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化方面论文范文数据库 跟包玉堂不断攀登刘三姐文化巅峰的文坛骁将方面电大毕业论文范文

关于免费文化论文范文在这里免费下载与阅读,为您的文化相关论文写作提供资料。

包玉堂不断攀登刘三姐文化巅峰的文坛骁将

小荷才露尖尖角

1934年,包玉堂出生在广西罗城县四把镇石门村冲眷屯一个贫苦的仫佬族农民家庭.包玉堂从小便在家参加劳动,直至10岁时父亲才狠下心交了五担学谷让他上了一年私塾.包玉堂12岁上小学,他勤奋好学,过目不忘,成绩一直居全班第一,连续跳级,小学仅仅读了三年.1949年春天,老师们便鼓励他去县城考初中,结果,他竟以最高分被录取.

罗城是歌仙刘三姐的家乡,是歌海,是民间传说的宝库.包玉堂从小就受到民间文学的熏陶,三四岁时母亲便教他唱山歌.整个童年、少年时代,他常在节日的歌坡上,夏日的天井里和冬天的地炉边,或者村上有青年男女结婚时的歌坛上,听大人们唱山歌、讲故事.有时,他和小伙伴们也跟着唱几句:“好风流,人家骑马我骑牛;人家骑马满街走,我骑黄牛满山游.”“唱歌好,山歌越唱越快乐;不信你看刘三姐,名声挂在下枧河.”青年们去走坡(赶歌圩),他也跟着去.他肚子里的一些民歌就是那时候积累起来的.

罗城还是个彩调窝,逢年过节,家乡的彩调师傅常常搭台演出一些传统彩调剧,他是一场也不落,每场必看,深受感染.在读小学时,他还接触到了一些唐诗,在罗城初中一个半学期,他又读了一些当代作家的文艺作品.包玉堂在旧社会历尽磨难,尝尽酸甜苦辣,但他接触到的民间文学、古今文学却给他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打下了厚实的文学根基.

1949年11月23日,罗城解放了,年仅15岁的包玉堂呼吸到了新中国的新鲜空气.一周后,庆远专区行政干部学校在罗城招生,包玉堂报考被录取,怀着对旧社会的满腔仇恨和对新社会、新生活的无限向往,他奔赴离罗城50公里的宜山,投入了革命队伍的怀抱. 在庆远专区行政干部学校,包玉堂除了学习马列主义和著作外,还读到了一些革命文艺作品.对文学,他有了新的认识、新的理解.

参加剿匪和土改工作后,包玉堂开始了业余文学创作,编导新民歌并在《宜山农民报》上发表,被评为模范通讯员.他不满足于现状,1955年8月初,他开始尝试新诗创作,当时他任石门小学毕业班班主任,通过与学生家长接触得到的灵感和素材,执笔写了一首小叙事诗《谢豪光》,试着投寄给《宜山农民报》,很快就被副刊连载.这是刚满20岁的包玉堂诗歌创作生涯中的处女作,在偏远的农村山庄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不久,包玉堂被调到大福小学任教,兼学校少先队总辅导员,他根据儿时听来的《火烧金銮殿》的民间故事,用诗歌的艺术形式进行重新整理,改名为《虹》,投给《广西文艺》,一炮打响,未到两个月就发表了,接着被《人民文学》转载,被作家出版社收入当年的《诗选》,被广东人民出版社收入了《青年文学作品选》,广西人民出版社为其出版了单行本.1957年,上海新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包玉堂的诗集《歌唱我的民族》.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出版新中国成立10周年少数民族诗歌选集《我握着的手》时,把包玉堂的这首长诗《虹》和好几首短诗收了进去.《虹》的发表,引起了广大读者和评论界的一致好评.

1956年秋,包玉堂被调到桥头区任扫盲校长,不到半年,又被调到县农民报社任编辑、记者.第一次到北京参加全国民间文学工作座谈会,得到了全国文化界领导周扬、郭沫若的接见,聆听了两位文学大师的指导.回到家乡后,创作视角转向反映现实生活,面对仫佬山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欣欣向荣的新景象,带着一个贫苦仫佬族人翻身解放后的喜悦心情,他先后创作发表了《歌唱我的民族》《走坡组诗》《下枧河上》《山谷里的故事》《又一条公路通了车》《让我们的歌声飞上云霄》《古庙吟》《春雷》《山城的早晨》等诗篇,在广西区内外获得了好评,赞扬声不绝.

《刘三姐》的参创

1959年元月,广西柳州市决定创作一批戏剧作为向国庆10周年献礼的剧目.柳州市文化馆干部曾昭文接受了编导彩调剧《刘三姐》的任务,写出了《刘三姐》剧本(通称为彩调剧《刘三姐》第一方案).

1959年4月,彩调剧《刘三姐》第一方案参加柳州地区国庆献礼剧目汇报演出,接着,又到南宁参加全自治区重点剧目汇报演出,好评如潮.中国戏剧家协会负责人、著名诗人、歌剧《白毛女》作者贺敬之观看演出后大为赞赏,同时他交代柳州市领导要把刘三姐的形象塑造得更丰满,要深刻阐明《刘三姐》的社会意义.

柳州市委十分重视彩调剧《刘三姐》的创作和演出,在第一方案获得好评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提高该剧的质量,于1959年5月15日成立了《刘三姐》剧本整理小组,后定名为“柳州市《刘三姐》创作组”(以下简称“创作组”).创作组成立后的第一件事是根据市委的要求,下乡采风.创作组邓凡平、黄勇刹二人到宜山时,找到正在宜山师专进修的包玉堂,邀请他参加《刘三姐》的创作.因为他当时还在学校进修学习,没有马上答应.但他非常支持《刘三姐》的创作,给他们介绍了刘三姐传说在罗城的一些情况,还介绍他们到罗城找民间歌手罗子月父女进行采访.

《刘三姐》第三方案于1959年7月下旬完成,并由牛秀、黄勇刹、吴超凡携稿上北京征求意见.8月22日,由贺敬之主持,《剧本》杂志社在北京举行《刘三姐》剧本座谈会,到会的专家对修改后的《刘三姐》剧本给予充分肯定,同时也提出了修改意见,中国实验歌剧院准备派词作者乔羽,导演周星华和作曲家舒铁民等赴柳州,帮助提高彩调剧《刘三姐》质量并将彩调剧《刘三姐》移植改编为歌剧供剧院演出.

1960年2月,广西区党委做出决定,4月举行全区《刘三姐》文艺大会演.在此期间,包玉堂被抽到柳州地委宣传部搜集民歌、故事,同时也参加有关《刘三姐》剧本修改的讨论,还发表文章对如何把《刘三姐》修改得更好提出具体意见.此时,恰逢柳州地区与柳州市合并,包玉堂被安排为地市文联副秘书长,柳州地委宣传部决定抽调包玉堂参加彩调剧《刘三姐》的集体创作,成为六位执笔者之一,长期跟创作组其他五位成员与《刘三姐》演出团泡在一起,到南宁、广州等地边演出边修改剧本.

《刘三姐》会演大会前后,在广西掀起一个《刘三姐》的,各地、市、县、公社及各行业、学校纷纷成立专业或业余的《刘三姐》演出团队,将柳州彩调剧《刘三姐》进行改编或移植排演.据不完全统计,全区有1209个专业、业余文艺团队,参加演出的人员58000多人,观众达1200万多人次.

大会演期间,柳州市以第三及第五方案两个剧本参加会演演出,均受到一致赞扬和好评.会演后,大会又组织江波、郑天健等人将彩调剧《刘三姐》改编为民间歌舞剧《刘三姐>,以自治区歌舞团和彩调团为主,抽调柳州市彩调团及其他地、市、县一些优秀的演职员参加,重新组织了一个《刘三姐>演出团,到全国各地巡回演出.1961年,乔羽与苏里将柳州彩调剧改编拍摄成电影《刘-姐》,壮族歌仙刘三姐轰动东南亚,影响全世界.

包玉堂在与创作组曾昭文、龚邦榕、邓凡平、牛秀、黄勇刹五位同志共同进行《刘三姐》剧本创作实践的一千多个夜夜里,他从他们的身上学到了许许多多的东西,特别是这个团队坚持不懈、精益求精、团结拼搏、顽强奋斗的精神使他的思想水平和艺术素养不断提高.在这期间,他曾作为广西少数民族观礼团成员之一,到北京参加国庆10周年庆典并到天津、胜利油田、鞍钢等地参观学习,1960年被评为全国新闻、文教、卫生战线先进工作者并出席了全国群英会,被党、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同年他又出席第三次全国文代会,在中国作家协会第二届理事扩大会上作了《在党的关怀培养下》的书面发言.他不仅是仫佬族的骄傲,也是广西的骄傲,他常说:“我是坐《刘三姐》的末班车,托《刘三姐》的福才有这个机遇啊!”

“”期的灾难

一路前行,包玉堂的文学道路越走越亮堂,1960年出席全国第三次文代会后,他决心迈开步子,大干一场.1961年和1963年,他与柳州地区壮族作家蒙光朝、黄勇刹等经常结伴下乡采风,体验生活,足迹踏遍桂北山区的来宾、象州、武宣、金秀、宜山、南丹、罗城、三江、融水等壮、瑶、苗、侗、仫佬等少数民族村寨.在这期间,他的文思如泉涌,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正当他谋划美好的文学蓝图时,十年浩劫开始了,灾难落到他身上.

包玉堂被诬为“文艺黑线”的“三名三高”人物,是参加炮制“大毒草”《刘三姐》的牛鬼蛇神.他坚持真理,驳斥各种强加给他的不实之词,坚决不承认《刘三姐>是“大毒草”….

1975年5月,自治区党委任命包玉堂为自治区文化局(现为文化厅)副局长兼党组副书记.接着他参加区党委工作队任副队长,赴岑溪县糯洞公社搞“三分之一”工作,直到“”倒台后才回到南宁.不久由包玉堂带队,与黄勇刹、区文化局的区明英及民歌手李少庆、刘陶枢、苏维光等到北京出席全国少数民族民间歌手、诗人座谈会.他们借着这个难得的机会,在会上大声疾呼要为《刘三姐》平反,为被迫害的民间歌手们平反.他们还专程到电视台与国家民委反映广西民歌手们的强烈意见和要求.不久,电视台重播电影《刘三姐》.随之而来的是彩调剧《刘三姐》重返舞台,时代的春风使彩调剧《刘三姐》创作组成员又焕发了青春.已经解散10多年之久的创作组又自发重新开始了创作活动.包玉堂这个在“”期间《刘三姐》的死硬派,对《刘三姐》的平反功不可没.

压抑后的奋进

经过“”10年的压抑、滑坡、倒退,包玉堂清醒了,他决心振奋精神,把“”误过的机会重新夺回来,要深入生活,为祖国和人民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1980年后,包玉堂从自治区文化局调到刚刚恢复的广西作家协会任专职副主席,一干就是连续三届十二年.还在区文化局工作时,为了弘扬刘三姐文化,他不仅强烈要求为《刘三姐》平反,他还为在“”中被迫害的各族民间歌手鸣冤叫屈,要求给予民间歌手公正待遇.包玉堂在向区党委汇报的同时,还提出重新开放歌圩的建议,区党委宣传部采纳了他的建议.不久,已停止多年的各地歌圩终于重新开放.“如今广西成歌海,都是三姐亲口传.”广西美丽的山山水水之间又飘扬起各族人民淳朴优美的山歌声.

1979年和1980年,包玉堂和黄勇刹又承担起一项重要任务:在南宁筹办“”后的第一次和第二次全区性三月三歌节.广西第一、第二届三月三歌节的成功举办,有力推动了广西歌节的发展,同时为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的举办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从1999年起,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把广西民歌节更名为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并定于每年的11月在南宁举行.包玉堂作为民歌节的开路先锋,当之无愧.

包玉堂在广西作协工作,用他的话来讲,干回老本行,熟门熟路,他主持作协的日常工作,组织创作学习班,做得有声有色.他还推荐了几位青年作家聂震宁、鬼子、唐海涛等到鲁迅文学院和武汉大学作家班学习深造,使他们得到了提高,写出了一批优秀作品.严师出高徒,许多中青年作家都说他们有今天的成就,一辈子都忘记不了这位诲人不倦的严师——包玉堂.

在广西作协工作期间,包玉堂还按照全国作协关于“深入生活,搞好创作”的号召,回到罗城农村体验生活,带领仫佬族青年作家采访民间歌手和艺人,搜集整理了一批仫佬族民歌和民间传说故事.他与潘琦、吴盛枝、龙殿宝、吴保华、谢运源共同编纂了《仫佬族民间故事选》-书.十多年中,包玉堂以“清新的格调和冷峻的思考”写下了组诗《还乡曲》《春色满壮乡》《写在桂西老苏区的土地上》《红水河畔三月三》《桂林风情》《长江三题》《海滨杂咏》等大量作品.十多年来出版的集子有《清清的泉水》《红水河畔三月三》《回音壁》《乡情集》《山花寄语》《广西当代作家丛书·包玉堂卷》《春歌不歇》等.1992年荣获广西区党委、区人民政府授予“广西壮族自治区优秀专家”称号,1993年获国家一级作家职称,被中国诗歌学会特聘为终身荣誉理事.2002年被列为区党委宣传部、区文联举办的广西新时期十三年百名文学艺术家之一,个人业绩及照片收入《文艺桂军在崛起》-书.“包玉堂”这个普通的名字不普通,仫佬族这个平凡的民族不平凡,“她”永远镶嵌在广西的文学史上,镶嵌在仫佬族的民族史上.

如今,包玉堂已是80多岁白发苍苍的老人,但他的精神、他的干劲并不亚于中年作家.他的头脑一直在活跃着,他手中的笔一刻也没有停下过,继续在文艺园地笔耕不辍.他亲自主编《南国诗丛》五辑一百多本, 《繁花诗丛》两辑二十多本等等,同时,他还写了《奋起吧,大运河的儿子》《南山不老松》《一把永不生锈的艺术雕刀>《英名震敌胆,豪气壮山河》《鹤发童颜赤子心》等报告文学和人物特写及有关剧本《刘三姐》创作经验体会的文章.

在编纂《刘三姐丛书》过程中,包玉堂不顾年迈,亲自到北京向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和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的领导张炯汇报,张炯对出版丛书给予了充分肯定,亲自以两所名义给广西有关部门写信推荐.两所在给广西有关部门的信中肯定《刘三姐丛书》是新时期以来有关刘三姐文化资料的集大成著作,并首次提出“刘三姐现象”这一科学概念,认为“刘三姐现象”作为我国多民族文学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思想,值得人们加以很好的研究和阐释.从北京回来后,包玉堂感到弘扬刘三姐文化是自己毕生的责任和义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时,他撰写了《彩调剧刘三姐的诞生及其意义》-文,并身体力行,力争在创编彩调剧《刘三姐》成功的基础上,再创编一部40集民族风情歌舞传奇电视连续剧《歌仙刘三姐》.从一个里程碑再到另一个里程碑,这是一个巨大的文学工程,对于年迈的老人来说,无疑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开弓没有回头箭,如果说当年创编彩调剧《刘三姐》时,是6人集体合作,如今再创编40集民族风情歌舞传奇电视连续剧《歌仙刘三姐》则只是包玉堂一个人在坚持奋斗了.当年的创作组如今只有龚邦榕和包玉堂两人还健在,而龚邦榕已是九旬高龄,没有精力再从事艰苦的创编工作.当时包玉堂虽相对年轻,也已是七旬开外,但包玉堂还是克服年老体弱、糖尿病、视力差等困难,以顽强的意志和惊人的毅力坚持创编《歌仙刘三姐>的工作.

为什么要创编电视连续剧《歌仙刘三姐》,是不是炒旧饭,走前人走过的道路,躺在前人的功劳簿上?包玉堂不这么认为:第一,创作组塑造的刘三姐形象,通过彩调剧《刘三姐》以及根据彩调剧改编的民间歌舞剧《刘三姐》已经在舞台上树立起来;也通过根据彩调剧《刘三姐》改编的电影《刘三姐>在银幕上树立起来,然而电视屏幕上还没有刘三姐形象,应该把这个空白填补上.第二,不论舞台还是电影屏幕,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只能表现刘三姐一生中某一阶段的活动,而电视连续剧为全面表现刘三姐从儿童、少年到青年直至成仙提供了条件,因此要利用电视连续剧这种形式的优势,塑造一个完整的刘三姐形象.第三,电视连续剧扩大了空间,社会生活及民族风情更丰富多彩,人物由原来的十几个人发展到七十多个,故事更复杂、更生动,人物形象更丰满.

从1999年至今,包玉堂倾尽毕生心血创作了40集电视连续剧《歌仙刘三姐》.包玉堂根据自己几十年搜集的有关刘三姐的大量传说、故事、民歌及对刘三姐现象探索研究的心得体会,吸取当年参加彩调剧《刘三姐》创作的经验和教训,以更广阔的社会生活背景,更鲜明艳丽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更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更曲折引人的故事情节及丰富多彩的民歌,多侧面、多层次、多角度,从出生到成仙全景式地塑造了刘三姐的艺术形象,使壮族人民勤劳勇敢和聪明智慧的化身——歌仙刘三姐的艺术形象在新的历史时期焕发出新的光彩.

2016年6月17日,在刘三姐文化发源地柳州鱼峰山召开了“广西刘三姐文化座谈会”.到会的文化界学者、专家对包玉堂近年来的创作成就给予了很高的评价.88岁的学者韦遗昌即席作诗一首敬赠包玉堂:“歌声唱红全世界,刘三姐是总歌王;歌王作者他是谁?妙写歌仙包玉堂.”

“魂系乡土,心连民族,为国争光,为民造福”是包玉堂的座右铭.“诗品似人品,诗花乃心花,凝成一句话,永爱我中华.”这是包玉堂的写作宗旨.包玉堂不言老的宝刀永远熠熠发光,祝他的人生越发闪亮,创作之路更加辉煌!

文化论文范文结:

关于对写作文化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文化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

1、班组文化建设论文

2、现代企业文化期刊

3、企业文化期刊

4、中国文化论文

5、企业文化杂志社

6、企业文化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