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方面在职毕业论文范文 跟双重户籍墙对农民工群体社会融合的影响机制有关论文例文

关于免费农民工论文范文在这里免费下载与阅读,为您的农民工相关论文写作提供资料。

双重户籍墙对农民工群体社会融合的影响机制

摘 要:随着城市化的逐步深化,农民工群体已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农民工作为一个典型的移民群体,必定要适应发达城市中的现代生产体系和现代性的社会互动规范,成为城市生活中的社会成员,从而实现社会融合.文章选取农民工个体融合为研究视角,以户籍制度中的显性、隐性双重屏蔽为例,探究制度性因素对于农民工社会融合的影响机制.

关键词:农民工;社会融合;双重户籍墙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数据,我国的流动人口数量已达约2.6亿,流动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的16.53%,这其中大部分是农村流向城市的人口,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农民工”.目前研究普遍认为,农民工群体在城市社会中的生活状态不好,他们在就业、住房、教育、社会保障、福利待遇等方面没有融入主流城市生活,即没有实现社会融合.因此,本文试图以农民工的社会融合问题为主要研究角度,做出一些探讨.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我国学术界对农民工的研究已经从对农民工的城乡流动行为、外出动因、流动方式、对社会网络改变等转向对农民工在城市社会中的主体归属感、失范行为、内部分化以及在社会分层中的位置变化、社会排斥和不平等、农民工管理和社会政策等更为深层次的问题的关注.

农民工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特殊群体,并且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各方面政策的改革,已经实现了代际转化.王春光、刘传江等学者相继提出“新生代农民工”“第二代农民工”的概念,2010年一号文件使“新生代农民工”成为提法.根据王春光教授定义,新生代农民工具备以下特征:年龄小、未婚率高、受教育程度较高、务农经历短,外出动机已经从经济型转到经济型和生活型并存或者发展型,对制度性身份的认可和对家乡的乡土认同在减弱.对于这些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合的过程,学术界常用“内卷化”“边缘化”来描述.

“内卷化”这个概念最早是戈登威泽提出的,是用来描绘一种内部不断精细化的文化现象,接着由格尔茨进一步发展诠释,在我国被广泛用于对农民工问题的研究上.尽管运用“内卷化”来描述农民工群体的现状已经成为共识,但是笔者注意到,对于“内卷化”的内涵认识仍然不足,多停留在描述性概念,不能充分把握西方学者提出概念时的情境和深层含义.因此,本文虽然使用“内卷化”这一说法,但只是参考其描述意义,不讨论其过深的核心涵义,可以把农民工“内卷化”理解成农民工进城后,没有很好地与当地社会融合,相反形成了地理和心理上的隔离.在很多一线城市我们可以看到农民工在城郊结合部、贫民区和棚户区大量聚集.

这种社会现象是什么因素造成的呢?究其根本,主要是农民工群体社会融合的失败——从个体层面来看,新生代农民工由于缺少务农经验,不同于老一代农民工对农民身份的归属感;另一方面,城市中存在种种壁垒,使他们又无法形成对城市人的身份认同和归属,无论哪种身份都缺乏认同感;从宏观角度来看,农民工群体是被排斥在城市人之外的,无论是在社会交往的生活层面还是医疗保障等制度角度都是相对孤立的.

考虑到这个背景,本文将选取户籍制度这一元制度因素,研究其对于农民工的社会融和的影响机制.并且考虑到社会融合是一个综合、多层次的概念,至少可以分成社会经济融合、文化融合和心理融合,同时也包含宏观、中观、微观等多个层次,由于研究篇幅的局限性和个人的兴趣,本文就将关注点放在农民工个体层次的社会融合这个小角度上,也就是说,本文的主要研究问题是:户籍制度对于农民工个体在社会融合方面的影响机制.

二、文献综述

西方学者对于社会融合的研究比较系统和完备,他们通常将社会融合分成三个研究层次:宏观、中观和微观.显然,本文选取的个体社会融合正是属于社会融合中的微观层次.虽然国外研究起步较早,但我国学者对于社会融合的研究成果也十分丰富,例如刘传江和陈友华二位教授就创造性地从人群之间的互动和交融视角解析社会融合.通过收集已有文献和综合各方观点,我们可以发现社会融合是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并且包含经济、文化、心理等多个维度.

接下来,需要搞清楚文章涉及的另外一个关键概念——“户籍制度”.事实上,户籍制度可以说是我国特有的一项制度,户籍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家行政制度,涉及户口登记和管理,可它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制度,更深层次地连接着资源和利益分配.从社会分层的角度看,户籍制度是一种“社会屏蔽”制度,其核心目的是在人与人之间、人与资源之间建立起秩序(李强,2002),实现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的制度性区分.在对我国的户籍制度研究过程中,国内外学术界关注到制度对于农民工的抑制影响,用“户籍墙”形象地描述了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并且根据它们对市民化影响路径与融合机制等不同层面,进一步分类为“显性户籍墙”和“隐性户籍墙”.也就是说,“显性户籍墙”是指致使我国城乡二元分化的户籍制度本身,它是一种元制度“原生墙”,体现为户籍制度对于城乡人口流动直接的制度抑制.“隐性户籍墙”是衍生制度,是其制度抑止功能上的延伸与拓展,这种引伸性的安排体现为歧视以及相关权利资源的掠夺,扮演着韧性身份的角色,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屏蔽”制度.尽管从计划经济时代政府就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使用经济利益诱导,但农村劳动力转移至今都有不顺利、难彻底、欠稳定的问题.(刘传江、程建林,2009; 李强,2004).

已有的研究主要将“双重户籍墙”模式用以研究农民工的市民化问题,而本文将进一步把相关研究方法运用到更加广泛的社会融合领域中,这是很有实际意义的.从根本上讲,市民化过程和社会融合并不能完全等同.农民工的市民化主要指的是身份及其相关政治权利的变化,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农民—农民工”和“农民工—市民”两个过程的变化.然而,根据前文指出,本文想要研究的农民工个体在社会融合中的相关问题囊括身份认同这个层面,但不局限于此,可以借鉴现有的相关研究,合理运用并进一步扩展到社会融合的其他方面.

检索已有的研究,不难发现目前学者主要关注户籍制度中“双重户籍墙”是如何影响农民工的身份转化的.自1984年户籍制度开始改革以来,“显性户籍墙”的限制力衰落,伴随着农民工的自流迁移,自然实现了“农民—农民工”的职业和身份转化.然而,与老一代农民工不同,新生代农民工开始面临严重的身份界定模糊化问题.在笔者看来,心理层面的融合结果最重要的是行动者摒弃制度性身份,不再以城市人和农村人来进行区分、标识与认同,也就是说,“显性户籍墙”作用的减弱对于个体的心理和文化方面的融入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农民工群体虽然已经成功打破“显性户籍墙”限制,户籍制度的遗产效应依然不能忽视.因为城乡二元制度根深蒂固,农民工很难摆脱根据户籍身份来确定自身身份定位的惯性,这就决定了他们的迁移动机是暂时性的或者是流动的,而并不追求融入城市生活,即他们的生活预期和生活目标并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

事实上,正是由于“显性户籍墙”的直观影响,摆脱它就相对更加容易,目前农民工面对的更大困境是“隐性户籍墙”的束缚.有学者将农民实现市民化主要分为三个步骤:农村退出环节—城市进入环节—城市融合环节.详细来说,“隐性户籍墙”的屏蔽性分别表现在:农村耕地流转制度与机制、农地征用制度与机制等不完善方面;城市劳动市场二元分割、农民工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上缺少投资和积累途径、农民工城市安居工程滞后方面;农民工在城市工作和生活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

我们应该注意到在农民工身份转化的过程中,“双重户籍墙”往往不是单独发挥作用的.如果说“显性户籍墙”建构了农民工的制度性身份,打破“显性户籍墙”意味着摆脱了农民身份,那么“隐性户籍墙”却反向强化了在城市生活中的弱势地位,致使回归农民身份.这样,两者的共同作用固化了农民工对于农民身份的认同,形成内卷化趋势,更加无法获得对“城市人”的身份认同.

三、总结和思考

在我国政策背景下,还没能实现农民工的地域迁徙及其农民身份的彻底变更.相反,普遍出现了农民工的“人—居”分离、“职业身份—户籍身份”错位的情况.不可否认,解决农民工难题只能通过实现绝大多数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方式.目前,虽然“农民—农民工”环节已经实现,但实现“农民工—市民”仍需穿越韧性更强的“隐性户籍墙”,后者大大决定了农民工社会融合,至少是本文研究的个体层面社会融合方面的主要障碍.农民工要想真正融入城市生活,自身要先具有相关预期和一定能力,但“双重户籍墙”扩大了之间的差距,阻碍了城市化进程.因此,要想推进农民工真正融入社会,就必须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在各个环节逐步拆除“隐形户籍墙”.

参考文献

[1]陈星博.结构挤压与角色错位——社会转型期我国城市青年农民工群体中的“问题化”倾向研究[J].改革,2003(4).

[2]王春光.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与城乡融合的关系[J].社会学研究,2001(3).

[3]褚荣伟,熊易寒,邹怡.农民工社会认同的决定因素研究:基于上海的实证分析[J].社会,2014(4)CJS.

[4]刘传江,程建林.双重“户籍墙”对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研究[J].经济学家,2009(10).

[5]董延芳,刘传江,胡铭.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与城镇化发展[J].城市学研究,2015(1):331-340.

[6]刘传江.资本缺失与乡城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合[J].人口与发展,2014,20(3):6-11.

[7]陈友华.制度隔离背景下的流动人口社会融合:何以可能[J].人口与发展,2014,20(3):11-14.

[8]Robert E.Goodin.Protecting the Vulnerable: A Reanalysis of Our Social Re?sponsibilities.Chicago[M].IL: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5.

[9]Constant A F,Zimermann K F. Migration,Ethnicity and Economic Integra?tion,DIW Discussion Papers[M]. 2009.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

农民工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农民工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农民工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