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校企合作相关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 与校企合作模式,合作培养优质人才有关在职开题报告范文

本文是一篇关于校企合作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校企合作模式,合作培养优质人才

何菊莲 李婉悦 黄卉卉 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

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校企优质合作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2015291081).

摘 要:校企合作一直在培育优质人才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校企合作培养优质人才,本文选取美、德、日、韩、中5个国家,比较分析其校企合作模式,归纳其中有价值的共性特征,以期对我国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合作培养优质人才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校企合作模式 人才培养 比较分析 经验借鉴

一、校企合作模式的内涵

校企合作模式是指企业与学校基于合作意愿,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并实现这种目标的方式.发达国家,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促进经济发展相辅相成,一直受到关注;而我国的校企合作对人才培养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未能充分体现.因此,选取美德日韩中五个典型国家,比较分析其校企合作模式与人才培养的关系,归纳有价值的共性,对我国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合作培养优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二、美德日韩中五国的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

1.美国的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

在美国,“合作教育”最早起源于辛辛那提大学:在“工学交替”培养框架下,学生上午在校获取专业理论,下午参与企业实操生产,在实践中感悟理论建构知识网络.随着人本思潮的盛行,校企合作的培养目标从“帮助学生从学校跨越到工作场所”发展为“促进学生全方位成长”:思科-微软-墨尔本大学就要求不同学科的学生们以团队的形式追踪、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可以说,校企合作一直在美国人才培育体系中独领,合作培养出的优秀人才为其填补劳动力市场缺口发挥了必不可少的作用.正如学者Jana J.所指出的那样,校企合作基地将成为未来高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2.德国的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

十九世纪的德国,职业教育制度的创新和工业科学的兴起,对高级技术型人才需求激增,职业教育发展.1969年,德国发布了《职业教育法》,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最早的校企合作模式——双元制模式.“产学合作委员会”的确立使“双元制”模式规范化,建立学生作为学校学生和企业学徒双重身份的合作模式,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2005年,德国新的《联邦职业教育法》的颁布在促使校企合作模式多样化的同时,强化了合作培养人才的内在效应.

3.日本的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

19世纪末,日本相关部门研讨形成“产学官”合作模式.由此,日本出台系列优化产学合作模式的政策法规,促进产学合作的规范化.在《产业活力再生特别措施法》等系列法规支持下,2000年以来,日本在43个都道府县中的52所国立大学设立“共同研究中心”,校企合作蓬勃发展.2012年,校企合作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实现了校企合作规模的扩大,由此培养了大批应用领袖型人才.

4.韩国的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

韩国的校企合作目标明确:为产业发展培养优秀人才.如:韩国的浦项科技大学发展迅猛,成为国家高端人才的汇聚地,关键是其与浦项制铁公司独具特色的合作关系.校企合作的主导模式是“顾客导向”模式:企业即顾客,高校全方位配合企业,牢牢秉承“引进来,走出去”的理念:“引进来”是指引进企业资助的资金与设备;引进经验丰富的实战专家开设讲座传授工作技巧,解决学生模拟生产中遇到的问题.“走出去”是指学生深入企业“学习结合”;教师深入企业研习,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结构;培训企业员工,更新其知识储备.这不仅提升了学校教师教研能力,也维护了企业人力资本.校企深度融合,推动着韩国人力资本的日趋优质化.

5.我国的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

我国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产学研促创新合作模式:校企双方利用相关资源优势,通过合作研发新兴产品并提高原产品科技含量,提升学生科研和动手能力与校企的研发水平,推动校企发展与创新.为企业提供所需人才模式:企业通过投入资金、设备共享等委托学校培养特定专业人才,学校根据企业需求进行招生和教学.这既能降低企业成本,获得专业人才储备,又能使学校拥有更多资金和实践基地,提升学生素质.校企双方联合共建模式:校企基于信任,主动签约,建立深层次合作关系.它体现了市场机制下校企合作的灵活发展.校企双方各司其职,共建基地,资金、师资等自由交流,共同培育高水平人才.

多方参与联合共建模式:第三方及以上机构通过资源支持、引导的方式参与校企合作.其运行机制相对复杂,但控制了风险,保证了投资的稳定性.有利于校企长期稳定地合作培养社会所需人才.

三、美德日韩四国的经验共性

1.强化合作的市场前瞻性

以上各国校企合作协同培育优质人才的运行模式有一个共同特征:积极关注市场动态,强化合作的市场前瞻性.首先,各国高校的专业设置全面考察所设专业的市场前景、技术含量、发展趋势,与产业发展协同一致.其次,在校企合作运行层面,强化实质性的深度合作.如:美国规定校董事会来自企业的成员必须超过半数,汲取产业界的信息以保障各项决策的质量.日本的学官合作决策与市场接轨,防止学生所学知识与社会需求错位,确保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以上经验均表明:强化合作的市场前瞻性是校企合作关系得以延续的驱动力,也是协同培育优质人才的关键.

2.构建多元资金链模式

以上四国校企合作资金链模式虽各不相同,但有共性:为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提供必要资金保障,构建多主体全方位的资金链模式.具体经验如上表.

3.注重师资质量提升

以上四国长期以来,在校企合作培养人才过程中都注重师资质量提升,依托高质量师资培养优质人才,具体经验见上表.

4.建立校企合作监管体系

以上各国校企合作模式的运行还有一个共同点:建立校企合作监管体系,发挥监管协调作用的中介机构在处理校企互惠关系,协同培育优质人才中的重要作用.具体经验见上表1.

四、比照四国经验看我国校企合作的不足

1.校企合作的市场前瞻性有待加强

我国的校企合作,逐渐表现出与市场接轨的前瞻观念:如:东南大学的“绿色环保需求”项目就来源于江苏省电力设计院的作业需求.湖南大学于2017年开设的机器人专业抓住了近年来如火如荼的“人工智能”热潮.但是,纵观全国的校企合作,校企深度融合,敏锐把握市场趋势不足.教学方案多由校方自行确定,企业意见被采纳程度低,高校仍以学科知识体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缺乏灵活应变能力与市场前瞻性.这导致校企合作培养的学生无法跟上产业发展步伐,学生的知识虽不断增长,却不能有效满足企业需求.

2.校企合作的资金来源渠道狭窄

四国校企合作模式虽各有千秋,但共性是合作资金来源渠道多元化、规范化.相比而言,我国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主要靠国家财政和学费支持,缺少全方位资金投入链.虽然近年国家不断重视校企合作,财政投入明显增加,但与校企合作的发展力度所需资金很不协调.相比于日韩的产业界大额捐助资金维持校企合作高效运行,我国校企合作的非政府资源的获取渠道狭窄,产业界支持校企合作规模不大,也缺乏相应的激励政策来鞭策企业参与,这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校企合作瓶颈,影响校企合作效果.如:一些孕育良好的校企合作项目因资金受阻而“流产”,难以有效实施.

3.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师资质量有待提高

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是获得与自身发展需求相匹配的人才.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校企合作培养优质人才的前提.与四国相比,我国的校企合作中师资队伍建设明显存在不足:一是师资队伍学历结构不合理.有关数据显示,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专职教师参与校企合作培养优质人才的比例相对较低;二是不同于日韩从产业界引入高端技术人才进行校企合作培养优质人才的工作,我国的校企合作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相对偏低(因为教师来源单一,主要源于高校),同时,企业的参与动力不足,导致教师缺乏企业实践经验;三是师资激励机制因经费有限未能得到有效实现.

4.校企合作缺乏有效的中介引导与监管

相比四国的校企合作模式,我国的校企合作缺乏有效的中介引导与监管.因为:一个契合双方利益、设计恰当的中介可以在校企合作间搭建起一座资源、信息的立交桥,通过整合优势、协调多方利益,使学生享受来自学校、职场的优质资源,获取知识技能.但我国目前这方面的努力不够:一是政府没有制定鼓励中介机构诞生的法律法规,当相关机构投入在校企合作上的成本得不到理想产出时,难有动力进行这项至关重要的活动;二是缺乏具体配套的监管、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因此,相应的监管机制很难落实到位.

五、四国校企合作模式的启示与借鉴

1.关注市场动态,紧跟市场需求

校企合作各主体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合作的市场前瞻性,及时跟进产业发展新形势新要求,使学生通过校企合作获取的知识技能契合于社会需求.如:韩国仁川技能大学航空装备专业的设置就是敏锐地考虑到了仁川修建机场对于相关人才的需求.由此,为有效创新我国的校企合作模式,应积极借鉴国外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经验,博采众长,理性地比较分析我国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优势与不足,有效的改进与调整,发挥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优势.

2.完善激励政策,促进校企深度合作

调研结果显示:目前我国的校企合作中往往表现为校方“单相思”,企业合作意愿疲软.而K Kaymaz的实证研究发现,阻碍校企合作进一步深化的关键因素是企业参与意愿低.这易导致校企合作趋于“形式化”,从而使校企合作培养人才过程中,学生的实践技能训练不够,结果时不能满足企业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现实需求.因此,为了校企合作培养优质人才,我国应借鉴国外的成功做法,促进校企深度合作:一方面构建利益驱导机制,推动校企主动参与并深度合作,对增加职教岗位和提供实践岗位的合作企业,对有效推动校企合作的高校,国家提供相应的促进补助基金.另一方面借鉴四国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经验:政府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完善激励政策:为有效合作的企业提供多方面的优惠政策.这样,校企合作有法律支持和政策激励,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升,进而有效推动校企合作培养优质人才.

3.鼓励第三方参与,构建有效的中介引导与监管机制

具有传递信息与资源、协调沟通功能的第三方机构是解决校企合作监管问题的关键.如:韩国的产学合作教育协议会以及美国的技术准备项目合作委员会都在促进校企互惠合作中起了积极推动作用.但是,目前,我国的校企合作还处于自由联系沟通状态,往往存在信息不对称和短期行为,合作程度浅,人才培养的实践效果不良.美国学者James提出,国家有义务运用制度、政策以培养校业之间长久、合适的缔结关系.由此,我国应借鉴国外的成功做法,构建有效的中介引导与监管机制:政府发挥导向作用,制定相关法制政策,鼓励第三方机构发挥中介引导与监管作用,构建三方利益共同体,提高深度合作培养人才的效能.

4.构建校企优质合作的评价体系,提升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质量

由前所述可知,以上四国都有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质量的测评指标体系.但我国缺乏系统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体系.这势必影响合作培养人才的质量.因此,应借鉴国外经验,构建校企优质合作的评价体系:政府主导构建评价体系并通过政策激励促进评价的有效实施;运用三方(政府、学校、企业)参与原则进行全方位校企合作质量测评;构建有效的质量测评反馈机制,促进校企合作质量的持续改进与提升,架构起更为有效、更具新意的校企合作模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优质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培养出创新型实践人才,实现“人才强国”战略.

参考文献

[1]Haydn Belfield,making industry university partnership work:lesson from succesul collaborations[J].Science and businessinnovation board, AISBL;2012

[2]Wa t s o n c a p p s J J ,Ce c h T R. Ac a d e m i a a n d i n d u s t r y :Companies on campus[J].Nature,2014,514(7522):297-298

[3] 许长青. 产学新型合作伙伴关系的国际考察: 基于日本的案例研究[J].高教探索,2008(5):60-65

[4] 王俊. 韩国浦项科技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究[J]. 世界教育信息,2015(11):26-30

[5] 周山明, 李建清. 研究型大学产学研机构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 研究与发展管理,2014(6):135-138

[6] 湖南省首家机器人学院今秋开始招生[EB/OL]. 湖南大学新闻网[2017-03-02].http://news.hnu.edu.cn/mthd/2017-03-02/15399.html

[7]Kaymaz K, Kadir Y, Eryi it. Determining Factors HinderingUni versi t y-Indust r y Co llab orati on: An Analysis from t hePerspective of Academicians in the Context of EntrepreneurialScience Paradigm[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Inquiry,2011

[8] 蓝晓霞. 美国产学研协同创新保障机制探析[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4):146-151

校企合作论文范文结:

关于校企合作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校企合作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家校合作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