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类论文如何怎么撰写 跟我国两次空投爆炸试验回眸方面专升本论文范文

此文是一篇我国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我国两次空投爆炸试验回眸

1965 年5 月14 日和1972 年1 月7日,我国先后进行两次机载空爆试验,均获得成功.但空爆试验并非一帆风顺,当年惊心动魄的险情,在今天看来仍让人惊叹不已.

1965 年5 月14 日成功进行首次空投爆炸试验

1964 年10 月16 日,我国在新疆罗布泊附近的沙漠上进行了首次地爆核试验.1965 年2 月,党和军委决定,第二次核试验时,用飞机空投,并将任务下达给空军.

空军党委把空投试验任务,交给了航空兵独立四团.领受任务后,独立四团立即抽出精兵确定了机组人员,由在朝鲜战争中参加轰炸大和岛的二等功臣一副团长担任第一飞行员,于福海担任第一领航员;刘景新担任第二飞行员,张公祥担任第二领航员;孙兴福担任通讯员,韩惠安担任射击员.

1965 年2 月18 日,独立四团空爆试验机组人员全部进入我国西北某机场,用水泥训练炸弹和梯恩梯的模拟冷爆弹,代替进行空投训练.当时,我国进行空爆试验采用光学瞄准投弹,没有经验借鉴,也没有资料可查.平时投航空炸弹距靶心200 米以内,就可以评优秀,但要求投必须距靶心100 米以内.因为试验区的靶标周围,每隔一定距离都修建和放置了房屋、桥梁、火车、兵器、动物等效应物,以检验冲击波、光辐射、放射性的杀伤力、破坏力,距离投远了,数据就不准确了.

试验指挥部制定的空投训练标准是:“首先连续3 次把第一颗弹都投在300 米内,进而保证投入200 米圈中,最后突破100 米大关”.为了达到“百米”目标,机组成员夜以继日勤学苦练.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在实弹投掷前的一次训练中,正遇上恶劣天气,气流把飞机冲得上下左右摇摆,靶标在瞄准镜中忽上忽下, 忽左忽右, 忽隐忽现.于福海的眼睛被瞄准镜不知撞了多少次,还是很难把靶标牢牢套在瞄准镜的十字标线上.结果, 两颗炸弹全部投偏:一颗落在离靶心2000 多米的地方,另一颗差点炸到靶标外铁道兵修建的一座效应桥梁上.

空投训练的情况,使空投的时间只能后移,甚至有人主张把试验机组撤下来,把预备机组顶上去.大家的思想压力很大.

兰州军区空军副司令员袁学凯、副政委刘镇亲自来机组安慰大家,帮助查找原因.后来,直接负责指挥空爆试验的张爱萍副总参谋长也来到机组,传达周恩来总理和军委首长对机组的指示和问候.张爱萍对机组成员说:“精神一定不要紧张.能投到100 米以内最好,投到200 米以内也行,就是投到靶标外面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不过在效应方面取得的数据少一点罢了.投到哪里算哪里,重要的是我们从中获得经验,为今后的核试验打下基础.”

张爱萍副总长的讲话,为机组成员卸下了思想包袱.

放下思想包袱的机组成员,全力以赴地寻找偏差原因.后来发现,投弹偏差除气象原因外,主要问题出在苏制杜—16 型轰炸机的自动驾驶仪上.轰炸机进入航路后,飞行员打开自动驾驶仪,把飞机交给第一领航员,飞上一两分钟后就出现3 度左右的偏航.这一偏差,一般投弹还可以应付,投的精确度就不能适应了.

原因找到后,机组和地勤人员齐心协力寻找解决的办法.经反复试验,最后用一截降落伞上的橡皮筋克服了自动驾驶仪转动力的偏差.土办法解决了高科技的大问题.

1965 年4 月28 日,指挥部决定投掷一颗与外形、重量一样的冷爆弹试一试.能否进行实弹投掷,成败在此一举.机组成员满怀信心驾驶轰炸机冲上蓝天.靶标被于福海死死锁定后,他果断地按动了发射钮,冷爆弹向靶标准确地落去.后来,根据雷达测定,冷爆弹的空中爆炸点距靶心96 米.冷爆弹投掷成功,标志着可以进行实弹投掷了.

1965 年5 月14 日7 时54 分, 张爱萍副总参谋长下达了起飞命令,机组驾机直奔试验场区空域.9 时59 分10秒,弹舱顺利打开,脱离飞机向靶标坠去.50 秒后,一声巨响,天崩地裂,空中出现的蓝色强光持续几秒后,戈壁滩上空出现一个巨大的火球,排山倒海的蘑菇云裹着巨大的冲击波汹涌腾空……据地面雷达测定,爆炸时距离靶心仅40 米.我国空投爆炸试验获得圆满成功.

1972 年1 月7 日戈壁滩上空又一次升起核蘑菇云

首次空爆成功后,1967 年6 月,我国又成功研制了第一颗氢弹.1972 年1 月,成功地进行了机载空投氢弹试验.这次空投氢弹历经5 年时间,投掷过程惊心动魄,在人类核试验中堪称奇迹.空军航空兵某师师长宋占元参加了当年空投氢弹的组织指挥,他叙述了当时空投氢弹所面临的机型选择和三大难题.

宋占元说,1967 年11 月9 日, 空军党委给我们下达了任务,让我组织研究用飞机投掷氢弹的可能性.在投弹飞机选择上是使用米格—15 比斯好,还是强—5 好;是采用内挂好,还是外挂好.带着空军党委的信任和嘱托,我回到师里立即组织了一个班子进行论证.最后我们选择了强—5 飞机.投弹飞机确定后,又遇到了新的难题:一是强—5 飞机原炸弹挂钩承受力不够,必须提高负载能力;二是弹大舱小,只能采取一半弹体在舱内,一半弹体在舱外的半露式挂弹,必须对原弹舱进行改造;三是为防止投掷时弹、机相撞,需加装一个安全、保险的推脱装置.

正在宋占元和试验小组苦思冥想时,传来了一个有价值的信息:我军在越南战场上缴获的美F—4 飞机的半露式挂弹,安装有推脱装置,可以借鉴.宋占元派出师里的机械、军械和设计人员到飞机制造厂,参照美军的F—4飞机,对强—5 飞机进行了改装.经过试验,问题迎刃而解.剩下的问题就是试投了.

为了保证投弹后载机与爆心有足够的安全距离,宋占元和试验小组进行了各种高度、速度、投掷角度的论证.最后确定采取低空进入,上仰投掷的方法,这样既能安全脱离爆炸区,战时又便于低空突击.

投掷方案确定后,进行了试投.第一步使用50 公斤的训练弹,着重解决投得准的问题;第二步携带与氢弹一样重量、外型、大小的模拟弹进行试投,终于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1971 年,国务院、军委下达于12 月30 日进行空投实践氢弹试验的命令.由兰州军区空军司令员杨焕民担任试验领导小组总指挥,宋占元担任塔台指挥员,航空某师14 团团长杨国祥担任主飞行员.

宋占元后来回忆了当时的惊险一幕——

1971 年12 月30 日中午,杨国祥驾驶氢弹载机一次开车成功,直冲蓝天,并准时到达空爆试验场上空,开始进行投弹准备.然而,关键时刻,意外的情况发生了:当打开第五道保险时,氢弹在弹舱内纹丝未动.

杨国祥一边向指挥部报告,一边使用应急方法,但仍未见效.紧接着,杨国祥第三次进入试验上空,使用超应急方法投弹,仍没有成功.此时,飞机的剩余油量已不允许第四次进入.杨国祥面临着两种选择:弃机跳伞或带弹着陆.困难面前,杨国祥已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他选择了带弹着陆.按照地面指挥员的指令,杨国祥迅速将锁死,载着氢弹返航.

战斗机载着着陆,在世界上闻所未闻.这是一颗足以摧毁一座中等城市的,着陆时一旦发生意外,整个试验基地将毁于一旦! 宋占元后来回忆说:“当我得知飞机要带弹着陆时,心都快要跳出来了,脑子里闪电式地进行着思考:为什么没有投下去?问题出在哪里? 落地时会不会造成爆炸?一想可能爆炸,我再也不敢想下去了.”

这时,杨焕民司令员打来电话,传达了周总理的指示:要相信飞行员的处置能力,一定要保证飞机安全着陆,基地人员马上钻地道.原来,周总理和叶剑英都进入了指挥所,直接掌握试验的进展情况.

接着,机场警报器的叫声刺破长空,所有人员包括家属小孩迅速有组织地进入地下工事.为了减少不必要的牺牲,宋占元让一名参谋和他留在塔台,其他战勤人员全部转入地下.

根据飞行时间计算,飞机已经接近有效联络距离.宋占元拿起话筒:“杨国祥,我在塔台上,机场天气很好.你要沉着、冷静,再检查一下挂钩是否锁死.一定要保证一次落地成功.”“ 明白!”杨国祥简明、坚定地回答.

飞机临空了.宋占元让杨国祥直接加入四转弯着陆,并叮嘱:“注意检查襟翼、起落架! ”“注意调整速度! ”“收油门!”“带一点!”“好!”飞机在接地后终于安全停稳,宋占元如释重负.战斗机载着氢弹成功返航,创造了人类空投核试验的奇迹.

事后查明,氢弹没有投下去是因推脱装置的薄膜破裂,造成线路短路,使燃爆弹不能工作.虽然有正常、应急、超应急3 条线路,但最终都汇集在一条线上通向推脱装置.因此,当下游的线路出了故障,尽管飞行员操作程序完全正确,也无济于事.

后来,有关厂家派人到试验基地将线路进行了改装,使3 条线路都可以单独引燃燃爆弹,直接把氢弹投下去.一切准备就绪后,指挥部向汇报情况,并代表试验领导小组再次请战.很快,北京传来了周恩来总理的指示:“继续试验.”

1972 年1 月7 日13 时,第二次空投氢弹试验开始.按照预定方案,杨国祥驾驶战机熟练地完成了每一个空投动作.当他按下最后一个按钮后,明显感到弹体脱离了飞机.他迅速戴好防护镜,关闭机舱防护罩.30 秒后,眼前一道强烈的闪光出现,紧接着是震天的巨响,戈壁滩上空又一次升起了核蘑菇云. 经过5 年的风风雨雨,我国自行研制的氢弹空投试验终于获得圆满成功.

(据《党史博览》)

我国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我国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我国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1、我国会计史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