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研究类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与套餐式设计类专业微课体系构建和应用类专科开题报告范文

本论文是一篇免费优秀的关于应用研究论文范文资料,可用于相关论文写作参考。

套餐式设计类专业微课体系构建和应用

赵竞 郭磊 鞠盈盈

【摘

要】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目标为出发点,结合设计类专业的特点,分析了设计类课程微课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关于设计类专业构建套餐式微课体系的总体思路及具体操作办法,以期对设计类专业微课建设与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套餐式;设计类专业;微课体系;构建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高等院校质量工程重点项目(编号:SZYZH201301)、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培育项目(编号:Z-SCG201406)、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质量工程”项目(编号:JXTD201501)和中山市科技研究项目(编号:2015B236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17-0053-04

一、设计类专业微课体系建设的意义

21世纪是以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各行各业正在“互联网+”的推动下进行改革与发展,教育行业也是如此.新型的教育教学模式不断出现、发展,特别是与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相关的微课、“慕课”以及翻转课堂更是发展迅猛,对高校的生存和发展也提出极大的挑战.高校具有优良的校园网环境,大学生具有灵活的学习时间安排和学习终端,如果高校课堂教学模式不改革创新,跟不上发展的步伐,就不能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中,这就对高校的发展和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目标和设计类专业特点,分析设计类课程微课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总体思路及具体操作办法,既符合国家教育发展的要求,也符合“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设计类专业微课体系建设的现状

1. 国内外现状分析

微课,即微型视频网络课程,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的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视频资源.

微课体系则是以微视频为核心,由多种与教学知识点或教学环节相配套的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和微反思等辅助教学资源有机构成的微型网络课程资源.

微课作为新型的教学资源,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资源拓展.特别是随着手持移动数码产品和无线网络的普及,基于微课的移动学习、远程学习、在线学习等将会越来越普及.

目前,国外关于微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学资源、呈现方式、课程结构等方面,以中小学课堂的教学研为主,美国部分地区的学校已经改变了原来的课堂学习方式,均采用微课代替.

在国内,关于微课的理论研究从2011年开始,一篇由关中客撰写的题名为《微课程》的期刊文献拉开了相关研究与讨论,自此相关研究的文献每年不断持续增加,对于微课的理论研究主要关注于概念、特征和资源设计,以及教学模式方面.有高校学者、一线教师和不同区域教育研究者等对微课进行研究或实施,有“微型课程”“微课程”等不同提法,并且界定的范围和资源组织模式也各异.另外,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广东省高校微课教学大赛、深圳好技师好讲师微课大赛等广泛展开的微课教学比赛,主要针对单一课程及微视频的教学研究.

关于微课的应用,国内目前主要集中于中小学课堂的教学研究中,如2014年9月,东莞市市教育局推出的针对东莞中小学的免费家校互动“微课掌上通”平台正式上线,这类平台主要用于加强老师、家长、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2. 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外微课的研究和应用主要集中在中小学教育,作为对传统教育模式的有益补充或者完全取代.在国内,针对高校的微课研究基本是就某一门课程单独建立的微课,这样就存在诸多问题,如以某一门课程单独建立的微课配套教学资源不完整;同一专业内的课程与课程之间在建立微课体系时因缺乏系统规划和顶层设计造成的开发思路不统一、资源重复建设等.

三、套餐式设计类专业微课体系构建的具体设想

1. 总体思路

微课的出现给传统教育带来了一次深度的变革,但是,针对某一门课程的微课往往内容分散,不利于学生知识获取的完整性,也大大降低了微课利用率.以设计类专业为例,针对整个设计类专业构建微课体系而不是以某一门课程为主展开微课建设,将有效弥补这一缺陷.关于套餐式设计类专业微课体系构建的要点有:

(1)立足于设计类专业的特点,以模块化的思路梳理不同专业方向的课程设置.

(2)站在整个专业的高度构建微课体系,能够有效解决单独建设导致的微课建设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现象严重、质量良莠不齐等问题,有助于形成健全的学科门类,形成专题化、体系化的微课体系.

(3)在微课资源建设与制作中,提出套餐式思路,兼具了微课开发与建设的总体思想统一和不同课程个性变通的双重特点.

(4)主张在改造原有教学资源的基础之上增补应有的数字资源,而不是对传统教育的推倒重建,以便教师更快捷地构建起适合于设计类专业的微课体系,并促进该体系的应用.

2. 具体构建方法

(1)构建设计类专业微课体系的框架.根据设计类专业的特点构建微课体系的框架,其实质是做好系统规划和顶层设计.用模块化思想横向比较不同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避免单独建设导致的微课建设各自为政、重复建设、质量良莠不齐等问题,拟形成健全的学科门类,形成专题化、体系化的微课程体系.

根据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的专业建设实际,共有4个专业方向:产品设计、环境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和动画(数字艺术).首先,各个专业在低年级有一些相同的课程,如素描、色彩、设计概论、书法国画等.其次,不同专业的学生相互了解跨专业的知识有着极大的作用,如动画专业学生了解设计史能够帮助他们在进行造型设计时准确的描绘场景、角色与道具的特征;动画专业的课程等其他3个方向的学生也可以学习一下,这样能够更好地实现制作技术,如工业产品展示视频、虚拟现实技术下的建筑漫游、动态标志设计等.在进行微课教学设计时,首先应划定适用全部专业的微课,其次是一些跨专业的推荐微课,最后是专业性较强的强化微课(如表1,P55).

(2)建设教学团队.根据微课建设的模块,打破不同专业方向教研室的壁垒,对设计类专业教学的师资队伍进行重新组合,构建出教学团队.围绕微课资源的建设目标,各教学团队负责各自微课教学内容的划分、微视频的制作、适合于微平台的讲义与教材的修改、数字化教学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规划与管理,并共同探索能促进学生学习的评价机制、具有地方特色和时代特点的教学方法与管理模式.

(3)建设套餐式的微课资源.微课是以微视频为核心的教学设计、课件素材、教学反思、用户评论、学习反馈和练习测评所对应的微教案、微课件、微反思、微点评、微反馈和微练习所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为了保持统一的课程建设思路和一定的灵活性,可以采用“套餐式”的构建模式,教师可根据课程的特点自己配置微课的菜单(如表2).“套餐式”的构建模式在每门课程的建设中均可采用,还可以细化至每个教学单元或每个章节.

(4)促进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变革.“互联网+”背景下,由于网络科技让知识的传授变得便捷和容易,教师应该改变教学模式,把教学重心和时间放到第二步.换言之,就是把“吸收内化”这一重要的过程放在课堂时间,翻转课堂的实施正是顺应了这一趋势.

对设计类专业而言,课下通过微课体系学习知识性内容、看资料、学习优秀的设计案例,坚持不懈地提高审美能力;课上讨论、分析、完成具体的设计项目实践,实现翻转课堂式的教学方式变革.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艺术设计学院,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动手能力是第一要务.学生除了要练就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外,还必须坚持不懈地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这对于设计类专业的学生来讲是重要的基本功练习.审美水平的提高依赖于对优秀设计作品的广泛欣赏与深刻解析,保持对全球最新设计作品的关注,才能够拥有国际化的视野.而这项每天必做的功课就可以放到课下去完成,授课教师只需要提供给学生推荐的书籍、网站、公开课程等数字化的资料即可.课下看资料、学习优秀的设计案例,课上讨论、分析、完成具体的设计项目实践,需要通过微课体系辅助以实现翻转课堂式的教学方式变革.

(5)创新评价体系.改进评价内容和方式,通过数字化“点赞”“转载”“评价”等方式,切实有效、方便快捷地实行教学内容和效果的评价,并且能及时反馈,促进教学体系的完善.

(6)实现数字化管理.进一步改进设计类专业的课程教学管理,逐步建立适应“E学习”的课程、教材、教学、评价改革与创新的数字化管理模式,积极探索学生学习能力及综合素质评价的数字化呈现与管理办法.

四、套餐式设计类专业微课体系构建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 构建设计类专业微课体系的框架

从宏观的角度做好基于设计类专业微课系统的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避免重复建设,为形成健全的、专题化、体系化的微课体系打下基础.

2. 打造微课设计模式

本项目拟结合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具有扎实的设计基础理论知识及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的创新型设计人才”“具有国际化视野的设计师后备人才”,量身打造微课设计模式.

3. 配置微课资源“菜单”

根据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目标与特点配置课程的微课资源“菜单”,“菜单”的配置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根据课程特点从套餐中选择最合适的配置,并通过修改、聚集现有资源以及增补其他数字资源的方式完成每门课程的微课资源开发.

4. 探究解决微课制作与开发的技术问题

在微课的开发与制作过程中,要解决一系列技术性问题,包括微视频的拍摄方法与技巧、视频剪辑与合成、平台发布、互动方式等.微课的制作剪辑有多种方式,有的是影像拍摄,也有动画、图片集等媒体组合的形式呈现.在传播平台的选择上,除了现有教学中心网站,还有开辟公众号等多种渠道.

5. 网络评价体系的创新与构建

微课的教学质量由于受到授课内容、制作风格、发布平台、观看的速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不能借用高效课堂教学那套成熟的评价体系.需要借助 “点赞”“转载”“评价”等全新的网络评价方式,及时获得教学内容和效果的评价.也可以根据上述影响因素为不同的因素或者不同的评价方式设计不同权重,综合多种方式来设定考评考核体系.

6. 必须具备微课建设的硬件、软件条件

第一,无线网络覆盖全校,能够满足学生使用移动设备观看微视频、微课件及数字参考资料的需求;第二,学校有供学生免费使用的、能接入互联网、能运行微课平台的计算机机房,供暂时没有移动终端设备的学生使用;第三,学校图书馆有大量丰富的藏书和数字资源,可满足学生个性化自学需求;第四,微课建设最核心的部分就是教学视频的录制,因此学校必须能够为微课的录制和制作提供场地和设备保障;第五,参加微课建设的教师团队既有擅长视频的录制、编辑、渲染输出等工作的技术人员,也有教学经验丰富的一线教师,还要有教学管理工作的管理人员,经过各类人才的通力合作,共同打造出符合设计类专业课程的教学规律的专业课程微课建设.

五、套餐式设计类专业微课体系构建拟达到的目标

通过构建设计类专业的微课体系,搭建数字化学习平台,丰富数字化学习资源,创新和完善数字化学习评价体系,优化数字化学习整体解决方案,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个性发展,带动课堂教学的改革,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为区域地方经济的发展输送高素质创新性人才.争取在数字化环境建设、资源开发、微课建设、数据管理应用、教学改革、人才的培养、数字化学习评价等方面积累经验,让系列微课在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在全省院校中的设计类专业有所推广示范意义.

预期推广、应用范围和受益面为:

1. 在本校艺术设计学院现有的所有专业进行微课体系的构建及应用,推进信息化教学技术与教学方式的深度融合,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审美水平.

2. 项目的研究成功将有利于从设计类专业的角度、以统一思路建设系列微课,形成成熟的微课体系构建模式后,先力求向广东省地方高校甚至全国的同类院校设计类专业进行推广,再推广到其他专业.

3. 项目的直接受益者是学校工业设计专业、产品设计专业、环境设计专业、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专业、动画(数字艺术)专业共1000多名学生,推广到其他同类专业或其他高校的设计类专业的教学中,受益面将更大.项目的实施将为学校乃至全国的微课研究与教学改革提供借鉴,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做出贡献.

作者简介:赵竞,硕士,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图形与动画设计、数字艺术设计;郭磊,博士,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工业设计与虚拟设计;鞠盈盈,硕士,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外设计史、建筑史.

参考文献:

[1] 李新.浅谈高职设计类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模式构建——以“数字影音处理”课程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12,(24):37-38.

[2] 姜旭.以模块化项目驱动为主导的高职动漫设计素描教学模式研究[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95-98.

[3] 石圆圆.风景园林专业模块化教学模式应用研究[J].才智,2015,(9).

[4] 王开苗.高职染整技术专业套餐式课程体系的构建[J].纺织服装教育,2015,(3):203-208.

[5] 张霞.微课程的设计、开发与应用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学院,2014.

[6] 赵俊强.浅谈现代化教育中微课程的设计与制作与应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24):259.

[7] 王新国,秦智伟,张永强.高校微课资源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4,(6):59-61.

[8] 郑浩,陶虎,王晓辉.高校模块化教学模式及其效果评价方法[J].科技信息,2010,(25).

[9] 姜玉莲.微课程研究与发展趋势系统化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3,(12):64-73.

[10] 李小刚,王运武,马德俊,靳素丽.微型学习视野下的微课程设计及教学应用研究[J]. 现代教育技术,2013,(10):31-35.

[11] 张美芹.中职电脑动画专业课程设置“套餐式”的思考[J].科技信息,2010,(10):299-300.

[12] 张静,莫有权,杨白薇,李庆荣.应用软件辅助“套餐”式实验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A].中国电子教育学会高教分会2009年论文集[C].2009.

(编辑:秦俊嫄)

应用研究论文范文结:

关于应用研究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应用研究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相关参考论文写作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