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语文课堂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与生态阅读,让语文课堂亮起来有关论文范例

本论文可用于语文课堂论文范文参考下载,语文课堂相关论文写作参考研究。

生态阅读,让语文课堂亮起来

摘 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保持语文学习的本味,让学生在自然和谐、平等的生态课堂环境中探索文本的奥秘,感受语言的魅力,这样才能真正点“亮”语文课堂.建构生态阅读的有效途径主要有四个方面:多元诵读,感受文情;设主问题,把握线索;咬文嚼字,关注细节;填补空白,放飞想象.

关键词:高中语文;语文课堂;生态阅读

生态课堂要将学生作为主体,强调其需求和意识,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促使学生和教学统一发展.促使学生全面而健康地发展.在高中语文阅读课堂中,教师也要贯彻生态课堂的特点,用生态阅读教学策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

一、多元诵读,感受文情

诵读是阅读的基础,诵读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分角色诵读、配乐诵读、齐声诵读等多种不同形式,如果在诵读中能够结合文本的内容控制好语音语调,将促使学生缩小和文本的距离.在学生多元诵读的过程中若能对其进行启发,将促使学生全面感受文本的意境,体会渗透在文字中的绵绵情意.

《雨巷》一诗有着浓浓的象征意味,具有很强的抒情性,利用多元诵读的方式能帮助学生感受《雨巷》中“丁香、油纸伞”等意象所表达的情感.为了让学生感受文本的音乐美,可以选择适合的音乐,让学生在具有抒情性的音乐衬托下尝试配乐诵读.在诵读的时候启发学生思考:“大家觉得这音乐体现了怎样的情感?是忧伤的,还是低沉的,这样的配乐是否能够很好地展现《雨巷》这首诗的意境呢?”在诵读之后,学生谈到自己诵读后的感受,有的认为这首诗歌主要展现的是愁怀和感慨,由于不能和心上人见面,所以作者心中生出了愁怨.另外还有些学生认为,这首诗歌虽然也体现了作者心中的苦闷,但是还是能感受到其中有希望之情,所以基本情感还是积极向上的.此时可以让学生尝试分组读,学生根据自己对诗歌的分析来自由分组,分别在诵读中尝试体现“悲愁的情绪”和“积极希望之情”,在诵读中加入表情读的方式,适当添加姿势、动作、表情,以此来展现情感.在经过诵读之后,学生意识到作者在诗中体现的情感并非一成不变,先怀有希望,充满期待,但是在姑娘离开之后则又充满愁怨,而最后又生出了希望.在多元诵读的过程中,学生充分地感受到了诗歌的情韵.

教师在学生诵读的过程中要着重培养他们的朗读技巧,让他们尝试为了更准确地传达作品的思想和情感而对自己的声音进行设计处理.这是一种创造性的语言活动,学生在控制声音轻重、停顿、语调等的过程中,能让诵读变得更具有表现力,更能展现文情.

二、设主问题,把握线索

在语文课堂上贯彻生态课堂的教学策略,就是要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之中,通过探究讨论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可以在阅读文本的时候设计一个主问题,让学生围绕该问题自主探索文本,这样能有助于学生把握住文本的线索,深入挖掘文本内涵.

以《小狗包弟》为例,文章开头探讨了“艺术家和小狗”的故事,作者用这个故事作为引子,引出了自己和小狗之间的故事,然而在设计主问题的时候若仅仅从“艺术家和小狗”的故事入手,则显得较为简单.和询问学生作者为何加入这样的故事相比,不妨跳过这个引子,直入主题,设计和“包弟”有关的主问题.如:“包弟是怎样的小狗,它的命运究竟如何?”在学生思考并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教师要时刻观察课堂的生成情况,如果学生无法深入探究这个主问题,则围绕该问题进行衍生,用其他的提问来促进学生思考,如:“当包弟从家里来到手术室时,作者的内心是否发生了变化,他的心情为什么会发生变化?”“作者提到了‘艺术家和小狗’的故事,这和‘包弟’的故事有什么关系呢,除了起到铺垫的作用,还说明了其他一些什么吗?”这能促使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线索,学生意识到作者借助狗的忠诚来反映人类的自私和胆怯,狗对人类不离不弃,但是作者却因为害怕而将狗送去解剖,这让作者意识到了自己的懦弱,感到懊悔.

在生态课堂中,可以设定一个缓冲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地介入其中.在语文课堂中也是如此,当学生的自主讨论陷入僵局,无法更好地发展下去之时,教师也可以根据主问题进行延展,通过适当提问促使学生抓住阅读文本的主要线索.

三、咬文嚼字,关注细节

要构筑生态语文课堂,则必须关注教学中语文味的体现,要通过共生互学的过程丰富学生的智慧,提升他们的语文修养,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合一的特点.教师可以从文本的细节入手,抓住其中的某些词句,让学生尝试咬文嚼字,细致深入地进行分析.在这个分析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掌握生字生词,提高语言能力,还能挖掘出文字背后蕴藏的深意,提高文学修养.

在学习《烛之武退秦师》的时候,可以抓住文章中的某些细节,让学生品味文言文用词的精妙.例如可以让学生抓住文题中的“退”字尝试咬文嚼字,先从词义的角度进行分析.“‘退’这个词有退却、后退的意思,在这里是不是这个意思?”学生回答:“这里是使动用法,意思是‘使之后退’的意思,指的是烛之武让秦军后退的意思.”此后可以让学生围绕一个“退”字进行分析并理解文本之意.“其实《左传》原文之中是没有这个题目的,这个题目是编辑加上去的,大家觉得这个题目加得是否好呢?文章是否围绕‘退’字展开?”这个问题涉及了对文本的阅读理解,学生很快发现“退”乃是本文文眼所在,文章讲述的内容是烛之武凭借个人的力量让秦军退兵的故事,烛之武只有一个人,双方人数多寡不同,但是烛之武却并不畏惧,依然从容不迫,这很好地展现了烛之武的英勇和他的智慧.通过从小小的“退”字入手分析,学生对文本有了初步了解,同时也对烛之武的人物形象有了认识,他们对烛之武如何“退”秦军产生了浓烈的好奇心,这激发他们深入阅读文本.

在分析文本细节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敢于探究的阅读习惯,若能在探究中有所收获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对语言、文学产生更为浓厚的兴趣.

四、填补空白,放飞想象

很多文本中都存在空白之处,这使得文本展现出不确定性,给人朦胧感,而正是因为这些空白之处的存在,让阅读变成一种可再创造的活动.在高中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尝试放飞自己的想象,找到文本中作者特意隐藏或无意残缺的部分,并对其进行专项分析,这或许会让他们探幽发微,获得特别的收获.

《再别康桥》一诗充满了情感,展现了作者热爱大自然,对美好生活充满热爱的情感.在教授这篇课文的时候可以抓住诗歌的第一小节和最后一小节,利用其中的空白处进行提问.“作者说他悄悄地走了,就好像他悄悄地来一般,他离去时不带走一片云彩,那么你觉得作者在离开康桥之后内心的情感是怎样的呢?什么又是作者在诗歌中没有明说的言外之意呢?”这个问题让学生展开了想象,尝试填补诗歌的空白之处,教师要注意启发学生在文本的基础上进行想象,要把握住文章的字词,而不要做毫无依据的空想.有学生展开了想象,提出:“作者虽然离开了,但是并非没有带走‘一片云彩’,而是将康桥的一草一木都留在了自己的脑海中带走.不管是‘金柳’还是‘软泥上的青荇’,都永远留驻在作者的脑海中.在离开康桥后,他必然时时怀念在康桥的生活.甚至可以说,作者非但没有离开,反而将自己永远留在了康桥,正如他诗中所说那样,他‘甘心做一条水草’,永远留在康桥的柔波之中.”

海明威提出一部好的作品就好像是一座冰山,只有八分之一的部分露在水面之上,而八分之七的地方都需要阅读者自己去探索.指导学生从文本空白处入手探究的方法正是要让他们尝试挖掘隐藏在文本深处的深层韵味.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保持语文学习的本味,让学生在自然和谐、平等的生态课堂环境中探索文本的奥秘,感受语言的魅力,这样才能真正点“亮”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 蔺吉敏:《高中语文阅读“生态课堂”教学研究》,山东师

范大学2015年.

[2] 汤亚东:《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生态课堂的构建》,《语

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 2013年第11期.

[3] 何龙:《关于构建高中语文教学生态课堂的研究》,《现代

语文(学术综合版)》 2013年第3期.

[4] 潘秀:《高中生态式语文课堂教学构建策略研究》,赣南

师范学院2014年.

[5] 方卉:《高中语文生态课堂的构建》,苏州大学 2011年.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庐江中学)

[责编 吴尚华]

语文课堂论文范文结:

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语文课堂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语文课堂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语文论文范文

2、语文教学论文题目大全

3、语文天地杂志

4、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范文

5、语文天地杂志社

6、中学语文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