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研究相关毕业论文模板范文 和太湖遗珠:红灯笼猪种质考与特性相关毕业论文模板范文

这篇研究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

太湖遗珠:红灯笼猪种质考与特性

陈加晋 朱冠楠 李群

(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江苏南京210095)

[摘 要]红灯笼猪是太湖地区优质、濒危猪种.通过对红灯笼猪进行种质考证,证明其品种最终形成于太平天国战争之后,它是由迁入溧阳西部低山丘陵地区的河南人所带的淮猪猪种,经风土驯化成山猪后再与米猪杂交的后代;通过对红灯笼猪进行全面的特性比较分析,分析结果与上述考证互为印证,证明其集合了亲本的种质优势,是一个具有优良种质性能的品种,同时其特质分析也与种质考证互为印证.此次研究还为红灯笼猪的归属问题提供了新证据,证明了人口移民视角对畜禽种质考证是一个很好的佐证途径.

[关键词]太湖地区;红灯笼猪;种质考证;品种特性

红灯笼猪,又名“溧壳子”、“红沙皮”,原产于太湖地区的溧阳市,是江苏省优质地方畜禽资源.2015年,红灯笼猪与其他28个畜禽品种被列入“江苏省畜禽资源保护名录”,属濒危品种.目前,学界对红灯笼猪的研究多集中于红灯笼猪的部分生产特性、杂交试验、后代保育、疾病防治、现状和资源保护等方面的研究[1],而鲜有涉及红灯笼猪的种质来源和品种形成演变的研究或考证,且对其生产特性的分析也很零散.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的那样:“动物也有一部历史,即动物的起源和逐渐发展到现在这个样子的历史”[2],特别是在红灯笼猪已濒临灭绝的当下,系统地探索和考证红灯笼猪的种质来源和品种形成的历史,以及全面研究和分析其种质特性,显得必要且急迫.

一、文献记载考

早在康熙年间,常熟籍画家黄鼎曾作诗以述溧阳,其诗被嘉庆《溧阳县志》收录《杂志类》中,其中就有“鸡豚篱落散墟烟”[3]的诗词佳句,这是目前可查最早记载溧阳猪的文献,可惜仅仅只言片语,无法断定其就是红灯笼猪.后光绪《溧阳县续志》记载了同治年间有关野猪的异闻奇事:“同治三年……秋,多野豕伤禾;冬……野豕自毙.七年秋,八月大雨雹,多野豕.八年春,有豻食,野豕殆尽.”[4]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出现明确记载红灯笼猪的文献.20世纪60年代,南京农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江苏分院畜牧兽医系等在苏南一带进行了大量调查后,将红灯笼猪收录至《江苏省猪的类型》,其中对红灯笼猪的产地、体形外貌、亲本以及品种划分等都做了较详细的记载,尤其是第一次论证了其种质含有山猪和米猪的血统,但未提及红灯笼猪是何时以及如何形成的.70年代以后,记载和研究红灯笼猪的资料开始明显增多,但至今唯有溧阳县农业局、溧阳县种猪场《溧阳“红灯笼”猪的特性和选育工作的意见》一文曾简单提及红灯笼猪是“由淮北猪在丘陵地区风土驯化,饲养条件改变,且渗入太湖猪血统而长期选育形成”[5].

可见,单从历史文献记载入手无法推测出红灯笼猪品种的形成时间,但是通过探究地方猪品种或类群的形成历史则会发现,祖辈猪基因(核苷酸)的交流和群众的精选淘汰是两个最为关键的因素,两者彼此作用并交替进行,而古代又以前者的影响力最大.如太湖地区最知名的土种二花脸猪,它是江苏南部东、西猪种杂交的产物,经考证是由大花脸公猪和米猪杂交产生了小花脸猪,小花脸母猪再和大花脸公猪回交后,所获得的后代便是二花脸猪[6].鉴于红灯笼猪的品种来源和形成没有直接文献证据,我们可以从红灯笼猪的亲本入手,去探讨红灯笼猪亲本的形成和传入;另一方面,猪是依赖人类豢养喂饲的舍饲性牲畜,亲本种质的基因交流又以人口流动为基础,这样基于人口移民学的角度可以对红灯笼品种的形成做一个大致梳理.

二、亲本的探讨

红灯笼猪是丘陵低山地区形成的种质,以当地青粗饲料为主.红灯笼猪的体型外貌具有典型的山猪特征:头稍短,颈较粗,背腰平直且较长,腹较紧较小,四肢较高而有力,皮较厚,毛较密,黑色较深等.最早提出红灯笼猪有山猪血统的是我国著名畜牧学家谢成侠教授,他在《江苏省的猪种类型》中将山猪分为“尖头、团头和‘溧壳子’”三个类型,“溧壳子”就是“红灯笼猪”.同时,他指出红灯笼猪还兼有米猪的血统,理由是在三种类型的山猪中,唯有红灯笼猪相对较短较软,具体来说,“体质较细致、体型较丰满,生长较速、成熟较早、体脂较多……头较小,咀筒仍直而长,颈较粗短,背较宽,腹大而稍下垂,且其上毛稀,发红色.”这些形体特点和生产性能都与米猪十分类似.但“其和米猪的区别很大,不仅体大较紧凑,而且肌肉较多较结实,脂肪较少,屠宰率较高,一般高出5%左右.”[7]所以尽管红灯笼猪有米猪血统,谢成侠还是主张将红灯笼猪列为山猪的一个类群.1982年,李炳坦、陈效华等人的研究也印证了谢成侠的观点,《中国猪种(二)》中的“山猪”部分载:“在产区南部的溧阳、高淳一带,山猪因与米猪相邻,掺入了少量米猪血统,形成了一种特殊类型,称‘溧壳子’……由于还基本上保持着山猪的主要特性,故暂归属山猪系统.”[8]

谢成侠之后,红灯笼猪归属于山猪类群的看法得到了业内绝大多数学者的认同,反而红灯笼猪兼有米猪血统的事实却大多被人忽视.1975年7月,由江苏省南京市、镇江地区、扬州地区的畜牧主管部门组成的宁、镇、扬山猪育种科研协作组成立,随后又扩大成立苏皖宁、镇、扬、常、滁山猪育种科研协作组,表明当时在层面上将红灯笼猪划为了山猪一支.1981-1989年,宁、镇、扬、常、滁山猪育种科研协作组相继编写了5本《山猪资料汇编》;期间,常州市畜牧兽医学会也曾编写发行过《常州市畜牧兽医学会资料汇编(1984-1988)》,红灯笼猪一直作为山猪被研究.《汇编》中所有文章,除《溧阳“红灯笼”猪的特性和选育工作的意见》一文中提出红灯笼猪在品种形成过程中“渗入太湖猪血统”以外,其余均未提及红灯笼猪还有山猪以外的亲本.1997年《江苏省畜牧良种工程大观》也是将红灯笼猪作为“淮猪(山猪)的一个类群”[9].2011年《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猪志》载:“(山猪)分为马头型、狮头型、鲫鱼头型”[10].这里的鲫鱼头型山猪即红灯笼猪,可见直到现在红灯笼猪一般还是被认为山猪一支.

1973年,《中国猪种》编写组与江、浙、沪有关部门和专家共同商定,将分布在太湖流域的同属一个来源,体形外貌、生产性能等基本相似的7大猪类群,统称为太湖猪[11],具体包括二花脸猪、嘉兴黑猪、梅山猪、枫泾猪、沙乌头猪、米猪、横泾猪.同样拥有太湖猪(米猪)血统,体形外貌和生产性能也与太湖猪具有不同程度相似性的红灯笼猪不在其列,这似乎印证了上述“红灯笼猪归属于山猪一支”的观点.不过,仍有一部分专家认为红灯笼猪应属于太湖猪,其理由是红灯笼猪具有太湖猪产仔多、繁殖力高、肉质好等特点.1998年,常青等人在江浙沪太湖猪育种委员会成立20周年暨第十四次育种技术经验交流会上发表了论文《太湖猪核DNA遗传变异和系统发生关系的PARD分析》[12],其RAPD分析结果在分子遗传学层面上力证了红灯笼猪不仅拥有米猪的血统,同时从遗传距离上讲,红灯笼猪应属于太湖猪类型.不过,不管红灯笼猪是属于山猪的一个类群,抑或是太湖猪的一个类群,红灯笼猪同时拥有山猪和米猪的血统是个不争的事实.除前人研究以外,笔者最后补充的是,溧阳在地理位置上北接金坛,金坛就是米猪原产地和中心产区,两地常来常往;且溧阳本地也是米猪的产地之一,主要是米猪中的“小南生”类型[13],常被称为“小南生”或称“金坛猪”;“大南生”型也有,主要是在溧阳余家桥.如果两地山猪、米猪没有发生基因交流的话,反倒是不合理的.

三、亲本的传入与品种的形成

从红灯笼猪的亲本米猪看,该品种产生时间约在清末太平天国战争前后.《中国太湖猪》载:“一百多年以前,即太平天国期间,江苏的扬州、金坛一代已有小型米猪.”[14]《太湖猪养殖历史》也有与此一致的记载:“十九世纪中期太平天国(1851-1864年)年间……在江苏的扬中、武进、金坛一带,一种个体较小,毛稀皮薄,体质疏松肉质细嫩,脂肪较厚,早期增重快等特点的新猪种应时而生……因其头长而尖,臀部尖削,形如米粒,群众遂称之为‘米猪’,也有称为‘小客猪’.”[15]后《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猪志》对米猪的考证更为细致,称太平天国时期当地形成的所谓“体形较小,具有优良生产性能”的猪种,还不是真正的米猪,实际为“棉皮猪”.米猪真正形成是在“太平天国失败后(1864年),大批人南迁,带入了毛粗皮厚、体型较大的华北型猪种,称之为‘沙皮猪’,与‘棉皮猪’杂交后,逐步分化成两种类型,即小型米猪和大型米猪.”[16]可见,红灯笼猪品种的最终形成时间也必定在这之后.

山猪因主要分布于江苏省宁镇丘陵山区而得名,其中心产区在南京市六合区北部丘陵山区,辐射产区有南京市其他县区、镇江、扬州、常州、滁州等市.山猪虽是江苏丘陵山区的特有种质,但也不是土种,而是由淮猪风土驯化而来.《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猪志》中载:“历史上由于战争和自然灾害等原因,淮北平原地区的居民向江苏南京等丘陵地区迁移,将淮北猪带入饲养,产地青粗饲料来源丰富,养猪以青粗饲料为主.……形成了体格健壮、善于奔跑、产仔数多、肉质好、早熟、抗病力强的山猪.”[17]淮猪主要分布在淮河流域,主要包括河南的淮南猪,安徽的淮北猪、定远猪、皖北猪,江苏的山猪、灶猪,其中最古老的一支为淮北猪,大约形成于秦汉时代.秦汉之后,淮猪开始随人口的南迁而逐步南移,这个过程持续了几个世纪,对江南猪种产生了巨大影响.明清时期,江南养殖业受到影响,但是猪既可以舍饲,并且能够吃人不能吃的农副产品,且可以提供大田所需要的肥料,所以养猪业并没有受到很大的影响,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讲,反而进入了一个相对繁荣发达时期[18],当时太湖流域养猪非常普遍,溧阳也没有例外的理由.鉴于江南最早的土种大花脸猪大约形成于清代同治前后[19],所以溧阳当时的猪种很可能以淮猪或淮猪的演变品种为主,可能山猪品种也在这时候形成了.

太平天国战争对溧阳乃至整个苏南地区的养猪业是一个毁灭性的打击,其最直接的作用就是人口的突然性急剧减少.整个战争历时达十三载,波及16省,以安徽、江苏、浙江三省受到破坏最为严重,“江、浙、皖三省被贼蹂躏之地,几于百里无人烟”[20],江南人口“户口才存十二三”[21].在整个江南战争重灾区中,溧阳因地处苏、浙、皖交界,两军在此一带长期搏杀对峙,斗争惨烈,因此人口损失“比(苏南)东部更甚”[22],堪为中国之最.据光绪《溧阳县续志》卷四记载,战前道光十四年(1834年)溧阳县的人口为36,4443丁,至战后同治四年(1865年)溧阳县人口降为3,9824丁[23].又1992年《溧阳县志》载:“咸丰、同治年间(1853-1862年),太平军与清军在溧阳境内发生多次激烈战事,人民陷于兵灾,田园荒芜,在战乱和饥饿中丧失或避难流落他乡,人口跌入低谷.同治四年(1865年),册报男丁30824人.”[24]《中国移民史》(1997年)统计结果也差别不大:溧阳县于咸丰元年丁数约36.6万,同治四年仅存4万.综合各文献,可以粗略得知:战前溧阳人口约40万,战后人口约4万,人口损失率为90%左右.而家猪作为依附于人类而存在的舍饲牲畜,没有了人的豢养和喂饲,也就没有了生存条件.更何况战争给溧阳农业生产条件带来了巨大破坏,《太平天国史》引用的1863年1月3日《北华捷报》九号:“南京附近三百里之地区,全部被蹂躏为荒野地,不能生产,渺无居民,复变回远古未开辟的荒地.……其米粮所出产之地尽成荒墟焦土.”[25]室庐焚毁、田亩无主,没有了人口和生存环境,何谈去养猪?尽管如前文所述,可能这之前溧阳丘陵地区就已经有了山猪品种,但经历过战争的血洗后,其数量也几乎殆尽,就连整个养猪业其实也已经不复存在.

太平天国战争结束后,溧阳大量土地闲置乃至抛荒,为大批外地移民的迁入预留了空间,而人口的大规模流动势必会带动猪种的流动和基因交流.据行龙研究,战后江南的人口迁入浪潮中主要有五种人口来源:一是土著居民;二是所谓的“散贼”,即被遣散的太平军;三是湘、淮各军中的散兵游勇;四是战前在一些府县垦种出现的“棚民”;五是以垦荒者身份移入的一般农民,后四种通称为“客民”.五类迁入人口中又以河南垦荒客民人数最多,即“鄂汴之人纷来客居,锐意垦殖”[26].据何炳康统计:“除南京之外的整个江苏西南地区,河南移民占有主导地位.”[27]半个世纪内,仅河南光山县就向苏南、安徽、浙西、江西等近60个地方输送了100万以上的农民.河南移民初至溧阳,分布于今溧阳西部上兴、上埠、竹箦、旧县、永和以及钱马、后周、戴埠等乡镇[28],淮猪也就在这时候被河南移民迁至当地饲养.事实上,这些都是相对偏僻、农耕条件差的丘陵、山冈等旱荒之地,因为当时地势平缓、利于耕种的中、东部田地大多被早到一步的返乡溧阳人、江北客民认领和占据,尽管对于河南客民来说聚居在此是个无奈之举,但对淮猪来说,产地青粗饲料来源非常丰富,圈养可与放牧相结合,加上长时间的风土驯化,最终得以形成了体格健壮、善于奔跑的山猪.可见,红灯笼猪形成当在太平天国之后,是由最后一次大规模南迁至溧阳西部丘陵地区驯化成的山猪,与北部金坛交界的米猪杂交的后代.

四、种质比较与分析

一个畜禽品种的种质特征分析,是该品种最为基础和重要的研究内容.对于自然科学的研究者来说,这往往是畜禽品种杂交研究或其他后续研究的基础资料;对于社会科学的研究者来说,种质特征分析的数据本身就是不可忽视的史料,而且更是研究种质来源的重要佐证和品种形成的线索.正如前文所述,从红灯笼猪的外貌体征看,我们便可以初步判断其具有山猪的血统,再通过淮猪传入溧阳演变成山猪才推定“太平天国运动时期”这个时间点的结论.目前学界还没有对红灯笼猪做过全面的种质特征分析和比较研究,仅有部分种质特性的相关数据散见于各资料汇编与研究论文中,这对红灯笼猪的考证研究和种质保护都很不利.

(一)体形、外貌

从体形指标看,红灯笼猪平均体重要比米猪和二花脸猪轻13-48kg;平均体长要比山猪、米猪和二花脸猪短0.07-21cm;平均体高要比山猪、米猪和二花脸猪矮1.6-8.7cm;平均胸围要比山猪、米猪和二花脸猪小1.6-10.2cm,可以断定红灯笼猪属轻巧型猪种,这也与《江苏省猪的类型》中所载“(红灯笼猪)体质较细致”[29]和《中国猪种(二)》所载“它(红灯笼猪)的体质较细致紧凑,体躯及四肢较短”[30]相一致.和红灯笼母猪相比,公猪更显高大、笨重,但身长要略短于母猪.

从外貌特征看,红灯笼猪额部皱纹少而浅、毛色黑而疏、皮肤厚度较薄等与米猪更为接近,而其头型为鲫鱼头,耳朵大而硬、下垂,背腰较平直或微凹,臀部丰满,四肢较粗壮有力等与山猪更为接近.总体上看,红灯笼猪体形外貌上保留了大部分山猪的特征,这也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将红灯笼猪归属于山猪的主要原因.

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红灯笼猪也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两大外貌特征,一是其头型为介于马头型和狮头型之间的第三种头型:鲫鱼头型.二是其成年猪腹部皮肤颜色呈白里透红,初生仔猪吸足初乳后全身发红,这也是红灯笼猪的“红灯笼”之名的由来.究其原因,前者很可能是遗传山猪的“头型”基因后慢慢演变而来,后者可能是遗传米猪的“紫红色皮肤”基因后长期演变而成.

(二)繁殖性能

1.性成熟

红灯笼公猪一般60日龄即出现爬跨现象,略早于米猪(60-70日龄),晚于二花脸猪(50日龄)和山猪(42日龄);红灯笼公猪爬跨时体重为15kg,比山猪、米猪要重5kg左右.

红灯笼母猪一般在60-70天左右初次发情,早于山猪(88.6日龄)、米猪(70日龄),略晚于二花脸猪(60日龄);初情时体重与公猪相当(15kg),轻于山猪(25.8kg),重于米猪(13kg).红灯笼母猪一般在月龄5个半月(或30kg)即可初配,略晚于山猪(4-4.5月龄)、二花脸猪(4-5月龄)和米猪(5月龄),群众俗称“让三性,顶窝长”,即认为红灯笼母猪在第4次发情开始配种较为适宜.山猪亦是在母猪第3次或第4次发情开始配种.

红灯笼母猪产后20天左右即可发情,与二花脸猪相当(产后21天左右),略早于米猪(产后26-45天),大大早于山猪(产后63-65天),说明红灯笼母猪与二花脸猪一样,在哺乳期间即可配种产仔,这极大地提高了红灯笼猪的繁殖率,仅此可表明红灯笼猪是个不可多得的优良猪种.

2.产仔与育成

经产红灯笼猪的平均窝产仔数一般在12头左右,繁殖率较高,但低于二花脸猪、米猪和山猪的产仔数.经产二花脸平均窝产仔猪近16头,要比其他品种多至少1头以上,这也印证了二花脸猪不愧为中国乃至世界上产仔数最多、繁殖率最高的猪品种.

经产红灯笼猪的窝产仔数虽然较其他三者低,但其仔猪存活率却高达94.36%,从这方面讲,红灯笼猪具有独特又突出的繁殖性能.

红灯笼猪60日龄断奶仔猪数在9头左右,平均比山猪少1.6头,比二花脸猪少2.5头,这是由于其窝产仔猪总数决定的,但其84.63%的育成率仍高于二花脸猪的81.72%.另外,经产母猪平均断奶窝重达111.64&plun;7.47kg,表明其哺育能力亦较强.

(三)生产性能

1.育肥性能比较

红灯笼猪在育肥期间,无论是6月龄体重、育肥期每日增重还是终重上,都比山猪、米猪与二花脸猪更为出色,这是红灯笼猪的一大突出性能.

红灯笼猪每kg增重消耗饲料较少,表明其在快速增重的同时又保持饲料报酬高的优点,这会大大节省农户的饲养成本,增强农户的饲养动力.

2.品质

红灯笼猪的屠宰率为71%,远高于山猪(67.5%)、米猪(68.81%)和二花脸猪(65.3%),但其37.7%的瘦肉率又较后3种猪低,表明其高比重的净肉中含有较多脂肪.瘦肉率不高是红灯笼猪乃至本土纯种猪的一大劣势,由于市场消费要求高瘦肉率的猪种,这是近年红灯笼猪不断减少的根本原因.

五、余论和思考

在太湖地区的各大猪种类群中,红灯笼猪是一个比较独特的猪种,这不仅仅是因为它具有独一无二的“鲫鱼头型”以及成年猪腹部皮肤、初生仔猪吸足初乳后全身都呈特有的“红色”,更因为它是太湖地区唯一一个拥有山猪血统的品种,而在传统山猪系统中,它又是山猪中唯一拥有太湖猪血统的品种.溧阳独特的地理位置(即位于山猪与太湖猪产区交界地)和复杂的历史原因造就了如今的红灯笼猪.我们从以上的考证和分析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红灯笼猪确实是一个具有历史渊源的品种,它的最终形成可追溯到太平天国运动后,其祖辈淮猪的南迁更是历经千年;同时它也是一个具有优良种质性能的品种,其善于奔跑,肉质较紧,繁殖率相当高,可谓集合了山猪和米猪这两大猪种的优点,甚至在6月龄体重、育肥期每日增重、终重、屠宰率等方面,比山猪、米猪都要高.基于以上考证和分析,我们还可以做至少三方面的思考:

(一)重新思考红灯笼猪的归属问题

红灯笼猪的归属问题一直是个争议,尽管20世纪在层面上将它列入了山猪系统,且《中国太湖猪》也没有将它收录其中,但认为红灯笼猪属于太湖猪类群的观点一直存在,甚至在1990年代出现的分子遗传学的证据似乎更力证了红灯笼猪与太湖猪血缘更近.笔者在考证了红灯笼猪的种质来源和品种形成,以及全面分析其种质特征后,比较倾向于后者的观点,即红灯笼猪应归属于太湖猪类群.

首先,红灯笼猪是山猪和米猪的杂交后代,若要追根溯源的话,山猪源于淮猪,米猪很可能也源于淮猪,是由小型淮猪演变而成,当然,亦可能掺入了一些大花脸猪的血统.《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猪志》、《中国太湖猪》、《太湖猪养殖历史》等对此都做了结论一致的考证.除米猪外,太湖猪另一著名品种二花脸猪作为米猪的后代,也同样拥有不同程度的淮猪和大花脸猪的血统,所以从血统来看,红灯笼猪有理由归属太湖猪系统.

其次,没有淮猪的南迁和风土驯化成的山猪,或没有米猪的基因,红灯笼猪都不可能形成,但是从历史进程看,淮猪自秦汉以后就多次大规模南迁,历经千年,山猪品种很可能早已形成,但直到太平天国后红灯笼猪才得以形成,其形成的真正转折点是在米猪出现以后.

再次,在对红灯笼猪进行种质分析后发现,尽管红灯笼猪在外观、体貌上更接近山猪,但是在繁殖性能、生产性能上,红灯笼猪更接近米猪以及二花脸猪.

最后,红灯笼猪与太湖猪七大类群同属太湖地区,共享太湖水系,且红灯笼猪产区亦不是单独孤立的一块,它北靠金坛米猪原产区,东临宜兴二花脸猪主产区,东北向的常州市区亦为二花脸猪主产区,彼此都连成了一片,从这点看,红灯笼猪也没有理由被单独划分出去.

(二)进一步思考包括红灯笼猪在内的太湖猪种在清朝中后期呈集体爆发式出现的原因

红灯笼猪形成于太平天国运动之后,粗略估计大约有100年的历史,这个时间与东临的二花脸猪形成时间大致相当,理由是两者同为米猪的杂交后代,且都进行了至少两个世代的杂交.有意思的是,不仅二花脸猪,太湖地区其他可考历史的猪种,其形成时间也大多差不多(这其实也可作为将红灯笼猪归属于太湖猪的理由之一),如原产于上海市的枫泾猪是大花脸猪经当地群众长期选育而成,最早可考的是清光绪二年(1876年),著名的“丁义兴”,即现枫泾饭店前身的特色产品——“丁蹄”,曾荣获莱比锡国际博览会金奖,所以枫泾猪当有100多年的历史;苏州梅山猪亦是由大花脸猪演变而来,《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猪志》考证其品种形成同样“大约有100多年的历史”[31];尽管米猪的形成早些,约在150年前,也与上述猪种形成时间相差不大.这些是巧合还是有必然?期待有进一步的相关研究.

(三)从人口移民的视角探讨畜禽品种的形成

古代本就不注重对家畜家禽的记载和资料保存,且古人有关畜禽“品种”的观念薄弱,所以在本就稀少的相关文献记载中,能从中直接得到品种信息的记载更是屈指可数,这就导致仅靠文献记载往往很难追溯到种质的来源和品种形成的过程.从历史记载看,最早记载溧阳有猪是在清嘉庆年间,最早记载红灯笼猪已经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而实际上溧阳很可能具有悠久的养猪历史.溧阳地处江苏省南部,苏浙皖三省交界处,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干湿冷暖,四季分明,雨量充沛,自然资源丰富,其腹部与东部地势平坦,为平原圩区,这些都是典型的江南自然地貌,是个很适合养猪的地方.距溧阳50公里左右的戚墅堰圩墩遗址曾出土猪下额骨,考证已有六千年左右的历史.另在常州市南门和西郊也分别出土过西汉陶猪舍和西汉陶猪[32].历史上溧阳与上述地区无论在地理环境、自然地貌还是经济文化上联系都很紧密,至明清时期更连接成了一个整体,统称为“太湖地区”,所以溧阳很可能很早就开始有养猪的传统.

在史料不足的情况下,从人口移民的视角出发不失为一个很好的佐证方法,猪毕竟是依附于人而存在的舍饲家畜,没有了人的豢养和喂饲,也就没有了生存条件;猪品种的形成在于祖辈基因交流和长期选育,这两个因素也都是人在起决定作用,所以我们可从外来人口的结构来探讨外来猪的猪种,从外来人口的数量来推测外来猪的规模.单以红灯笼猪看,这个路径是可行的.人口移民的视角还能解释一些本来很难解释的问题.如在太湖地区当时至少有淮猪、米猪、大花脸猪并存的情况下,很难保证“淮猪不受临近的猪种影响独自风土驯化成山猪”以及“山猪只跟米猪杂交”这样一种逻辑顺序,最关键的原因在于河南移民的封闭性,他们迁入溧阳后以聚居为主、相对集中,与当地人不甚往来,互不通婚,一直保持着祖籍地的文化风俗,甚至与本地人还互相瞧不起,本地人称河南人为“湖北佬”,河南人称本地人为“蛮子”[33].直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河南客家与溧阳人才打破了互不通婚的“戒律”,但河南客家人在溧阳西部仍以聚居形式为主,这些地方目前成了一个个河南方言岛.

参考文献:

[1]主要成果有李炳坦,陈效华,张照,赵志龙,赵书广.中国猪种(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114;申尧昌.山猪三元杂交的选育效果[J].江苏农业科学,1985(4);宁、镇、扬、常、滁地区山猪科研协作组.不同类型山猪生长发育规律的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1986(3);朱洪生,吴建敏,周锁保,万建洪.红灯笼母猪适宜初配日龄剖析[J].江苏农业科学,1988(7);吴建敏等.红灯笼母猪六月龄体重与其成年后产活的性状间的回归分析[J].畜牧与兽医,1988(5);俞天声.发挥地方猪种高产仔特性的若干途径[J].上海农业科技,1990(5);常青,周开亚,王义权,掌子凯,曹霄.太湖猪遗传多样性和系统发生关系的RAPD分析[J].遗传学报,1999(5);常青,周开亚,掌子凯,曹霄.野猪和几种家猪亲缘关系的RAPD分析[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1999(4);吴建明,俞天声.我市地方猪种资源保护与利用新构想[J].上海畜牧兽医通讯,2000(4);奚德华,邬静,季伟,侯加法.猪肢蹄病的调查[J].畜牧与兽医,2003(2).

[2][德]恩格斯著,于光远等译.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9.

[3][清]李景峄,[清]陈鸿寿修.嘉庆溧阳县志[Z].卷十六“杂类志·纪闻”.

[4][清]朱畯等修,[清]冯煦等纂.溧阳县续志[Z].卷十六“杂类志·瑞异”.

[5]苏皖宁、镇、扬、滁地区山猪育种科研协作组.山猪资料汇编(一)[Z].资料汇编,1981.21.

[6]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组.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猪志[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41.

[7]南京农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江苏分院畜牧兽医系.江苏省猪的类型[Z].1964.29.

[8]李炳坦,陈效华,张照,赵志龙,赵书广.中国猪种(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114.

[9]江苏省农林厅编.江苏省畜牧业良种工程大观[Z].内部资料,1997.40.

[10]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组编.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猪[M].北京:农业出版社,2011.41.

[11]太湖猪育种委员会编.中国太湖猪[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1.

[12]常青,周开亚,王义权,掌子凯,曹霄.太湖猪遗传多样性和系统发生关系的RAPD分析[J].遗传学报,1999(5):480-488.

[13]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组编.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猪志[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74.

[14]太湖猪育种委员会.中国太湖猪[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4-5.

[15]肖先娜.太湖猪养殖历史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1.9.

[16]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组.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猪志[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75.

[17]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组.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猪志[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75.

[18]徐旺生.中国养猪史[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108.

[19]同治上海县志[Z]. 吴门臬署,清同治十年1871.

[21][清]王韬.弢园文录外编[Z].卷七,光绪二十三年铅印本.

[22]葛庆爱.太平天国战后皖南地区的移民活动[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2(2):23.

[23][清]朱畯等修,[清]冯煦等纂.溧阳县续志[Z].卷四.

[24]溧阳县志编撰委员会.溧阳县志[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158.

[25]罗尔纳.太平天国史[M].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76.

[26]行龙.论太平天国革命前后江南地区的人口变动及其影响[J].中国经济史研究,1991(2):36-37.

[27][美]何炳康.1368-1953中国人口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28]郭熙.苏南地区的河南方言岛群[J].南京农业大学报,1995(4):122.

[29]南京农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江苏分院畜牧兽医系.江苏省猪的类型[Z].资料汇编,1964.29.

[30]李炳坦,陈效华,张照,赵志龙,赵书广.中国猪种(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114.

[31]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组.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猪志[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69.

[32]太湖猪育种委员会.中国太湖猪[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1..

[33]吴健.溧阳河南话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8.10.

[作者简介]陈加晋(1989-),男,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畜牧兽医史;朱冠楠(1982-),女,讲师,南京农业大学师资博士后,研究方向为畜牧兽医史;李群(1960-),男,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畜牧兽医史.

研究论文范文结:

大学硕士与本科研究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研究方面论文范文。

相关参考论文写作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