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公开方面毕业论文范文 与琼瑶公开信引爆话题:濒死前治疗听谁的方面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关于免费公开论文范文在这里免费下载与阅读,为您的公开相关论文写作提供资料。

琼瑶公开信引爆话题:濒死前治疗听谁的

近日,79岁的台湾作家琼瑶发布了一封“公开信”,叮嘱亲人,假如自己临终,最后的“急救措施”全部不需要.“帮助我没有痛苦地死去,比千方百计让我痛苦地活着,意义重大!”琼瑶的信引起热议.大限将至,是选择插管、上呼吸机等竭尽全力地去挽救生命,还是放弃一切无意义抢救,有尊严、无痛苦地死亡?面对没有救治希望的患者,医生、家属又该如何应对呢?

起死回生并非常态

上海的贺阿姨患肺癌晚期且全身扩散,医院认定治疗已经没有太大价值,她自己也不希望在ICU里插着管子痛苦离世.贺阿姨住进了上海市首批舒缓疗护试点单位——浦东新区迎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这里,护士长蒋申贞每天都来查房,陪她聊天,得知贺阿姨的金婚纪念日在即,还为她策划了摄影展.贺阿姨收到了鲜花和蛋糕,“这是我这辈子最感动的一天.”不久后,她平静地离开了人世.

现代医学的进步常常可以延长临终患者的生存时间,但对相当一部分临终患者,目前的医疗手段远不能使其病情出现逆转.但病人家属总是跟医生说:“要不惜一切代价抢救!”“哪怕有1%的希望,也要用100%的努力!”然而,妙手回春、起死回生的新闻这并不是抢救室里的常态,害怕死亡,的确是临终者的普遍心理.

“这种心理会增加许多无效的救治,也是一种社会资源的浪费.”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麻醉科主任傅舒昆认为,临终期要不要抢救,是一个交织着伦理、情感、利益等多重因素的社会问题.从理性角度来讲,的确有相当一部分的临终期抢救属于无效医疗.数据显示,一个人一生的医疗费有近三分之一用在了临终前1-2周的无效治疗中.

自由支配最后一程

什么时候该努力治疗?什么时候放弃治疗?傅舒昆说:“亲情社会,孝道支配着绝大多数家属的决定.但是,家属和社会应该转变观念,以‘善终’为终极目标行孝道,符合临终者的意愿,才是子女真正的‘孝’.”

很多时候,家属会出现分歧,有的支持继续治疗,有的希望保守治疗.傅舒昆说,对于抢救,医生还是会尽全力,哪怕其中的“价值”仅在于安慰家属.但反过来说,如果仅仅为了安慰家属,深静脉穿刺,是不是很残忍?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综合治疗科,是针对末期肿瘤患者实施姑息治疗及临终护理的科室.科室主任成文武发起成立末期癌症患者临终心理关怀项目,带领志愿者为患者做心理疏导,陪伴他们安详地走完人生.成文武比谁都理解这些病人家属:“给自己的亲人作生死判决实在是太难了.家属心里也都明白,坚持,不过是给自己一段可以接受现实的时间罢了.”

相比让家属和医生决定治疗方案,业内越来越接受,临终者可以自主选择,避免创伤性的延命治疗.医生不再主导治疗模式,只给建议方案,患者的意愿始终是第一位.也就是说,将临终者从无望的机械性救治中解放出来,凭借基础治疗缓解身体不适,相当于赋予其一定的支配生命的自由.

善待生命尊严谢幕

医疗技术高度发达,许多过去无法治疗的绝症,现在也有了医治的办法,人们对于没有希望的病人就抱有了更大的希望.但医学不是万能的,临终关怀理念,主张对患者进行缓和医疗.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以三个原则规范缓和医疗:首先,承认死亡是一种正常过程;第二,既不加速也不延缓死亡;第三,提供解除临终痛苦的办法.在中国,北京、上海等城市也陆续成立了正式的舒缓疗护病房.

蒋申贞是迎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舒缓疗护护理组组长,上海市首批专职舒缓疗护护士.她认为,在临终期,医护的工作应该从“帮助康复”转向“减轻痛苦”.尊严谢幕,才是对生命的终极安顿.

“一般来说,知识层次较高的人,对临终治疗、尊严死等问题,思考得相对多些.”蒋申贞说,临终关怀的意义在于帮助生命末期的患者安详过世,而非纯粹地延缓生命,这与“安乐死”还是有区别的.“临终治疗并不是让临终患者快些离开,而是让每一名患者离开得更有尊严.从本质上说,尊严死也是善待自己、善待生命.”

死亡教育贯穿一生

欧洲委员会曾发布《临终医疗决定程序指南》,强调从“积极治疗”转为“姑息治疗”.这个综合性决定首先取决于医生基于科学诊断提出的理性建议,以及患者本人的意愿.如患者本人已无能力表达,应该考虑患者曾经表达过的意愿,当然还需听取其亲属的意见.

傅舒昆认为,应该让人们在健康或意识清楚时签署一款协议,说明在不可治愈的伤病末期或临终时要或不要哪种医疗护理.今年期间,身为上海市人大代表的她就上交了有关“终止临终期无意义抢救措施”的提案,并呼吁从法律和伦理的角度为临终医疗和尊严死提供帮助.她建议,医生可以负责具体的“缓和医疗”流程;政府推进相关制度法律的完善;在社会方面,推进贯穿生命全周期的死亡教育.

著名主持人白岩松曾写道:“我们的文化很少谈论死亡,忌讳谈论死亡,在‘好死不如赖活着’的背景下,探讨死亡的尊严,有极大必要性.”事实上,国外的孩子从小就接触死亡这个课题,但国内,谈到“死亡”就成了恐惧的事情.傅舒昆说:“其实,死亡的意识能让人们对生死赋予意义,更是让人们学会如何生存.因此死亡认知要从小抓起,这需要一个逐渐认知的过程.”健康地活,有尊严地死,愿通往天堂的路,多一些从容,少一些痛苦.(摘自《新民晚报》左妍)□

公开论文范文结:

大学硕士与本科公开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公开方面论文范文。

1、公开发行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