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指南论文范文集 跟《五祖拳武功指南》(上)类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

本论文主要论述了指南论文范文相关的参考文献,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参考作用。

《五祖拳武功指南》(上)

一、尚武崇德

练武者,以德为先,以谦为本.

【阐释】

武者,力也!术者,法也!运用力量的方法就称为武术,它有健身与技击的两大功用.在冷兵器时代武术乃以技击为主,作为斗争的主要工具.在炮等现代化武器的发明之后,武术就失去了技击的大部分作用,继而代之是以健身为主,技击只作防身抗暴之用,这就是现代武术的真义.练武者必须懂得武术之历史作用的演化和现实意义,树立正确的武术观,即练好身体,造福于人群、服务于社会,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这就是武术之德.

“法深无底,艺高无顶”,要学好武艺就必须有谦虚好学和滴水穿石的精神,切忌因小成而满足.这样才能练就高深的技艺.“注则盈,满则溢;谦有益,骄有损”,这不仅是人生之道,也是武学之道!

蔡玉明先师的一对馆训“修身修性谦为本,学法学艺一气成”提出了正确的武学观点,示人于立身处世要居于守势,以谦虚为做人的根本,学习技艺要有一气呵成、锲而不舍的精神.

可以说学武之人,凡武德高尚者,不仅造诣高深,而且做人也十分得体.

二、精气神

内练五脏,培气养神.练精化气,练气化神.气安于内而神现于外.气沉则神明意宁.神明则能眼观四方、耳听八闻而传之于心.意宁则能心中朗朗,应之万变.审势、待时、度距就此出焉.若气浮则神散意乱,应则迟滞、动则笨拙,心中无主而败势尽露.

【阐释】

练武者要内外兼修,所谓“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就是这个意思.五祖拳乃属外家拳种,有其独特的运气法——“狮子吼”运气法,通过气贯丹田的方法来达到真气内归.另者,其摇身抖甲的功法贯穿于五祖拳的运功发劲过程的始终,这个功法的运用可使身体的内脏受到不同程度的震动,也就是说直接对内脏起着一定的按摩作用.此外,此门还有其内功的修持方法,通过“罗汉神功”的锻练可以达到易筋通络、引气洗髓的目的.

经过五祖拳的训练可以内练五脏六腑、通经活络,加强人体消纳运化以生新血,由血生精,由精化气,由气化神,是故可使人精神充沛正气内生而外邪不侵,其身健矣!

气主沉而安于内,守于丹田.神开窍于眼而现于外.气能沉则头脑清醒,神志明朗,可处乱中之静.神志明朗则眼力锐利、耳朵灵敏,可察小观微,听八方之动静;头脑清醒则能接纳耳目传入之信息,迅速做出分析和判断,从而应之万变.审势、待时、度距就此出焉!若气浮则精神泛散而心中零乱,其反应必定迟滞,其行动必定笨拙,焉有不败之理!

三、心意形.

意授于心而主形.以形藏意,用意导形,时隐时现,令人莫测.

【阐释】

“神”开窍于眼,通过眼睛的观察,把信息传之于“心”(这里谈的“心”是指大脑).经过“心”的分析、决策,从而产生了“意”.“意”再通过神经系统传递到身体的各个部分,指导着身体的各个部分进行运动.由此可知身体外形的运动是由“意”指挥的,“意”是由“心”产生的.所以说“意授于心而主形”.

在技击中,有时要利用外形的变化来掩盖“心”的本“意”,让对方不明我方的战术,从而达到出其不意的进攻目的.有时要把“心意”彻底地表达出来,要做到意到、眼到、步到、手到、劲到,用猛不可挡的进攻去战胜对方.这就是说在技击的过程中,内在的意图在错综复杂的变化中,有时深深地隐藏起来,有时要彻底地表现出来,如此才能使对方感到难以捉摸.这就是“形”与“意”结合变化的技巧,也是武功中一种高深的技巧.

四、刚与柔

武道不外刚、柔二法.刚在他人前,柔承他力后.刚者先发制人,动速势猛.柔者后发制人,引化灵巧.刚可克柔,柔可克刚;全刚易折,全柔易缠;刚柔相济,操胜在手.

【阐释】

刚与柔不是抽象的东西,而是两种不同的武术运用方法(战术).用快速、有力、猛烈的先手进攻,一般就称为刚法(刚在他人前而先发).用灵活、巧妙的技法顺势吞化对方的进攻,这种方法就称为柔法(柔承他力后而消除).概而说之,刚法多属攻势,柔法多属守势.刚与柔(攻与守)之间的胜负并无定势,“柔可克刚,刚可克柔”,这要依双方的功力的深浅、用法的正确与否而决定.只言“柔可克刚”或“刚可克柔”都是偏面的.

善于运用攻法的,一旦看准对方的薄弱环节,或者突破对方的防守,便以闪电式的攻击趁虚而入去制胜对方,这就是“善刚者刚其不柔”.善于运用守法的,以灵巧的方法顺势引进对方的技手、化解他的进攻,从而将对方击败,这就是“善柔者柔其不刚”.

若一味地进攻是盲打,将易被对方所乘(全刚易折).若一味地防守是挨打,只有受打击的份(全柔易缠).这两者都不是好的战术.

在进攻之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招出击,同时要清醒知道自己的弱点.在防守之时要时刻准备着,一旦化解了对方的来招就立即发动勇猛的进攻,这才是正确的战术,这就是“刚柔相济,操胜在手”的道理.

五、动与静

动、静、虚、实,变化无穷.静如水而无常形,动如风而不停留.以静待动,舍我从人;以动乱静,舍人从我.静而无动为之呆,动中无静为之乱.动静结合,势猛技利.

【阐释】

动与静是技击运动中两种对立又统一的运动状态.在技击中动与静是根据不同的需要而不断地变换和转化的.静时要像水一样,没有固定的形状,令人无法猜测它的变化.动时要像风一样,一刮而过、不停留下来,让人没法捉摸它.

以静待动,要使我方的动作去适应对方的变化,用“顺”字诀去引化吞掉对方的攻击(舍我从人).以动乱静,要用“诱”字诀去欺骗对方,让对方变不动为动,从而符合我方的要求,或进入我方的圈套(舍人从我).

若只静而不动,其势必然呆板;若只动而没有静,则其意必然紊乱.势呆意乱,必败无疑.因此在技击中动静要做到有度的配合,该静时静,该动时动,动中寓静,静中待动,这就是技击中必不可少的韵律.

六、虚与实

虚者,示之有形而无形;实者,示之无形而有形.虚虚实实,实实虚虚,交错变化,明我而乱敌.练时无形如有形,用时有形而无形.

【阐释】

虚是无形、摸不着的意思.实是有形、存在的意思.

在战术上,有意地暴露空隙让对方有机可乘,而后再引进使之落空;或用对方认为无进攻能力与意想不到的地方,突然向对方发出攻击.在战略上,伪装弱小去欺骗和麻痹敌人,或虚张声势去恐吓敌人.这些都是高明的运用虚与实的关系的策略.这就是“虚者,示之有形而无形的;实者,示之无形而有形”.

虚与实的不断交错变化,实中有虚、虚中有实,往往可以使对方产生判断的失误而处于被动的地位.庄子在《说剑篇》中所提到“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就是讲的虚实变化的策略.

在招式训练的过程中,要像敌人就在前面一样,对之发招进攻或者防守.这样可以强化每招每式的竞技反应能力.在技击的过程中,一旦得势就要把对方当成不存在一样,大胆地放手去运招扑击.若一躇之差,就将会失去先机.这就是“练时无形如有形,用时有形如无形”的意义.

七、论势

得势者胜,失势者败,审势而后立策.审其虚实,度其强弱:实则避之,逆来顺受;强则化之,以柔克刚;虚则击之,出其不意;弱则逼之,以刚制柔.

【阐释】

在竞技场上,得势者胜利,失势者失败.这是再明白不过的道理了.但如何去“得势”,如何去“审势”,如何根据不同的形势去作出正确的判断而决定相应的对策(立策),却是不容易的.它要靠大脑(心)反应的灵敏,机体反应的迅速,与经验不断的累积.通过这三方面的有机的结合才能作出准确的“审势而后立策”.

一般地说,临场首先要判断对方的虚与实、强与弱,而后再选择具体的战略战术.若对方实力雄厚、刚强,就应采用游击迂回的战术来避开对方强劲有力的进攻(实则避之),或用逆来顺受、顺势引进吞化的战术,以四两拨千斤的方法去对付它(以柔克刚).如果发现对方露出破绽,或者发现对方的薄弱环节,就要快速并出其不意地发动进攻(虚则击之).如果对方弱小无力、功底浅薄,就要用刚的方法逼近迎上,猛烈地进攻,一鼓作气去击败对方(弱则逼之).这就是“实则避之,逆来顺受;强则化之,以柔克刚;虚则击之,出其不意;弱则逼之,以刚制柔”的战略方针.

八、论时

审势不如待时,千古不失之机.进而未稳、发而未至、变而未尽、过而未成,于此中解悟权变制敌,则无往而不胜.

【阐释】

观察分析形势固然重要,但不如准确地等待时机去进攻敌人的重要.在对方的步法已进而未站稳,招式已发出而未到达,技法和姿势已经变换但动作尚未完成,旧力已经发过而新力尚未发动,以上这些情况都是极其短暂的一瞬间.其时对方正处在进退困难、变化缓慢、躲闪不灵活的状况下,如果我在能在这个时候发出进攻,我方焉有不胜之理!话虽然这样说,但要做到却是谈何容易!只有具有很高的武功造诣和不断地去领会解悟这种时机的人才能做到.

九、度距

度距立势须眼疾、身灵、步快,毫厘之差而得失立辨,其术奥矣!

【阐释】

在技击中,双方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距离.这些的距离可分为肩撞、肘击的距离,手击的距离,腿击的距离和恰在腿击之外的距离.了解这些距离对准确、有效的进攻和防守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在技击中要按我方的战略和战术的需要去运用这些距离,从而达到克敌制胜的目的.然而要应用这些距离,就必须首先判断和目测这些不断变化的距离.“度距”就是这个意思.

在技击中,双方的位置是不断变化的,故双方之间的距离也是不断改变的.要准确地判断在活动过程中双方所处的瞬间的距离是不容易的.它不仅需要有锐利的眼力去观察和判断,还要用灵活的身段、快速的步法去不断调整双方的位置,同时还要靠丰富经验的累积.

在技击中,一旦对双方瞬间距离的判断失误,进攻或防守就将落空或者不到位,从而造成劣势和被动的局势.故可以说“度距”是技击中一个重要的技术,一种深奥的技术.

(编辑/高翔)

指南论文范文结:

关于指南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指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1、期刊投稿指南

2、健康指南杂志社

3、期刊投稿经验指南

4、投稿指南

5、大众投资指南杂志

6、健康指南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