的感受.相对于他人而言,刘邦的一切都是太晚,出仕晚(三十四岁),结婚晚(三十七岁),生子晚(四十岁),起兵晚(四十七岁),做皇帝晚(五十岁),哪怕考虑到生年的误差,他也是典型的大器晚成.由此生发,我感觉刘邦可能是晚熟的人,他天性中的基本因子,是到成年以后才显露出来.在他平淡无奇、近乎模范少年的早年生活中,隐隐地承受着家庭和社会的压抑.这种压抑,也许与他出生的传闻有关,也许与他早年被老师的过于管教有关?他后来一生蔑视儒生,公然在大庭广众之下解下儒生的帽子撒尿,没有早年的压抑是很难理解的.儒生高冠,正是师道的象征.

在刘邦生活的战国晚期,对于男子来说,十七岁是一生中的重要时点.以当时最强大的国家秦国而论,男子十七岁算是成年,要开始承担国家的赋税徭役,称为傅,也称傅籍,就是作为适龄的服役者登记于户籍的意思.入仕为吏,征兵从军,都以十七岁为年龄标准.秦以外的国家,虽然情况不是很清楚,大致与秦不会有太大的差异.

楚考烈王二十三年,也就是公元前240年,刘邦上了十七岁,告别了顺顺当当、无忧无虑的童年和少年,进入了成年时代.这一年,在秦国,是秦王政七年,秦始皇做秦王已经八年了.以刘太公的心愿而言,大儿子刘伯和二儿子刘仲都是本分有成的人,结婚生子,成家立业,靠着勤劳耕耘,费心营运,都挣下一份家业,早早地独立门户了,老三刘季似乎对于务农经商置业没有兴趣,虽说有些不安分,却也向学友爱,识字读书,得到乡里的称誉,照此发展下去,通过乡里的推荐,再通过政府的选拔,如果能够入仕作乡县政府的小吏,倒也是一条不错的出路.乡里的推荐,首先要家境富裕,财产达到一定的标准;同时,被推荐人要品德优良,声誉良好.在刘太公看来,这两个条件,刘季都是具备的;政府的选拔考试,主要是读写会算,刘季是从小练就准备了的,也当不成问题.

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十七岁以后进入成年期的刘邦,没有走上出仕为吏的道路.究竟是没有得到乡里的推荐,还是考试的失败,或者另有原因,我们已经无从考察.我们现在所知道的事实是:进入成年时代以后的刘邦,似乎完全变了一个人,从一个为父母所喜爱、为乡里所称誉嘉奖的向学友爱的模范少年,变成了一个游手浪荡、聚众生事的不良青年,为亲人所不喜,受乡里近邻白眼相看.用当时的话来说,进入成年期以后的刘邦,走上了任侠的道路.他从成年以后到三十多岁的历史,就是一部任侠的历史.

战国时代的任侠风气,根植于人性中个人自由放任,不受社会群体约束的天性,是对于法治吏治的反动.战国时代的游侠风气,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于自由的个人与个人间的友谊,是一种新的价值观念,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政府法制,总是有力不可及的地方;统治的真空,一定有隐形的力量来填补.这种填补统治真空的隐形力量,就是民间的政治社会.民间的政治社会,是政府政治社会的对立统一体,二者既互相对立,又互相补充,也可以互相转化,一切取决于相互存在的条件之变化.用通俗的话来说,政府政治社会是庙堂,民间政治社会是江湖;政府政治势力是白道,民间政治势力是黑道;政府政治是明流,民间政治是暗潮,二者同质异体,本质上都是强制性的人间统治体系.

商周以来的古代社会是世袭氏族社会,一切关系基于血缘氏族.天下是氏族国家的邦联体制,社会是世袭氏族的宗法社会,政治是分封氏族的世卿世禄,经济是氏族共同体的井田邑里,一切一切,都在氏族血缘的网络之中.庙堂与江湖同体,白道与黑道混淆,明流与暗潮共涌,人与人之间,无独立的个人间的交往关系,独立于血缘氏族的民间政治社会也不存在.

到了战国时代,由于列国间战争兼并的结果,古来的国家社会崩溃,政治经济关系瓦解,各国迫于战争的压力,纷纷实行变法改革,全民皆兵,建立官僚政治,以官制法制维系国家和社会,重新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社会的这种新旧交替之中,一部分从旧有的氏族血缘关系网中解脱出来的武士,由于种种缘故,没有被新的官制法制体系编入吸收,成为脱离于社会主流之外的游民,他们在新旧社会交替的缝隙间,以自身的行动,寻求新的个人与个人之间的连接关系,开始构筑新的民间社会.由此产生的新的人际关系,就是任侠风气;由此构筑成的新的民间社会,就是游侠社会.

所谓任侠,就是任气节、行侠义,个人与个人之间基于知遇,相互结托,行武用剑,轻生死,重然诺,以感恩图报相往来.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任侠就是哥们儿义气,男子汉间的友谊,大丈夫间的情义.任侠者之间,并无严密的组织,合则留,不合则去,也无固定的章程约束,只是凭借人和人间的交谊,形成广泛的社会关系,构筑起网络状的民间社会势力.在战国时代,任侠者往往是强项的游民,他们不事生产,崇尚武力,在主流的法制礼制、伦理道德之外,凭着放纵的生活、不顺从的精神,营造独自的精神和实力的世界.任侠者之间,有取必与,有恩必报,讲的是义;承诺的事,一到,救人之难,不避生死,讲的是信.对于任侠者来说,人生的目的,不在金钱和享受,也不在伟业的实现,只求结成人情的关系,达到义气的境界而已.士为知己者死的名言,就是任侠者的理想极致.

战国时代的任侠风气,根植于人性中个人自由放任,不受社会群体约束的天性,是对于法制吏治的反动.战国时代的游侠风气,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于自由的个人与个人间的友谊,是一种新的价值观念,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战国时代的游侠风气,从上层社会一直渗透到民间下层,既包括许多不法亡命之徒,也不乏王公贵人.战国七雄当中,秦国法制严明,对于游侠明令禁止,严加镇压,关东六国行政相对宽松,游侠们在各国间奔走往来,纷纷寄托于贵族门下,促成了各国的养士之风.楚国的春申君,赵国的平原君,齐国的孟尝君,魏国的信陵君,是名重当时的四大公子,以养士著名;他们的府邸,是游侠们集聚的去处.

摘自《复活的历史:秦帝国的崩溃》中华书局出版社

秦始皇论文范文结:

适合秦始皇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秦始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