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传统方面毕业论文提纲范文 与从文化回归的视角看中国传统射箭运动的复兴读徐开才《射艺》有感类毕业论文格式范文

本文关于传统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从文化回归的视角看中国传统射箭运动的复兴读徐开才《射艺》有感

佘丽容 罗 川

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广东 广州 510006

摘 要:中国传统射箭运动的复兴为中国当下文化回归运动的组成部分,是中国人追溯传统文化的脉络,找寻已经失落的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在射箭运动上的体现.文章对徐开才所著《射艺》一书主要结构与书中主要内容进行评价,并就近些年中国传统射箭运动的复兴进行对应探讨,认为《射艺》一书的出版顺应其时,为中国传统射箭运动的复兴与开展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教材.

关键词:传统射箭 文化复兴 民族传统体育 射艺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6)06—0107—04

2015年12月4日,笔者有幸参加了全国大学生射箭邀请大赛暨徐开才老师《射艺》新书签售会.徐开才老师是中国射箭泰斗,在其运动员时代,曾先后获得多次全运会冠军、全国冠军,多次打破全国纪录与国际纪录,两次获得国家体育运动员荣誉奖章.退役执教后,更先后培养出众多全国冠军、世界冠军.退休后,徐老师不辞辛劳,致力于中国传统射箭的复兴与推广.2015年10月,徐老师出版《射艺》一书是目前为止唯一一部有关中国传统射箭的中文教程,也是传统射箭复兴急需的一本规范性教程.

《射艺》全书分三个部分,书的序和第一部分从中国传统射箭最早的习射场所到礼射到中国传统射箭的比赛再到中国射箭协会传统弓分会,简单地介绍了传统弓射箭项目的发展史,从品德修养的角度讲述了传统射箭的独到之处,并且说明了传统射箭与现代射箭的区别.第二部分应该是这本书的重中之重,作者分静心与自信、站立、搭箭、握弓、钩弦、转头与举弓、开弓、靠弦、瞄准、撒放、动作暂留、收势十二个小点详细的讲述了射箭运动的基本技术.在这部分,徐老用了图文并茂的表达方式,列举了正确动作与错误动作的对比并给出了纠正的方法.第三部分讲述了在学习射箭的过程中应注意的几点问题与如何训练的一些方法.在这一部分作者将传统射箭这项运动程序化,并提出了“十二个不变”,而且还详细分析了《教射经》中射箭训练中的“十不可”,并根据传统射箭“射以观德,内外兼修,德才兼备之贤能”等要求相应地提出了“十戒”.在附录中作者还细心的用图解形式展示了四种上弓的方法以及中国筒形扳指的使用方法.本文将从传统射箭的技术复兴、文化复兴和制度复兴去讨论《射艺》一书的出版对传统射箭的意义.

1 传统射箭的技术复兴

弓箭作为人类最早发明的远射武器之一,最开始是用来狩猎和战争,且古昔有以射技抉择领袖一说,则说明在那时就追求射箭中的射准,因此在传统射箭的复兴中应着重复兴重建传统射箭的技术.

1.1 技术动作的规范

徐老师《射艺》全书的重点章节就是对传统射箭技术动作的规范.在书中,徐老师将射箭分为静心与自信、站立、搭箭、握弓、钩弦、转头与举弓、开弓、靠弦、瞄准、撒放、动作暂留、收势十二个小环节,每一个环节都做了详细的教学步骤和图解,并且就可能出现的错误给出了纠正的方法.例如,握弓时,弓与手的接触面应尽量小,用力的方向不能向上、下、左、右某一方偏移,只能是在推的中心点正前方;在开弓过程中,眼睛不要离开目标,以检查箭头是否偏离了目标的垂直线,是否接近目标,以使在弓弦到位的同时,箭头也进入目标区域等等.在新书签售会后的讲座中,徐老师还亲自为我们做了示范,且在讲到传统射箭的拇指钩弦时骄傲的称赞祖先的智慧,并从古时的军事需要和人的生理运动规律上分析了拇指钩弦法与地中海式钩弦法的不同,他说道:“拇指钩弦法有利于提高古时军事作战的能力,加快了箭射出的速度,尤其在骑射中优势最为明显.且钩弦时手的手背是朝上的,与地面基本平行,从运动生物力学和解剖学来讲,这有利于拉弓臂肩关节的准确到位和后背肌的用力,减少对手腕的伤害,弦会干净利落的滑出,提高了射的精准度.”拇指钩弦法在徐老师的眼里那就是传统射箭的精髓,且是影响射箭精准的重要因素,因此,徐老师在书中通过对扳指的选用,戴法以及钩弦动作要领的描述来讲解拇指钩弦法的妙用,并认为钩弦是一个十分细致的技术动作.

1.2 技术动作的训练

在《射艺》一文中,徐老师对于传统射箭技术的训练主要有两个观点,其一是程序化训练,注意动作的动力定型.《清代射艺丛书》所收,清人刘琦《科场射法指南车》一书中,有一段专门关于学习射箭的论述:“故善者必先学身势;身势成,次学用力;用力熟,乃学开弓;开弓无弊,便学架箭;调停方学撒放;撒放如法,再学审固,诸法既成,始入圃审的.”这与徐老师的技术动作程序刚好相吻合.在此基础上,徐老师还针对掌握基本动作后开始练习时的每步动作进行了时间的规范,以便初学者能更好的掌握每一阶段动作的要求,形成正确技术动作.例如:静思3秒以上;转头、举弓、开弓2秒以上;审固3秒以上;撒放及反馈3秒;收势与静思3秒以上.射手在初学阶段最重要的是在每一个小环节上都要进行规范化动作的训练,为以后比赛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这个阶段中,射手和教练员都不应将目标定为十环,而是射中十环的过程,只有将射箭的每一个程序都按照规范的动作去要求,才能使射手不被偶然的假象迷惑而误入歧途.

其二是“射多而好,不止不可”,这是对训练量的要求.当代的王琚在《教射经》中规定有习射的“十诫”,其中之一就是“射多而好,不止不可”.所指是射箭时应有度,学会适可而止.在当今的训练中“射多而好,不止不可”不是单纯的停止训练的意思,而是在“止”的基础上督促教练员制定阶段训练计划,当习射者在某一阶段达到了一定的成绩后,应该转向下一个阶段的练习,使运动技能在这基础上有层次的一步步提高,而不是久久的停留在当前阶段.纵横家认为:事物的发展达到了极限,便会走向反面,由上升转向下降,由强大转为衰亡[1].从今天科学的角度来分析这一现象,即当习射者非常顺利的进行习练时,大脑对于动作的要求就放松了,可能会导致一些动作的变形,从而影响到之前的动作定型,这就是在训练中经常会出现的“越射越差”的原因.

对于徐老师用他多年的实践经验来讲解传统射箭动作的规范,笔者想借用马明达教授在某一讲座上提到徐老师《射艺》一书时讲到的话来说便是“传统射箭作为中国传统的一部分,对于传统射箭的复兴最重要的不是形式,是最基本的技术训练,基本的运动规矩,这大概就是作者致力著《射艺》一书的核心目的吧.”

2 传统射箭的文化复兴

在“十八大”上就提出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样的复兴实际上包含了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认识,意味着文化的复兴.在“文化强国”的大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在社会上越来越受到重视,一些濒临失传的中国传统文化遗产正在挖掘、保护和推广中.作为古代“六艺”之一的“射艺”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中重新得到生机[2].下面对于传统射箭的文化复兴主要从道德教化的复兴和人文文化复兴两个层面去讨论.

2.1 道德教化

传统射箭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主张“射以观德”,因此在这项运动中深深蕴含着中华民族谦让、仁爱等优良美德.射箭的全过程就是陶冶情操、反复自省、不断进取的过程.因此,通过强调射箭的仪式化来体现射手的德行,表现了传统射箭的复兴应非常重视其道德修养的教化.在清华大学彭林教授所做的序中有提到“中国弓箭文化的最大亮点在于,西周以后,弓箭逐步转化为礼乐活动的器具,进入文化教育的层面,成为一个全新的发展方向.”在《射艺》一书中有提到射箭的每一个环节都体现着射手的道德修为.其一,尊重对手.《礼记·射义》中提倡“进退周还必中礼”.即在射箭过程的每个环节都要以礼相待你的对手,每位射手都彬彬有礼,拱手谦让,请对方先行,这都是表示对对手的尊重之意.这是东方体育文化的独特之处,以展示射手大气之风范.其二,谈薄名利的心境.在早期的儒家教育很强调射箭的仪式化内容,作为“六艺”的组成部分,孔子在《论语·八佾》中提倡“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在人与人的相处中,难免会有口角之争,但是孔子在教育中并不提倡“骂街式”的争个高低,因为这样容易引起恶斗,而是教人们用射箭来代替争斗,但在射箭的过程中又必须保持彼此揖让,互相尊重,做到谈薄名利,因此而减少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其三,正确对待成败.《礼记·射义》中所说“发而不中,则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在射箭过程中没有一帆风顺的,即使你很努力了,也总会出现“发而不中”的状态,这便是对一个人在面对失败时心态的考验,因此在后文才说关键在于反躬自问,找出自己失败的原因,调整好心志与体态,百折不挠,才能反败为胜.

2.2 人文文化

射箭在西周时期是贵族男性必须掌握的技能[3],而且《礼记·射义》也很明确说到:“射者,男人之事也.”在西周不同的等级或不同的场合将射箭按分为大射、宾射、燕射、乡射四大类.在清人孙希旦《礼记集解》中是这么说的:“凡射礼有四:一曰大射,君臣相与习射而射也;二曰宾射,天子诸侯飨来朝之宾,而因与之射,亦谓之飨射;三曰燕射,天子诸侯燕其臣子或四方之宾,而因与之射;四曰乡射,州长与其众庶习射于州序.”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射礼活动的礼仪化、程式化被灌输了明显的等级观念,不尊重人性的平等.但在今天传统射箭的文化复兴中我们应摒弃这种传统观念,只要品行端正,为人正直,应该不论贵贱,不分男女皆可参加.随着社会的进步,在目前举办的各大赛事中都比较好的体现了人人平等的原则,无论男女,无论社会地位,只要你喜欢传统射箭都会受到欢迎.这正是徐老师《射艺》一书在规范技术动作之余对于传统射箭在社会发展的另一促进作用.

尽管在后来的儒家教育中,以射礼为代表的身体教化并不发达,绝大多数时间实际上是名存实亡,并不存在,但这并不是阻碍传统射箭在文化上的复兴.从道德教化上来讲,他不仅是一项技能的获得,更是个人文化修养的提升,是孔子“六艺”中对人才的全面培养.从去阶级化讲,传统射箭文化的复兴体现了社会发展的要求,顺应了时代的潮流,是一次以人为本的文化复兴.

3 传统射箭的制度复兴

传统射箭的复兴在注重文化复兴同时,更应注重实效性的复兴,即制度层面.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要想某件事物能够更长远的发展,不仅要做到对其自身进行规范发展后,而且还需要外力的适时制约,即制订一个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近年来,随着传统射箭在我国悄然兴起,无论从赛事举行的数量上,还是规模上,都可以看出中国传统射箭正在强势回归.同时,传统射箭的社团化发展也取得了显著发展,民间传统射箭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地涌现.部分高校,也顺应潮流,相应开设了传统射箭的课程,或组织了对应的社团.然而,这种传统射箭发展的热潮却也遭遇相应的问题,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总体竞赛水平较低,各种赛事举办的规格不统一.因此,中国传统射箭亟需对其进行制度性复兴.

3.1 弓箭的统一

徐老师在当日签售会后的演讲中讲到:“传统射箭要想复兴,首先得对动作的规范和弓箭的统一,只有从一开始就做到统一标准才能让传统射箭的复兴少走弯路.”在2015年全国大学生射箭邀请赛中规定弓必须是裸弓,箭必须是竹木箭,这是徐老师在制度层面对于传统弓箭的要求,也是传统射箭在制度的复兴上迈出的第一步.作为军事作战武器和生产器具,射箭所用的弓和箭一直都在不断的制作完善,弓的制作会根据地产改善弓的材质结构和功能,例如在《考工记·弓人》中记录“干也者,以为远也;角也者,以为疾也;筋也者,以为深也;胶也者,以为和也;丝也者,以为固也;漆也者,以为受霜露也”.这就是对弓在制作过程中选材的妙用.至于箭的制作在最开始箭头是用骨制、石制,到了殷周又多用青铜,秦汉以后用铁制,头锐而底丰,而箭杆为圆柱形,根据地方的不同可以使用竹或木来制作,对于羽的选择则是常以鹏鹊等巨禽翅制成.传统射箭在弓箭上的统一完善,还需得到弓匠们的大力支持,在传统射箭复兴的道路上离不开这些弓匠的辛勤劳动,通过他们的付出为我们提供弓箭统一的硬件设施.

目前在很多传统射箭竞赛规程上对于弓箭要求都已经是“传统弓必须是裸弓,不包含任何延伸器材、瞄准标记、可以作为瞄准的记号、刮痕或被压过的痕迹,不能安装瞄准窗、箭台、可具箭台功能的任何物件、张弓指示器、稳定器材等辅助装备.箭杆必须使用竹、木等天然材料;箭尾必须使用竹、木、角、骨等天然材料,箭头可用金属制作;箭羽必须使用天然材料或天然羽毛.不得使用炭素箭、铝合金箭等.”这就是对传统射箭魅力的体现,也是使传统射箭在复兴后走得更远的实质性政策.

3.2 赛制的统一

早在西周以后“乡射礼”的比赛中无论是对比赛的形式还是对规则和奖惩制度上都有了规定,对赛程的规定不亚于今天的体育赛事.在比赛形式上,一种是无音乐伴奏的正式比赛;一种是有音乐伴奏的正式比赛.在有音乐伴奏的比赛中,乐曲的节拍均匀如一,只有按照鼓的节奏发射,并且射中箭靶者才计分,否则即使射中也不得分.在比赛规则上,对射道的长短、箭靶的高矮、演奏的乐曲等都有明确规定,射箭比赛是严格按照这些规则举办,且在比赛中设有总指挥、起点裁判和终点裁判,还规定了“不贯不释”的得分原则.在奖惩制度上,要求胜者脱左袖、戴扳指和护臂,持紧弦的弓,表示能射;负者则要穿左袖、脱扳指和护臂,持松弦的弓,表示射败[4].礼射结束时,在奖励优胜的同时还要让失败者喝罚酒,并向胜方射手行礼.

但是古代的礼射虽然具有一定竞技的属性,但受到古代封建制度自身的制约,以及儒家文化“射以观德”“射不主皮”等思想影响,古代的射礼,实际上更多表现为封闭的形式化表演,而非真正的竞赛,同时具有极强的阶级性与排他性,一直以来都并非中国古代射箭文化的主流.因此,重拾传统射箭这项运动时,我们应当有条件地吸取古代礼射的部分形式化内容,但在竞赛赛制层面,则仍然应当符合以倡导“公开、公平、公正”为原则的射准比赛与形式礼射相结合,使其具有普世价值的现代体育精神.使射箭成为权力,使射箭成为能力,而并非用“礼”的条框来规避运动自身的竞争性.

4 结语

中国传统射箭作为中华民族失落的文化正在被重新拾起,这是时代的召唤也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需要.马明达教授将当代传统射箭的复兴称之为中国当代民族体育复兴的大旗,是中国传统身体练习方式经由现代文明洗礼后,再次以创新的传承为基础,继续担负起民族文化与精神传递重任的,真正属于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体育项目.

参考文献:

[1]张 旭,苗 华,安 江.中国传统“射艺”与“国学”[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1):138-141.

[2]马廉祯.中国射箭:承继与新生[J].搏击,2010(08):20-24.

[3]张承媛.古代射箭活动中的德育教化[J].体育文化导刊,2002(05):52-53.

[4]王 军.论礼射及其体育文化价值[J].体育文化导刊,2011(06):124-129.

传统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传统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传统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1、中国传统饮食文化论文

2、中国传统文化论文3000

3、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

4、亚太传统医药杂志社

5、传统文化论文1500字

6、亚太传统医药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