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 与大汉王墓聚珍山东地区两汉文明展文物精品撷萃有关论文范文文献

本论文是一篇免费优秀的关于山东论文范文资料,可用于相关论文写作参考。

大汉王墓聚珍山东地区两汉文明展文物精品撷萃

“山东地区两汉文明展”于2016年底在山东博物馆圆满落下帷幕.该展览由山东博物馆主办,以山东地区发现的大型诸侯王墓,即巨野红土山汉墓(昌邑王)、章丘洛庄汉墓(吕王)、临淄大武汉墓(齐王)、曲阜九龙山汉墓(鲁王)、长清山汉墓(济北王)、青州香山汉墓(淄川王)等几个大型汉墓出土的文物为主.本次展览是山东地区两汉诸侯王大墓文物的首次聚集,很多展品是首次展出,展览上文物精品荟萃,多方面展示了汉代贵族生活.本文从展览上选取数组展品,以飨读者.

一、钟鸣鼎食生优渥

汉代贵族生活的日常器用无不体现出其身份尊贵和生活优渥,盛食用鼎,乐有琴钟.本次展览上即有此类文物展示.

“齐大官畜南宫鼎”(图1),洛庄汉墓出土,通高16.9、口径16.5厘米.鼎体量不大,却规矩严整,鼎身线条圆润.鼎盖上立三环钮,便于取放.鼎身中部有一圈突出的宽沿.三兽蹄足,在鼎盖和鼎身口沿下,分竖向、横向各刻一组“齐大官畜南宫鼎”铭文.齐指齐国.大官,官名,源自秦官制.《汉书·百官公卿表》载:“少府,秦官,掌山海池泽之税,以给共养,有六丞.属官有……太官”,太官即大官.《汉书集释》载:“大官献食之丞,陈汤.大官献丞,张敕.苏林曰:主贡献物.”可见,大官与献食献物有关.“畜”的解释有两种代表性意见,黄展岳认为“畜”通厨,是厨官的省称;李学勤认为“畜”是孝或养之意.“南宫”,一般认为是宫殿名称.洛庄汉墓出土的器物铭文还有“北宫”,应与南宫一样为某处宫殿名称.整个铭文的大意应为齐国掌管南宫贡献的大官铸造的鼎.

鎏金编钟一组,共12个.其中甬钟(图2)4件,高12.3厘米,形制、纹饰、大小均一样.细长圆柱状甬.封衡,有旋、干,圆枚较短,枚的分布区大于腔体的二分之一.两铣略向外弧形鼓出,干部弧曲.钲部有“”形字.鼓部有连续“几”字纹.钮钟(图3)8件,高16厘米.形制、纹饰、大小均相似.应为一套编钟.钮呈长方形,可以直接插于筍架中.两铣呈斜曲的弧形.圆枚较短,钲部有标识,鼓部饰有连续“几”字纹.从编钟大小来看,这组编钟很可能是专门用于陪葬的明器.但编钟的样式应源于当时实用编钟的样式,为我们研究汉代编钟样式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青铜瑟轸龙形钥(图4),长13.2、宽4.5、方銎边长1.5厘米,临淄商王墓出土.钥是一种调节琴弦松紧的工具.该钥的造型设计巧妙,钥柄上部装饰一龙,龙首下俯、身体上躬呈拱形,龙张嘴咬住钥柄.虽然商王墓没有出土完整的古琴,但是瑟轸钥的出土表明墓主生前家中一定是置有琴的.

这组鼎、钟、轸钥虽然不是出自同一墓葬,但据此可以想见文献中记载的古代钟鸣鼎食之家,在悠扬清脆的钟声和穷及幼渺的琴声伴奏下优雅进食的场景.

二、六博铜茕娱有道

六博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娱乐活动,类似于现代的下棋.六博盛行于战国至汉代,国内汉墓中保存下来的六博用具很少.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过一套完整的下棋工具,计有黑白棋子各6枚、短算30枚、长算12枚.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过一件彩绘漆六博盘和12个方块形木棋子.此次展出的一件石六博盘(图5),保存完好,十分罕见.盘四兽蹄形足,粗壮有力,足上部刻画兽面纹.盘面正对四角各刻一个直角L符号,四边中间刻L符号.盘中心刻一方形,方形四边各刻一个T形符号.盘中心刻一小方形.汉代著名的博局镜即受六博游戏中棋盘的布局影响而来.只是博局镜常常在镜面各分隔区间铸刻各种繁复的纹样,繁复与规矩共成一体,形成了汉代最为神秘难解的铜镜纹样.

铜茕一对(图6),临淄大武齐王墓出土,式样相同.茕直径5.6厘米,空心,共18面.面与面相接处有三叉形孔.球面错金银,16个面上分别错出“一”到“十六”的篆书数字.另有“骄”、“”

二字.铜茕,一般认为是行酒令用具,类似于今天的骰子.但茕的数量与其功用有一定联系.如《颜氏家训·杂艺篇》“古为大博则六箸,小博则二茕”,说明成对的茕应为六博工具,游戏时,双方各执一茕行令游戏.

博棋对弈既是一种游戏也是一种修养自身的方式,六博用具的出土是汉代贵族休闲雅玩有道的反映.

三、熏烟袅袅意境迷

博山炉是汉代贵族较为典型的器用之一.汉代博山炉的典型样式由托盘、豆状炉身及镂空山形器盖组成.并常在炉柄、炉盖上作诸般装饰变化.本次展览上三件铜博山炉就是这种情况.

立鸟形博山铜熏炉(图7),高29、口径9.5、盘径23.8厘米,山东博物馆藏.底盘中心围炉柄盘绕一龙,龙首张口咬住炉柄.炉柄中部向四面各伸出一片肥厚的叶片.炉盖上一张翅立鸟,昂首挺胸,鸟冠及鸟尾向上高耸.

立鸟柄式博山铜熏炉(图8),高22.9、底径7.6厘米,济南市考古所藏.该炉应带盘,盘缺失.炉柄为一张翅欲飞的立鸟形象,鸟脚下踏一乌龟.乌龟四爪伸出向后作划水状.柄和乌龟的设计极富动感,十分生动有趣.

“莲勺宫”博山铜熏炉(图9),炉高24、口径26厘米,齐故城遗址博物馆藏.器盖镂孔边缘层次分明、厚度递减,象征山峦的每片山峰上均铸竖条状凸起,器盖更具立体感.该炉炉柄为两段嵌套式,嵌套式炉柄更便于取下炉身清理香灰.托盘口沿有铭文:“莲勺宫铜一斗鼎下盘重四斤十三两五凤三年正月己丑工渭成徐安定属圣守属定昌造.”

博山炉的特色在于形如层峦叠嶂的镂空器盖,观赏性与实用性兼备.特别是从盖孔向外袅袅漫升之时,使用者只要定目凝望,仿佛在香气中置身于烟雾环绕的海上仙山之境.

四、石砚水滴墨生香

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了闻名于世的《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尉缭子》等先秦古籍佚书.世人在认识这批珍贵的汉简资料时,也能欣赏到汉初的墨书书法艺术.那么汉代书房用于书写的墨汁是如何制作的呢?本次展出的两组文物为我们提供了实物答案.

龙纹石砚(图10),通高12.4、直径15.7、钮高6.6、足高2.4厘米,金山西坡石室墓出土,巨野县博物馆藏.砚由盖、磨石、砚板三部分组成,是完整的一套(图11).砚盖雕琢十分精美,盖钮上部是一仰首圆目张嘴的龙头,龙头发毛长飘后垂.龙嘴咬住一动物头颈,头颈下部为盘绕蹲踞的兽身.整个钮部采用粗线深雕,龙首及兽身具有明显的浮雕效果.盖面细刻一周龙纹形象.龙身用稍粗线条深刻轮廓,在轮廓周围刻纤细整齐的龙毛.盘面边缘装饰两圈连续的小三角纹,三角纹内又填细斜线纹.磨石也深刻粗线纹装饰,似乎刻画某种形象.砚板呈圆形,三蹄足,足根与板面相结处有一浮雕兽面形象,兽面上刻画出清晰的五官纹理.板面底部也细刻与盖面类似的龙纹装饰.整个砚的纹理凹槽处,可见清晰的红色颜料痕迹,推测石砚原来是用朱砂填色装饰.

石砚是用于磨墨的工具,真正书写时还需要有用于磨墨的墨块.《汉官仪》记载:“尚书令、仆、丞、郎,月赐隃麋小墨一枚”,隃麋,地名,今属陕西省,汉代以产墨闻名.使用时用磨石将墨块研磨成墨粉,然后用水调和即成墨汁.展品青铜鎏金龟形砚滴(图12)就是用于滴水调墨汁的工具,该砚滴长16、通高5.8厘米.为乌龟口衔一小盏,中空,四爪着地,形象憨厚稳重.龟背刻划出龟甲纹,龟背正中有一突起圆管与腹部相通.水从龟背部圆孔注入,使用时砚滴前倾,水从腹部流入口衔的小盏中使用.石砚、砚滴向我们展示了汉代文房用具的讲究.

五、鸣佩款款君子态

汉代的玉器,佩玉与葬玉具有兼融性,生前实用的佩玉死后多用于陪葬.这种玉与真正用于殓葬的覆面、窍塞、口琀、手握之类不同,鉴于所有者生前的实用性,玉佩往往造型精美、做工精细.临淄商王墓出土的一套佩玉应该就是墓主生前实用之物.

该套玉佩由9件独立的玉件组合而成(图13),分别是2件近长方形镂雕边饰佩、2件镂雕龙纹佩、2件龙纹玉璜、3件近橄榄形串珠.每个组件均双面雕刻、镂雕.特别是佩饰的边缘,通过细致的卷曲勾弯镂雕展示各种形态的龙纹,技术高超精湛.这样的一组玉佩若是佩挂在身上,听到玉佩之间的碰击声就能推测出佩戴者的步履是轻缓柔和还是急色匆匆.因此,听鸣佩之声可揣测个人脾性.难怪“君子无故玉不去身”,不仅是为了装饰,也是自身品性的标示.

六、炼丹升仙永长生

炼丹始公元前3世纪的战国时期,经过秦始皇的大肆渲染,到汉代成为王侯贵族热衷的追求.巨野红土山汉墓出土的一组展品,可以窥见汉代贵族炼丹的相关工具及炼丹成果.该组展品有丹鼎、丹药、铜杵铜臼、药勺.

丹鼎(图14),通高31.6、足高16.5、口径23.4厘米.该鼎出土时,内有丹药150多枚,以及朱砂、蚌壳.丹药(图15),朱红色,每粒重约1克.鼎是炼丹的工具之一,也常用于盛放丹药,因此也称丹鼎.

铜杵铜臼(图16),捣研炼丹药材的工具.铜臼,高13.6、口径15、底径11厘米.臼身呈圆筒形,底缘外折呈假圈足状.口沿下刻铭“重廿一斤”.铜杵,实心圆柱形,上粗下细,中部有“重八斤一两”铭文.

青铜药匙(图17),通长17.8、斗径4.2、斗高3.5厘米.匙身扁平,斗成半球状.

这一组展品完整的展示了墓主的炼丹工具以及炼成的丹药,在国内发掘的汉墓中十分罕见.

汉武帝刘彻为了追求长生就曾亲事炼丹,“天子亲祠灶,遣方士入海求蓬莱安期生之属,而事化丹砂诸药齐为黄金矣”.而武帝时的淮南王刘安也是其时的著名炼金丹人物,更是在追求炼丹的过程中发明了豆腐.在帝王、贵族的带动下,汉代的炼丹兴盛不衰,并于无意中推动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

七、中外交流异域风

汉代的山东不仅自身文化发达,同时也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在一些金属器具和石刻上有鲜明的反应.

鎏金铜蒜头壶(图18),高42、口径4.1、腹径21.8、足径13.2厘米,临淄大武汉墓齐王墓陪葬坑出土.该壶的蒜头壶口具有鲜明的西亚中东风格.蒜瓣式凸起是锤揲工艺运用的结果.中国自商至汉传统的金属用具加工,是范铸成型和范铸纹饰.锤揲工艺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的西亚及中东地区即出现,并且两地盛行用金银器,锤揲工艺运用纯熟.已有的研究成果表明,西亚中东的金银器锤揲工艺通过海陆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壶身鎏金,铺首耳装饰,又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因此,这件壶是在吸收外来工艺的基础上结合本土工艺制作的结果.

石狮(图19),长130、残高87厘米.狮子昂首张嘴,五官轮廓宽厚,顶毛卷曲,脖颈周围的鬃毛分缕刻画.颈部有“洛阳中东门外刘汉所作狮子一双”铭文(图20),刻文清楚的表明了狮子的制作地在洛阳.而狮子属于外来物种,洛阳的工匠能雕刻大型石狮像,说明至少见过实物或画稿.不管是实物还是画稿,说明狮子形象在汉代已经确切传入中国.

“邪相刘”石柱(图21),高250、直径40厘米.柱身采用典型的罗马立柱样式,即柱身刻凹槽.上中下部各有一圈束带.柱上部磨平一块,篆书刻“邪相刘”三字.柱身中部两侧各浮雕一螭虎.整个柱子的装饰充满异域风格.

本文仅择取展览的部分文物介绍,希望通过短文,能带领读者通过文物领略一下汉代贵族社会的生活风采.

(责任编辑 牧风)

山东论文范文结:

大学硕士与本科山东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山东方面论文范文。

1、山东化工期刊

2、山东教育杂志社

3、山东工业技术期刊

4、山东教育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