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服饰毕业论文怎么写 跟苗族服饰的历史文化含义一一以屏边苗族服饰为例方面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

此文是一篇服饰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苗族服饰的历史文化含义一一以屏边苗族服饰为例

省院省校合作项目“边疆少数民族传统科学技术挖掘与研究”K2400183

屏边苗族自治县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地处云南省南部,红河州东南部,处于中越国际大通道的咽喉部位,滇越铁路、昆河公路穿境而过.县城北距省城昆明380公里,距州府蒙自60余公里;南距国家级开放口岸河口95公里,至越南首都河内300余公里.全县国土面积1906平方公里,辖3乡4镇,76个村委会,4个社区居委会,704个自然村,831个村民小组.境内聚居着苗、汉、彝、壮、瑶等民族,总人口15.6万人,其中苗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6%,以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66%,是全国五个苗族自治县之一、云南省唯一的苗族自治县.境内海拔高差达2400多米,立体气候明显,湿润多雨,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有亿年“雾海绿洲”大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百年如初的滇越铁路桥梁建筑的精华“人字桥”,有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花山节”为代表的、绚丽多姿的少数民族文化等,是回归自然、体验民俗、寻文访古的好地方.

苗族服饰以夺目的色彩、繁复的装饰、独特的图案符号和耐人寻味的文化内涵著称于世,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虽然苗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学,但仅凭强烈的认同感,靠世代口传身授,将流传千年的故事、先民居住的城池,迁徙漂泊的路线等点滴无遗地融进服饰文化当中,也一针一线绣进衣冠服饰,世代“穿”承,永不忘怀,因而,苗族服饰被誉为“无字史书”和穿在身上的“史书”.

屏边苗族妇女服饰隆重、精致、齐全;从华丽的珠链装饰及多层缠绕的盘冒头饰,到对襟或斜襟上衣、百褶裙、围腰、飘带、绑腿,还有服饰中各部位不同含义图案的精美刺绣,无一不彰显出其民族的独特魅力.屏边苗族,自称有五个支系.有“青苗”、“汉苗”、“花苗”、“白苗”和“黑苗”.色彩以白、红、兰、黑为主;面料多为传统麻布.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屏边苗族妇女服装服饰改变也比较大,化纤面料代替了传统麻质面料,上衣已采用更为合体的西式裁剪方法,特别是手工刺绣的种类、图案越来越少,大部分图案已被机绣代替,原来的老式服装服饰已基本不存留.

一、服饰文化反映了苗族对事物的深刻认识和抽象升华

苗族服饰是苗族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服饰中可看出苗族历史的发展进程和文化沉积,集中反映了苗族在与自然的抗衡中对事物的认识和升华,在此间也就产生了苗族的审美意识.

苗族早期是一个迁徙的民族,多生活在交通不便的山区,生存环境比较艰苦,经常迁移,对一些大自然美好的东西因无法带走,就用自己的观察和理解,绣在服饰上,多年后可以看到曾经生活的状态和文化,内容非常丰富,久而久之形成了苗族独特的服饰文化,不同的刺绣图案,也是辨别苗族不同支系的依据.

红河、文山地区有句俗语:“苗族住山头,壮族住水头,汉族住街头”.他们所居住的环境奠定了苗族对山中事物由感性识别上升为理性认识的基础.苗族妇女认为,自然界中存在的色彩都是她们所需要的色彩素材,都应把它穿在身上,形成一种源于自然而超越自然的美.屏边苗族服饰中源于自然的色彩、图案和传统麻质面料、简单便捷的款式、从头至腿的精致装饰,无一不是对服饰文化的最好诠释.

二、刺绣图案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认识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苗族刺绣图案是依据民族文化、生存背景、生活习俗而产生的,反映和表现了他们的内心情感世界,同时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认识和了解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屏边苗族服饰刺绣图案,是随着苗族服装服饰发展起来的装饰艺术,至今仍应用于日常的服饰和生活用品之中,具有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相结合的特点.常用的刺绣图案纹样主要以大自然写意的手法来表述,不是一目了然的写实图案,若不了解苗族文化就看不懂图案的含义,了解了苗族文化就能从一个简单的图案中看出很多故事.如常用于服饰衣领、袖子、裙子、上衣、腰带、飘带等部位作为边饰的规则型抽象几何图案,主要由表达走过的路、河流、山、田地、房子等组成,我们还能在一些传统苗绣作品中看到长江、黄河、宫殿、农田、溪流;服装上也有用到比较直观的图案,如杜鹃花、牡丹花等,但花型也区别于其他民族;还有一些用拟人的手法表述的图案,如龙身人面、虎身人面、凤身人面等,用意境的方式表达世间万物,如山体、人物、动物、花卉等.因当时并无美术的概念,只能根据自己对大自然的认知进行创作,现代人是无法想出的.个人认为:苗族图案经历了几千年的凝结和积累才形成了现在的形式,有深深的民族烙印在其中,花费的功夫很深,内容才会如此丰富,不是短时间能形成的.现在的苗族年轻人缺乏了对祖先知识的传承,很多内容都已一问三不知,只有一些很老的略有文化的老人还能陈述一些,不单是苗族,其他的民族文化也都在逐渐流失,或讲述也变异了,这些民族的资料有文字记录的都很少,都是靠口口相传,有些还因从苗族语言翻译成汉语意思会变味,造成了收集民族资料的难度.

屏边早期的苗绣的手法有许多种,技法特殊,而留存到现在的仅剩:数纱绣(十字绣)、犁地绣(梳子绣)、剪布绣(白苗代表绣)、缠绕绣(链子秀)、平针绣(汉绣)5种了,并且能掌握的人也越来越少,现在刺绣手法大多都只采用数纱绣(十字绣)和平针绣了,复杂的工艺用机绣图案和花边代替.一些能掌握部分刺绣技法的人,却因缺乏对其文化含义的理解,只知一味地沿用流传下来的图案,也不知其内涵,绣品也逐渐失去了传统民族刺绣的韵味.

苗族服饰以蓝色、黑色、白色、红色为主,刺绣花纹的色彩主要以红、黄、绿、白等自然纯色为主,不使用渐变色,花卉均以块状色彩呈现,有浓郁的苗族生活烙印.苗族刺绣图案主要是根据服饰用途而定,如祭祀用、装饰用品、男女服饰等,现在已经变味且很乱,很多服饰上都用牡丹图案,其实那并不是苗族图案的原有形式.

苗族服饰图案承载了传承本民族文化的历史重任,从而具有文字部分的表达功能.由于历史的久远,这些图案所代表的文字功能和传达的特定含义也蒙上了神秘的色彩,无法完全解读,这也是苗族服饰图案所具有的独特魅力.被赋予了继承民族传统、纪念祖先和传承祖训等丰富多彩的内涵和意义,这些图案背后的意义和由来代表着苗族人民的感性经验和对客观世界的解释.

三、服饰艺术体现了服饰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的完美结合

苗族服饰,是中国所有的民族服饰里最多姿多彩,样式最多,跨越的时代最久,绣花和银饰最华丽的民族服饰,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大奇葩.

屏边苗族服饰中最具特点的是百褶裙和盘冒,这与苗族的生活习性、历史渊源密切相关,同时也体现了服饰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的完美结合.

女装中的百褶裙,裙身呈长方型,裙腰很长且开放活动,缠绕于腰间着装,不受体形胖瘦影响.百褶裙面料为传统手工织造的麻质材料,制作时先用针线手工将褶子缝好加以固定,放置一段时间让褶子稳定,有的地方还将固定好的百褶裙放在锅里蒸一下,起到高温定型的作用;再配以刺绣和蜡染图案,形成了工艺精细、图案独特、造型优美、活动方便的百褶裙.各支系裙子外观工艺相同,只有长短、颜色、刺绣花型的差异变化.为了保暖,女装裙加绑腿,男装大短裤配绑腿.

百褶裙主要是为了行走方便和美观.为了躲避侵略和战争,苗族选择了交通不便的大山作为栖息地,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要翻山越岭、跨沟过河,又没有交通工具,只能靠徒步,养成了他们快速行走的习惯,百褶裙在行走中不受大幅度跨越的影响,方便自如;另一方面,百褶裙的裙幅很宽,以腰为中心裙摆可以呈360度圆形,在跳舞旋转时裙摆打开呈圆弧状,非常漂亮.苗族早先在迁徙途中,因生活物资匮乏,开放活动长腰厚重的百褶裙,白天穿在身上,晚上脱下拉开百褶还可以当被子盖在身上,非常实用.

苗族服饰中厚重缠绕珠链装饰的盘冒头饰,是用长5米左右的布条缠绕在头上,约7-8公斤重,再配上珠链,走动中会发出声响,在空旷的田野间远远就能听到,提示有人到来,和其他民族在包上装饰珠链的效果相同,都有传递信息的效果,现代已变为一种装饰效果.

苗族是一个迁徙的民族,在刀耕火种的时代,因气候、部落战争等各种原因在不断的变换着居住地,有时在匆忙逃亡中家中的物品什么都没带出,为了在新的居住地能生存下来,聪明的苗族人就将农作物的种子藏于缠绕的盘冒中,而头是人身体中最重要的部位,会给予最大程度的保护,也不会丢失,可见他们对于种子的重视.在迁徙途中遇到能栖身生存的地方,就可以用这些种子耕种生活下来了.独角苗也是如此,苗族的盘冒越高,储藏的种子就越多.

苗族服饰发展至今,百褶裙、盘冒的装饰性已占据主位,特别是沉重的盘冒,文山州、红河州的苗族已经将其简化,缠绕的布条减短;屏边县苗族的盘冒已经用轻巧的海绵作为主体,在外部包裹黑布后再做珠链装饰,大大减轻了头部的负担.

一个民族服饰的形成,和他们的生活环境密不可分,都是从艰辛的生存环境中衍生出来的,不全是为了装饰而产生的.随着苗族传统工艺的衰落,精美的手工制作的苗族服饰越来越少,随着老一代苗族会这种传统蜡染工艺、刺绣手法人的离去,传统苗族服饰的制作渐渐变得越来越难.保护传统文化,传承民族技艺,已成当务之急.

服饰论文范文结:

适合服饰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服饰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