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理工有关在职毕业论文范文 跟主客观视角下的人文通识课到课率影响因素以华南理工大学人文通识课为例相关在职毕业论文范文

关于免费华南理工论文范文在这里免费下载与阅读,为您的华南理工相关论文写作提供资料。

主客观视角下的人文通识课到课率影响因素以华南理工大学人文通识课为例

引 言

1830年美国博德学院帕卡德教授在《北美评论》中首次提出了“通识教育”一词,他认为学生应在学习专门知识之前对知识总体有综合、全面性的了解.一直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通识教育才逐渐成为专家学者们研究的热点主题.而“通识教育”这一理念直到1988年才开始在中国崭露头角,陈佐顺教授在《未来大专院校的社会功能》一文中将这一词展示给了国人.1995年国家教委关于高校加强文化素质教育试点丁作研讨会议召开后,通识教育开始引起国人重视,更加频繁地iH现在学术期刊和论文中,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开始为广大中国教育工作者了解和接受.此后20多年间,通识教育浪潮以迅猛之势在中国各大高校中发展壮大.到了2005年,复旦大学首发成立了贯彻通识教育的复旦书院,并于2012年正式将复旦书院通识教育由一年制拓展为四年制.复旦大学这一改革举措使通识教育理念进一步深人人心.而人文通识作为通识教育的一个重要分支,对学生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凹,人文通识帮助提高个人素质,促使学生理解人类的内在期望与理想,也“解决了人在社会里应如何生活这一基本问题”,“使当前中国特色社会的核心价值牢固地树立起来,培养人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的合格的公民”.更重要的是,人文教育“教人怎样做一个中国人,怎样看待和维护自己的文化特性”.

人文通识虽由来已久,但在中国高校中,通识教育也只是通过最近20多年的发展,才出现全面性繁荣,在中国大学中尤其是高水平大学中逐渐普及,但普及并不意味着高效,从质量的角度看,可以说中国高校通识教育尚处于起飞阶段,特别是在专业性院校如理下科类院校中,学校也许很重视人文通识教育,建设了完备的人文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但学生往往只重视专业,严重忽视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因此不可避免地产生许多问题,其典型之一就是学生对通识课“选而不修”,随意缺课,课堂效率低.张焕荣先生通过一年多的课堂听课,并结合自身多年的通识课教学实践,统计发现高校通识课到课率仅400/0,通识课失去其应有的教育价值.杨文杰先生也在《高校公共选修课学生逃课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一文中指出高校公共选修课教学情况不乐观,教学效果差,学生逃课现象严重.

当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广为人们接受,人文通识课在通识教育体系所扮演的重要地位也广为人们认可之后,如何提高高校通识教育质量就成了新的问题所在.反映教学质量的指标有多个,其中之一便是到课率,虽然不能说高到课率的课堂教学效果绝对是好的,因为有些低效率的课堂可以通过严格考勤获得高到课率,但这并不妨碍到课率成为衡量教学效率的指标之一,尤其是在课程考勤不严格的情况下.

笔者在2014-2015学年第2学期(2015年2月-7月)组织调研小组,对华南理丁大学67门人文通识课的到课率情况进行了随堂听课调研,初步总结了华南理下大学人文通识课的到课率特征;2015-2016年第2学期(2016年2月-7月)又对1 18门人文通识课进行了随堂听课调研,并根据调研得到的客观数据,探究了教师因素对到课率的影响,以及课堂因素的影响;2016 -2017学年第1学期(2016年9月-2017年1月),调研组继续实地调研49门人文通识课的到课率情况,合并前一学期调研的118门通识课,共计调研了167门,取其中调研数据记录完整的158门课的到课率相关信息,以到课率、到课稳定率、听课率为观测指标,从经济计量分析的角度探究了影响到课率的几个突出因素.然而,这些研究的视角是单一的,即根据随堂听课得来的客观数据进行分析,得;H结论.但是,作为影响到课率的主体因素即学生的主观看法是怎样的呢?他们认为什么因素会影响他们到课?这些因素间的关系如何等等,尚缺乏研究,为此,调研组在2016 -2017学年第1学期也设计并发放了350份调查问卷《人文通识课影响学生到课因素调查表》(共18个问题),回收233份.问卷以学生的角度询问学生对可能影响其到课的四大因素(即课程、教师、学生、外界客观条件)的看法,其目的是想要了解学生对影响其到课的因素的主观看法与调研组分析课堂调研数据发现的影响到课率因素特征是否一致,从而使对人文通识课到课率研究的发现更加客观、准确.本文即从2016年2个学期调研的共167门人文通识课程数据中取数据记录完整的158门课程调研记录数据,从记录的客观数据中探究课程、教师、学生个人、外界客观条件这四大因素对到课率的影响情况,同时,根据调查问卷得到的学生主观看法,从中探究学生所认为的上述四大因素对其到课率的影响情况,将对客观数据分析的结果和对主观数据分析的结果进行对比,从主客观的视角探究这四大因素分别如何影响人文通识课的到课率,笔者希望本文研究结果对其它高校尤其是其他研究型大学人文通识课教学效率的提升有启示作用.调查问卷共设18问,具体见表1.

表1 人文通识课影响学生到课因素调查表

问卷按教学活动涉及的四大要素即课程(包括课程内容及难易、课堂氛围、课程教法、课程要求、课程教学时间和地点等)、教师、学生,以及外界客观条件而设计,换言之,调查问卷主要调查课程因素、教师因素、学生个人因素、外界客观因素如何影响学生到课意愿的,亦即问卷询问的是学生对这四大因素影响他们到课的主观看法.对问卷分析得到的结果,是学生的主观看法,是主观结果,体现了学生主观视角中这四大因素对他们到课的影响情况.因此,本文姑且把对问卷调查数据的分析称为主观分析,因为这一分析得到的结果确实反映了学生的主观看法,虽然分析的过程并非是纯主观的.此外,将人文通识课到课率按一定标准划分为高(到课率≥80%)、中(800/0≥到课率≥60%)、低(到课率≤600/0)三个等级.依据158份课堂听课记录数据,调研的158门人文通识课到课率等级分布为高到课率26门、中到课率82门、以及低到课率50门.本文将依据随堂听课记录的客观数据,考察前述四大因素如何分别在高、中、低三个等级到课率的课程中影响课程的到课率的.随堂听课记录的数据均为对事实的记录,属于客观数据,对客观数据的分析结果属于客观结果,是对现实的客观反映,因此,本文把对随堂听课记录数据的分析称为客观分析.本文意在对前述四大因素如何影响学生的主观到课意愿以及如何客观、现实地影响了学生的到课进行相互比对和验证,从而得出四大因素对人文通识课到课率的真实、准确的影响情况.

一、课程因素对到课率的影响

课程因素包括课程内容、课程难度、课堂气氛、上课时间、教学时长(拖堂或准时)、教学方法、教学要求(作业要求、互动要求、纪律要求)等等.

(一)主观分析

1.课堂氛围及教学要求

根据问卷调查,60.090/0(140人)的被调查学生表示会根据课堂氛围决定到课与否,表示“不会”的不足三分之一(30.040/0,70人),选择“看情况”的更是仅9.870/0(23人),以下饼状图是更为直观的说明(图1).换言之,大部分的学生会根据授课教师所营造的课堂氛围来决定到课与否,因此可以认为课堂氛围是影响到课率的突出因素之一.

图1 课堂氛围对到课率影响的示意图

纪律要求(即点名情况)是教学要求之一.根据问卷调查,64.81010的学生表示上课点名的话就会去上课,54.940/0的学生表示不点名也会到课,另有17.170/0的学生则表示不点名就不会到课.由此可见,超五成左右的学生会自觉到课,不受点名与否的影响;如果点名的话,会直接影响6成左右的学生到课;而如果不点名,只有一成多学生缺课.换言之,点名对课程到课率确有一定促进作用,虽然其促进的只是多数而非绝大多数学生到课.

对于课堂活动要求会不会影响学生到课的问题,“会”“不会”“看情况”三个选项占比分别为34.760/0、44.21010、21.03 010.比率分配比较平均,没有体现出明显的趋向性和影响性(见图2).

图2 课堂活动要求对到课率影响的示意图

2.课程内容与难度

在课程内容方面,42.920/0(100人)选择不因课程内容决定到课与否;36.480/0( 85人)认为这是一个影响到课的因素;另20.6%( 48人)表示要视情况而定.分布比例比较平均,没有表现出显著倾向,该因素可能对学生到课影响不大.

在课程难度方面,该题有59.660/0( 139人)的学生选择了即使课程很难也“不会”更改自己到课与否的决定;30.470/0(71人)选择“看情况”;仅9.870/0(23人)选择“会”.也就是说,课程难度几乎不是影响学生到课的因素.

3.上课时间与地点

在上课时间方面,学生呈现了比较明显的选择取向.其中有60.090/0(140人)的学生认为该因素不在到课与否的考虑范围内.选择“会”和“看情况”分别仅占27.90%和12.020/0.由此可以认为上课时间或对学生到课没有太大影响.

在上课地点方面,相似地,61.80%( 144人)的学生认为上课地点对他们到课与否没有影响;29.18%的人认为会影响;9.01010的人表示要看情况.

另外,在延长上课时间(即拖堂)方面,会因教师拖堂就不到课的仅12.45%( 29人),而61.800/0(144人)的学生不把拖堂情况作为到课与否的参考因素.由此,可以认为拖堂情况对学生到课的影响甚小.

4.作业情况

在授课教师要求写作业这一问题上,58.80/0(137人)的学生表示不会影响他们到课;同时也有25.320/0(59人)表示会影响;15.880/0( 37人)则会看情况而定.将近6成的学生认为该因素无影响,可见课程的作业要求对学生到课并无太大影响.

(二)客观分析

1.课堂氛围及教学要求

据随堂听课记录数据统计,到课率较高的26门课程当中,有62.500/0( 16门)课程具有课堂活跃、教师与学生互动较多的特点;77.00%(20门)课程定时或不定时考察出勤状况;50.00%(13门)课程中授课教师有布置作业的习惯.

到课率中等的课程共82门,其中60.980/0的(50门)课程在课堂教学中有一定互动,但互动频率普遍不高;约54.90%( 45门)的课程偶尔检查;H勤状况,检查频率较低;50.000/0(41门)的课程中教师偶尔留有作业.

到课率低的50门课程中,60.000/0( 30门)的课程课堂互动较少,氛围比较不活跃;84.00%(42门)的课程教师较少考察;H勤率;72.00%( 36门)的课程教师不布置作业.可以看出,课堂氛围及教学要求与到课率呈现出正相关趋势,课堂活跃及考勤严格的课程到课率相对较高.

2.课程内容与难度

考查课程内容与难度对到课率的影响,采取同一课程不同教师授课的两个班比较,以及同一课程师不同时段授课的两个班比较的方法进行.以2015-2016年第2学期(2016年2月-7月)的《生涯规划与求职技巧》课程为例,王老师授课的班平均到课率达到820/0,而魏老师授课的班到课率则仅590/0.又如2015 -2016年第2学期(2016年2月-7月)的《学术英语写作》课程,赵老师授课的班到课率达到75010,而杨老师授课的班到课率只有不到600/0.可见,虽然课程内容、难易程度基本相同,但到课率可以相差很大.类似地,时老师授课的《雅思英语》课程,其到课率也呈现两个极端-2015 -2016年第2学期(2016年2月-7月)到课率为990/0,而2016 -2017学年第1学期(2016年9月-2017年1月)到课率仅有63.7%.调研发现,诸如此类的现象不在少数.影响到课率的因素是多样的,也是复杂的,但是,从调研情况看,至少没有发现课程内容和难度与到课率有明显的关联.可以说课程内容和难度不是影响到课率的突出因素.

3.上课时间与地点

考查上课时间与地点对到课率的影响,采取检查同一时间和地点不同课程到课率情况的方法进行.以随堂听课记录数据中2016 -2017学年第1学期(2016年9月—2017年1月)蔡老师授课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和刘老师授课的《工程伦理学》为对照组,两门课程上课时间均为每周一晚的19:00-21:30,“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到课率仅有5 80/0,“丁程伦理学”的到课率却能达到71%.

表2为2016-2017学年第1学期每周二晚19:00-21:30于34号楼开设的7门课程的到课率情况.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上课的课程到课率有高有低,中低到课率课程将近各半,没有呈现;H特定的到课率特征趋向.由此可见,上课地点不是学生到课的主要参考因素,也进一步排除了上课时间这一因素对学生到课的影响.

表2 同时段同地点上课的7门课程到课率情况表

4.作业情况

低到课率的50门课程中,72.00%的(36门)课程教师不布置作业;中到课率的82门课程中,50%的(41门)课程教师偶尔留有作业;高到课率的26门课程当中,500/0的(13门)课程教师有布置作业的习惯.从统计数据看,低到课率的课程中,有布置作业习惯的教师仅占三成左右,而中到课率课程中有布置作业习惯的教师占到了五成,这似乎暗示到课率与布置作业有正相关性.然而,在高到课率的课程中,有布置作业习惯的教师也仅占五成,并没有如预期的那样高.也就是说,布置作业对学生到课的影响不是一贯而确定的,故无法确定该因素对到课率有明显影响.

在课堂氛围和教学要求、课程内容和难度、上课时间和地点以及作业情况这四项中,课堂氛围对到课率的影响较为明显,教学要求中的纪律要求(点名情况)也对到课率有一定的可见的影响,但不那么明显.而后三项的课程内容和难度、上课时间和地点以及作业情况都未见对到课率有确定的影响.换言之,通过对问卷调查主观数据和随堂调研客观数据的分析、比对、验证,发现课程因素中的课堂氛围对课程到课率有较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课堂纪律要求(点名情况)对到课率有促进作用.可以说,课堂氛围越活跃,到课率越高,而严格的考勤对到课率提升也有一定促进作用.

二、教师因素对到课率的影响

教师因素既包括教师等稳定的客观因素,如外表、性别、职称、年龄等,也包括能动的主观因素,如教师态度、口音、语速、对学生的关怀等.

(一)主观分析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在学生看来,教师因素中各子项对学生到课的影响大小如表3所示.

由表3可见,在233名被调查的学生中,认为教师客观因素中的外表、性别、年龄、职称会影响其到课的学生只分别有25. 750/0、11.160/0、8.15 010以及6.01010.也就是说,绝大部分学生认为教师客观因素不会对他们决定是否到课造成影响.这与本调研小组2015 -2016年第2学期(2016年2月-7月)对1 18门人文通识课随堂听课记录的数据反映的情况一致.因此,可说是已得到 了课堂事实的验证.

表3 问卷调查项学生选择比例列表

1.教师态度、口音、语速

如表2所示,“教师态度”一项获得了极高的被选率,达到93.130/0(217人),这说明学生非常重视这一因素,它对学生到课率的促进极大.相比之下,“口音”“语速”也获得了不少学生的选择,分别为54.51%和42.920/0,表明这两个因素也对到课率有一定影响.

这一结论与调研小组2015 -2016年第2学期(2016年2月-7月)对1 18门人文通识课调研数据反映的情况也相一致.该调研数据表明,魅力型教师和良好的课堂氛围更能够吸引学生,因此到课率更高.此外,姚利民、朱黎旻、胡杰丽所著《大学生到课率的调研与分析》,,习一文也指出“教师因素”在学生逃课三大主要原因——学生因素、教师因素、管理因素中占到了34%,是造成学生逃课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也从另一侧面部分地证明了教师因素中的一些具体子项确实会明显影响学生到课率. 2.教师关怀 教师关怀包括教师对学生表现;H的关心肯定或指出不足.问卷调查统计结果表明,66.95%的学生表示得到教师的关心肯定后会继续去上课;19.75%的学生表示教师关不关心自己都会去上课;78.11%的学生表示即使教师指出他们不足也依然会继续去上课;只有8.15 010的学生表示如果教师指出自己的不足,则不会去上课了.这说明教师的关心不会影响86.70/0的学生到课,反而使66.95 010的学生增强到课决心;而教师指;H学生不足仅会对8.150/0的学生有负面作用,影响其到课,但并不会影响7 8.11010的学生到课.由此可见,教师的正面关怀可以积极促进近7成学生到课,而近9成学生的到课不会受到影响;教师的负面关怀(即指出不足或批评)只会阻碍不到1成的学生到课,近8成学生的到课并不受影响.简而言之,教师关怀不会影响到课率,正面关怀会促进到课率,负面关怀也不会阻碍到课率.

(二)客观分析

1.教师态度、口音、语速

在高到课率的24门课程中,有17门课程的任课教师呈现出了声音洪亮、有感染力、循循善诱、与学生互动多的特征,占到70.830/0,几乎没有任课教师体现出消极的授课态度.而在低到课率的47门课程中,仅有11门课程教师体现出了相似的特征,占比仅23.40/0.大部分的任课教师在上课时中规中矩,较少体现出明显的积极态度和精神面貌.对于课堂教学的这种状况,研究者周湘林将其称为“教学低效”,具体表现为填鸭式、模式化的教学方式,陈旧、缺乏吸引力的教学内容,不合理的教学设计以及流于形式的教学实践.这些因素大大消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造成了到课率和课堂效率双低的现象.

通过不同到课率课堂任课教师特征的捕捉,一定程度上印证了问卷调查所得的结果,即教师的态度、口音、语速对到课率有比较明显的影响. 2.教师关怀 教师的关怀主要体现为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关心肯定或批评指正.根据随堂听课调研记录显示,在高到课率课堂中,教师的态度往往比较主动,性格活跃、开朗,课堂互动较多,其中就包括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如教师对学生表现的点评.点评有关心肯定,也有指出其不足.在中到课率课堂中,课堂活跃度往往处于中等状态,不温不火,师生有一定交流,但不论是关心肯定的话语还是批评式的点评,其次数不多,教师言语态度也少见非常活泼,更罕见状态.而大多数低到课率课程的课堂氛围都不活跃,在师生交流上,教师对学生的关怀也难有表现出来.由此可见,教师关怀的情况多见于高到课率课程中,少见于中到课率课程,罕见于低到课率课程.这种到课率越高教师关怀越明显、到课率越低教师关怀越少见的事实,表明教师关怀与高到课率可能有密切关联,或可促进到课率提升,但与低到课率几乎没有关联.

主客观分析表明,教师态度、口音、语速对到课率有积极促进作用,其中教师态度的促进作用最大.此外,问卷调查和课堂调研数据都没有反映出教师关怀对到课率的负面影响,反而反映了教师的积极关怀可能促进到课率,而负面关怀对到课率的不利影响也微乎其微.

三、学生个人因素对到课率的影响

学生个人因素主要指学生个人的私事以及学生个人参加的社团的活动.

(一)主观分析

1.个人私事

调查显示,43.780/0的学生表示会因“个人私事”逃课;3 6.91010的学生选择“看情况”;而坚定不逃课的学生仅有19.31010.只有近2成学生不会因为个人私事的逃课.由此可看出,“个人私事”有较大可能性成为影响或动摇学生到课的主要因素之一.

2.社团活动

“社团活动”这一因素的问卷调查结果与“个人私事”有所不同.233名接受调查的学生中,57.94%(135人)明确表示不会因为社团活动选择逃课,而分别有21.890/0和20.170/0的学生选择了“会”和“看情况”.大多数人无因社团活动而逃课的倾向,说明社团活动或不是学生逃课的主要因素.这一结果与李永乐、宫建霞在《大学生个体特征与逃课行为分析——基于756位大学生的调查结果》一文中所得出的结论相似——学生的逃课行为与参加社团活动没有必然联系,因为这些都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去完成.

图3 社团活动对到课的影响示意图

(二)客观分析

1.个人私事

随堂听课调研过程中很难收集和了解学生因个人私事而缺课或坚持到课的情况.为此,调研组主要通过向任课教师了解和收集学生请假条的方式来了解情况.调研组了解和收集的信息有来自高到课率课程的,也有来自中、低到课率课程.在2015 -2016年第2学期(2016年2月-7月)和2016-2017学年第1学期(2016年9月-2017年1月)这2个学期对167门人文通识课进行随堂听课调研的过程中,调研组向任课教师打听了解和收集到67条学生请假信息,分析请假原因,主要有三类,一是参加专业短期实习或见习,共26人次,占3 8.800/0;二是参加社团活动,共7次,占10.45%;三是因各种个人私事,共34人次,占50.75%.可见缺课的学生中,个人私事原因的占到一半,社团活动原因的仅占1成左右,而专业实习或见习原因的占近4成,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从请假条中分析学生个人私事对到课率的影响,有欠全面,但也多少折射出个人私事对到课率确有不小的不利影响.

2.社团活动

每年的10月中旬至1 1月中旬为华南理下大学科技文化节,是各大社团活动密集的月份.以2016-2017学年第1学期(2016年9月-2017年1月)调研的49门人文通识课记录中数据记录较完整的46门课程为样本,观察调研数据中记载的第8周至第11周的到课率变化,其中仅有17.39%(8门)的课程在这个月中出现了到课率异常的现象,剩余38门到课率没有出现明显异动.说明社团活动对于学生到课几乎没有太大影响.

主客观分析结果表明,个人私事对学生到课影响比较显著,社团活动并非学生逃课的主要原因.

四、外界客观因素对到课率的影响

本文所称的外界客观因素主要指节假日和天气情况.

(一)主观分析

1.节假日

据问卷调查,233名受调查学生中,37.340/0(87人)的学生表示会受节假日影响而选择逃课;40.770/0(95人)则不受影响,坚持上课;仅有21.890/0( 51人)选择看情况(见图4).可见节假日对学生到课有不利影响,但不显著,仅3成多学生明确表示会因此逃课.

图4 节假日对到课影响示意图

2.天气

认为天气会影响到课和不会影响到课的学生人数十分接近,分别占37.340/0( 87人)和36.050/0( 84人),表示“看情况”的则占26.610/0(62人)(见图5).与节假日的影响相近,天气对学生到课也有不利影响,但不显著,仅3成多学生表示会因此逃课.但从选择坚持到课、不受影响的比例来看,在节假日中选择坚持到课的人数要比恶劣天气中仍立场坚定的到课的人数要多一点点,换言之,恶劣天气比节假日更能阻碍学生到课.

图5 天气对到课影响示意图

(二)客观分析

1.节假日

根据调研小组2014 -2015学年第2学期(2015年2月-7月)对华南理工大学67门人文通识课的调研发现,节假日前后少部分课程的到课率表现出下滑的趋势.例如《英语文化与英语歌曲》《东方音乐与文化》,到课率都在五一节假日前后直线下降.是否节假日对到课率真有显著的影响呢?根据2015 -2016年第2学期(2016年2月-7月)和2016-2017学年第1学期(2016年9月—2017年1月)调研小组随堂听课记录下的158门人文通识课的数据显示,这种节假日前后到课率起伏的情况主要出现在一些低到课率课程中,所占课程总数比例不多;在高到课率课程中则几乎没有到课率波动的现象;在中到课率课程中,到课人数波动的情况也不明显.这就说明节假日前后到课率波动的情况并非普遍现象,其主要发生在低到课率课程中,而低到课率课程人数波动的主要原因,恐怕主要还是应该归咎于课堂活跃度不高、教师态度不佳等因素,只是节假日临近恰好成为学生逃课的一个触发因素.

2.天气

华南理丁大学地处广州,根据广州当地的天气记录(广州天气114网),分别选取了下雨的2016年10月20日、21日和无雨的2016年1 1月3日、4日四天进行对照分析(图6和图7),观察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上课的课程到课率是否存在前后变化.

观察调研小组的随堂听课记录数据,有关课程的到课人数前后几乎没有变动,例如《钢琴音乐赏析》课程在两天恶劣天气和两天晴朗天气的到课人数分别为108、110人和107、111人;而《知识产权概论》课程到课人数则分别为110、107人和108、111人,到课率变化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可见天气对到课率影响甚小.

图6 2016年10月20-21日广州天气示意图

图7 2016年11月3-4日广州天气示意图

问卷调查结果表明,约三分之一的学生主观认为他们会因节假日或恶劣天气而选择逃课,但随堂听课调研的数据记录显示,节假日和天气对课程到课率的影响并不显著,因此可以说外界客观条件中的节假日和天气情况对到课率的影响并不大.

五、结论与建议

通过问卷调查结果提供的主观视角,以及随堂调研数据提供的客观视角,对主、客观数据进行分析和比对,考察课程教学涉及的课程、教师、学生、以及外界客观条件四方面因素对人文通识课课到课率的影响,发现:(1)课程因素中的课堂氛围对到课率的影响非常明显,课堂越活跃,到课率越高;课程纪律要求(点名情况)对到课率也有影响,点名频率高,对到课率提升有一定促进作用;(2)教师因素中,教师的态度、口音、语速对到课率有影响,其中以教师态度的影响最大,而教师对学生的关怀对到课率影响不大;(3)学生因素中学生个人私事对到课率的影响非常显著,但学生的社团活动则对学生的到课影响甚微;(4)外界客观因素中节假日和天气对课程到课率的影响均不显著.

高校通识课一直存在着到课率较低的问题,学生间流传的“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顺口1留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通识课到课率现状.根据本研究结果,课堂氛围、教师态度、学生个人私事对到课率的影响最大,针对这三点,提出恰当的应对策略,或可改善人文通识课学生选而不修的状况:

(一)加强教师教学能力和职业道德的审查,注重教学质量评估

对到课率具有显著影响的三点因素中,课堂氛围和教师态度实际上都属于教师能力的范围,因为营造课堂氛围的主要责任在于教师,因此,教师在提升到课率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应该审查教师的教学能力,包括技术能力和专业能力.技术能力指教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提高教学效果的能力,属于运用教学方法、手段的能力;专业能力指教师具有的开设该门课程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素养,要防止学位学历高、教学水平低,开课数量多、讲授内容贫的教师走上讲台.其次,要审查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包括师德师风、敬业精神和专注态度,防止态度散漫、精神懈怠、举止不当的教师走进教室授课.最后,要注重课程教学质量的事后评估,防止教学低效、质量低下的“水”课长期存在于通识课程体系中.

(二)加强对学生的教育,降低学生个人私事对到课率的影响

在这个高度现代化、信息化的年代,学生有太多的私事要忙,包括实习、上培训班、考驾照、谈恋爱等.如果人文通识课所传授的知识不够实用,课堂氛围不够有趣,那么这些“私事”对于那些“功利型”和“享乐型”的学生来说就会产生更大吸引力,从而诱导他们逃离课堂.据统计,“功利型”和“享乐型”的学生占比高达65%和17 010.那么,要减少学生因个人私事逃课,端正学生态度就十分重要了.一方面,学校要加强管理,完善规定,尽可能用规定和要求去监督学生按时到课,此外,也要在学生中加强普及通识教育的重要性.例如,迎合学生的心理需求,邀请名企到校进行演说,向学生说明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重要性,提高学生对通识教育的重视程度.总之,要运用各种方法,提升学生对学业、对选修课的重视度,提高学习自觉性.

华南理工论文范文结:

大学硕士与本科华南理工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华南理工方面论文范文。

1、理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