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建设方面有关硕士学位论文范文 跟中国制造2025战略下对民族高职艺术学科课程建设的再审视相关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本论文可用于课程建设论文范文参考下载,课程建设相关论文写作参考研究。

中国制造2025战略下对民族高职艺术学科课程建设的再审视

摘 要:课程建设是高职教育的关键与核心内容,面向“中国制造2025”战略发展的新形势,民族地区高职艺术学科无论从现实需要还是从战略需要出发,都应重新审视、综合分析现行课程体系发展的困境与问题.通过确立多元化课程优化理念、完善民族传统工艺校本课程体系、建设一课多师的教学队伍、健全民族艺术课程支撑体系,来改革、优化课程体系,为民族地区高职艺术学科课程建设带来新的突破.关键词:民族高职;艺术学科;课程建设;一课多师;“中国制造2025”基金项目:2016年度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双创时代湘西民间工艺融入地方高职艺术学科课程体系重构研究”(项目编号:16C1592);2015年度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高职艺术专业教学与本土特色产业发展互动研究——以湘西民族织绣传承创新为例”(项目编号:XJK015BZY051)作者简介:肖燕萍,女,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职设计艺术教学;李巧云,女,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主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艺术与教学管理;黄娟,女,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服饰设计与教学.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幸编号:1674-7747(2017)15-0019-04

在2015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并明确指出:要坚持把人才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根本,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选人、用人、育人机制,加快培养制造业发展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实用技能人才.u卜‘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不仅是国家经济发展趋势和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必然,更是为国家职业教育转型升级指明新的方向.纵观教育界的一切改革优化,似乎都是以学科课程设置或课程结构设计为开端,并以提出新的课程体系理念为结束.正如国际课程理论专家菲利浦·泰勒所说:“课程是教育事业的核心,是教育运行的手段,没有课程,教育就没有了用以传达信息、表达意义、说明价值的媒介.”学校育人功能的实现离不开课程功能的发挥,课程的顶层设计与建设已成为学校教育转型的抓手和突破口.一-民族地区高职教育与中东部发达城市相差甚远,长期以来,地区经济建设中技术型人才的缺失,是导致西部民族地区落后与贫穷的致命短板.民族地区设计艺术学者守望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独特而丰富的民族民间艺术瑰宝,如何积极保栌、传承和发扬光大民族艺术,促进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是民族高职艺术教者育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是新时代赋予民族艺术人才艰巨的责任.

由此,本文旨在“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背景下,重新审视、综合分析新形势下民族高职艺术学科课程体系建设,力图为民族地区课程建设改革、优化提供有效的途径和理论参考,以便加快提升民族地区艺术类技术人才培养质量.

一、当前重新审视民族高职艺术学科课程体系的动因

(一)现实需要:改变现状、走出困境

设计艺术学的学科概念最初源于1980年的“工艺美术”一词,1998年,在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学科目录中,正式采用“设计艺术”取代了“工艺美术”.随后,在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颁发的新《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中,首次将“艺术学”从文学门类中独立出来,成为新的第13个学科门类,“设计艺术学”也正式成为“艺术学”门类下的二级学科.近些年来,我国民族地区高职设计艺术学科如雨后春笋般成长与扩建,很多民族高职都根据地域环境和人力资源优势开设了“视觉传达设计”“广告设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服装设计”“产品设计”“室内设计”“环境艺术设计”“陶瓷设计与工艺”“刺绣设计与工艺”“工艺美术品设计”和“动漫设计”等课程.但民族高职艺术学科相当于全国高职艺术学科的发展却是极为缓慢的,由于艺术界前沿的思维和技术创新都受到地理位置、区域经济和人才资源上的极大限制,而针对地方传统艺术精华的传承与再利用在高职课程体系中也没有得到明显体现,“不够前沿又不具备特色”令民族地区高职的艺术学科长期处于尴尬境地.

我国教育界学者早有指出,教育要走出困境,不能仅仅停留在技术性策略和措施的研究,而要关注困扰教育发展的纲领性、核心性问题——明白学校应教些什么,其依据是什么等有关课程研制方法论方面的问题.所以,课程问题是民族高职教育办学的根本问题,旦是一个永恒的问题.民族高职院校艺术学科课程体系目前面临着三个主要困境.

1.课程理论缺乏本土化特色.在文化霸权环境和西方中心主义的语境下,民族地区高职艺术学科的多数课程未经本土化、民族化理论研究,而是盲目迷信于西方艺术学科课程理论的引介,一直都以简单照搬、移植国外或国内一线发达城市的高校艺术学科课程理论,来指导中国落后的民族高职艺术课程改革和实践.人类学家格尔茨早就说过,任何号称普遍和朴素的知识总有地方性的文化背景,而且不具有这一文化背景的人是无法轻易地确切把握它的意义的.一-民族地区的高职艺术学科课程在移植中就集中暴露了各种问题.(1)从课程实施的主体角度出发,绝大多数的少数民族学生缺少西方艺术课程的理论思想及源于对西方现代艺术形式的观摩和接触,从而对课程的知识点难以及时理解、吸收和消化,导致碎片知识的堆积,学不致用.(2)从课程实施结果来看,一味模仿和照搬西方及国内发达城市高职院校艺术课程的理论和研究方法,缺乏对民族地区本土艺术精华的深入吸取和利用,简单套用的课程理论无法真正解决民族地区高职艺术学科课程建设中的实际问题.这种水土不服的现象所引发的必然结果就是课程理论对课程实践失去了虚有的价值,并使二者渐行渐远.(3)从民族高职艺术学科的办学角度出发,缺乏本土化特征的课程理论很大程度上与民族地区特色、历史、地方文艺资源开发和保护有着明显的断裂,这种脱离了生存环境优势的办学,何谈为地方经济文化发展服务.

2.课程目标忽视学生主体性.课程目标集中回答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民族地区高职艺术学科人才培养目标的设置基本上是沿袭国内发达地区高职院校甚至是本科院校,所以相继出台的课程目标和课程模式都呈现出两个极端.要么围绕单一职业(岗位)方向设计,强调培养“专才”的课程目标;要么基于全国大一统的教学大纲和教材设计而成,以强调“学科中心”“知识本位”的课程体系目标.前者以胜任某一职业岗位量身的课程目标,强调课程实践的绝对地位,看起来似乎更贴近职业教育的本质特点.后者则依赖传统的“知识本位”的课程目标,以宽泛、综合的职业知识为目标,强调学生对职业知识掌握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这一理论与实践基本脱离的课程目标带来的是职业能力的缺失.曾有学者指出,中国大学教学呈现出“大学与大学之间区别太小”的问题,是“造工具”还是“塑造人”的教育观念有待转变.帕森斯的人职匹配理论强调指出,个人特质写职业因素越接近,则个人职业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由此可见,课程目标的设计首先要以受众对象作为坐标原点,围绕学生的特质,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要展开,而以上两种课程目标的设置,无论哪一类,都是以职业为出发点,基本忽视了民族地区学生性格、生长环境、成长阅历、个人艺术素养、兴趣特长和职业价值观等个人特质在今后职业生涯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课程目标的片面和局限不能充分调动学生(职业者)的职业动机,更没有能够结合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所需,导致课程实践主体学习兴趣不高、学非所长、学非所用和就业面窄的严重局面.这种无视并压抑学生特质的课程目标,何谈学校特色人才培养.

3.课程开发欠缺地方校本化.民族高职艺术学科一直沿袭前苏联通识课程(文化基础课)+主修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必修课)三大课程板块,纵使添加了选修课的计划表也多是一纸空谈.纵观国内民族地区高职艺术学科中通识课程,除国家普适教育规定的学科课程以外,地方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及传统工艺没有系统提炼、整合、开发成为校本课程.有的也只是零散嵌入一些专业课程中.然而,学校课程设计应包含两大内容: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学校和教师应通过选择、改编、整理、补充和拓展国家课程,并开发创新地方课程,使地方高职院校在学科课程建设上校本化、个性化、针对化和实用化.艺术界那句不言而喻的至理名言:“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就足以说明,地方课程在艺术学科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倘若民族高职艺术学科缺失校本化课程,就好比脱离了赖以生存的“生命土壤”的植物,再于之浇水施肥都难以根深叶茂、花艳果香.

(二)战略需要:直面时代,转型升级

德国思想家海涅曾经说过,“每一耐代都有它的重大课题,解决了它,就把人类社会向前推进一步.”在面对全球制造业升级调整,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2015年5月19日,国务院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规划,这是标志着我国将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的重大举措.“中国制造2025”的基本方针是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纲要中明确指出,坚持把人才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根本,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选人、用人、育人机制,加快培养制造业发展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技能人才.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制造业人才队伍,走人才引领的发展道路.u-可见,人才是创新驱动的主体,是质量保证的根基,是绿色发展的动力,是结构优化的保障,是抢占未来国际竞争的制高点.因此,人才培养是推进“中国制造2025”的根本,而着重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高职教育便是核心力量之一.面对全球产业格局的深度调整,未来以智能化、数字化为核心的制造技术,向民族传统制造业陈旧的发展理念、运行方式和商业模式进行颠覆性冲击与挑战,民族地区高职院校艺术人才培养势必顺应时展转型升级,适者生存.

二、民族高职艺木学科课程建设的优化路径

(一)确立多元化课程优化理念

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备高素质的职业技能人才,那么,素质一词包含着人格品质、知识、能力及发展潜力等众多要素的整合,加上艺术学科本身是一个综合性极强边缘学科,除了本专业技术技能外,更多涉及到学习主体自身个性、经历、感悟、意识、观念等综合因素于一身的其他相关学科知识和丰富的艺术修养.而多元化课程正是在丰富了课程资源的同时,遵从了多元文化的交叉融合.民族地区的高职艺术教育因所处环境的多元化,更应该以多元民族文化资源为依据,构建有利于学生特质发展、区域社会需求、突出特色办学的多元化课程,从而增强与中东部发达地区高职的合作交流,形成互相补充、共同进步的繁荣局面.确立多元化课程优化理念,深化多元化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对比于民族地区高职艺术学科长期以来狭隘、僵化、空洞的课程主体观,则更接地气.

f二1完善民族传统工艺校本课程体系

2015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指出,要在民族地区学校开设民族艺术选修课,开展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活动.一-《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也指出,职业院校要积极探索,开设好体现职业教育专业相学生特点的拓展课程,要根据自身优势和特点,开发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地方和校本美育课程.[嘲民族地区高职院校也都多多少少开设了具有当地特色的艺术课程.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早在2005年,就针对服装设计专业开设了苗族蜡染、剪纸和民间编织等.随着旅游工艺品设计制作专业的建立,先后又开设了木雕、苗绣、土家织锦等传统技艺课程,但一直还未整合形成系统的课程体系,也没有在艺术学科中得以普及.而区域民族产业转型升级已呈现出明显的大融合现状,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从“专才”向“跨界型通才”倾斜.所以,依据民族地区高职艺术学科人才培养目标制定课程目标,根据课程功能,开发和完善具有选择性、适用性、规范性、整体性和实效性的地方民族传统工艺校本课程体系迫在眉睫.

(三)建设一课多师的教学队伍

长期以来,民族地区高职艺术学科发展缓慢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师资力量的极度匮乏,这其中的缺失不仅仅是人数的不足,更多地体现在结构和专长的不合理.目前,民族地区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仍然是由本科或研究生毕业后直接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构成,西方学院派的艺术理论教学在本土高职教育中优势不明显,多数教师对于民族文化传承体验太少.同时,艺术学科课堂教学相对于文化通识课最大的区别就是课堂成果不能批量生产,而是个性与创新的生产,因而课堂环境较之“静态、封闭”,显得“动态、开放”.那么,一门课程甚至一个课堂就需要组建“一课多师”的教学队伍,通过聘请民族文化传承人、民间工艺大师、行业或企业内资深专家、技师等,与校内专职教师一同参与课程教学,各施所长,互为补充,从而丰富和充实课程内容,开阔并活跃学生思维,提高课程实跋效果.

(四)健全民族艺术课程支撑体系

优化课程建设并最终顺利实施,首先,离不开课程建设的管理制度.要依据学校及系部制定的艺术学科课程建设管理规定,制订民族地区高职艺术学科的特色人才培养计划、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任务、任课教师、教科书和教学评价管理等;规范和优化设置艺术学科中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的比例;整合民族艺术,将之嵌入所有必修课与选修课中,为民族艺术课程建设提供政策保障.

其次,应建立民族艺术课程实施的激励机制.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造就一方文化,要使民族艺术在高职艺术学科课程实施中健康持续发展,学校势必要加强与地方文化产业联合及协作,因地制宜、量体裁衣培养地方所需要人才,使地区民族产业成为艺术学科课程建设强有力的后盾,不断激励学校、教师和学生三方紧密配合,保障课程的高质量实施.

《中国制造2025》的出台对民族地区高职教育明确了新目标,提出了新要求,指示了新途径.民族高职艺术学科的课程改革任重而道远,与时俱进、传承民族、勇于创新是民族地区艺术学科课程建设永恒的课题.参考文献:[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的通知[Z].国 务院文件,国发2015[28]芍.[2]李云星.学生.学校.学科——学校课程建设的三重立场 [J].教育发展研究,2016 (12):39-44.[3]王铭铭.西方人类学名著提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 社,2004:493.[4]刘登珲.转型的阵痛:新时期我国校外教育课程建设问 题透视——对华东地区十二所校外教育机构的访谈分 析[J].全球教育展望,2016(1):73-83.[5]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Z].国务 院文件,国发[2015]46号.[6]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 作的意见[Z].国务院文件,国发[2015]71号.

[责任编辑赵文清]

课程建设论文范文结:

适合不知如何写课程建设方面的相关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课程建设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课程教学杂志

2、班组文化建设论文

3、图书馆建设杂志

4、新课程导学期刊

5、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论文

6、课程论文的标准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