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理论类学年毕业论文范文 与运用奈达翻译理论评价鲁迅小说《故乡》的日译本方面毕业论文怎么写

该文是关于翻译理论论文范文,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相关论文资料参考。

运用奈达翻译理论评价鲁迅小说《故乡》的日译本

摘 要:著名翻译家奈达曾提出,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本文通过比较分析鲁迅小说《故乡》的四种日译本,探讨奈达的翻译理论在实际翻译中的应用,阐述翻译中内容与形式、意思与文体、对等语与同一语等矛盾的处理方法.

关键词:故乡;奈达;翻译的矛盾

[ 中图分类号] :H315.9 [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39(2018)-17-030-02

引言:

鲁迅是中国著名的文学家,其作品不仅在中国,在日本也备受瞩目.1909 年5 月1 日出版的杂志《日本与日本人》508 期“文艺杂事”栏中就记录了有关周氏兄弟的文字,这应当是日本最早出现的关于鲁迅的研究.而后,青木正儿、山上正义、尾崎秀实、佐藤春夫、竹内好、藤井省三等人都在鲁迅研究中作出了杰出贡献.

自1972 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后,鲁迅的《故乡》被收录进了日本中学三年级教科书中.《故乡》成为了日本中学生必读篇目,鲁迅也被称为“近似国民作家的存在”.

在日本,鲁迅作品翻译家众多,其翻译风格不一,翻译手法相异,产生的阅读效果也不同.本文以《故乡》的日译本为中心,对比研究井上红梅、松枝茂夫、竹内好、藤井省三的译本,探讨翻译中矛盾的处理.

一.日本的《故乡》翻译史

1921 年,鲁迅的《故乡》首次发表在《新青年》杂志上,而后被翻译为多国语言,为世人阅读与研究.鲁迅作品在日本也受到了高度的重视,可以说域外的鲁迅研究,以日本为最盛.1927 年以来,共出现了六十多种《故乡》日译本.竹内好在其著作《从“绝望”开始》中梳理了1927 年至1975 年间的12 种《故乡》译本.包括:1927 年10 月《大调和》上登载的作者不明的译本;1932 年1 月《大鲁迅全集》中的佐藤春夫译本;1937 年11 月《鲁迅全集》中的井上红梅译本;1953 年5 月《鲁迅作品集》中的竹内好译本;同年10 月《鲁迅选集》中出现了田中清一郎译本;1961 年4 月由增田涉翻译的《阿Q 正传、其他8 篇》中的《故乡》;1967 年6 月《世界的文学》中的高桥和巳译本;1969 年度三省堂教科书《向名著学习我们的生存方法》中的那须田稔版本;1970 年3 月松枝茂夫翻译的《阿Q 正传 狂人日记其他六篇》中的《故乡》;1974 年8 月《世界文学全集 33》中的驹田信二译本;1975 年6 月《世界文学全集 93》中的松枝茂夫、和田武司共译版本.

竹内好之后,宇野木洋、丸山升、藤井省三等翻译家与鲁迅研究者亦发表了《故乡》的日译本.可以说,日本的《故乡》翻译历史悠久,参与人数众多,在日本的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二.奈达的翻译理论

尤金奈达是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在其学术生涯中,对语言学、语义学、人类学都进行过研究,亦从事过《圣经》的翻译.在可译论与不可译论激烈争辩的当时,奈达坚持站在可译的一方,认为语言之间、文化之间能够实现翻译对等.

相比传统的翻译理论重视语言的表现形式,奈达提出,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他强调翻译的核心在于读者对译文的反应,读者,才是衡量译作是否正确的标准,即好的译文要使读者能够正确理解原文信息.

奈达强调翻译当中“必须有重点”.在翻译中,不可避免地会面对内容与形式、意思与文体、对等语与同一语等矛盾,对于如何处理,奈达给出了回答,指明了方向.即上下文等同优先于词汇等同;动态对等优先于形式对应;语言的口头形式优先于书面形式;听众及读者通用、接受的形式优先于传统的享有威望的形式.

由于中日文化渊源,汉语与日语中存在着大量的“同形异义词”,内容与形式、对等语与同一语的矛盾尤为凸显,由于过分追求形式对等,导致误译、译文冗长乏味的现象时有发生.本文主要以《故乡》的日译本为例,探讨各译本中词汇选择的优劣.

三.《故乡》日译本评价

(1)人都叫伊“豆腐西施”.

井上译:彼女は近処で評判の「豆腐西施」で

竹内译:「豆腐屋小町」と呼ばれていたっけ.

松枝译:人々は彼女のことを「豆腐屋小町」と呼んでいたっけ.

藤井译:みんなから「豆腐西施」と呼ばれていた.在中国,众所周知,西施是古代四大美女之一,“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中的“沉鱼”,便是“西施浣纱”的经典传说.直至今日西施也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而在日本,平安时代的女歌人小野小町亦是有名的美女,所以日本人往往用地名加上小町代表美丽的女子.在《故乡》一文中,“豆腐西施”用于形容豆腐店的杨二嫂年轻时的美丽容貌.

井上和藤井直译作「豆腐西施」,而竹内和松枝则采用了「豆腐屋小町」一词.按照奈达的翻译理论,虽然翻译中强调再现原语信息,强调动态对等,但文化因素在翻译中也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有些东西由于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因而尽管只为原语文化特有也应该在译文中保留.”此处“西施”一词便是体现中国文化之处,应当进行保留.竹内好也曾写道,1973 年以来,许多学生打电话询问相同的问题:“小野小町和中国有什么关系?”由此可见,用日本文化来代替中国文化,在鲁迅的翻译中难以成功.

(2)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井上译:わたしは彼等の間に再び隔膜が出来ることを望まない.

竹内译:せめて彼らだけは、わたしと違って、互いに隔絶することのないように……

松枝译:願わくは彼らが、私と潤土とのあいだにでき たような隔たりを、たがいに持つことのないように.藤井译:僕があの二人が二度と僕のように、みんなから隔てられぬことを希望したい……

奈达指出,语言具有信息功能,在翻译中,译者应当向读者如实地传递原文的信息.“隔膜”一词在汉语中指“情意不相通,彼此不了解”,此处则指鲁迅与闰土之间出现的“可悲的厚障壁”,即童年时代哥弟称呼的两人,二十多年后,因为传统的阶级观念,变得极为陌生,闰土谦卑地称鲁迅为“老爷”,磨灭了鲁迅对于故乡的温情.

井上将“隔膜”一词照搬进日语中,完全没有将原文信息传递出来.在日语中,“隔膜”一词仅表示“膜片,光阑,隔膜,隔板”之意,如此,读者完全不能理解两人之间的隔阂的含义,井上的翻译不符合奈达提出的翻译的标准.竹内译本选择了“隔絶する”一词,即人与人之间相互隔绝,多指断绝关系或失去联络,这与二人之间心灵的隔阂之意依然不符.相比之下,松枝译本选择了“隔たり”一词,其动词为“隔たる”,意为关系疏远,符合原文所要传达的信息.而藤井译本使用了“隔てられぬ”这一表达,意为不被离间,不被疏远.日语中被动态往往用于表达说话人受害的心情,文中闰土被封建思想所束缚,鲁迅与闰土二人被尊卑有序的等级观念所疏远,藤井采用被动态,传递了其遗憾的心情.后面两种译法更符合奈达的“动态对等优先于形式对应”翻译理论.

(3)……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

井上译:

…凡てがわたしのように辛苦展転して生活することを望まない.また彼等の凡てが閏土のように辛苦麻痺して生活することを望まない.また凡てが別人のように辛苦放埓して生活することを望まない.

竹内译:

…わたしのように、無駄の積み重ねで魂をすり減らす生活をともにすることは願わない.また閏土のように、打ちひしがれて心がまひする生活をともにすることも願わない.また他の人のように、やけを起こしてのほうずに走る生活をともにすることも願わない.

松枝译:

…私のように、苦しい転々ととした生活を彼らにくりかえさせたくない.また閏土のように、苦しい麻痺した生活をくりかえさせたくない.またほかの人のように、苦しいすさんだ生活をくりかえさせたくない.

藤井译:

…僕のように苦しみのあまりのたうちまわって生きることを望まないし、彼らが閏土のように苦しみのあまり無感覚になって生きることも望まず、そして彼らがほかの人のように苦しみのあまり身勝手に生きることも望まない.

在文章的结尾部分,鲁迅跳出了小说,开始直接讲述自 己的人生观,这也是文章中最难理解的一部分.鲁迅将生活分为了三种,以自己为代表的“辛苦辗转”,以闰土为代表的“辛苦麻木”,以及以他人为代表,这里应当是指杨二嫂等人一般的“辛苦恣睢”.所谓辛苦,即艰难困苦,井上译本中选用“辛苦”一词,为“劳苦辛酸”之意,而松枝和藤井译本均采用了“苦しい”一词,指肉体和精神上所承受的痛苦.上述三种译本,均采用了词对词的直接翻译.

唯有竹内译本,其放弃了对“辛苦”的直译,用其他词语重新诠释了三种不同的辛苦.对于“我”的辛苦,竹内用“無駄の積み重ね”(中文意为徒劳的积累)进行了诠释,对于闰土的辛苦,则用“打ちひしがれて”(中文意为精神被摧残)进行了诠释,少年时代的闰土活泼可爱,捕鸟、刺猹、捡贝壳,正如鲁迅在文中所说,“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然而二十余年后,他“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他大约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此处竹内仅用“精神被摧残”来解释闰土的辛苦,是不完全的,除了封建礼法的束缚,更有“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此处的“打ちひしがれて”并未完全诠释闰土的辛苦.而对于他人的辛苦,则用“やけを起こして”(中文意为自暴自弃)进行了诠释,如果此处的他人以杨二嫂为代表,那么其特点在于丧失良知,没有感情,无时无刻地损人利己,能说会道以榨取财物,小偷小摸以维持生计,便是她的“辛苦”.“自暴自弃”的翻译,未能完全表达出原作者对其人生的同情.此处竹内的重新诠释未能实现意思的完全等同,不如以直译的方式,将其理解交给读者,等待读者向原文靠近.

结语:

通过上述考察可以发现,翻译中不可避免地会面对内容与形式、意思与文体、对等语与同一语等矛盾,奈达虽然为译者指明了方向,但这并不是绝对的指标,翻译过程中依然要根据实际情况,对于文化因素进行选择性地保留,并选择合理的表达方式.

本次研究仅以鲁迅的《故乡》的部分选段为例,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分析.今后将对其他作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以期对鲁迅作品的译介贡献绵薄之力.

翻译理论论文范文结:

适合翻译理论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翻译理论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1、外文文献与翻译

2、毕业设计英文翻译

3、翻译理论和实践论文

4、大学生军事理论论文

5、英语翻译专业论文选题

6、军事理论论文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