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自考开题报告范文 跟最感动的一刻就是和学生们一起看戏有关论文范例

本论文主要论述了学生论文范文相关的参考文献,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参考作用。

最感动的一刻就是和学生们一起看戏

做青春版《牡丹亭》是天意我与昆曲结缘是从上海开始的.那是在1945年抗战以后,在香港八年没有演过戏的梅兰芳回到上海,在美琪大戏院唱了4天的昆曲.八年没有唱戏,回到上海来演出,万人空巷,据说黑市卖到一根金条一张票的高价.很巧有人送了几张票来,我就跟母亲去看戏了.我看的那天晚上,梅兰芳跟俞振飞刚好唱了《牡丹亭》里的《游园惊梦》,当时我只有10岁左右,看得不是很懂,但是《游园惊梦》却像唱片一样刻进我的大脑里头去了.后来会做青春版《牡丹亭》,我讲是天意.

1987年,我又回到上海在复旦大学做访问学者,恰逢上海昆剧团排演全本《长生殿》,复旦大学的教授陆士清先生替我弄了两张票.那天晚上的戏非常精彩,结束后我跳起来拍手喝彩,好像人家走了我还在拍手.我当时想:这么了不起的艺术一定不能让她衰微下去.我也不是昆曲界的人,根本轮不到我来做复兴昆曲的事情,但那时我动心起念了:怎么样才能振兴昆曲,让已经岌岌可危的优秀传统文化复兴起来呢?

因缘际会之下,2003年起,我开始制作青春版《牡丹亭》.昆曲有五六百年的历史,这么古老的剧种,这么古老的文化,如果我们给她新的呈现方式,给她新的舞台,是不是可以让《牡丹亭》还魂,让她发挥明清时代的光芒?这样的话,我们的文艺复兴也许可以有希望.

我看他们排演,对昆曲有十二万分的崇敬

昆曲起源于苏州昆山,她辞藻美,唱腔美,音乐美,婉转缠绵,一唱三叹,可以说是江南文化的代表.所以当时我选择了跟苏州昆剧院合作.首演在台北大剧院,1500个座位,很堂皇的舞台.那时候我们没有1∶1的排练场地,就找了一块正在建设中的酒店工地,窗户还没有装上去.二月天冷得不得了,寒风凛凛,演员穿得很薄,我穿着羽绒衣,一起在那边呆了几个月.

演员很年轻,对待表演一点也不马虎.汪世瑜老师是我们的总导演,他要求非常严格,演员一点不到位的时候,脸上就很难看.张继青老师负责训练女主角,水袖甩出去三十多次,每次笛音到那个地方,一定要那个高度,一点都马虎不得.

昆曲只有一个字“美”,所以什么都得美.我们的衣服设计了二百多套,都是苏州老绣娘一朵花一朵花绣出来的,剧中十二位花神,每一个身上的花都不一样,非常讲究.戏就是这样一点一点磨出来的,这是一个极为严谨的艺术.我看他们排演,对这个艺术有十二万分的崇敬.

外面常常讲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我现在郑重声明,她绝对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还有好多人在后面支持着.首演之前,台北的报纸天天登,整版整版的.演出那天联合报头版头条,好大一张照片,台北街上挂满了我们的旗帜.宣传做得太大了,九千多张票一下子抢得精光,把观众的期望调得那么高,我们紧张得不得了.

好在几个年轻演员非常争气.开始也是紧张的,演柳梦梅的俞玖林告诉我,他出场的时候,手里的柳枝都是抖的.不过唱了两下就放开了,台北的观众热烈得不得了,简直出乎意料.这次演出之后基本上就有点放心了,之后就一直往下走了.

看昆曲,也渐渐变成了一种仪式,一场文化的洗礼

青春版《牡丹亭》有一个很重要的宗旨,那就是“昆曲进校园”.我希望学生进来看,学生是我最重要的观众,尤其是大学生.一个表演艺术一定要有年轻观众,没有年轻观众是没有未来的.在上海演出的时候,由于各种原因主持单位把票价定得很高,可我希望我的观众更多的是学生.于是我就去募款,让复旦大学、上海戏剧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的学生跑来看,我还请了上海戏曲学校昆曲班四十几个孩子来观摩.

后来,我们还将昆曲搬到西安交通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和厦门大学等学校,那里是很少接触到昆曲的,演出受到了学生的热烈追捧.除了巡演,“昆曲进校园”的第二步是在学校里面设立昆曲课、昆曲中心,继续教育我们的学生如何去欣赏昆曲,也给昆曲一个学术定位.比如,我们在北大设立了昆曲课(讲座式),请昆曲的专家学者去讲课,同时我们还请一些昆曲大师现身说法,各个行当的大师都请到了.

有学生在看了青春版《牡丹亭》之后说: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看过青春版《牡丹亭》的,一种是没看过的.足见他的得意.现在,很多学生会像有些看歌剧、看古典音乐的西方人那样,穿得端端正正,正襟危坐.我觉得,看昆曲对他们来说不光是看戏,也渐渐变成了一种仪式,一场文化的洗礼.十几年下来,现在可以这么讲,当年我的目的——训练青年演员,唤起青年观众重新欣赏传统文化和剧种,基本上是实现了.

我私底下最高兴的,就是引进那么多的学生,我觉得十几年来最感动的一刻,就是跟着学生们一起看戏.看着他们一个个地睁大眼睛,整个儿地投入其中.至少那一刻他们对我们的传统文化产生了一种亲和感,产生了一种交流.

艺术的高雅是会冲破很多阻隔直接打到人心上的

看到国内巡回反响热烈,我们想:在国内这么成功,那么我们也要到外国试试看.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昆曲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之一.到外国演出那是一个很大的实验,如果西方人对我们这个古老的剧种持接受态度,那就表示我们的昆曲美学是普世的,不只限于中国.我们去的第一个国家就是美国,在西岸加州大学四个校区演了一个月.事实证明,我们的演出很成功.

后来,我们又到了英国.我曾经问那边的观众最欣赏昆曲的哪个方面,他们说最喜欢的是昆曲的舞蹈水袖动作,觉得不可思议,那么美,而且表现那么丰富.

演出结束,有三位年轻人来找我,其中两个是分别从北京和香港来的女孩子,还有一个是从台湾来的男孩子,有着各自不同的生长环境.他们的眼睛都是红的,应该是刚刚掉过泪.我们的戏剧在伦敦很好的一个剧院里这样光芒四射,我想他们内心会产生一种骄傲,一种感动.这种感动是与你听莫扎特、听贝多芬获得的感动不一样的,因为后者是西方人的文化成就,而《牡丹亭》则是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

一种表演艺术如果能美到超越文化阻隔、超越语言、超越地域,就说明她已经达到了很高的艺术高度.“美”字很要紧,我们看西方的芭蕾舞,不管里面跳的是什么故事,都觉得姿态美得不得了,看西方的歌剧,哪怕意大利文不懂,也觉得声音美啊.昆曲我就给她两个字,一个是“美”,一个是“情”,美是形式,情是内涵.昆曲是以最美的形式表现出中国人最深刻的感情,所以是了不得的艺术.而一种艺术的高雅是会冲破很多阻隔直接打到人心上的.

为什么昆曲会感动那么多人?过去是文人,现在是大学生,为什么会感动他们?因为她的文学底蕴特别厚.昆曲就是把抒情诗的意境,用歌与舞具体地表现在舞台上.我们看普通的抒情诗和古诗,那个意象空间你得想象,出去看昆曲的时候,她用舞蹈、唱腔、音乐辅助你把这个意境表现出来,所以你会很着迷.如果没有文学的底蕴,我想昆曲恐怕很难存在.这也是其他剧种危机之所在.

在西方,文艺复兴是从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戏剧等诗、戏剧领域开始的.那么我们的文艺复兴也可以从戏剧、戏曲、小说、诗着手,像欧洲文艺复兴一样,从传统文化里寻找灵感,然后再结合现代文明,让我们的古文明有一个新的生命.

青春版《牡丹亭》就是这样一个尝试.把几百年历史的传统剧种跟现代舞台、现代的美学结合起来,给古老的文化以新的呈现方式和新的舞台.她的成功会成为一个范例,我们的古文化很可能也像昆曲一样,在被赋予新的现代意义之后,走上复兴之路.

学生论文范文结:

大学硕士与本科学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学生方面论文范文。

1、学生杂志有哪些

2、医学生毕业论文范文

3、医学生就业论文

4、医学生毕业论文

5、学生论文

6、学生管理系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