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状元的精神突围方面论文范例 跟一个状元的精神突围相关论文范例

本论文主要论述了一个状元的精神突围论文范文相关的参考文献,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参考作用。

一个状元的精神突围

杨虎70后,蜀人.中国作协会员,鲁迅文学院第19届高研班学员,四川省作协巴金文学院签约作家.作品刊发于《中国作家》《边疆文学》《山花》《朔方》等,出版有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散文集等多部.

1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朱明王朝享国二百七十六年,若问家喻户晓的诗词作品,这首《临江仙》自嘉靖末年,京师及云南、四川一带便有水井处皆在传唱.到清朝初年,毛宗岗父子将它置于《三国演义》卷首以后,影响更是遍及世界.词中所蕴含的历史兴衰之感,人生浮沉之慨,数百年之后的今天读来,仍让人痛快淋漓,沉痛无奈,却也让人更加超然物外,得无量洒脱于百感交集的滋味当中.

这一首词,乃是明代唯一的四川状元、有着“千古第一戍仙人”之称的新都人杨慎(民间更喜欢称他为杨升庵)所填.

“戍仙”这个颇有些奇特的称号,是明朝著名思想家李贽在万历年间为升庵所取.作为当时最著名的思想“异端”,卓吾先生一双厉目审视古今,能入他法眼的人寥寥无几.他喜爱杨升庵的才华,更为他坎坷的际遇所愤愤不平.他说: “升庵先生固是才学卓越,人品俊伟.然得弟读之,益光彩焕发,流光百世也.”接着,他从湖北麻城县龙潭湖边的隐居之所抬起头来,眺望着四川的方向,大发感慨,将杨升庵与李白、苏轼并举: “岷江不出人则已,一出人则为李谪仙、苏坡仙、杨戍仙,为唐代、宋代并我朝提出,可怪也哉!”他恨不得自己早生几十年,为杨升庵当个端荼磨墨的书僮,跟随他远赴云南,老死边关.

作为著名的状元郎,杨升庵本来完全可以在北京城里过着优裕的“帝王师”生活,却偏偏不肯让自己的内心屈从于苟且,于三十七岁那年毅然决然挺身而出,在时人视为蛮荒之地、天遥地远的云南边陲书写了自己长达三十五年既悲且壮的传奇生涯,从“等因奉此”的官员变成了有明一代数一数二的文化使者,成就了自己圣人般的伟业与声名.

2

大明孝宗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十一月初六,位于今北京市东城区晓顺胡同的一处中等规模的四合院里,诞生了一个婴儿.婴儿哭声洪亮,让门外等候的父亲欢喜不已.他面朝四川新都方向恭恭敬敬地鞠了三个躬.心里暗暗说道:列祖列宗保佑,我杨家终于后继有人了.

婴儿的父亲杨廷和这一年已近三十岁了.他在朝中担任翰林检讨,官级虽仅为从七品,却担负着在皇帝殿试时收试卷的重任.结婚多年来,他一直苦于膝下无子.就在前几天,他还暗暗祷告,祈求上天赐一个儿子给他,以承续杨家书香门第、官宦世家的香火.这一下天遂人愿,他急忙遣人将这一喜讯告知自己的父亲,在负责传旨的行人司担任正七品司正的杨春.五十二岁的杨春闻讯大喜,按照家谱排行,亲自给自己的嫡长孙选了一个富含深意的名与字:名慎,字用修.希望他一生谨慎立世,读书应当先从经世致用入手,莫做空头学问.

刚呱呱坠地的杨慎还不知道自己是诞生在了一个显赫的家庭.他祖上原本世居江西吉安.元代末年迁至湖北孝感,后因躲避战火,迁移到四川新都.从曾祖父杨玫科举及第开始,一门五世为官,被后人誉为:一门七进士,宰相状元家.

我去新都采访,当地人津津乐道的是这样一个传说.杨家刚从湖北迁移过来时,人丁不旺,家业不振,幸亏祖宗一直保留着“耕读传家”的传统.晴朗的日子,他们牵着家里仅有的一头水牛,汗水淋淋地在田里劳作;落雨的时候,杨家的子侄们便由家中一位通晓文墨的长辈率领,在散发着农具味道的南宙下,朗声诵读:

伐木丁丁,乌鸣嘤嘤.

出自幽谷,迁自乔木.

天上雨云漠漠.杨家子弟的读书声从屋里响亮地透出来,回荡在稼禾碧绿的田野上,惊起了河湾里栖息的数只白鹭,在空中翩然徊旋.

书香世家的熏染让杨慎小小年纪就显示出了文学上的天才.十一岁那年夏天,他试着作了一首诗呈给父亲.其时杨廷和正官运亨通,担任着《大明会典》总裁官.他一方面惊喜于儿子的文才,一方面却又因诗中一句“一盏孤灯照玉堂”所流露的孤独情绪暗暗担忧.史料上记载说,杨廷和读到这一句时,放下手中的诗卷,叹息道: “句则佳矣,但恨太孤寂尔.”

多年的官场历练让杨廷和发现,文才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通过科举考试出人头第,又可能会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伤害,尤其在官场上,无灾无难到公卿的大都是一些见风使舵之辈.正如四川老乡苏东坡所言: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少年杨慎怎能明嘹父亲心中的微妙?此时的他正-一门心思沉浸在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里.从六岁开始,他就跟随母亲读诵唐诗.与同时期接触的四书五经不同,唐诗里的每个字单独看起来是那么的平常,可是一组合成句子,音韵起落间突然就爆发出了一种奇妙的力量,让人随之悲伤,随之昂扬,随之浅吟低唱……

唐诗为杨慎早慧的心灵打开了一扇奇妙的窗户.父亲忙于官场事务,体弱多病的母亲充当了多重角色,对他既慈爱,又严格.秋天的一个黄昏,当他背诵出了杜甫的几首诗后,母亲十分高兴,在灯下握住他的小手,教他毛笔管蘸着印泥,在纸上画了一个圈,然后练习在圈中写字.母亲的眼里含着深情,对他说:儿啊,你的一笔一画都不要写到国外.然后母亲的神情突然严肃起来,对他一字一顿地说道:长如此,则笔正!

这句话犹如一盏温暖的灯火.在此后三十五年漫长的流放生涯中,陪他从官员杨慎变成了百姓口中的升庵先生.那精神突围有如“凤凰涅檠”的无数个不眠之夜,每每想起母亲,他总是热泪盈眶.他多么渴望时间能永远停留在十二岁之前啊——那一年正月,母亲因病离开了自己最疼爱的儿子.

失去了母爱的少年杨慎“极其悲号,废食骨立”.三月,父亲杨廷和的朋友离开北京,少年奉命代父亲作了一首送别诗.他将对母亲的思念深深地融八了诗句当中:上国别来频入梦,故园归去想知音……这年四月,因祖母去世,他跟随父亲回到了柳绿桃红的新都,第一次接触了蜀地风情,就此热烈地爱上了故乡的山山水水.

从北京到四川,经历了几番北国风光与蜀水巴山的洗礼,杨慎诗兴勃发,写下了《过渭城送别诗》《霜叶赋》《马嵬坡》等诗.十四岁这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写下的诗作《黄叶诗》传到了著名学者、大学士李东阳手中.李东阳一读之下,大为赞赏:此非寻常子所能也.爱才惜才的大学士犹如当年贺知章初见李白一样,兴奋地将少年杨慎引为忘年之交: “若可为吾小友也.”

在李东阳的教导下,少年杨慎出落成了一个饱读诗书、志存高远的青年.家族的光荣激励着他,他渴望着要像曾祖、祖父和父亲那样,在科举中一呜惊人!

大明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二十一岁的杨慎踌躇满志地走进了科举试场.然而谁也没有想到,在前方等待着这个青年学子的,却是有如过山车一般的命运1

3

从举子通往状元的路上,命运第一次给杨慎开了个令人啼笑皆非的玩笑,让他初次尝受了生活的风霜.

正德三年三月,以四川举子身份出现的杨慎到北京参加会试.主考官王鏊读到他的文章后,大为赞赏,将其试卷勾为第一名.当天晚上,这位爱才的王鏊按捺不住对好文章的欣赏之情,又将他的试卷抽出来,在灯下反复斟阋、欣赏,谁知灯盏的烛花突然掉落下来,不偏不倚正好将杨慎的试卷烧了个洞.

青年杨慎就此名落孙山.得知此事后,他苦笑一声,写了一首《春晴》解嘲:晓枕忽闻黄乌歌,起看芳草纷成窝.梨花杏花风信早,晴云雨云春态多……,借乍暖还寒的春意不无酸楚地表达了自己此时的心情.

看着郁闷的儿子,此时已担任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的父亲杨廷和十分着急.几经思考后,他特地叫人从广东端州挑选了一块精美的端砚送给儿子,并题了一段跋在上面:爰采端溪,形就质琢.乃其方圆,非金非璞.圣贤之基,天地之毂……

这一段告诫语重心长.读着读着,杨慎又闷又躁的心渐渐舒缓.如烟的暮色中,他抬起头来,仿佛听见了回荡在家乡新都竹林水田边那一句句“伐木丁丁,乌呜嘤嘤;出自幽谷,迁自乔木……”的吟诵之声,身心顿时进入了无边清凉.祖先们的从容为他开启了智慧的另一扇门.他重新闭门读书,为三年后的会试暗暗积蓄力量.

春风得意的时刻终于到来: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二十四岁的杨慎通过会试,取得第二名的名次后,同三百五十名进士一起参加由明武宗亲自主持的殿试.武宗要求考生们围绕“创业以武,守成以文”这个题目进行论述.这几年寒窗秉烛苦读的杨慎早有准备,他援经引史,洋洋洒洒,写成了一篇大文章,开篇便气势不凡:

“臣闻帝王之御天下也,有出治之全德,有保治之全功.文武并用,出治之全德也;兵农相资,保治之全功也……”他“援史引经”,奋笔疾书:“诚使官各尽其人,才各尽其用,人人有忘私之忠,事事有爱国之诚……”

文章一出,主考官竞相传阅.试卷官李东阳、杨一清等称赞道: “海涵地负,大放阙词”.大臣们纷纷传颂,共庆朝廷得人.明武宗大为高兴:“遂将其置于殿试第一,授翰林院修撰.”二十四岁的状元杨慎就此成为了大明王朝政坛上一颗冉冉升起的明星.然而当大家纷纷前去祝贺时,他的父亲、时任武英殿大学士、吏部尚书的杨廷和却忧心忡忡地说道: “父作宰相,子魁大厅,盛满已极,酒阑人散.”随即,他的目光转向人群中儿子那春风得意的身影,内心默默地长叹一声:“今后你的命运将会走向何方?”

初登政坛的新科状元杨慎当然不会知道,此时的大明王朝已然疾病染身,正一步步走向不可逆转的深渊.被儒冢正统思想教育出来的他,满心以为自己就此可以把满腹经纶贡献给朱明王朝,成就那“君明臣贤”的局面,为天下苍生造福,却忘了那句古老的警语:伴君如伴虎.

状元与皇帝之间的蜜月并没有持续多久.明朝十六位皇帝中,明武宗朱厚照少年登基,凭借至高无上的权力,随心所欲、为所欲为,贪玩好动,在太监刘谨等人的蛊惑下,在宫内设集市、宫外设豹房,恣意寻乐.

正德十二年八月,一向喜爱在民间游玩、不理朝政的明武宗在身边亲随太监的簇拥下,又一次微服出游,远行至居庸关,一个多月不上朝.天下议论纷纷.此时,在朝中担任殿试掌卷官的杨慎痛心不已,愤然作了一首《丁丑九日》:燕台九月罢登临,节物萧条入楚吟.关塞骅骝迷去路,朔风鸿雁滞归音……”诗句不胫而走,武宗听说后怫然不悦.

三个月后,见明武宗依然未回朝廷理政,杨慎又上了一道谏书,极力恳求武宗回朝,谁知谏书被太监们压了下来.他十分失望,恹恹地上了一道表,称病回到了家乡新都,期待家乡那清秀的景色能抚慰自己悲凉的内心.

4

回乡仅半年,他的夫人王氏就因病去世.王氏比他年长一岁,享年仅三十二岁.自从嫁给他以后,贤惠的王氏“克修妇职,敦睦家庭”.合家老小无不称赞.情深意笃的夫妻半途永别,让杨慎悉痛不已,将妻子埋葬后,他一连数月都沉浸在神思恍惚之中.八月,他在梦中见到了亡妻,醒来追述道: “八月十三夜,梦亡室安人,惊极而寤.”他在《送终安人王氏葬恩波阡》一诗戚然诉说道:

……天阴日易晚,旷野悲风多.严霜下乔木,零雨泫柔柯.萧条我行野,伤心悲如何.中道失嘉耦,送此山之阿……

孤独的心灵需要抚慰.第二年七月,驻守江西的宁王见武宗荒疏朝政,以为有机可乘,举兵十万造反.然而人心思定,仅仅四十三天之后,宁王便被著名理学家王阳明挥兵生擒.消息传到偏远的新都,杨慎那颗系着天下安危的心才终于放了下来,经家人劝说,这年冬天,他续娶了著名的遂宁才女黄娥为妻.

与原配王氏不同,黄娥不光性情娴静,从小便喜爱写诗填词,尤其擅长于元代流传下来的散曲,文风清丽,别出心裁.

婚后,夫妻二人琴瑟和谐.杨慎的心情也为之一振.在新都老宅旁那遍植了桂树的一池清水边,两人经常一起在蛙声中散步,在月光下赋诗,相互以诗词酬答.公元1520年三月,杨慎应邀为遂宁玉堂山写下了一篇《玉山翔凤赋并序》,刻在该山山腰石壁上,字径两寸,笔法遒逸.在赋中,杨慎兴致勃勃地描绘了素有遂宁十二景之一美誉的“玉堂朝霁”的景色: “……水灵泉而堂绿野,池明月而亭清风……”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仅仅数年之后,这桂湖之畔与世无争神仙眷属般的生活竞成了两人再也难以企及的梦境!

公元1521年3月,三十一岁的正德皇帝终于在声色娱乐中一命呜呼.由于他并无子嗣,在杨慎父亲、时任内阁首辅杨廷和的极力主张下,他的从弟、兴献王的儿子朱厚熄以“兄终弟及”的方式登上皇帝宝座,即明世宗.第二年,世宗改年号为嘉靖,开始了自己长达45年的帝王生涯.

1522年7月,世宗任命三十四岁的杨慎担任“经筵讲官”,专门给自己讲圣贤书,谈历代王朝兴亡得失,摆出了一副圣明之君的样子.然而这个后来以心胸狭隘闻名的皇帝很快就暴露出了自己叶公好龙的面目: “帝王师”杨慎利用讲书的机会,常联系实际进行婉转谏劝,他一心期盼嘉靖皇帝能做一个心胸开阔、纳谏如流的明君,谁知世宗皇帝却把他的忠言当成了耳旁风.

没多久,一件事便让嘉靖皇帝彻底远离了杨慎.原来,明武宗皇帝身边的太监张锐等人本来因蛊惑天子已被判了死罪,但由于大肆行贿,贪财好货的嘉靖竟然破例赦免了他们.得知消息后,杨慎在讲课时便特地选出《尚书》里《金作赎刑》这一章.对嘉靖苦口婆心地讲道: “圣人赎刑之制,用于小过者,冀民自新之意;若大奸元恶,无可赎之理.”一心为了大明江山的升庵那里知道,自己这一番劝谏已让皇帝暗地里极为恼怒,就此埋下了延祸的种子.

决定杨慎此后命运走向的转折点很快就到来了.

按照朱明王朝的皇统继承规则, “兄终弟及”的嘉靖要承认正德皇帝的父亲明孝宗为“皇考”,享祀太庙;而他自己的生父只能称为“皇叔父”.然而即位后第六天,嘉靖就迫不及待地下诏,令群臣议定他的生父兴献王为“皇考”,须按皇帝的尊号和祀礼来对待;这一下顿时引起了轩然大波,皇统与家系之争成了文武百官们纷争的议题.事关国体,如果任由嘉靖这样任意改变规则,皇权就会难以制约.

首辅杨廷和首先站出来反对.他以汉哀帝和宋英宗的生父均只能尊称为“皇叔考”的例子作为依据,然而刚愎自用的嘉靖哪里听得进去?他依然罔顾众议,一意孤行.经过一番僵持,杨廷和被迫辞去官职,告老还乡.这时候, “不识时务”的杨慎却和另外三十六名大臣联名上表,苦苦规谏: “今陛下既超擢萼辈,不以臣等言为是,臣等不能与同列,愿赐罢归.”嘉靖勃然大怒,下令停止发放他们的薪俸.杨慎又和学士丰熙等上疏,嘉靖益发震怒,下令带头反对的大臣投入谄狱.消息传出,群情激愤.杨慎再次约集起检讨王元正等一群大臣,决定前往皇宫外.他激动地说: “国家养士一百五十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他们在宫外大哭,非法逮捕朝臣.哭声传进宫中,嘉靖更加愤怒,下令锦衣卫将所有人全部投入诏狱,并“廷杖之”.

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七月十五日,昔日的“经筵讲官”杨慎被关进了暗无天日的诏狱.十七日,他被锦衣卫们按倒在地,剥掉裤子.烈日下,大明王朝的板子从半空中狠狠落下来,敲打在“帝王师”的屁股上.那不是一般的板子.它叫廷杖.栗树长到碗口粗,就被木匠从山中伐倒,锯成板,拖到阳光下晒干,然后一端削成槌状,包上铁皮.铁皮上立起森森倒钩.一杖下去,行刑人再顺势一扯,倒钩就会连皮带肉撕咬下一大块.

毕竟是朝廷命官,落到杨慎身上的那两根廷杖的铁皮上,去掉了森森倒钩.杖抡起,空气中似乎散开了栗树木头若有若无的山野气味.然而它们并无山野的温润之情,却满布朝廷的肃杀之气.杨慎被打得血肉横飞,昏死过去.十天之后,他再一次被“廷杖”,又一次昏死过去.随即,嘉靖冷冷地下令,将杨慎充军到千里之外紧邻缅甸的云南永昌卫(今保山县).与他同时被下狱处死、发配、罢官、贬斥为民的朝中官负多达一百零八人.

这一年,杨慎三十七岁.

嘉靖皇帝为什么要把杨慎发配到保山县?原来,北京城中曾经流传有一首民谣:“宁充口外(即山海关外)三千里,莫充云南碧鸡关.”嘉靖皇帝据此认为云南的生存环境比东北还恶劣,于是将杨慎充军到了云南.

5

翻开中国历史,在难以计数的封建王朝的暴君与良知文人的较量中,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譬如公元1080年,刚从“乌台诗案”中挣脱出来的苏轼被宋神宗流放湖北黄州,意想不到的是,他却因此获得了精神上的飞跃,从官员苏轼变成了千古流芳的东坡居士……

然而那时的杨慎怎么能知道,在那遥远的永昌卫,等待自己的将会是一次精神上的飞跃?长路漫漫,或许这一远去,就将与家人永别.

动身的时刻到来了.远在新都的妻子黄娥闻讯后,急匆匆赶到京城,她决心不辞风霜之苦,千里跋涉,亲自护送丈夫从北京到云南.嘉靖三年十二月十五日,江南一带已然满地冰霜.黄娥陪伴着骨瘦如柴、身带枷锁的杨慎,一路艰难跋涉到了湖北江陵(今荆州市)的驿站门前.看着憔悴不堪的妻子,杨慎再也忍不住了.他苦苦地劝说妻子回新都老家,代替自己伺奉年迈的父亲.黄娥哪里肯听?然而禁不住丈夫一再劝说.想到这一分别,夫妻二人远隔万水千山,不知何日才能团圆.黄娥放声大哭.

官差不停催促,相对垂泪的夫妻俩不得不依依惜别.望着一步三回头的妻子,杨慎再也忍不住.他含着眼泪,凄然写下了一首《江陵别内》:

同泛洞庭波,独上西陵波.

孤棹斥寒流,天涯岁将暮.

此际话离情,羁心忽自惊.

佳期在何许,别恨转难平.

萧条填海曲,相思隔寒燠.

蕙风悲摇风,蔺露愁沾足.

山高瘴疬多,鸿雁少经过.

故园千万里,夜夜梦烟萝.

黄娥回到桂湖边后,触目皆是物是人非的风景,思念之情再也抑制不住,写了一首怀念丈夫的《七律·寄外》,满腔悲愁跃然纸上:

雁飞曾不度衡阳,锦字何由寄永昌?三春花柳妾薄命,六诏风烟君断肠.日归日归愁岁暮,其雨其雨怨朝阳.相闻空有刀环约,何日金鸡下夜郎?

那时候的云南,虽然已归入了明王朝的版图,却因为交通的隔阻,环境的恶劣,民族的杂居,正处于所谓的“蛮荒”状态之中.然而令远在京城的嘉靖皇帝所万万想不到的是,从贵州进到云南,沿路那天高皇帝远的绮丽风景,淳朴的各族百姓却很快将惶恐不安的充军罪臣杨慎从流放心态中解放出来.他一路翻山越岭,感觉自己仿佛正在大地上越走越高,流放生活虽苦,然而那平生难以见到的美景却足以抵消内心所受到的屈辱?更何况,错的是皇帝,自己一腔忠心,乃是为了大明的社稷江山,何罪之有?为了证明自己没有被艰苦的流放生活所击倒,三十八岁的杨慎欣然给自己取了个别号:升庵.意思是自己“虽贬边关,却志行益高.”

他就此一路行来,沿逾留下了许多诗篇.嘉靖四年正月下旬,升庵经普定、安庄、查亭、白水、关索岭、盘江、普安到达黔滇分界处,月末进入云南境内.经交水、马龙、杨林、板桥抵达昆明.途中写下了《关岭曲》《关索庙》《盘山渡》《盘江河》等诗,记下了自己一路的见闻与思绪.

文化的力量再次彰显出来.云南的莽苍山水就此进入了一个诗人的视野,这个从京城一路落寞而来的诗人与这片山水一见倾心,相得益彰,获取了自己文化生命中最美好的年华.在《关索庙》一诗中,杨升庵超越了一己的狭小悲欢,他把自己的内心投射到那巍峨的山岭上,发现了它的壮阔之美:

关索危岭在何处,猿梯鸟道凌青霞.

千年庙貌犹生气,三国英雄此世家.

月捷西来武露布,天威南向阵云赊.

行客下马一酎酒,候旗风堰寒吹笳.

在升庵笔下,云南的山水景物成了自己情怀寄托的对象.这应该是云南的景物第一次被一位伟大的诗人吟诵.在诗中,升庵将景与情有机地交融在一起,云南大地的河流和山岭就此获得了永恒的文化生命.这应该是中国文化史、诗歌史上最动人的相遇,注定流芳千古.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能与之媲美的,仅仅只有王维与辋川的相守、苏轼与黄州的相知、林逋与西湖的相恋等为数不多的例子.

然而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这一切,竟然缘于嘉靖皇帝对杨升庵恶狠狠的流放.

二月中旬,一路行吟的升庵终于抵达了流放地永昌,在军中担任文书.因长途跋涉,不服水土,三月,他又从永昌移居安宁养病.在安宁,他在当地官员的帮助下,在城北修建了升庵书院,书院前还特地掘土成池,用映照着明月夕照的一池清水来洗墨,名日洗墨池.由于居于安宁,升庵与安宁碧玉温泉结下了深厚的缘分,他常到温泉沐浴,疗治廷杖之伤,并在温泉山壁上题书“天下第一汤”五个大字.又在温泉北边的山崖上写下了“此处不可不饮”六个大字.自此,安宁碧玉泉名冠云南……

公元1532年正月,四十五岁的杨升庵来到昆明,参与修撰《云南通志》,后来因人流言加害,他辗转离去,然而他的足迹就此踏遍了彩云之南.与初到云南时不同酌是,此时的杨升庵已对自己栖身的这片山水产生了深厚的感情.每到一处,他除了寄情山水,还对当地风俗民情进行调查了解,努力学习当地民族语言,不知不觉之间,他从一个单纯吟咏山水自然的诗人转变成了一个学者,悄然担负起了挖掘当地文化、并与内地文化进行交流沟通的责任.

在白族聚居区,升庵惊叹于这个聪慧的民族竟然没有自己的历史书籍,于是到处收集资料,为白族修史;在大理,他欣喜于该地绝妙的自然风光,挥毫写下“百二山河”四个大字;他不但爱这彩云之南边塞之地的奇山异水,更爱内地难得见到的各类奇花异草.在永昌,当他看到“背日而开,与蜀葵相反”奇异的唐婆镜花,联想起自己的遭遇,慨叹此花就像那受到排挤和诬害的诤言之臣……尽管身为流放罪臣,然而他仍然关心人民疾苦,当发现昆明一带豪绅以修治海口为名,勾结地方官吏强占民田时,他正义凛然地写了《海门行》《后海门行》等诗痛加抨击,还专门写信给云南巡抚请求制止这一劳民伤财的工程……

苍山月,洱海雨;上关风,下关花……远在京城的嘉靖皇帝没有想到,云南美丽的风光竟然让他恨之入骨的这个所谓罪臣获得了身心的大解放.穿过熊熊燃烧的涅檠之火后,昔日的五品官员杨慎就此从精神的囚笼中突围出来,交成了深受云南百姓喜爱的学士先生杨升庵!

各族百姓对他喜爱有加.当泼水节到来时,他曾来到今开远市南洞风景区与当地百姓一起游玩.南洞的山水和淳朴的人民让他感慨万千,欣然提笔在洞口写下了“南洞”两个大字,南洞风景就此名扬天下……

中华文化有幸!继在黄州复活了苏东坡之后,这一次,在明朝的边陲之地为我们复活了千古流芳的“戍仙人”杨升庵!

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七月,杨升庵在流放地去世.他七十二岁的人生,留下了诗、词、散曲及地方志、文论等各类著作四百余种.其中,尤以三十七岁之后写下的关于云南的《南诏野史》《云南通志》《云南山川志》《南中志》《滇载记》《记古滇说》等书意义最为深远.”作家汪曾祺在游新都桂湖时,不无感慨地为他写下了一首旧体诗:“桂湖老桂发新枝,湖上升庵旧有祠.一种风流谁得似,状元词曲罪臣诗.”并为他画下了一幅“升庵桂花图”.画面上盛开着黄灿灿的桂花,仿佛散发着迷人的馨香.氓先生则评价说: “升庵功业当以在云南推行中原文化,使汉族文化与边疆少数民族文化相结合与融合,对中华民族的成长有贡献!”

信哉!

责任编辑:马艳琳

一个状元的精神突围论文范文结:

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一个状元的精神突围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一个状元的精神突围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抗战精神论文

2、精神科护理论文

3、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4、论中国精神的论文

5、中国精神论文2000字

6、大学精神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