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美国非相关论文怎么撰写 和解读《宠儿》中的族性边界与美国非裔族性身份重构类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本论文是一篇免费优秀的关于美国非论文范文资料,可用于相关论文写作参考。

解读《宠儿》中的族性边界与美国非裔族性身份重构

摘 要托尼·莫里森在《宠儿》中对美国蓄奴制时期黑人的惨痛历史进行了揭露与重现,该作品除对美国种族问题进行剖析之外,同时亦蕴含美国非裔族群在白人主流文化下的身份建构问题.结合族性边界理论,即族性在不同族群互动及对比中凸显的动态观点来深入分析该作品的多重主题,进而探讨美国非裔族群在与白人族群的冲突与抗争中如何自处与定位.这既体现了莫里森对黑人文化塑造与非裔族群身份的重构的愿望,又对当今多元文化视角下不同族群如何权衡交流融合与个性伸张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托尼·莫里森《宠儿》族性边界身份重构

Ethnic Boundary and African-American Identity Recon原struction in "Beloved" // Huang Ziye,Shi YinhuiziAbstract The paper suggests the ethnic issues and the reconstructionof African-American identity in American white mainstreamculture, which is on the perspective of ethnicity instead ofraci, on talking about Tony Morrison´s "Beloved". Combinedwith Werner Sollors´s idea that ethnicity is typically based on acontrast, this paper goes beneath of the idea that Morrison wantsAfrican-American to insist on black culture in confronting withwhite ethnic group by writing this novel, which is also meaningfulto think about ethnicity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the present multi-culture society.

Key words Tony Morrison;"Beloved";ethnic boundary;identityreconstruction

托妮·莫里森作为美国20 世纪颇负盛名的美国非裔女作家,以其对美国黑人文化的敏锐观察和独特视角闻名.而《宠儿》作为莫里森写作生涯的巅峰之作,更引发了学界对其内在多重主旨及塑造方式的热议.小说主人公塞斯作为一名女性黑奴遭遇追捕,为不再让重蹈覆辙,亲手割断其喉咙.多年之后,婴儿还魂于母亲身边,纠缠折磨不休,想要重获她失去的爱与人生.整部书莫里森采取了碎片化的回忆叙述,将美国黑奴的惨痛历史记忆片片拼起,实现了美国黑人对自我历史记忆的重溯.该作品重现了美国内战时期黑奴饱受压迫煎熬,失去自我的悲惨生活,旨在帮助黑人族群在白人权威的历史中重建记忆,寻找属于自己族群的文化认同,而该主旨亦从侧面反映出莫里森对美国黑人族性的描写与建构.

谈及族性,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Max Weber)曾经提出:“它指的是这样一些人类的群体,由于他们在身体类型或生活习俗方面———或两者兼而有之———的相似性,或者是殖民和移民的记忆,他们主观上相信他们有共同的世系;而且,无论客观的血缘关系是否存在都无关紧要.”进而,弗里德里克·巴斯开创了族群边界理论,首次提出,族群是由其本身组成成员认定的范畴,造成族群产生的最重要的因素是边界,而不是语言、文化血缘等内涵,而这种边界不一定是地理上的,更是一种“社会边界”,不同的环境会有不同的行为,文化边界就是通过不同的行为得以维持.①

《宠儿》虽为一部典型讨论种族问题的作品,故事背景亦同样是美国黑人饱受奴役的奴隶制时期,但莫里森在这部作品中更多地关注了黑人文化的本源,这便对当今美国非裔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该作品旨在挽救和重构黑人族群在白人权威状态下几乎丧失和堕落的自我认同,而不是传统意义上后现代作品中较为明显的“打破权威与中心”的写作风格,故从族性层面探讨整部小说同样具有现实意义.

在《宠儿》中,莫里森正是通过重构美国黑人———即现美国非裔的祖先在内战时期的生活状态,凸显黑人族群文化的独特.若与边界理论结合来看,《宠儿》蕴含着多重意义的“界限”,这其中包含真实的地理边界,又包含着虚构的想象边界多样的边界以期给读者带来不同性质族群之间明显的差别感受,进而为黑人族性文化的重构奠定了基础———由产生对差别认识到对自身本色的追寻,莫里森正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帮助美国黑人实现自我身份的认同.而这也与索罗斯“族性不是一个单一的概念,而是一种相互关系,建立在相互的对比之中”的观点不谋而合———一种在压抑中亟待爆发的反抗,在冲突中找寻的自我以及在毁灭中重建的记忆.在笔者看来,不同族群在互动过程中虽然包括弱势族群被同化和消解的危险可能,但在一定程度上又促发了弱势族群的自我崛起与身份重塑.族性由对比而起,在冲突与融合中不断发展.

在整部小说中诸多性质的族群中,我们优先讨论小说情节中蓄奴制时期美国黑人与白人的族性边界.奴隶制时期,美国黑人由于政治经济地位的低下,一直处在被歧视压迫的境地.他们不仅是白人的对象,而且是美国北方新兴资产阶级与南方种植园经济冲突中的当事人.黑人的自主性丧失,黑奴被当成私有财产而不是人(不论年龄、性别,黑奴们包括他们的孩子),而女性黑奴则被视为生育机器和劳动力的生产者.黑人作为人的基本权利丧失了,其文化身份完全被抹杀.(王晓环:86)

在小说中,莫里森塑造了黑人专属的社区概念,如黑奴的聚集地名曰“甜蜜之家”,后来女主人公塞斯的居住地124号,以及她逃跑时等待丈夫与其会合的“林间空地”等等,这些概念从物理空间角度不仅为读者带来了黑奴族群与整个白人权威社会之间的隔离感,亦从侧面反映出黑奴在白人压迫离失所的艰难境况.

其次,在小说中塞斯的逃跑过程中,俄亥俄河作为一个塑造出的边界隔开了俄亥俄州与肯塔基州.如果一名黑奴想要逃跑,那么只要跨过俄亥俄河,便能“瞬间获得自由”.(J. Hillis Miller:28)

从表面上看,宠儿鬼魂还阳人间,化作少女人形,来到124 号夺回本应属于她的一切.那么宠儿的身份是什么?这样的身份一旦被确认,那么是否所有关于黑人个体身份的记忆以及非洲族裔的集体记忆,都得以实现重构?整个黑人族群在那段被刻意遗忘与截断的灾难性记忆,是否都将得以重构?宠儿作为一个鬼魂,她在小说中与人间的边界隔离,只消转换一个角度,是否亦可认为是黑人族群在白人主流文化中断裂的身份记忆的体现?

综上,美国非裔远离记忆的根文化其实一直暗藏在这一族群每个人的心中,只是苦难令他们在挣扎中暂时地迷茫甚至迷失.莫里森的作品正是通过描述美国黑人在悲惨的历史长河中的境遇和与白人社会之间的族性冲突,帮助美国非裔重溯往昔,重构属于他们自己的身份认同及历史记忆.(罗毅:25)

他们作为饱受蓄奴制鞭挞的美国黑人的剪影,成为美国非裔血泪历史中的代表.莫里森对于美国非裔身份的重构也正是从这样的历史余音中显现出来,在白人文化为主流的美国,美国非裔作为少数、弱势族群,也将在持续的黑白碰撞与对比中,继续寻找自我.

注释

① 在这里我们强调族性相对于种族的概念区分.John Storey 认为种族是“依肤色不同而制造指意差异的机制”,而本文更强调讨论族性,即探求某族群内在的文化认同.

美国非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美国非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美国非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