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方面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 与河流侵蚀地貌教学片段(人教版)有关论文范文素材

这篇人教版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

河流侵蚀地貌教学片段(人教版)

摘 要:地理综合思维能力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教学是其“落地生根”的有效载体.立足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实际,以“河流侵蚀地貌”的教学内容为例,探讨如何利用教材、补充教材、挖掘教材,以及如何整合教学内容、设置引导问题,提高教学效率,使地理综合思维能力培养落到实处.

关键词:地理综合思维能力;培养;河流侵蚀地貌;教学片段

地理综合思维能力与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地理实践力共同构成了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它是学生全面、系统、动态地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思维品质和能力,也是地理学科学习的重要思想和方法.学生地理综合思维能力的养成,渗透于日常地理学习的过程之中,真实、有效的地理课堂,是其落脚和逐步养成的“主阵地”.因此,依托教材、补充教材、挖掘教材,创设有效的引导性问题,激发和引导学生有效的思考与探究,是实现这一能力养成的重要途径.本文以人教版地理1第四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中“河流侵蚀地貌”部分为例,呈现教学片段,阐述如何立足教材,立足课堂,立足学生,培养学生地理综合思维能力的教学过程.

一、教学分析

1.教材内容构成

正文部分:以时间为轴,从水流特点、侵蚀方式、河谷发育特征等角度,用简洁的文字,阐述了不同时期,不同形态河谷的形成过程.

图示部分:用三幅图示(图2a、b、c),呼应了正文,体现了不同形态的河谷.

活动部分:呈现“湖南张家界河谷形成”的实例,提供区域背景资料,设置描述形成过程的“关键词”,搭建探究活动的平台,检验学生运用原理,阐述具体河谷形态形成过程的能力,实现知识的迁移与运用.

2.教学设计思路

教学引入:呈现真实图片(旅行时拍摄的长江三峡瞿塘峡口“夔门”的景观图片——第五套人民币10元的背景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体现课标“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的具体要求.

教学展开:

→流水侵蚀概念的回顾(调动学生已学知识);

→资料图示呈现(补充教材):探究侵蚀作用的主要方式与具体影响,培养学生获取图示信息,分析推理的思维能力;

→视频资料播放(补充教材):用流水侵蚀的实验,转静态分析为动态过程,验证学生的分析与推理,明确三种侵蚀方式与影响;

→教材图示分析(利用教材):将侵蚀作用与3幅图示河谷地貌相结合,通过对比分析、推理和判断,形成有效的知行统一;

→挖掘图示信息(挖掘教材):设置有效问题,引导学生从时间、空间、不同尺度空间等角度,探究河谷地貌的发育过程;

→活动内容展开(利用教材):检验学生综合运用知识与分析推理的综合思维能力;

→教学引课案例呈现(拓展教材):实现知识迁移运用,教学首尾呼应,培养学生结合真实图示,论证探究的能力.

在这一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图文资料的补充、呈现、挖掘及有效探究问题的引领,实现了从不同角度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思维,体现地理学科综合性和区域性的特点,让地理综合思维能力在具体教学内容的逐步展开中“落地生根”.

二、教学片段

片段一:呈现图片(图1,网络获取,自主改造)——补充教材

设置问题:观察两幅示意图,通过对比,你能发现河谷形态在哪些方向上发生了变化?通过前后的变化,你能推测出河流侵蚀作用在方向上有几种类型吗?

培养学生: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学会从不同角度(长度、宽度、深度等)全面观察地理事物的发展变化,获取有效地理信息,形成推理判断、总结归纳原理的综合思维能力.

片段二:呈现流水侵蚀作用的实验视频,体现流水侵蚀的过程——补充教材

培养学生:化静为动,转换思维的角度,从动态角度感知流水的侵蚀作用,形成静态图示原理推理与动态视频演示的有机结合.

片段三:呈现教材图示(图2)——利用教材、挖掘教材

设置问题:描述图2中a、b、c三幅图示河谷剖面的具体形态特点,依据此特点判断出它们分别是在哪种侵蚀方式为主的作用下形成的?

培养学生:提取图示信息,建立区域对比分析、知识前后联系,明确地理现象形成的主导因素,以及综合主导因素与其他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思维能力.

图b追问:在侧蚀作用下,河谷形态在展宽的同时,为什么还会逐渐变弯?若这一过程不断发展,河流形态最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会对人类活动产生哪些影响?

(提供人类活动的相关资料——聚落与港口的选址、固堤工程等——补充教材)

培养学生:挖掘图示信息,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知识,探究地理现象的成因,分析、推理和判断地理事物发展演化趋势的综合思维能力.同时,建立认识规律、人地协调的观念.

图c追问:河谷中为何会有堆积的泥沙?说明什么?

培养学生:获取图示细节信息,通过分析,明确不同外力作用方式(侵蚀与堆积)相互联系,共同参与某一地貌形成的综合思维能力.

(这一综合思维能力在近几年全国高考新课标卷的试题中,以区域内各类“微地貌”的塑造为考查形式,频繁出现,此处不一一例举.)

设置问题:一条河流或某一处河谷,不是一天形成的,它经历了时间的历炼,多种侵蚀方式,甚至堆积作用的共同作用,才呈现出今天的形态.若此三幅图示代表某处河谷不同时期的发育形态,你能按形成的时间先后,对它进行排序吗?阐述你判断的理由?

培养学生:通过问题引导,化静态分析为动态推理,实现思维转换,从时间角度,用动态视角,探究自然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发展演化过程的综合思维能力.

探究结论:河谷地貌时间演变的一般规律(图3).

设置问题:若三幅图代表一条河流的不同河段,从空间角度看,谁可能位于上游河段,谁可能位于下游河段?为什么?

培养学生:从空间角度,实现局部到整体的转换,运用原理,探究地理事物空间分布与组合规律的整体思维能力.

探究结论:将教材三幅图示,用“一条河流”贯穿,形成整体空间认知(图4).

设置问题:此三幅图可以代表一条河流不同上下游河段,也可以代表其一条支流的上下游河段(将板图中的“海、湖”改绘成“干流”,启发学生),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

培养学生:从不同尺度的空间,看待河流地貌形态的形成及其干支流空间分布与组合的关系,形成全面、系统认知河谷地貌的综合思维能力.

片段四:呈现教材活动材料——利用教材,挖掘教材

设置问题:在运用教材所提供的“关键词”,解释张家界峡谷形成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关键”信息?汉字“峡”(两山相夹,一线谷地)本身体现了什么地理信息?

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真实的张家界)及有效提取材料和文字关键信息的能力.并明确峡谷形成过程中,内力作用(地壳抬升)与外力作用(流水侵蚀)相互联系,共同参与地貌塑造的综合思维能力.

(这一思想在解释河流阶地地貌的发育过程中,同样有所体现.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真正做到:“掌握思想,举一反三”.)

片段五:呈现教学引课图片(瞿塘峡口——“夔门”)——拓展教材,首尾呼应

设置问题:通过学习,你现在能解释“夔门”的形成过程吗?

培养学生:知识迁移,方法运用.全面、系统、动态地解释真实情境中实际问题的综合思维与实践能力.

三、教学小结

通过以上有目的、有层次、有引导的教学设计,激发和引领学生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通过地理信息的获取与筛选、比较与分析、推理与判断、论证与探究等学习行为,展开了有效的分析与探究.实现了从不同内容(信息提取、分析比较、推理判断等)、不同角度(静态与动态、侵蚀与堆积、时间与空间、不同尺度空间、内力与外力等)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有效培养.这一教学片段所体现的教学设计理念,同样也可以在“河流堆积地貌”乃至其他地理教学内容中“因地制宜”的借鉴和运用.同时,在本教学片段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也体现了以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为主(明线),区域认知、人地协调、地理实践力为补充(暗线)的多项学科核心素养内容的培育过程.这也充分体现了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各项内容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共同构成有机整体育人的特点.

因此,作为一线教师,只有立足课堂,在有思想、有设计、有探索、有创新的教学实践中,在学生真实有效的学习过程中,让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各项内容和要求,与具体的课堂教学内容有机结合,有主题、有侧重的教学执行,才能真正使其“落地、生根、发芽”,让它成为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的有机组成部分,最终达成立德树人,助推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育人目标.▲

人教版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人教版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人教版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1、小学科学杂志教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