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理想信念类论文范文资料 和社会理想信念与其在高校概论中的三进路径探析类论文范文资料

本论文主要论述了理想信念论文范文相关的参考文献,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参考作用。

社会理想信念与其在高校概论中的三进路径探析

摘 要:“向好而在”的社会理想信念,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价值追求.科学社会理想是当今中国社会尤其是精神意识发展中的“总开关”.传统社会理想信念与科学社会理想信念之间有着内在的“相通”之处.青年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高校“概论”课因其独特的课程优势,在向青年大学生传播社会理想信念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95周年之际来到北京大学与广大师生促膝谈心时说,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高校“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因其独特的课程优势,在向青年大学生传播社会理想信念这一极具传统文化意味的价值取向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那么,厘清传统社会理想信念历史资源,及其在高校“概论”课中的“三进”路径,对于大学生社会理想信念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一、社会理想信念的历史文化资源及现代承继

(一)作为历史遗产的中国古代“公天下”社会理想信念

远古时期,在生产能力低下及生存资料极其匮乏的情况下,“协同”与“均分”成为当时基本的生产与分配方式.在这种生产方式下,逐渐“产生了负责组织和指挥协调与协作、主持财富分配公平的部落首领,伏羲、神农、皇帝、尧、舜就是这些部落首领的代表”[1].这些首领往往是无私、德能兼备的人,他们使存在于先民中的自然“协同”、“仁爱”与“均等”精神,变得稳定而有序.他们尽力引导人们走向丰裕,形成一种其乐融融的“公天下”的景象.如果说,先古时代的“公天下”思想,仅仅停留在传说中的话,那么,到了东周,随着“私有”越来越成为社会中的普遍现象时,有关“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就有了明确且系统的表达.两汉时期,“天下为公”理想社会被进一步推进,这集中体现在“太平”社会理想的取向上.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理想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比较典型的有嵇康提出“天下为公”的“至德之世”,陶渊明提出“没有阶级、压迫、人人相爱且怡然自乐”的“世外桃源”.唐宋元明清时期,谭峭提出“均食”的“大同社会”,王夫之提出“人欲之各得”(《读四书大全说》卷一)的大同社会,与王夫之相一致,戴震提出“遂天下之欲”(《孟子字义疏证》卷下)的美好社会,如此等等.成为启迪中国近代社会理想信念的宝贵遗产.

(二)古代社会理想信念与近代社会自强精神的贯通

中国走进近代的历程是伴随着屈辱与“自省”的过程,屈辱的是被列强横加“肆虐”而丧失民族独立,“自省”的是自身为何如此的“积弱”又该当如何“自强”.从而产生了洪秀全的农民共产主义社会理想信念、康有为的世界大同社会理想信念.

洪秀全是在“内腐”与“外患”的背景下,依据“天赋平等”即“上帝视之皆赤子”,“道之大,原出于天,谨将天道觉群贤”,为广大农民编制了一个“普天下皆兄弟”的理想社会.这一理想信念不仅继承了中国古代农民所追求的“太平世”的基本要求,而且融合了西方的基督教神学思想.他们旗帜鲜明地提出:“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务使天下共享天父上主皇上帝大褔,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饱满也.”一幅农业共产主义的画面跃然纸上.与洪秀全等人的农业共产主义不同,康有为构想了一个基于工业的大同社会.说在大同社会“农耕者用机器化料;若工事之精,制造之奇,汽球登天,铁路缩地,无线之电渡海,比之中古,有若新世界矣”[2].与此同时,康有为也认为,社会普遍苦难的根源在于“私有制”,而“欲致大同,非去人之私产而后可;凡农工商各业,必归之公”[2].这种大同之思与西方相比,出现甚晚,但在近代中国则难能可贵.“大同”思想到了孙中山时期变得更为具体,即以办实业为基础,以共产主义“大同”为取向的民生社会主义.

(三)成为“总开关”的当代社会理想信念在西学东渐的思想文化氛围中,俄国十月革命给苦闷的中国送来了曙光———马克思主义,进而在中国革命与建设的进程中,沉淀为当今中国社会的“总开关”.

有人认为,我们是先认同了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这一理想信念,才去亲近中国古代以来极具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意味的“公天下”与“大同”思想.这可能有一定的道理,但并非是“绝对的”.试想近代以来马克思主义或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之所以能很快在中华大地传播并引起共鸣,难道不是因为这种理想信念与中华传统文化深蕴的大同理想主义情结有着内在的“相通”之处吗?事实就是如此.但毋庸讳言,由于时代与阶级的局限性,中国传统中的理想主义往往停留在道德的层面,其人文取向也是狭隘的,而马克思主义或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彻底地克服了这一局限.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真理性与革命性、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

二、社会理想信念在“概论”课中“三进”的路径(一)内容融合

内容融合,即把社会理想信念教育内容融会并整合到“概论”课教学的过程中去.为了避免与其他课程内容如“思想道德修养”重复,“概论”课几乎没有对社会理想信念做明确的理论表述,但这并不意味着概论课忽视了社会理想信念教育.就像我们所分析的那样,“概论”课集中于“真理性”的表达,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一种内在“价值性”的指向.因此,使“概论”课深蕴的“价值性”指向———社会理想信念,在教学的过程中突显出来,成为该课程教学不应该回避的一个任务.而使其凸显的第一步就是把社会理想信念内容融会并整合到“概论”课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去.

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社会理想信念的“融合”,让学生深深地领悟到:社会理想信念是人类在生存与超越的过程中不可缺失的一种精神文化诉求;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充满“公天下”、“大同”等“共产主义微光”的社会理想信念,并在历史的不同阶段呈现为不同的形式;科学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过好生活”的“大同”情结,是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与中国时代需要相结合的产物.

(二)问题逻辑

“问题逻辑是研究问题的逻辑性质和关系的现代逻辑学分支,它以问题及其解答为研究对象.”[3]问题逻辑如果被运用到“概论”课教学中就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它不仅使教学有了明确的目标,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面对问题进行多种未知可能性的探索.就社会理想信念“三进”而言,我们更需要“问题意识”的导向及其逻辑结构的建设.

(三)案例支撑

在社会理想信念“三进”过程中,“插入”其中的案例,并不是随意选择的.它应该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契合性,选择也应该遵循一定的步骤:第一步,选择案例.在众多案例中,选择的案例是否适当,对于问题能否被顺利地解决具有重要的意义.这就要求:首先,案例的选择要契合“问题逻辑”.其次,案例选择还要符合教学目标,一定是有据可查和准确确定了的案例.第二步,分析案例.根据教学内容和逻辑设计,选定相应的案例之后,在课堂上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围绕着问题,按照导向来分析案例.分析案例要做到:首先,时代意识.如列举古代“公天下”案例的时候,尽量铺开当时的时代背景,从而使案例更加丰富而有说服力.其次,发散意识.围绕着问题,让学生尽可能地挖掘基于案例解决问题的最多可能性.最后,启迪意识.案例的分析以及解决问题路径的寻求,都是希望学生能在这个过程获得“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能力的同时,树立自己正确的价值观,使社会理想信念扎根于自己的头脑.

理想信念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理想信念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理想信念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1、大学生理想信念论文

2、关于理想信念的论文

3、理想信念论文

4、坚定理想信念论文

5、理想和信念1500字论文

6、大学生的理想信念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