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快乐类论文写作技巧范文 跟《收信快乐》之两版导演构思相关毕业论文题目范文

关于免费快乐论文范文在这里免费下载与阅读,为您的快乐相关论文写作提供资料。

《收信快乐》之两版导演构思

  【摘 要】笔者担任了厦门大学中文有戏演出季2017年5月、11月两版话剧《收信快乐》的导演.因为对剧本解读的不断深入和理解的不断深化,笔者对两版的《收信快乐》进行了差异较大的设计.本文详述了春秋两版不同的导演构思,并比较了两个版本不同的表演效果.

  【关键词】《收信快乐》;导演构思;表演效果

  [中图分类号]J82[文献标识码]A

  《收信快乐》是20世纪末由台湾导演单承矩先生将美国剧作家艾格尼所著《爱情书简》改编而来的剧目.该剧目在文本上,以一连串信件体的结构,贯穿了李政国、陈淑芬二人从20世纪中叶至末期(或本世纪初)的时光,通过两人从幼年到中年的几百封信件,展现他们的美好爱情故事.2017年,我对《收信快乐》的剧本做了两次排演的尝试,春季版于5月28、29日在厦门大学“中文有戏”演出季演出两场,秋季版于11月13日在海峡两岸(厦门)大学生戏剧节演出.在这两个版本创作过程中,我所赋予的概念相差较大.

  目前,大多数版本的《收信快乐》——如台湾亲爱的剧团版的《收信快乐》、福建人艺版的《收信快乐》和许多学校的学生作品及部分由此改编的商业作品,创设的情境实则都是类同的——宁静、柔和、青涩以及忧伤,而在我的两版《收信快乐》的设计中会有所不同.

  一、《收信快乐》的文本解读

  《收信快乐》的剧本比较特别,它并非具体在一个空间、一段时间或者一个情节上,而是使用了非常多的片段和浓重的个人抒怀,来组织起非线性剧情的剧目结构.所以我们其实不能从时间、地点、事件的方式去分析,相反地,更应从零碎而跳跃的文本上去感受,并将我们的感受转化成有情绪的境界,从而将剧目表现出来.

  我对剧本的理解在于该剧表达的是所有人的人生.剧本通过二人表现的不仅仅是情感故事,不仅仅是错失和遗憾的爱情,更多的是人在自己生命中的不可挽回和无可奈何,并且超越此的应该是自己期望的和不可扭转的人生;而更超越于此的,应该是每个人所向往和期许的美好和希望与现实的伤痛和遗憾之间的反差.故而,我认为该剧其实是在一个宏大的世界里,点出了两个平凡的人物,而作者所想做的不是让观众看到两个角色及其故事,而是看到容纳这两个角色的世界.就其内容和节奏的表现而言,这个剧本在我眼中更像是诗,从技术上,导演应该如诗般去表现剧本中传递出的美感,应该用比较表现的手法,将舞台做虚,单独建立空间来把握整篇文本的时空跨度.整个空间应当空灵,最好能够比较灵性动态一些,而表演也应当灵活,应该用较即兴的方式表现出两个人物之间的紧密联系,让两位扮演者在舞台上进行丰富的交流.而就表现的核心而言,我相信做该剧的导演一定不能“就事论事”,不能以表现故事情节或者塑造人物为最大核心,而应当紧密围绕剧本建构情境.我认为在此剧中,设计出令人感怀、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固然不错,但导演更应该透过个体来折射更多更广的东西,应该用更包容性的东西去概括包括人物形象在内的时空,让观众透过舞台看到自己,也看到世界.

  根据对剧本的理解,我按照段落的时间跨度和情绪倾向,将剧目分为序幕加四幕,文本1-1至1-28为序幕、2-1至3-33为第一幕、4-1至5-10为第二幕、6-1至15-4为第三幕、16-1至24-2为第四幕.序幕因为表现的状态情绪非常纯粹稚嫩,而且节奏跳跃,也具备简单交代故事前情的作用,故很适合作为引子,采用清新、童趣的方式表现.第一幕时间上相对集中于人物的中学时代,从2-1这个典型的既作为剧情又作为剧目结构的开头到3-33的李政国长篇自我表白,这个部分有着很鲜明的二人关系和内心的阶段性变化.而在第二幕,从两个人物逐渐成长,各自遇到了青春期的问题,展开了争执和各自的思考,以及在5-1至5-10这个极为重要的片段里,两个人进行了对彼此关系的思考和判断,于此,这个部分在我看来是一个集中性引导两人的“关系问题”和将剧情紧凑化的片段.到了第三幕,节奏忽然变快,文本进行非常“短平快”的跳跃,讲述着两个人“分开”后的各自生活,并保持着偶尔通信的故事.而在这段故事里,两个人之间关联的紧密被不断提示,给观众的感觉是“也许这两个人才是灵魂相系的吧”,他们在各自生活之时,反而越来越让本来分开的彼此不断相互呼唤了,这段在整个剧目中是很重要的一个转变.到了第四幕,则是在两个人的不断接触、互相拉扯、无法挽回的部分里,集中表现了爱情、生命中的无望与悲伤,作为结尾,非常集中且具有力量.

  二、春季版《收信快乐》的构思

  我对《收信快乐》赋予的是一个这样的感觉:李政国和陈淑芬不仅作为两个角色,更像是所有类似的人的代表,在漫长的人生岁月中集中地体现人生、爱情中的美好与无奈.所以,春季版的概念可以凝练为“在漫长人生银河中两颗璀璨闪耀的星的交映”.

  春季版《收信快乐》意在营造一种如青草般、星空般的情境,如同带着某种“唯美”的标签,将两个已经超越了生命的灵魂聚集在草坪上,而他们会在这里奔跑、喜悦且凝聚细腻而忧伤的浪漫.这个故事适宜发生在这样空阔、悠扬的氛围里,里面既有美好和青涩的事物,也有苦涩和无奈的事物.我也期望观众会跟随着剧目的进展,产生一系列细腻温柔的心情,让观众们也像李政国或陈淑芬一样,在演出结束后去书写和传递些什么.不止如此,我更期望观众们能做到一些李政国和陈淑芬所遗憾的未能做到的事情.

  于是,我在舞台上尝试建立悠扬空远的境界,整个舞台很空,只有十个内置遥控灯的玻璃方块,可以随着舞台的节奏和力量的涌动而像繁星般闪烁.我也用到舞台背后的屏幕,在剧目愈趋沉重压抑时,在背后做一些文字提示描述和表达书信中没有直接表达出的心声;同时关闭所有的舞台灯,使两个角色只在背后屏幕的光亮中,如同剪影般被印刻在这个“画面”之中;在最后,用更鲜明的文本的文字,来不断点题,去表达“收信快乐”中的“收信”(情感)和“快乐”(祝愿)两个部分;再加上现场的乐队在幕间和部分表演片段里演奏起的音乐和我在观众席布置的气氛,以及结合努力营造的情境,共同让观众沉醉其中,并将观众脑海中的情感进行唤醒.

  三、秋季版《收信快乐》的新解读

  在春季版《收信快乐》演出结束后,我仍然保留着对剧目的思考,并在反复读本时感受到了一些与之前的感受很不相同的东西,我将这个感受分为如下几个层次:

  第一层次,我在《收信快乐》中感受到了非常深重的遗憾和无奈.结合剧情,我们知道李政国是无奈且无能为力的,一个很现实的原因就是,陈淑芬一定程度上因李政国的不作为而死,当然另一方面,我们也深切感受到李政国对于这个“知己”般的存在是非常重视的.从这个感觉出发,我们可以仅仅去表达一个有关两个角色的人生经历和故事,再在最后用陈淑芬和李政国强烈的的痛,与李政国的爱和陈淑芬的爱,进行现实到理想的转变,来做一个美化后的理想的结尾.当然这和春季版的感觉是相似的.

  第二层次,我在重新整理剧情走向时感受到李政国的强烈渴求和陈淑芬的形象转变.记得在初排此剧时,我广泛查阅资料,其间得到台湾籍的林显源、刘颖灏老师的提点(非常感谢)——其实这个剧本有很明显的李政国角度的叙事倾向.反复思考许久之后,在我不断修正角色形象时愈发感受到,陈淑芬更理想化,李政国更现实化,而李政国对陈淑芬实际一直都存在着某种向往.我相信许多朋友们,在思考该剧本时,都会有种“我们实际上是在从李政国的角度看到全部二人的故事”的感觉.而于此,我们亦有发现,陈淑芬在剧本后半部出现了反复无常的形象的变化,她时好时坏,最终在强烈的内心对抗中死去(而我相信她会选择自杀的方式离开这个令她痛苦的世界).李政国于此是何感触呢?我结合了几个情况推出了新的可能性——李政国一直在缅怀陈淑芬,他不愿接受她已死的事实,于是他构画出内心的陈淑芬来填补遗憾.首先,最鲜明的是李政国对陈淑芬强烈的情感和对自己的无奈,可以佐证李政国不愿陈淑芬的离开;其次,李政国对于美好的、理想化的陈淑芬形象的热爱和需要,可以使角色陈淑芬被设计得更抽象,而在中后篇的陈淑芬的形象和心境的反复,则亦是李政国的遗憾和痛苦,毕竟这是李政国对陈淑芬的忽视和不作为所造成的.而在秋季版《收信快乐》中,我们没有让时间一如既往地跨越四十年,而是让时间停留在衰老和挣扎着的李政国怀念陈淑芬的时刻.

  第三层次,我对于剧本中反复提及的某些台词感到非常悚然.我们固然都十分清楚,陈淑芬是一个艺术家,她的精神世界丰富而敏感,但我却从她(和李政国的部分)的台词中感受到了一些其他的东西.如陈淑芬对李政国的渴求、对自我的思考、对命运的感知和对抗,她似乎开始有着些许命运论的感觉.她的许多台词中反复提及她对过往的怀念、对某种命运安排般的思考和顺从、对自我的反复思考.而李政国似是在对应着也在产生一些思考和回应,我们不妨大胆地从第二阶段的思考延伸过来,既然陈淑芬已死,这个形象已经是李政国内心构画出的了,为何她不可以是李政国本人的另一种可能性,而且这样似乎更能解释两人之间戏剧性的契合——因为他们本就是同一人,某种象征现实的形象和某种象征美好的形象的结合.在剧目文本中,整个末尾部分,给我一种阴冷、沉重的感觉.反复读本中,我愈发感受到真切而沉重的感觉,我能够部分理解陈淑芬作为叛逆的不被理解的抑郁症患者的感受,那么同样的,我也能部分感知李政国强烈的挣扎和痛苦的感受,这种情感已经不仅仅来源于“爱情”了.

  第四层次,我集中性地反复读本,在这过程中不时陷入到绝望的境地,而李政国本人大概是更加痛苦的.在这样的状态下,我相信他并不是完全地对自我的挣扎,而更多的是对命运,对不可知的生命的运转规律的反抗.简言之,大概李政国是有被操纵的感觉,因为他“挑战、追寻想要的一切”却不断地遭遇失败,他无论如何努力都没有办法摆脱“成为别人期望成为的样子”,而不能“开始我真正想要的生活”.

  四、秋季版《收信快乐》的构思

  基于以上的解读,我感觉需要某种意象来做这种客观精神的提示.于是,我先立了一个境,这个境应当是以空落为核,而且不是空灵的空,是带有压抑色彩和情绪的空,我在表现中用了白色布料,来环绕和点缀这个严实的空间——白色非常适合染色,很容易表现浓重的色彩和氛围,而且白本身就足够纯粹而具有束缚感.舞台其中分成了两个表演区,内区布置得如同简化的房间,但房间是纯白的,这个空间作为李政国和陈淑芬的核心表演区域,外区暂按下不表.随后我设定了一个情的变化,即在前半部,着力营造美好的感觉;而从13-1开始,逐渐提示陈淑芬已死的事实,让李政国去反思和怀疑他当前感受到的一切,一直到15-4后,在这里发现真相——陈淑芬已死,李政国一直在虚构自己心中的陈淑芬;从16-1开始,让李政国更深入地体察内心,同时将陈淑芬形象虚化,让其他的一切为李政国的内心冲突做衬托;然后从20-1起,揭露李政国同时还作为陈淑芬的真相,让李政国和自己对话,一直到23-3.所以实际上,我们整体在表达一种孤苦的、绝望的情绪和没有信念的感受.

  一些舞台技术也被加入用以配合,一方面,我们用舞台影像,尤其在6-1时开始作为舞台的延伸,用渐渐压抑的、与剧目无关的、无序而不规则的影像,加深整个画面和情境的压抑感,一直到23-3,为李政国最后的绝唱做衬托.在这个部分,舞台的影像不是以表达内容为主,而是以营造氛围为主,它在帮助舞台拓宽空间,如影像中有鸟瞰城市夜景忙乱的动态镜头,将舞台和角色放置在此,来营造匆、乱、渺的感觉,再如影像中还大量用到自然的元素,来和舞台上的现实形成关系,让舞台能够被解释为“造物”,这只是自然中的一部分,如舞台上用了许多深色系的镜头,来渲染抑郁的情绪;另一方面,我用“即时影像”的方法,在文本6-1至15-4期间,不断地做一些舞台影像和舞台实况的转接,将舞台的部分“直播”在屏幕上,用以夸大、着重强调这种亦真亦幻的情境,尤其是不断“直播”李政国和贴满信封、信纸的墙的互动,来为李政国最后撕毁覆盖在墙上的“假象”做铺垫,发现“陈淑芬已死”的真相.

  最后,我重做了剧目的结构,将24-1至24-1从第四幕独立出来做尾声,另外还重做了序幕和结尾,结合我在第四层次的思考的内容,我还构建了一个新的角色——A.很庆幸,我听到观众有表达自己的思考,“这个A难道是上帝?”我一直想努力把剧目核心表达得淋漓尽致,充分表现出这种“不可信”的绝望、面对既定命运时的绝对无望的感觉.于是,A就像造物主一样在剧中诞生,他生活在这个空间里,创造自己想要的东西、改变和摧毁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他提示舞台、改变舞台、观察观众、嘲讽观众,他自己在自我满足时也在对抗着自己被“观众”安排的命运.我当时在思考新概念时有做一个笔记,“谁在看?”陈淑芬是被创造的,李政国是被安排的,A其实也是被存在的.而为了配合这个感觉的表达,我在构建A和重做剧目的这两个部分时,还努力把它树立在超越内区的更广阔的外区里——那是个包罗万象的境界,里面存在着无限的可能性,这里有着出现过的舞台道具,也有未出现和不会出现的舞台道具,而A则像这个空间的主人一样,作为客观精神的存在,他可以自由地处理这个李政国存在的世界.所以开篇,我们看到A一直存在着,并且构建起了这样的世界让李政国和陈淑芬进行“表演”,而李政国和陈淑芬也慢慢地开始对A和彼此进行回应,然后开始了“真”的美好的片段,接着陷入到陈淑芬形象逐渐坍塌,李政国开始对陈淑芬进行反思,后来开始对自我反思,然后与自己、与世界形成对抗,之后在强烈的自我表达中,两人又开始了“真”的美好的片段,在看似美好的李政国追忆陈淑芬的大段独白中,让A逐渐解离这个世界,还原为“空”.当然,之前用白色布景环绕的空间,也会在此逐渐崩离,使这个境界被扩展,而周围却是杂乱的场所,仿佛内区是被制造出来的一样.

  结合我对文本的解读和对春季版的修改,及对剧目概念、舞台、形象的设计,我请乐队在前半部剧目中表现单纯的美好的感觉,而在后半部中逐渐加入虚幻的疑惑的色彩,来辅助整个舞台表现.造型上也从原先的写实的风格,转向后来写意的风格,让人物原来从造型上具备身份,到后来只剩模糊形象的不定义身份.

  其实说到底,秋季版的《收信快乐》的概念,是“面对既定命运的无奈,而且命运不可违抗”,这里多的是痛苦和绝望,而且曾经越美好越充满希望,到最后越多痛苦也越多绝望.在这个概念的表达上,很遗憾,我们在设计和制作上存在不足.一方面,我在设计上考虑欠缺,既没考虑到所有元素结合时舞台表现的内容和我最初设计的内容的误差,而这个误差最终确认在许多方面被扩大到甚至影响观众对秋季版《收信快乐》的理解的感受,如我在舞台设计上没有立住纯白的空间,而且在设计杂乱的外区时选用和布置不当;也没考虑到结合剧场舞台具体情况,如何构建能够构建的情境,这让我原先设计的很多舞台设施无法如愿使用,便使最终构建的舞台和最初设想的舞台有不少差异了.另一方面,对剧场的条件缺乏了解,也使剧组在执行具体工作时消耗太多时间,耽误了合成排练,也使剧目最终呈现不如预期,尤其音效的设备租赁和调控方面,给演出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不过相比之下,两个概念下的两个版本的《收信快乐》,秋季版在整体表达上远比春季版来得直接而浓烈,通过多元素的合成而使整个舞台的情境非常具有力量,而春季版在这方面则更依靠表演来带动其他的元素,才能共同支撑起舞台的情境.从另一个角度说,春季版的舞台表达更简单纯粹,也方便了舞台技术的合成和制作执行.但春季版的概念单薄,让观众在两个小时之中接受的内容和感受远不如秋季版的丰富.

  在制作两版剧目时,有位朋友对我表达过他的看法,春季版的《收信快乐》是看了开头便知道结尾,所以其出彩的地方则在于细腻柔和而美丽的情感和情境表达;而秋季版的《收信快乐》则让人完全无法预知剧情,几次“打破”的震撼也让他不仅接受了浓烈的情绪,还进行了许多思考,而且因为新的剧场技术的加入,让整个舞台空间丰满了不少.我很认同他的看法,也是出于我对春季版的不够满意,以及自己对于世界和人生的新的感受和思考,让我迫切地想改变春季版的剧目,至少,我相信真实存在过的李政国和陈淑芬,他们所经历的、遭受的、感悟的、体验的,仅仅通过春季版的舞台,并没有真正完全表达出来,我想让自己、剧组和观众一起,更多地深入地感受到他们的感受、感受到原作者的感受.甚至作为剧目第二创作者的导演,我希望可以设计更新、更丰满、更汹涌的内涵,来使剧目更加具有美和感染人心的力量.

快乐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快乐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快乐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1、快乐阅读期刊

2、快乐语文杂志

3、快乐阅读杂志

4、快乐科学杂志

5、快乐数学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