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振镛的官诀类参考文献格式范文 与曹振镛的官诀有关毕业论文提纲范文

本文是一篇关于曹振镛的官诀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曹振镛的官诀

曹振镛是何许人也?此人乃清乾隆进士出身,乾、嘉、道三朝元老,历任学政使、大学士,军机大臣.尤其是在道光朝,入阁任军机大臣十余年,地位仅次于满族首席军机大臣穆彰阿,深得道光帝的信任.死后追封“文正”谥号,入贤良祠.这是对汉族官员的最高褒奖.《清史稿·曹振镛传》说他:“实心任事,外貌讷然”,“小心谨慎,一守文法”.

一个行业有一个行业的诀窍,做官,是一个职业,也是有诀窍的.曹振镛可谓官运亨通,深得龙恩,载誉后世.但他获得的高位和殊荣,并非因为他干出了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而是他精通总结了一句官诀叫:“多磕头,少说话.”清人朱克敬在《暝庵二识》说,曹晚年恩遇益隆,身名俱泰.门生某问其故,曹日:“无他,但多磕头,少说话耳.”官运之多寡厚薄,全仗此官诀能否精通运作矣!

曹振镛的官诀成为门生属下、后辈官吏的行事箴言,曹氏为当御史的门生指点迷津,做官应“循默守位”,“毋多言,毋豪意兴”.也就是沉默寡言,少言针弊,语言朦胧,模棱两可,守位而不越位,在位而不兴意作为.以谏言为职司的御史尚且如此,何况行政衙门的官吏呢.自道光朝以来,清朝官场将“多磕头,少说话”作为秘诀,遇事不敢陈说己见,唯唯诺诺,附和敷衍.死气沉沉.

曹振镛对门生下属授此官诀,对皇帝献钳制之簧,使大臣们不得不“多磕头,少说话”.他向道光帝献策说,对大臣们“指陈阙失”的奏章可“择其最小节之错者谴责之”,使臣子们感到天子能“察及秋毫”,便更加恭顺听话了.于是道光帝吹毛求疵,闭塞言路,臣子们全成了“多磕头,少说话”的庸碌之辈,所上奏章也“语多吉祥,凶灾不敢入告”,报喜不报忧了.

当时英国驻上海副领事威妥玛在日记上记录了清政府官场“多磕头,少说话”之怪状:在总理衙门,外国使臣发话,中国官吏都以目相视,大臣看亲王,新臣看老臣.亲王发言,众官吏对和,亲王不言,众大臣不敢先言.由此可见,清朝官吏不担责,不问责,互相隐讳,得过且过,庸碌无为已成了常态.

曹振镛的官诀并非要凡事三缄其口,少说话不是不说话,而是要熟谙朝廷之恶好,官场之亲疏,上下沟通的人脉关系.先观察后说话,先掂利害后表态,话少而点睛,四两拨千斤.这方面曹氏运用得炉火纯青.一次,道光皇帝有意让两江总督陶澍入阁宰辅.陶澍改革漕运有功,为政清廉,才品远在曹振镛之上,曹当然不愿有竞争对手卧虎于侧旁.当皇帝向他征求意见时,曹只说了一句:“两江离了陶澍,恐怕漕运无人可及.”一语千金,曹氏不废吹灰之力,就把陶拒于权力中枢之外.道光帝是个“节俭”皇帝,有一次开会,道光一眼就看到曹振镛的裤子打了补丁,便笑着问:“堂堂宰相的裤子也打补丁吗?”曹振镛从容作答:“做新裤子是很容易,就是太贵了,旧裤子打上补丁跟新的一样,何必浪费呢.”道光很高兴,挥笔给宰相题了4个大字:‘恭俭惟德!”

曹振镛“多磕头,少说话”的官诀,含义丰富,不同场合、不同环境,各有千秋.未达到显位时,“多磕头,少说话”是谦恭谨慎,保持低调,取悦上司.当政治风波频起之时,“多磕头,少说话”是要收敛锋芒,韬光养晦,规避风险.在身居高位之时,“多磕头,少说话”成为训斥控制下属的紧箍咒,服从自己的权威.可以说,曹振镛把这六字官诀玩到极致.

晚清有人填词《一剪梅》惟妙惟肖地活画了曹振镛多磕头以表恭顺,少说话充愣木讷,惺惺作态的庸官形象:“仕途钻刺要精工,京信常通,炭敬常丰.莫谈时事逞英雄,一味圆融,一味谦恭.大臣经济在从容,莫显奇功,莫说精忠,万般人事要朦胧,驳也无庸,议也无庸.八方无事岁岁丰,国运方隆,官运方通,大家襄赞要和衷,好也弥缝,歹也弥缝.无灾无难到三公,妻受荣封,子荫郎中,流芳后世更无穷,不谥文忠,便谥文恭.”曹振镛位高权重,其官诀影响了当时清代官场.其实,早在曹振镛被谥“文正”时,就有明白人挖苦说,叫“不文不正”更恰当!大臣左宗棠对曹某人更是不以为然,愤愤地说:“曹相国当政,大清能好吗?”果然,数年后,清王朝寿终正寝.

曹振镛的官诀论文范文结:

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曹振镛的官诀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曹振镛的官诀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财务官杂志

2、曹丕典论论文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