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设论文范文 跟高等教育评价助力双一流大学建设第二届全国双一流大学建设和评价论坛综述相关硕士学位论文范文

该文是关于建设论文范文,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相关论文资料参考。

高等教育评价助力双一流大学建设第二届全国双一流大学建设和评价论坛综述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2-8742(2018)05-0027-05

  为进一步加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经验和研究成果的交流,推进“双一流”大学建设进程,2018年5月25-27日,第二届全国“双一流”大学建设与评价论坛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举行.本次论坛由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中国科教评价研究院、浙江高等教育研究院联合主办,高教发展与评估杂志社等机构协办.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厦门大学、武汉大学、同济大学及广州大学等全国百余所高校及相关科研机构近300名代表参加此次学术论坛.本届学术论坛聚焦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的评价体系和建设方略,以前瞻性的视角探索高校和学科的建设路径.

  一、推本溯源:把握“双一流”大学建设的核心要义

  自2017年“双一流”大学建设方案实施以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在中国高等教育领域蔚然成风,各级各类高校竞相开启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角逐.然而,如何把握“双一流”大学建设的精神内核是“双一流”评价及“双一流”大学建设的前提.为此,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双一流”大学建设的核心要义开展了深入研讨.

  (一)“双一流”大学建设要服务国家战略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机遇各不相同.纵观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高等教育与民族发展、国家兴衰密不可分,服务国家整体发展战略是高等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教育部原副部长周远清从国家宏观政策的视角阐述了“双一流”大学建设方案的产生及流变过程,在此基础上强调“双一流”大学建设的本质是提升高校的办学质量和育人水平,并提出无论国家高等教育政策如何变更,提升高校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质量等基本要求不会松懈.建设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实现高等教育强国是中国高等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

  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中,浙江大学周谷平教授提出高等教育应发挥“教育外交”的政治功能,高校作为人类理解的策源地,“双一流”建设须稳步推进高校间的国际务实合作,促进民心相通.

  (二)“双一流”大学建设应恪守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生命力和软实力,丰厚的精神底蕴和文化品格是“双一流”大学建设的隐形动力和内在追求.厦门大学别敦荣教授立足世界一流大学的精神内涵,提出世界一流大学应具备普适品格、崇学品格、包容品格和笃定品格.具体而言,指世界一流大学要服务世界、重视人性、坚持真理、敬畏学术、追求一流、造就英才、自由争鸣、开放共享、尊重失败、价值多元.大学精神是抽象的理念,具有多种载体,广州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刘晖教授提出一流大学不仅要具备一流的办学观念,还要做到“形神兼具”.“形”体现在折射大学理念的建筑风格,“神”侧重于儒雅的文化气质和精神风貌.刘晖教授通过与世界一流大学的比较研究发现,中国在“双一流”大学建设中需要突破制度约束的桎梏,以“制度一流”领跑“双一流”大学建设.

  (三)“双一流”大学建设须激发办学活力

  鉴于“双一流”大学建设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标杆,有必要厘清“双一流”大学建设的迷思,全面分析“双一流”大学建设面临的挑战,进而从根本上寻找“双一流”大学建设的动能.北京师范大学周海涛教授从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中国高等教育的使命及发展机遇入手,深刻剖析了当前“双一流”大学建设过程中存在的潜在问题.例如高校“同质化”、经费支出与实施不匹配、建设工作路径依赖、结构效益有待提升、管理机制亟需优化、新制度尚未建成等.周海涛教授指出,建设“双一流”高校,必须准确把握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情况、新使命、新机制,明晰高等教育所应肩负的新服务,并强调“双一流”大学建设的“新主体”应囊括重点大学和普通大学,不仅包括学校管理者及优秀人才,而且包括每一位普通教职工在内.周海涛教授以高校的新情况、新使命、新机制、新服务和新主体为切入点,为“双一流”大学建设的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全面把握“双一流”大学建设脉搏,激发“双一流”大学建设活力的思维框架.

  二、以评促建:深化“双一流”大学建设的评价理论

  对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开展科学有效的评价是诊断“双一流”大学建设进程中所遇到的问题的保障,同时为“双一流”大学建设的顺利推进保驾护航.然而,何谓一流大学,何谓一流学科,学界尚未形成统一标准.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如何评价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展开深入探讨,仁智共见.

  (一)坚持多重评价维度

  在“双一流”大学评价的理论方面,北京大学的陈洪捷教授结合“双一流”大学评价的双维特征,提出“双一流”评价不仅应遵循学术逻辑,还应遵循管理逻辑,要处理好学术维度和管理维度的关系,尤其强调不能用管理的一流取代学术的一流.

  目前有影响力的大学和学科评价多采用科学计量学的方法.中国科学计量学创始人之一、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蒋国华研究员以教育计量学的视角重新思考了高校如何开展“双一流”建设.他认为,“双一流”评价应遵循分类评价的理念,对研究型大学的评价要以科研为主要评价标准,非研究型大学的评价要以教育教学和学生就业状况排名为重要评价依据.分类评价的理念同样适用于区分软科学和硬科学的评价.大连理工大学的刘苗苗等人关注人文社会科学的评价,通过分析ESI数据库中“社会科学总论”的学科排名布局,发现“社会科学总论”在不同类型的高校所包含的学科领域存在较大差异,以ESI为标准的人文社会科学评价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武汉大学学者杨思洛等人立足“双一流”大学建设中的科技创新,关注大学评价的科技发展指数,提出建立“投入-产出-效益”的三维指标体系.与会学者从新工科建设、高校专利分析、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科建设、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等角度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提供新思路.

  (二)拓展评价理论的边界

  科学的评价理论能够有效指导“双一流”大学建设的实践,通过丰富评价理论反哺评价实践是高等教育评价研究者的使命.中国科教评价研究院田京博士基于邱均平教授团队研发的系列《世界一流大学及学科竞争力评价报告》,探讨了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评价的所应遵循的理念、实践方法和评价结果.提出以计量学和高等教育学为基础开展大学及学科评价,主张理论与实践结合、实践生成理论、理论指导实践.

  “双一流”大学建设方案与高校所获得的办学资源密切相关,“双一流”评价涉及多方利益.武汉大学博士生宋博等思考了在利益博弈时代如何解决大学评价主体间的冲突问题,提出了由政府、教育行政部门、高等院校、市场和社会共同参与的大学评价模式.遵循“双一流”评价要涵盖多方利益主体的评价逻辑,上海财经大学“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评价体系与推进战略研究”课题组通过研究发现,现有的大学评价尚未建构起动态、均衡的评价系统.该课题组提出可以在平衡政府评估、社会评估、国际评估、同行评估和自我评估权重的基础上构建“五位一体”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评价体系.

  (三) 建构合理的评价体系

  在中国第三方评价机构建设尚不够成熟的情况下,目前影响较大的世界大学排名结果是“双一流”评价的主要参照.然而,不同的世界大学排名所采取的指标体系差异较大,排名结果也各有不同.浙江大学的博士生陶瑜通过分析大学排名的一致性和位序变动,发现当前影响较大的大学排行榜的指标内容和权重变动缺乏稳定性.他提出为进一步优化指标体系,提升评价结果的可靠性,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合理配置定量定性指标,增加过程性指标和人才培养指标权重,降低高端指标,避免声誉循环论证,培育第三方评价机构.学术评价仍是目前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评价的主要依据,与会学者提出现代大学的学术评价体系存在重数量、轻质量、行政化及忽视学术品质等弊端,倡导建立学术评价与人才评价相伴相生,学术领导力与行政权力之间双元共轨的学术评价体系.

  三、评建结合:推动“双一流”大学建设的发展进程

  (一)运用评价理论,把握“双一流”大学建设的本质

  结合高等教育的职能及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蒋国华研究员重点强调了“双一流”大学建设的根本使命是将中国建设成为高等教育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双一流”大学建设的重点是培养创新型人才,激发高校的创新活力,并促使中国走创新驱动的发展道路.他指出,运用科学计量学的原理和方法开展“双一流”评价应始终将大学的创新能力放在首位.折算成为可以量化对比的指标,评价大学的创新能力体现在科研论文产出和引文影响力两个关键指标.针对世界一流大学为研究型大学的特征,“双一流”大学建设的着力点应为加大科研投入,提高科研产出,尤其是高水平科研成果的产出.

  (二)参照评价结果,开展“双一流”大学建设自我诊断

  中国的高等教育评价以教育部学科评估为主,辅之自评和第三方评价.教育部学科评估具有覆盖范围广、行政指令性强等特点,其评估结果被高校普遍认可.燕山大学的李兴国教授基于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的结果,分析了重点财经类大学的办学弱点,并提出了进一步发展的建议.

  近年来,社会各界对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价的呼吁日益强烈.2015年,审议通过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绩效评价机制,积极采用第三方评价,提高科学性和公信度”.第三方评价在“双一流”大学建设过程中所发挥的推动和保障作用得到包括政策制定者、高校管理者在内的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作为第三方评价机构,由著名情报学、科学评价专家邱均平教授创立的中国科教评价研究院秉持“以科学的评价促进科学的管理,以科学的管理促进科学的决策”的理念,致力于通过社会评价提高教育质量.邱均平教授结合其团队开展的大学及学科评价结果,开展了其评价品牌“金平果”评价与国家“双一流”布局的对比分析.在详细阐述其团队大学及学科评价的做法及结果后,强调“金平果”评价得出的一流学科与国家“双一流”大学建设方案的结果匹配率高达87.31%.这说明作为第三方评价机构,“金平果”评价的结果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可信度,能够发挥第三方评价的作用,并对“双一流”评价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优化评价方法,确保“双一流”大学建设有序推进

  建设一流大学需要一流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为支撑,“双一流”大学建设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和评估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同济大学教学质量管理办公室主任李亚东研究员从“双一流”大学建设的远景和要求出发探讨了高校教育质量保障所面临的新使命、新常态和新挑战.即当前“双一流”大学建设的新使命是内涵建设与提高质量的两大重任;新常态为基于体系督导与评估的“双轮驱动”;新挑战为理论与实践探索的“协同创新”.“双一流”的评价及高校的质量保障须密切围绕以上三个维度,确保高校实现的持续改进.

  “双一流”建设方案直接捆绑资源分配,如何评价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率,满足教育公平和供给侧改革的要求也引起学者的广泛关注.石河子大学的蔡文伯、黄晋生通过DEA和Malmquis过程分析,发现中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水平较低,其主要原因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低下.指出为上述难题,可以提高人才的市场供给率、发展区域优势学科体系、实现地区资源的集聚效应、提高高校管理效率.当学者纷纷关注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同时,非一流学科往往成为被忽视的对象.为此,浙江大学的伍宸分析了一流大学中“非一流学科”所遭遇的资源困境,指出可以采取“内涵”(Connotative)、“特色”(Characteristic)和“创造性”(Creativity)的“3C”策略资源困境.

  四、结语

  本次论坛是在中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全面推进“双一流”大学建设方案的背景中举行的.作为高等教育领域的重大战略,“双一流”大学建设方案已经成为各级各类高校及学科建设风向标.对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评价直接关系到“双一流”大学建设的成效监测和推进策略.此次论坛为关注“双一流”评价和建设的专家、学者、一线高等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交流平台.与会代表以不同立场、不同视角就十分关心的“双一流”评价问题展开了多层次、全方位地研讨,对“双一流”评价的关键原则和核心指标达成了基本共识,即坚守大学的本质,坚持分类评价、多主体评价及动态性评价.“双一流”大学建设需要参照“双一流”评价的最新理论研究及实践成果,高校须跟进评价结果开展持续自我改进,最终实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结合的评价目的.

建设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建设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建设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1、新农村建设论文

2、城乡建设杂志

3、建设法规论文

4、生态文明建设论文题目

5、班组文化建设论文

6、图书馆建设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