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研究性相关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与论高校性教学的主客观要素与制约因素有关在职研究生论文范文

这是一篇与研究性论文范文相关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资料,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参考。

论高校性教学的主客观要素与制约因素

摘 要:目前,高校研究性教学仍然存在内涵理解不一致、要素界定不清楚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厘清.在研究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的重构属于研究性教学的主观要素,而客观要素包括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和教学资源.这些要素都与传统教学存在不同.研究性教学顺利实施需要克服来自教师、学生、教学管理制度及教学保障方面的固有因素的制约.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主观要素;客观要素;制约因素

研究性教学是相对于传统知识传授性教学而言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将业已形成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学生学习的过程是被动接受的过程.而研究性教学模式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以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获得知识,学生学习的过程是自主的发现和探索的过程.相较于以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研究性教学属于生成性教学.这种新型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方面的优势与价值得到普遍肯定与认可,因而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推行成为新时期大学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高校研究性教学理念于上世纪末引入我国,很多研究者对研究性教学的内涵进行了理论阐释,不同学科的教师也纷纷开展了实践探索,积累了一定经验.但是,综观现有研究可以发现,对于研究性教学的内涵理解不一致,研究性教学的要素界定不清晰,甚至存在一些误解.比如,有人把研究性教学等同于大学生的课外科研活动;还有人认为,研究性教学只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考虑的事情.因此,有关研究性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有待进一步深入.

从相关文献看,目前学界所指的高校研究性教学包含两种类型:一是教学计划外的大学生科研创新训练、实验实践项目等相对灵活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二是在教学计划内的课程教学中采用研究性教学.笔者认为,前一种研究性教学活动旨在挖掘培养具有科研潜能的一小部分优秀学生,涉及面非常狭窄,而后者才是面向所有学生,全面提高大学生培养质量的主要路径,是高校研究性教学的构成主体.基于这种理解,本文所指的高校研究性教学即是主张在本科主体教学工作中实施的研究性教学.

高校研究性教学的重点不在“研究”,而是教师研究性地“教”和学生研究性地“学”.研究性地“教”是指教师通过引发、促进、支持和指导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以完成教学目标;研究性地“学”是指学生选择一定的研究方向和课题,在研究中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学习过程.[1]可以说,研究性教学是研究性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与过程的统一,完整的研究性教学的实施涉及教师、教学内容、学生、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和教学资源六个方面.其中,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教学内容的重构具有主观性,属于研究性教学过程中的主观要素,而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机制和教学资源是相对客观的,属于研究性教学过程中的客观要素.这些要素与传统教学都有了很大的不同.

一、高校研究性教学的主观要素

1.教师

在研究性教学中,教师仍处于主导地位,但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和教学的权威,而是成为研究性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其主导作用体现在引领性地参与并促进教学活动的完成.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转变教学观念,还要转变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因而,研究性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

首先,教师要设计组织好教学过程.相对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研究性教学的过程更加具有个性化,研究性教学开展得好并取得实效,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教学智慧和教学设计.如何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如何选择难度适中的研究问题,如何推动学生自主探索,如何组织交流和讨论等,研究性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教师充分思考,作出完整可行甚至有创意的教学设计与安排.

其次,教师应全程参与研究性教学过程.研究性教学区别于一般的研究性学习或研究活动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有教师的主动参与,这有别于大学生的自学和一般的独立研究活动.“一般来说,教师是对教学工作全面负责的人,他代表社会并依据教育规律与人的发展规律来具体设计实际教学的目标、内容、形式和方法,组织实施教学过程,评估学生学习的结果.”[2]教师并非布置好研究课题后就万事大吉了,研究性教学不是“放羊式”的学生自学,教师要实时跟踪参与学生的研究探索学习过程.

2.学生

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学习过程缺乏主动性.但在研究性教学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听众,而是教学活动的主体,需要广泛参与,积极动脑动手,主动探究问题.因此,应激发学生内在动机和对探究活动的认知需求.

传统传授性教学中,教育者将大量知识倾倒给学生,学生只要听就可以了,难以体会到发现的乐趣和成就感,这样的教学不利于学生积极思考,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质疑批判精神.

而在研究性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通过主动选择研究课题,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获得了知识,锻炼了思维,发展了能力,也体验了探究过程中的辛苦与成就感.这种学习过程符合布鲁纳的建构主义理论的主张.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教学中,教育者应该鼓励学生自己发现规律.布鲁纳认为,学生发现学习的“发现”与科学家的“发现”只是形式和程度的不同,而性质是相同的,都是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而发生的,其智力功能和发展价值是相通的.因此,学生要像数学家那样思考数学,像历史学家那样思考历史,亲自去发现问题的结论和规律,成为一个发现者,而不是消极的接受者.[2]

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不只是知识的搬运工,更需要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在这一点上传统大学教学的局限已被充分认识,只有研究性教学才能适应这一社会要求.当然,大学生将来并非都会从事科学研究工作,但是通过研究性教学培养起来的独立思考、质疑批判、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能力在任何领域都是非常重要的.

3.教学内容的解构与整合

研究性教学是一种教学活动,不能脱离具体教学内容而孤立存在.大学教育具有职业导向,学生必须掌握专业知识.如果只是训练学生掌握某些方法,这样的教学又会走向工具主义的极端.因此,学科内容仍是高校研究性教学的核心.

传统的传授性教学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主要依赖于教材,教师将教材讲授完毕,即完成了教学任务.教材是某一领域知识的系统呈现,是教学内容的典型载体,这些既有知识在传统教学中是“死”的,通常拿来告知学生即可.研究性教学并非不需要教材,但教师应对教材内容进行解构,将“死”的知识转化为可具探究的内容,转化为一个个可以研究的小课题,引导学生形成问题情境,然后研究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这种建构过程将知识纳入认知结构中,最终在教师引导下再系统提炼、综合和归纳,从而形成对知识的整合.同时,研究性教学的内容又不仅限于教材,教材内容一定会延伸拓展出本学科乃至相关学科的各种问题,这些都可以纳入教学内容.

对教学内容进行解构的过程对教师来说具有挑战性,它要求教师具有研究性的意识和思维,善于通过教学智慧把“死”的知识变“活”,善于以研究性视角对教材内容进行再加工,并将教材与学科研究前沿动态结合,形成符合研究性教学需要的教学内容.

二、高校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客观要素

1.多样的教学方法

研究性教学并不完全放弃讲授,因为并非所有教学内容都适合学生独立探究,已被广泛证明的科学定论、或显而易见的知识,以及一些基础知识没必要花费时间精力再行研究.但在研究性教学中的讲授,不再像传统课堂的满堂灌输,而是与其他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综合运用启发式讲解、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辩论辨析以及研究过程辅导等.

研究性教学方法的核心是研究性地“教”和研究性地“学”.问题成为教学的关键,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获得新知识和经验;教学组织形式上,强调学生的参与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基本职责之一就是“指导参与”.[2]

研究性教学中,课堂仍然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场域,课外是重要的辅助.但课堂实施的场所不应只固定在某一教室,图书室、实验室、实践基地、户外等都可根据需要作为课堂.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手把手地引导学生学会搜集信息资料、整理归纳材料、识别判断内容、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并将这些方法应用于问题的研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撰写学术论文和调查研究报告,引导学生把研究成果应用于生活实际.[1]

2 .合理的教学评价机制

传统教学中,教学评价已高度标准化,容易实施,但考试形式单一,较难评估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相较于单一的考试评价体系,研究性教学评价应是多元的、非标准化的.这是因为,作为一种探索性的学习和研究训练,教学内容具有开放性、延展性,教学目标发生变化,答案不再具有唯一性和确定性.因此,在研究性教学中,教学评价应建立多指标体系,从学生知识掌握、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参与程度等多角度考虑,构建一个完备公平的评价机制.

在研究性教学中,要坚决摒弃期末—考定成绩的做法,大力提倡形式多样的过程化管理和成绩评定方式,加大学生平时成绩与阶段性测验,比如,增加研究过程中的阶段性任务、作业、小结等成绩的比例,降低甚至取消期末考试的成绩比例,这样才能避免学生平时不努力,期末考前找捷径的现象.

3.开放性的教学资源

研究性教学的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许多教学任务的完成不再局限于课堂,而是需要经常走出课堂.因此,顺利开展研究性教学需要有配套的实践环境及教学资源,比如,实验室、活动室、文献资料、社会调查等.这就要求从学校层面协调涉及教学活动的各个部门,以使教学资源的获取畅通无阻.

三、需要克服的几个制约因素

近十几年来,研究性教学的优势已在较大程度上受到高教界的关注,不少一线教师也积极将研究性教学模式尝试应用到教学实践中.但总体来看,研究性教学在我国大学教学中仍处于探索实施阶段,推行较为缓慢.这是因为传统教学体系具有较大惯性,某些因素成为制约研究性教学顺利开展的瓶颈,需要尤为重视这些因素,并采取相应对策,才能有效推进研究性教学改革.

首先,是教师能力与人力的制约.研究性教学具有开放性,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和利用课外学习资源,教师在传统课堂中所具有的知识优势不复存在,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完全有可能超出教师原有的知识积累.这就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能力都提出了比传统教学方法更高的要求.[3]为完成研究性教学过程,教师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钻研教学方法、准备教学内容.传统课堂中一位教师可同时面向几十至几百名学生完成讲授,而在研究性教学中则无法达到如此高的“效率”,一位教师同时指导十几个研究学习小组在精力上都会捉襟见肘.这些可能转化成教师的压力,导致教师退缩.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学校加强激励和培训工作,鼓励教师的继续学习和继续教育,拓展理论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关注研究前沿,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提升教师的综合能力.在教学单位层面协调师资力量,形成研究性教学团队,整合力量开展合作教学.有了学校的大力支持,才能提高教师实施研究性教学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其次,是学生学习习惯的制约.在传统课堂中,教师将条理化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学生不必独立思考,只要倾听、接受并牢记就可以了.这样的学习过程相对便捷容易.而研究性教学则需要他们主动探索、积极思考,为了参与课堂上的讨论和交流,要在课堂外花费更多的时间查阅资料、分析思考及动手实践,付出更多艰辛劳动.习惯了被动接受的学生可能不太容易适应这种教学过程,从而对学习任务表现出无所适从、抱怨甚至懈怠.这就要求教师有意识地转变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观念,激发学生的认知需求和学习动机,让学生体验到发现式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逐渐由畏惧探索变为主动探索.

再次,是教学管理制度的制约.现行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几乎全部采取课堂教学时数确定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考核也主要依据教学时数.如果工作量的计算只包括课堂教学时数的话,那么,教师只需要把课堂教学时数要求应付下来,就算完成了教学工作量.这样的教学工作量计量办法不符合研究性教学要求.[4]研究性教学过程的完成,需要教师在课堂外付出更多劳动,而这些多出的劳动一般是隐性的,常不被认可.除此之外,教学检查和督导制度往往要求教师和学生按规定在固定教室完成教学任务,离开教室通常需要复杂的审批手续,这些限制可能会阻碍教师开展研究性教学的热情和脚步.要解决这方面的问题,需要高校在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上作出改变与突破,切实认可研究性教学过程中课堂外的隐性劳动,给予课时补贴.并且给研究性教学活动的实施留足空间,简化管理程序,消除过于繁琐的管理障碍.制度上的支持才能使研究性教学的实施得到质量上的保证.

最后,教学资源保障不足的制约.研究性教学的顺利开展常需要实验室、资料室等各个教辅部门的协作,相应地会增加其工作负荷.如果相关人员缺乏对研究性教学的认识、学校支持不足,也会形成研究性教学障碍.研究性教学过程中增加的实验耗材、实地调研等,若无经费保障也必然无法开展.

参考文献

[1]陈鹤玲.高校研究性教学中教师的角色认同[J]. 教育探索,2015(3):132-135.

[2]李爱民.我国本科研究性教学十年研究述评[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6(4):83-87.

[3]李艳红.高校实施研究性教学的实践探索与效果——以社会心理学课程为例[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25(3):87-89.

[4]别敦荣.研究性教学及其实施要求[J].中国大学教学,2012(8):10-12.

[基金项目:本文系南京邮电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的成果(项目编号:JG02413JX100)

研究性论文范文结:

适合不知如何写研究性方面的相关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研究性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相关参考论文写作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