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相关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跟扬子江城市群区域一体化方面论文怎么写

本论文主要论述了城市论文范文相关的参考文献,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参考作用。

扬子江城市群区域一体化

[摘 要]文章以扬子江城市群为例探讨了区域性城市群一体化发展问题,认为扬子江城市群对于优化江苏区域经济结构和提升长三角城市群发展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当前扬子江城市群城市体系仍然不够完善,需要通过创新区域发展政策进一步促进扬子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

[关键词]扬子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区域协调

[DOI]1013939/jcnkizgsc201809047

2016年8月,时任江苏省委书记李强同志在全省推动长江经济带建设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提出将江苏沿江地区区域一体化发展问题框定在扬子江城市群的概念架构之内,并强调要努力打造扬子江城市群,促进江苏沿江地区发展能级的整体提升,使之成为未来江苏城市协同发展最主要的增长极.扬子江城市群(也可称江苏沿江城市群),包括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泰州、南通8个省辖市以及其所下辖的3个县、18个县级市和39个市辖区等行政单位.区域土地面积485万km2,2015年区域总人口达到5000万人,分别占全省的4717%和6231%,地区生产总值超过55万亿元,人均GDP达到近11万元,是全省社会经济发展最具活力、最有潜力的发展核心区.从经济联系度上看,扬子江城市群又可以细分为南京都市圈和苏锡常都市圈两个区域性大都市区,同时它又是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北翼核心区.

1扬子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11优化江苏区域经济结构,提升江苏省域经济发展质量

一般来讲,区域经济结构主要指的是经济结构在空间上的表现或投影,具体表现在收入差异方面上的收入空间分配结构和产业演化过程中上的产业布局结构等方面.空间的收入分配差距可以通过改变消费需要与要素供给等影响产业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的演进与空间收入分配差异存在着内在累积循环效应.\[1\]

111优化收入空间分配结构:缩小江苏区域收入分配差距

收入分配问题是影响经济系统质量的重要变量,它既是社会公平程度的表现,也是经济效率实现的保障.“九五”计划以来熨平区域差距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着眼点和落脚点.由于区位、环境和资源禀赋条件等不同,江苏省苏南、苏中和苏北三大经济区域之间经济发展不均衡性的矛盾长期存在,因此振兴苏北和苏中崛起战略是江苏省委、省政府近年来的重要政策偏向.经过努力区域经济差距有所缩小,近十年来江苏区域差异系数逐渐变小,但区域变异系数下降幅度不大,政策边际效应递减,理想政策预期尚未充分实现,苏南领先、苏中塌陷和苏北落后的空间经济格局趋势仍然没有彻底改观,区域经济差距过大的趋势尚未从根本扭转.因此,要实现全省区域协调发展,根本在于打破苏中地区当前在江苏区域经济版图中的“中梗阻”困境,有必要从全省发展的大局来谋划和优化促进苏中地区新一轮发展的政策结构:一方面积极打造扬子江城市群,推动苏中和苏南的集聚发展和联动发展,重中之重是实现苏中跨江融合发展,实现苏中崛起;另一方面打破江苏既有的地理概念束缚,把江苏沿海地区连云港、盐城和南通三市分别从苏北、苏中分离出来形成以连云港、盐城、南通为中心城市的江苏沿海城市群,实现江苏沿海三地组团发展和协调发展,以此构建起联接苏中和苏北的桥梁.打通沿江城市群和沿海城市群的经济联系有助于更好发挥苏南、苏中、苏北之间的梯度带动作用,也有助于全面提升苏中和苏北两大经济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从而有助于进一步解决江苏省三大经济区域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

112优化产业结构:实现江苏区域产业结构迈上新台阶

2015年江苏省第三产业比重超过48%,三次产业结构实现了“三二一”的标志性转变.但是第三产业中高端产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仍然相对滞后,同时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这也是江苏在省域经济竞争中逊于广东等发达省份的重要环节.苏南地区由于产业发展和自然禀赋等条件基础较好,已经有了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的需求,同时这种需求也契合了江苏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的要求.2013年《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获批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苏南产业结构提升有了更多政策保障.苏南地区能否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取决于两个因素:高端产业的集聚程度和产业价值链的延伸程度.这一问题单纯靠在苏南地区产业配置是不够的,需要以苏南地区为依托沿沪宁线、沿江、沿宁杭线等重要交通轴线向外衍射培育若干重要产业经济带.其中沿江一线即是通过扬子江城市群建设,加强沿江地区南北两岸产业协同,加强产业规划衔接,形成以高端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为发展重点的沿江产业经济带.同时全面推进江苏沿江地区先进制造业优势与上海、浙江等地科教资源、金融资本、信息技术等实现整体性有效对接,从而有效带动全省产业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12进一步融入长三角城市群核心区,提升城市群发展质量

优化提升长三角城市群,是旨在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和优化沿海地区生产力布局的重要的国家空间发展战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2016—2030)》明确提出了要通过推动南京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杭州都市圈等同城化发展,强化沿江发展带、沿海发展带等聚合发展,构建“一核五圈四带”的网络化空间格局,加快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进程.这就明确了江苏在长三角城市群发展中的角色定位以及所处的重要地位,也为江苏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江苏应积极响应这一国家发展战略,通过打造扬子江城市群,整合南京都市圈和苏锡常都市圈的发展合力,聚合沿江城市群和沿海发展轴的发展潜力,提升沿江地区发展能级,有助于沿江地区全部顺利融入长三角城市群发展核心区,进而提升江苏经济板块在长三角城市群中的影响力.同时扬子江城市群因又是地处长江经济带之上的沿江城市群,因此可以实现长三角城市群与长江经济带的有效对接.扬子江城市群的协调发展将有助于进一步发挥长三角城市群对长江经济带中西部地区广大经济腹地的辐射带动作用.

2扬子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现状

21中心城市之争,城市功能布局无法优化

在区域发展体系中南京是国家区域中心城市、江苏省省会城市、副省级城市,其行政地位在扬子江城市群内是其他城市无法比拟的,因此南京理应是扬子江城市群的龙头城市,也是长三角城市群中唯一被明确定义为特大城市的城市,但当前南京的经济地位却未能与它的功能定位有效匹配.一般来讲,衡量城市经济地位可以通过城市聚集性来完成,而城市聚集性指标主要有人口聚集能力和经济聚集能力.2015年南京市常住人口为82359万人,经济总量为972077亿元,而苏州市常住人口达到了10616万人,经济总量达到145万亿元.不管是从人口首位度还是从经济首位度来讲,苏州市都是扬子江城市群实际意义上的首位城市,而且南京市的经济实力也是近年才实现了对无锡的赶超,从总体上看无锡和南京其实实力相当.另外,南京高校、科研院所、大学生数量以及高级专家数量虽然众多,但是专业技术人员数量及其在从业人员中的比重和科研成果低于苏州和无锡,高新技术产业的整体规模以及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也远远低于苏州、无锡等市.这种三足鼎立和相互抗衡的城市发展格局掣肘了南京的中心城市地位的形成,制约了南京要在扬子江城市群未来发展中发挥龙头的示范带动作用,限制了南京在长江经济带中承东启西枢纽城市作用.

22苏南和苏中发展鸿沟,区域发展未能实现南北共振

2015年江苏省人均GDP为902万元,苏南、苏中两大经济区域人均GDP分别为125万元和843万元,苏中地区人均GDP低于全省人均GDP7个百分点,而且苏南地区人均GDP是苏中地区的15倍.近五年来两大经济区域经济差距从整体上维持了原状,说明了省委省政府致力于实现苏中崛起、熨平苏南和苏中经济差距的政策目标达到了遏制住两者扩大化趋势的目的,但并没有完全实现缩小区域经济差距的政策预期,苏中引领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苏中与苏南深度融合的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另外,从目前江苏沿江地区城镇化总体发展状况上来看,苏南和苏中两大经济区域都是以城市规模效应和聚集性功能为主,不过由于两大区域城镇化水平差距在10个百分点以上,说明了苏南地区的聚集性要比苏中地区大,而且苏南地区还会利用濒临上海的区位优势以及交通便利条件和科教人文资源等优势,进一步强化自身在区域发展中增长极作用,这必然会影响到苏中地区城镇化发展的质量.

3创新扬子江城市群区域发展政策

31进一步强化南京的中心城市地位

把南京打造成引领江苏全省乃至整个长三角区域发展格局中的重要增长极点.一是积极申请国家中心城市序列,提高南京在区域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使之能够在金融、管理、文化和交通等各个方面都发挥重要的中心和枢纽作用.二是不断推进南京与周边区域的合作,实现区域的联动发展.①借力宁镇扬同城化发展进程,进一步加快镇江、扬州与南京的融合发展.一方面适时推行行政区划调整.可以研究仪征和扬中等与南京相邻的区域全部或部分并入南京市区,增加南京的行政区面积,从而打破行政区划约束的瓶颈,这样有利于增强南京作为中心城市的集聚功能,提高中心城市对其发展腹地的辐射带动能力,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另一方面实质性推进宁镇扬同城化建设,尤其是比较迫切的交通同城化、电信同城化、教育同城化、社保医疗同城化、金融同城化等领域.②加快推动建成北沿江南京六合与南通启东一线的生态格局良好、人口密度均衡的现代化城镇发展轴.③不断优化南京龙潭港区与江苏太仓一带的产业互补与融合,形成合理的跨区域产业布局.

32加快跨江产业园区共建建设

打破行政壁垒,促进资本流动和产业转移,形成跨界合作区成为区域竞争力提升和空间结构优化的重要手段之一.\[2\]目前苏南与苏中地区共建有6家产业园区,为熨平区域发展差异,实现产业一体化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方面要不断总结和借鉴江阴-靖江经济开发区等跨江产业共建先行园区的先进经验,在两个地区产业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发展数量更多的产业共建园区.另一方面要在现有合作模式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多元化的合作模式.同时在加强园区产业合作的过程中,围绕共建园区内重大产业项目,合作城市双方应该积极合作发展配套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产业,形成延展能力较强的产业集群,推动在资本流动、人才培养、信息沟通、市场开发等方面的深度合作.

参考文献:

\[1\]冯素杰论产业结构变动与收入分配状况的关系\[J\].财经大学学报,2008(8):56.

\[2\]罗小龙,沈建法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增长联盟和反增长联盟——以江阴经济开发区靖江园区为例\[J\].城市规划,2006(3):48-52.

城市论文范文结:

关于城市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城市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城市建设理论杂志社

2、城市问题期刊

3、城市建设理论期刊

4、城市轨道交通论文

5、城市规划毕业论文

6、城市规划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