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有关自考开题报告范文 和孔子在《论语》中对于时的阐述有关论文参考文献范文

本文是一篇关于孔子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孔子在《论语》中对于时的阐述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与孔子有同感的人,吟味这句话,每每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孔子一生酷爱学习,因此惜时如金,对时间的飞逝有痛切的感受.孔子每有对时间的感慨和论说,也总是与学习相联系.《述而》第17 章: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一方面说明《易经》的学习需要辅以人生经验,对《易经》的领悟需要具备丰富的人生经验,仅靠学习是不够的.一方面也表达出了孔子对时间的珍惜之感和对学习《易经》的渴望.其中更传达出孔子的一个重要主张:学习的目的不是学习本身,而是“有用”,是为了修炼自身,提高自身明辨是非的能力,避免差失,“无大过”.《述而》第19 章: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孔子的回答是其一生行事的写照,其中“不知老之将至”固是因为“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一生浸润于学,“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知不觉已至老年;同时也隐微表达出了孔子对时光飞逝的感受.

孔子惜时,因此对浪费时间的人感到惋惜,对浪费时间的做法深不以为然.《卫灵公》第17 章: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惠,难矣哉!”孔子认为,大家相聚终日,虽有交谈但不涉及道义,只喜欢卖弄小聪明,这样的人是难以成才、成事、成功、成业、成德的.《阳货》第22 章: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表达了相近的看法,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只满足于“饱食终日”,而不用心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很难成就道德.主政鲁国的阳虎(阳货)想要借助孔子的威望来巩固自己的权势,正是抓住了孔子惜时建功的心理,劝孔子出山辅助自己时用了攻心之术:“好从事而亟失其时,可谓知乎?”“日月逝矣,岁不我与”,话说到了孔子的心里,孔子不禁动了出仕之念:“诺,吾将仕矣.”虽然理智最终占了上风,孔子最终没有出山辅佐以陪臣身份执国政的阳虎,但阳虎的一番话毕竟是触到了孔子的痛处,孔子的心中是多么盼望这番“肺腑之言”是出自于鲁君的“肺腑”呀!

历史由时间的延续而成.有志于政治的人,必对历史有浓厚的兴趣;对时间有深切感受的人,必对历史有异于常人的敏感.孔子一生汲汲于政治,又对时间有敏锐的感受,他的历史观中都凸显着时间的印迹.《为政》第23 章: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孔子站在历史的角度,从“夏”、“殷(夏)”、“周”三个朝代的历史变革规律,回答子张:“虽百世,可知也”.“信而好古”、“敏以求之”的孔子对夏、商、周三代的历史非常熟悉,如他自己所言:“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八佾》第9 章).在了解、熟悉、比较三代礼乐制度的基础上,孔子选择了以弘扬周文化为己任,“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八佾》第14 章).也正是因此孔子把握了历史发展的规律:根本的治国之道恒久不变,变革的只是在前朝制度的基础上有所损益而已,“如殷道尚质,殷正建丑之类”、“如周道尚文,周正建子之类”“是其所因与所损益,可考而知也”(张居正《论语别裁》)孔子才对“十世”之后的预知有十分的自信:“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此可见纲常伦理,是立国的根本,万世不可改易.制度文为,是为治的节目,随时可以变通,自今以后,或有继我周而王天下的,其所因与所损益,不过如此.虽百世之远,无不可知,岂但十世而已哉!”(张居正《论语别裁》).从现今的眼光来看,孔子这样的自信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夏、商、周三代虽具体的礼乐制度有所不同,但同属于一个大的历史时期:封建宗法制时代,其基本的制度是相同或相近的.

孔子对人、事、社会风尚等等之评价,也往往放在历史(时间)的平台上,以古今、今昔之对比,明自己之褒贬.《公冶长》第10 章: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朽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于人的“听其言而信其行”和“听其言而观其行”,是今昔之对比,虽然只有“信”与“观”一字之差,但后者较之前者更能全面、客观地了解一个人,道理确实显而易见.表面看,是一个人的行为使孔子改变了对他的看法,其实是时间的作用.正确评价一个人固然需要“听其言而观其行”,不过还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个人的行为,尤其是一个“偶然的”行为,未必就反映了这个人的真实的自我.宰我也许是头天晚上用功过度,过于疲劳;也许是身体不适,需要休息,而这些情况孔子都未知晓,才有为孔子所愤愤的“昼寝”.所以要全面了解、评价一个人,还是要靠时间的检验.

“每一代人都是一方面相信古人比今人更好,另一方面又相信人类在不断进步和完善”(莱奥帕尔迪《论文与对话》).孔子的“古”、“今”之论,是他所处的新旧嬗递时代的产物,是对礼崩乐坏社会现象的不满,是对恢复周朝礼乐文明的向往,是以古之优与今之劣相比照的结论,并不表示孔子绝对地认为今一切不如昔、今一切不如古.他了解“损益”(《为政》第23 章),承认变化(《雍也》第24 章),也相信未来,“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子罕》第23 章)

时光易逝,弥足珍贵.孔子在川上的喟叹的确可以穿越时空,影响深远.孔子对时间的感悟的确可以惠及后人.

孔子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孔子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孔子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1、有关孔子的论文

2、孔子的教育思想论文

3、关于孔子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