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考毕业论文范文 和2019年高考现代文阅读分析与2019年高考指导方面论文参考文献范文

本论文可用于高考论文范文参考下载,高考相关论文写作参考研究。

2019年高考现代文阅读分析与2019年高考指导

2017年是许多省份自主高考的最后一年,也是全国高考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一年.所以2017年全国三套高考试题在现代文阅读方面的变化尤其值得我们注意.

2017年,教育部全面提出关注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根本出发点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体来说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基于对学生各种素养全面发展的需求,2017年高考现代文阅读把三种文本全部纳入高考必考的内容,在形式上也突出了各种文体的特点,有意识地强化不同文体所需的不同能力,从而达到引领学生核心素养全面发展的目的.

所以,2017年语文现代文高考是变化较大的一年,无论是出题形式、出题内容,还是能力考查类型都较2016年有较大变化.

2017年高考现代文阅读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四点:

一是论述类阅读返璞归真,由具体内容的关注转变为整体把握和具体分析,论述类阅读能力考查更加全面;二是文学类阅读与实用类阅读由选做变为必做题,考生阅读量由一篇文章变为两篇文章,加大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孝查;三是题型的变化,实用类阅读由原来的一个多选题、三个笔答题变为一个单选、一个双选和一个笔答题,文学类阅读也由原来的一个多选题、三个笔答题变为一个单选题二个笔答题,这种题型的变化使各种文体的文体特征得到突显;四是出题的顺序发生了变化,论述类阅读、文学类阅读与实用类文本阅读三种现代文放在一起考查,共占35分,这种出题形式的调整更符合学生的阅读习惯,更利于学生阅读思维的调整.

首先看论述类阅读的变化.

从能力考查的变化上看,2017年变化最大的应是论述类阅读.我们以全国卷1为例,看2016年与2017年论述类阅读第2题的题干要求: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017年)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016年)

同样全国卷2、卷3论述类阅读题第2题的题干也都发生了以上变化.

通过对比我们就会发现,2017年高考第二题的题干要求由2016年对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转变为对原文论证的分析,这就表明2017年高考开始注重论述类阅读的论证思路,而论证思路的考查代表着出题人开始关注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整体把握,而不再像以前那样仅仅关注于细节.

如果我们再具体看一下全国卷1第2题的四个选项,特别是我们把四个选项的顺序调整为BACD后,我们就会发现,这四个选项实际上就是全文的论证思路:

B.文章以气候容量有限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指向了气候方面的社会正义问题.

A.文章从两个维度审视气候正义,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后一维度的两个方面.

C.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代际公平,彰显了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

D.对于气候正义,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梳理出了它的内涵.

B项概括的是文章第一段的内容,A项是文章第二第三段的内容,C项是对文章第三段内容后半部分的概括,D项则是对全文思路的总结.

我们知道,论述类阅读以前的时候我们也称之为社科类阅读,社科就是社会科学,是科学的一种,因此这种文体比较讲究语言的严谨与论证的逻辑,所以从整体土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以及作者的论证思路,是阅读社科文的重点.但是之前的高考试题,我们只关注了对论述类文本语言严谨的考查,完全忽略了论证的逻辑.而对于论述类阅读来说,论证思路是首要的,也是最基础的,甚至是最重要的.所以过去的社科文阅读,很多同学根本不知道文章所讲的是什么内容,也根本弄不懂文章按照一个什么样的逻辑来论证的观点,只是关注于选项与具体内容的正误比对.这种只关注于细节、根本不关注整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考查方式,最终导致很多同学做了不少题,但阅读能力一点也没有提升,甚至有的学生觉着这就是一种文字游戏,一点意思也没有,许多老师对这类文本也不重视,教学中也不加以关注,于是许多思想深刻、文质兼美的论述类文本就这样白白浪费.可以说过去这种考查方式不可能从根本上提升学生论述类文本的阅读能力,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本末倒置. 但是2017年高考试题第2题的变化,一下子改变了论述类阅读的格局.它不仅仅拿出第2题单独一个题来考查文章的思路,而且这一个题目的改变,盘活了整个论述类阅读.我们来看现在的论述类阅读三个题目考查重点的分布: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017年)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017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017年)

我们会发现,第2题是对全文论证思路的理解,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整体;当学生对全文的思路有了一个全面的理解之后,学生就可以在宏观把握之下进行微观的分析,第1题就是对原文具体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而第3题要求是“根据原文内容,对下列说法是否正确的判断”,这种判断则是在理解全文思路的基础上对相关内容的一个合理推断.

这样的三个题目编排,我认为是最好的考查,它能真正引领论述类阅读的教学,能真正引领学生对论述类阅读文本的认知,也能真正提高学生论述类阅读能力.

基于以上对2017年高考论述类阅读的分析,2018年高考现代文复习我们建议:

一、以压缩语段的方法,一段一段地压缩论述类阅读的语段,从而强化对文章思路的梳理,强化学生构建文章思路导图的能力训练,提升学生论述类阅读的整体阅读能力;二、以句式变换为切入点,通过把原文相关内容变换成与选项内容一致的表达句式,来加强学生信息筛选能力的提升;三、梳理常见的设题类型,让学生对常见的设题类型心中有数,从而提升筛选信息的准确率.

其次我们来看阅读量的变化.

2016年文学类阅读与实用类阅读都是选做,每篇文章1600多字;2017年两类文本都变成了必做题,每篇文章的阅读量为1200多字,这样阅读量由1600变为2400多字,阅读量的变化要求考生阅读速度必然提高,但阅读质量不能降,这就要求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提高.

为了提升学生阅读能力,教学中我们建议:

不断增加单位时间内的阅读量,同时要增加阅读后的复述环节.用复述作为检验阅读质量的方法,同时提高体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许多题目,特别是考查文章结构与思路的题目,比如开头段与结尾段的作用、文中某一段落某~句话的作用,往往需要把握全文,从整体思考.学生如果不能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思路,许多要点是想不全面的.加强复述能力就是为了让学生养成读完回头看的习惯,通过增加“回味”这一过程,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是文学类阅读与实用类出题类型的变化.

2017年高考把文学类阅读与实用类阅读全部纳入必考题后,两种文体的考查方式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强化了不同文体的不同特点,突显了每种文体的自身特点.这种考查方式的变化,也有利于提升学生不同文本的阅读能力,全面提升学生适应现代社会各种阅读需求的能力.我们都知道实用类文本与文学类文本因为文体的不同,本身有很大的区别,比如同样是“引用”这种艺术手法,在人物传记这种实用类文本中,引用的目的可能是为了增加真实性、客观性;在科普类这种实用文本中,引用可能是为了增加文章的趣味性;但是在散文中引用大量名言名句或古诗词,则往往是为了增加文章的文采与诗意.所以文体不同,考查重点也应不同.

2017年全国三套高考试题中的实用类文本,在选材中全部出现了图表,这种读图能力是当今时代更加实用的能力,也是一种更加客观的表述,它突破了以前我们常见的人物传记、科普、新闻等常见的实用文体,实现了文体选择的更加实用化、更加广泛化.在出题类型上,三篇实用类阅读都设计为两个选择题一道笔答题,这充分体现了实用类文本客观、严谨的一面,因为客观严谨的实用类阅读比较适合用选择的方式进行.在笔答题的类型上,三套试题全部是概括类的题目,没有丝毫的发散,无需学生过多的发挥与想像,这也是符合实用类文本特点的.总之2017年实用类文本的考查,把实用类文本的特点完全突显了出来.

2017年全国三套文学类阅读,在体裁的选择上依然保持了对小说的考查,而正是因为如此,散文这种文体在2018年的复习中更显得重要;在题型上,2017年高考在继续保持原有选择题的同时,压缩了题量,只有两道笔答题.但是这两道笔答题,却涉及到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理解、文章的谋篇布局、文章的结尾、文章中不同的人称,再加上选择题中对文章手法、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的考查,可以说2017年三套全国卷涵盖了文学类阅读的方方面面.所以我们对文学类阅读的指导必须全面,必须到位.

针对实用类文本的阅读,我们的教学建议是:进一步强化对实用类文本阅读的指导.

进一步强化实用类文本的阅读指导,是因为一直以来实用类文本的阅读是我们的弱点,在高中必修与选修文本中,实用类文本选文很少,而且即使有一定的选文,也往往被老师们打入冷官,作为课下阅读处理.所以从高中教学的现实来看,实用类文本阅读的方法是学生所缺少的,没有阅读方法的必要指导,学生的实用类文本阅读能力较低,而且因为没有具体的方法指导,学生答题更多的是跟着感觉走.所以强化实用类文本阅读的指导,一是对阅读方法的指导,二是对答题技巧的指导.

针对文学类文本的阅读,我们的教学建议是:加强审题指导,加强阅读指导,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学类阅读能力.

2017年全国文学类高考试题,考查类型多、题型活,所以文学类阅读的复习必须全面,不可遗漏任何一个知识点的复习.同时要加强审题指导,许多学生在答题时根本不仔细阅读题干,不注重对题干要求的分析,结果导致许多要点考虑不全,答案不完整.对于现代文的阅读指导,我们依然坚持整体的把握,没有对文章整体的把握,文章的思路、线索、篇章结构都无从谈起,所以强化整体阅读,依然是现代文阅读的一个重要内容.

四是出题的顺序的变化.

对于这点变化,我们认为是为了在增加阅读量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学生因为阅读文体的变化而造成的思维转换难度,所以这种顺序的调整是符合学生的阅读习惯的.而且顺序调整完后,现代文三篇占35分,古诗文占35分,突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古诗文的分值比,整个试卷结构也更加清晰明了.

总之,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会发现,2017年高考现代文阅读变化,要求我们在以后的学科教学或高三复习中,必须关注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全面关注各种文体的不同特征,让学生在各种阅读能力上都得到提升.唯有如此,高考指挥棒的作用才得以体现,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各种人才的目的才可以得以体现.从政治的高度上看高考这种国家行为的变化,我们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高考的变化,进而更加自觉地改变我们的阅读教学.

以下是笔者根据2017年全国高考试题变化所出的试题,可作参考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3)题.

原来世界上有这么多的水

阎连科

有人是这样感受香港的——我母亲.

母亲生活在河南农村老家,那里经常干旱少雨,母亲一辈子在家种菜、做饭、喂鸡鸭,主要的文化娱乐是侍候桌.八十三岁那年,我接她来香港.从港岛过来时,母亲发现香港的楼房是这样的——和插在筷篓的一把筷子样;见到大海时,母亲发现大海是这样的——“啊!原来世界上还有这么多的水.”这个感受是十五年前母亲被检查出了身上有恶症,我和妻子紧张、忙碌、不安了一个月,最后又被医院证明是误诊,我们一家喜而落泪,为了补救什么,就上午出院,下午买机票带着母亲飞海口,去三亚.那是母亲第一次见到大海,她愕然的立在海边上,脸上不解的表情如看见了一座金山样:

“啊!原来世界上有这么多的水!!”

这是母亲第一次见到大海时的感叹和感悟.而这次,到香港见到大海时,母亲只是平静地笑着看看我那愕然、喜悦的两个姐,对我说应该坐船让我两个姐姐到海上转一转.

在我们家,母亲的话和的文件样.母亲发了圣旨后,我就应该如落实政策一样去执行.于是就给姐姐(主要还是母亲)安排了很详细、科学的旅游线路图,使母亲感到这次极度奢华的“出国”是为了姐姐们,她只是陪同而已吧.为了让姐姐们(不能说是为了母亲,她会不高兴)对香港的感受一步一脚印,得寸进尺、步步为营,最后取得圆满、丰硕的成果和收获.我们有方法、有步骤地先九龙、后港岛、再是迪士尼乐园和海洋公园等,而后从西贡,一家人破费租船再来个海岛行.我们吃香港最好的路边店;为了眼福去看海港城中最昂贵的衣服和手表,还特意到中环去行踏那通往半山的最长、最长的不用花钱买票通山梯,就这样走马观花,又细致入微;挥霍无度、又斤斤计较地把自由行的七天时间康康慨慨留给香港了.最后总结这次香港行的经验感受时,我问:“妈,你说香港好不好?”

母亲道:“要知道好不好,你得带我们去台湾走一定,一比就知道香港好不好.”

我答应一定带母亲和姐们去台湾走一走,以此来比较、判断和评价香港的好不好.就这么,七天时间如鸡啄米样转眼而失了.在离开香港的前一夜,我和姐们陪母亲又到科技大学山下的海边上,依着石栏,面向大海,月光在海面上像银子撒在麦场上,涛浪声扑来褪去,像饥饿时所有的人都在用筷子敲着碗.还有岛岸上的杂树林,在海边之月下,如与海水喃喃地说着和唱着,有时像吵架,有时像欢呼.就这时,我母亲如佛禅悟道一样感受到真理了,抓住世界最为重要的道和禅的原则了.

母亲说:“天堂也不过就是这样吧.”

母亲说:“世界上一定没有神.有神了神就不会让世界上的这儿没水喝,那儿的水都多成海.”

母亲说:“不一定真的去台湾.聪明了去了这儿就能想出那儿是啥儿样子了.”

母亲还和我说了很多话,诸如说香港这儿咋会有这么多活动、这么多节,说我的朋友们在母亲节里还专门为她破费过节日;还说我老家河南那儿脏死了,香港这儿夏天人睡在露天的外边也不脏.

母亲和姐姐们走了后,我从母亲对香港的感受里,发现我母亲是个哲学家,像康德样一辈子脚守一地就能概括天下的物是和人非,每说出的一句话,都和真理的距离都只有几寸远,就是近视眼不戴镜子也能从我母亲的话里看到真理的高矮和胖瘦,美丑和俊丽.

2017年2月28日香港清水湾(文本有删减)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写母亲一辈子在家的主要娱乐是,来香港后发现香港有这么多活动这么多节,侧面衬托了香港社会文化生活的丰富.

B.母亲在香港看到海时只是平静地笑着看看我那愕然、喜悦的两个姐,说明母亲见过大世面,香港的海对她来说已经见怪不怪、没有什么吸引力了,她来香港玩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两个女儿.

C.作者带母亲与姐姐游览香港,以游踪为顺序,详尽地描写了整个行程,并借此行程全面反映了香港的方方面面.

D.母亲开始说要去了台湾才能评价香港好不好,后来又说不一定真的去台湾,来了香港就能想出台湾是啥样子,这前后的转变说明母亲了对香港的高度认可.

(2)文中划线句子处,作者是怎样描写景物的,请简要赏析.(5分)

(3)文章以“原来世界上有这么多的水”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章的主题和结构谋篇进行分析.(6分)

【点评】今年是香港回归20周年,20年的回归,国人如何认识香港,我们如何认同香港,这是今年比较热门的话题.而高考在经历了对小说的再次考查之后,散文这种文体再次进入人们的眼帘,特别是在2017年高考现代文阅读发生很大变化之后,小说考查很有可能会转向散文的阅读,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加强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为此我们给大家选择了有关香港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的作者阎连科,是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作品多次入选高考模拟试题,2006年重庆高考入选过他的《说村落》.而他的这篇《原来世界上有这么多的水》篇幅长度与阅读难度都非常接近于2017高考的难度,所以我们以此为例给大家看一下新高考的变化.在试题形式上,第一道题为四选一昀选择题,主要从手法及内容方面进行考查,第二第三题为笔答题,考查文章的描法、结构谋篇及主题思想,出题方向与2017年变化后的高考保持了完全的一致.

【答案】

(1)B本题考查对文章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所以要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进行判断.从前文看,虽然母亲以前见过海,但这次见到海之后依然表达了“啊!原来世界上还有这么多的水”的惊讶.这次带着我的两个姐姐来,母亲看到两个女儿惊愕的神态,没有太多表现,只是在女儿面前,她想表达的是让女儿好好游香港而不是自己游香港的心情.

(2)这是一道主观题,要求“赏析”作者怎样描写的,所以考查的主要方向是景物描写的手法与角度,以及这种手法和角度所达到的效果.参:①视听结合.视觉上写海面上的月光像银子,听觉写波浪声、树林的摇曳声,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了夜晚香港的宁静与美丽.②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月光像银子,大海像麦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下大海的平静与美丽.③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树林与海水喃喃地说着和唱着,有时像吵架,有时像欢呼.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夜晚岸边的安静.

(3)本题考查文章的主题与结构.文章的主题往往与全文的结构相关,所以分析文章题目的作用.首先要理解全文结构的安排,之后才能准确理解文章的主题.

参:“原来世界上有这么多的水”是母亲在香港见到这么多的水之后的感慨,母亲生活在河南老家,那里常年干旱少雨,所以见到香港有这么多的水,母亲认为神对香港太偏爱了.这样从母亲的角度反映出香港的富足,表达了文章的主题.

在结构谋篇上,文章多次写到香港的水,初次来到香港时,离开香港时,而母亲对香港与台湾的变化也是在海边,因此文章以水为题目,就成为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使全文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高考论文范文结:

适合高考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高考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1、高考杂志

2、新高考杂志

3、高考期刊

4、高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