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相关在职研究生论文范文 跟从汉元帝形象看《汉宫秋》的主题方面论文怎么写

本文是一篇关于形象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从汉元帝形象看《汉宫秋》的主题

钟嗣成在《录鬼簿》中对马致远有非常高的评价:“万花丛里马神仙,百世集中说致远,四方海内皆谈羡.战文场,曲状元.姓名香,贯满梨园.《汉宫秋》,《青衫泪》,《戚夫人》,《孟浩然》,共庾、白、关老齐肩.”m12)马致远创作的《汉宫秋》是现存最早演义王昭君故事的戏曲剧本,也是马致远杂剧中获誉最高的作品.马致远在昭君题材的框架内转换视角,创造性的以汉元帝人物形象为切入点进行创作.从昭君到汉元帝人物形象的转变不仅是视角的转变,同时带来作品主题的变化.从汉元帝这一人物形象角度分析《汉宫秋》的主题,相较于其他昭君题材文学作品的主题,其主题更显丰富并具有层次性:爱情主题、政治主题、以古讽今主题等.而汉元帝形象更呈现了“马致远式文人情感”[2] (p105),向读者展现了一个文人皇帝的悲剧.

一、爱情主题

爱情是人类历史上永恒的主题,相较于史书记载王昭君深藏后宫不得与汉元帝相识的情节,马致远在《汉宫秋》中给汉元帝和王昭君安排了一段凄婉的爱情故事.

在《汉宫秋》初始,汉元帝路听琵琶声,寻到了被毛延寿更改画像的王昭君.初见王昭君:“天生下这艳姿,合是我宠幸他.今宵画烛银台下,剥地管喜信爆灯花”,充分展现了一个遇到美支的皇帝形象.汉元帝见到如此美色竟然被埋没便追问原因,得知是毛延寿从中作梗,便下旨捉拿毛延寿想将其斩首.其后,汉元帝对昭君宠幸,久不临朝,俩人沉浸在短暂的幸福甜蜜中.甚至汉元帝直言“且尽此宵情,休问明朝话”、“忠臣皆有用,高枕已无忧……一半儿为国忧民,一半儿愁花病酒”,将一个沉溺于女色放任国事的皇帝形象直接表现出来.然而好景不长,匈奴单于在毛延寿的献美人图后要求昭君和亲,汉元帝面对匈奴的威胁与朝臣的不作为,最终只能妥协.于是灞桥话别情时汉元帝说道:“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蜇;泣寒蜇,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昭君的伤心辞汉主,汉元帝的痛苦都一一表露无遗,汉元帝更是直言本是金殿鸳鸯却奈何分飞翼,诉说着声声不舍与离愁.最后,独守汉宫的汉元帝挂起了曾经的美人图,伴着声声雁啼,只得在梦中与昭君有个短暂团圆.

《汉宫秋》从汉元帝的角度讲述了他和昭君的相识、相恋与分别,向读者展现了一段汉元帝和王昭君缠绵悱恻的爱情,然而这场爱情最终走向了悲剧.部分评沦家并不将爱情主题作为《汉宫秋》独立的主题,认为《汉宫秋》虽有爱情因素但不能称其为《汉宫秋》的主题,但不可否认,爱情是马致远改编的《汉宫秋》的重要元素之一,其所带来的审美意蕴亦是读者直接可感的.

二、政治主题

不同于真实汉强胡弱的政治大背景,马致远在《汉宫秋》中将这一实力对比进行反转,变成了汉弱胡强的新局面.同时《汉宫秋》中的汉元帝面对的不仅是实力悬殊的与匈奴的民族矛盾,还有暗藏玄机的汉朝廷政治局面.

首先,从汉元帝角度看民族矛盾.“嗣传十叶继炎刘,独掌乾坤四百州.边塞久盟和议策,从今高枕已无忧.”汉元帝承袭汉家王朝,靠着祖辈打下的江山和盟约自认国家安定.然而毛延寿的出卖使汉元帝不得不面对匈奴给出的难题:“索要昭君娘娘和番,以息刀兵;不然,他大势南侵,江山不可保矣.”最终在昭君的大义凛然下选择出塞,民族矛盾暂时缓解,直至昭君投江而死,也仅仅留下“今昭君已死,情愿两国讲和,”而真正的民族矛盾并没有解决却是暗藏其中.其次,在这种民族矛盾暂缓的情况下,却带来了汉朝廷自身矛盾的浮现.剧情初起,汉元帝看来“自朕嗣位以来,四海晏然,八方宁静.非朕躬有德,皆赖众文武扶持.”但实际汉朝廷已经内藏玄机了,这直接可从毛延寿的重用窥探出,而真正使汉朝廷矛盾爆发的导火线正是昭君出塞事件.面对匈奴的强势,汉朝廷的群臣皆无能,汉元帝怒道:“兴废从来有,干戈不肯休.可不食君禄,命悬君口.太平时、卖你宰相功劳,有事处、把俺佳人递流.你们干请了皇家俸,着甚的分破帝王忧?那壁厢锁树的怕弯着手,这壁厢攀栏的怕撷破了头.”剧中,这类汉元帝批判群臣的语句比比皆是.然而,伴随着昭君的出塞与投江而死,汉朝廷的矛盾又渐渐沉寂.

从汉元帝的角度看政治矛盾存在着内忧外患,外在的强敌、内在的庸臣.戏剧从一开场政治矛盾就悄悄埋下,到剧中的此起彼伏的爆发,后以昭君换得汉朝的暂时和平,到剧终矛盾渐归沉寂.《汉宫秋》所展现出来的政治矛盾一一都被揭开,然而最终都没有被解决.政治矛盾是众多评论家认为《汉宫秋》一剧中主要表达的主题,他们将视野不再局限在帝王的情感上,而是从政治的角度,从民族矛盾和汉朝廷的内部矛盾分析《汉宫秋》的主题.政治主题将戏剧放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分析戏剧,相较于第一层爱情悲剧的个人层面,政治主题是从宏观的角度去解读的.

兰、以古讽今主题

在讨论以古讽今主题时,评论家大多从马致远的角度分析《汉宫秋》的借古喻今,认为马致远是借昭君出塞的故事来讲宋朝灭亡,元朝的民族矛盾,从而起警世作用.但从汉元帝的角度看《汉宫秋》的以古讽今主题,又可解读出新的内容.

《汉宫秋》戏剧中的以古讽今主题主要从汉代自身的前后对比中看出.首先是汉朝自身实力的先后对比.汉朝初,汉元帝先辈建下功业,和匈奴的实力对比也是时强时弱.在汉元帝时,匈奴单于说“实是汉朝外甥,我有甲士十万,南移近塞,称藩汉室.”但汉朝廷的实力渐近弱小,面对匈奴的威逼,只得步步退让求和.其次,汉元帝自身权力和昔日汉主的对比.面对朝臣强求昭君和亲以止战争,汉元帝多次提及吕后:“大抵是欺娘娘软善,若当时吕后在日,一言之出,谁敢违拗!”“文武每,我不信你敢差排吕太后.枉以后,龙争虎斗,都是俺鸾交凤友.”帝王权力却没有建国初期的吕太后强硬,甚至连后宫中的一个心爱妃子都无法保全.在汉元帝看来,“俺又不曾彻青霄高盖起摘星楼:不说他伊尹扶汤,则说那武王伐纣.”只是宠幸一个女子为何还不得成全,更显一种无奈与可悲.再次,是朝臣的无能与前代忠臣的对比.“当日个谁展英雄手,能枭项羽头,把江山屑俺炎刘?——全亏韩元帅九里山前战斗,十大功劳成就.”曾经汉王朝人才济济,而今汉元帝只叹身边无可用之人,皆是无能之辈.而最终只留下“我做了别虞姬楚霸王,全不见守玉关征西将.那里取保亲的李左车,送女客的萧丞相”的感叹.

《汉宫秋》戏剧中处处可见今昔的对比,汉元帝的唱词中引用了许多的古代人物和事件有古代的伊尹扶汤、武王伐纣:文王施礼、宋玉悲秋,又有同朝代的吕后、韩元帅的故事:有正面的今昔对比,也有反面的今昔对比.相较于后人从马致远的角度分析以古讽今主题,从汉元帝的角度看戏剧文本自身的以古讽今更显讽刺,不仅是对朝臣无能的讽刺,更是汉元帝自身不作为却又无法作为的讽刺.不管是戏内汉元帝自身的以古讽今,还是戏外剧作家的以古讽今,亦或是后人的以古讽今解读,都是从宏观层面将戏剧放在历史的长河中去分析以古讽今的主题.

四、“马致远式文人情感”

学者在分析《汉宫秋》中的人物形象时,常常“错把昭君当成戏的主人公,那是用感情倾向代替了对作品的实际分析.”[3] (p107)作为主人公的汉元帝更是有着不输于王昭君的出彩之处,《汉宫秋》中的汉元帝形象倾注了马致远的心血,从这一形象我们能看到“马致远式文人情感”.

首先从《汉宫秋》的故事情节来看.《汉宫秋》从汉元帝的视角讲述故事,正是将汉元帝的内心展现给读者看,“元帝之痛,表面上是失却爱妃之痛,但作品所营就的意境和表达的主人公的心绪,又何尝不是作者个人心理的外化,是他个人不幸遭际的折射呢.”[4]㈣现实生活中马致远面对元统治者的高压政治,经历宋朝灭亡,作为一个文弱书生,他想要改变想要建功立业,却又无从下手也无法改变.汉元帝同马致远一样,面对这种痛苦,他只能看着矛盾的起伏,昭君只是他生命中的一个缩影,昭君可以选择用死亡的方式以全自己的贞洁,而汉元帝只能寂寞孤独的面对这个世界.其次从《汉宫秋》的语言曲词来看.“虽然似昭君般成败都皆有,谁似这做天子的官差不自由!情知他怎收那膘满的紫骅骝.往常时翠轿香兜,兀自倦朱帘揭绣,上下处要成就.谁承望月自空明水自流,恨思悠悠.”身为天子的汉元帝其唱段的语言极其优美而又富有雄浑之境,这是典型的文人化的语言.

如同剧中哪怕是万万人之上的汉元帝也是一种无奈的不自由,最终只能让昭君和亲以保汉朝江山社稷的情境,也蕴含着马致远对所处时代的抑郁不得志,空有一份爱国情怀,却无处施展抱负.马致远借汉元帝的自白,向观众展现了无论是爱情、还是国家民族,进而引申到哪怕是一个小小的文人都在自己所处的生活中找不到出处与希望,只能痛苦而悲哀的活着.

总之,从汉元帝的角度阐述故事使原本昭君出塞的故事主题更加丰富,同时《汉宫秋》不管是从爱情主题、政治主题,还是以古讽今主题分析都深深烙印着马致远的影子.马致远创造性的从汉元帝的视角讲述王昭君的故事,将自己的情感借汉元帝之口抒发,将所处时代人们的现状用戏剧的方式传递给各时代的人,用共鸣的方式引起观众的同情与悲痛,这也就是《汉宫秋》的成功之处.

形象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形象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形象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1、人物形象论文

2、人物形象分析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