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人才培养论文范例 和人文引导下的新型工科人才培养改革模式类论文范文集

本论文可用于人才培养论文范文参考下载,人才培养相关论文写作参考研究。

人文引导下的新型工科人才培养改革模式

[摘 要]由于“重理工轻人文”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工科生培养中忽视了人文教育,导致我国工科学生的人文素养长期处于较低水平.我国培养的工科学生理工基础知识较扎实,创新能力却较弱,难以达到创新性工程技术人才的要求.面对这一现状,本文在分析当今工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总结了工科课程考核和教学方式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人文素质提升的教改方案,并以某学院本科生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为期两年的跟踪研究,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以适应当今社会复合型人才的要求.

[关键词]工科人才;人文素养;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8)11-0191-03

长期以来,由于受苏联高等教育模式和“重理工轻人文”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工程院校长期重视专业知识的教育,淡化对工科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进而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工科学生人文素养的下降.人文素养的缺失一方面会造成工科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下降,法律意识淡薄,写作能力与交际能力较差;另一方面使得工科学生无法更好的解决现代工程技术中日益增多的交叉性和综合性问题,无法满足当下中国创新驱动发展的需求.各大院校将自身培养优秀人才的责任变成专项人才的训练,从某种程度上,将高等教育同化成职业教育.然而,大学本身的精神也并非是培养单纯技术型人才,而是培养能够满足社会和时展需求,兼具知识和能力的复合型人才[1].

为了适应人才需求的变化,培养具有人文素养的工科学生,笔者在所在学院开展了“人文引导下的新型工科人才培养”教改项目.该项目以建立人文素养培养与科技素养培养交叉融合的培养体系为目标,将人文基础课程纳入工科人才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之中,在工科课程教学中引入人文教育,提高工科学生的人文素养.1895年北洋大学的建立是中国近代工程教育的开端[2],经过100余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本科工科培养体系和课程设置体系,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着部分学科设置过于专业化,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关注与培养相对薄弱等问题.以笔者所在的学院机械类、自动化类、动力类三大专业培养方案为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调查发现,本院学生普遍存在人文知识欠缺、沟通能力差、表达能力差等弊端,亟须通过课程的设置来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我院本科生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设置15个学分,学生可自主在本科第二个学期至第八个学期选修,课程考核方式主要有试卷考试、写论文等;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品德以及近代史纲要则为必修课程,共14个学分,主要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同时笔者以机械类专业为例,分析了国内外几所重点高校课程学分及所占比例.通过研究其他一流工科院校的人文素养课开课情况,我国本科阶段的工科学生自选人文社会科学选修课程不及总课程设置的10%,而这与国外一流大学的工科培养方式有着显著的差别.国外部分优质理工科大学的工科专业中人文课程占课程总数的比例也达到了1/4[3].除了上述课程比例和教学方式的差距之外,我国工科阶段的人文社会学科的学习方式与评价方式也存在着一些弊端.

一、人文引导下的新型工科人才培养教改方案

首先,我国高校传统教学属于单向灌输模式,过度强调掌握学科知识,忽视了对知识的应用,更忽视了学校教育的其他目的[4],这种学习和课程实施方式使得课程效果打了折扣.其次,所采用的评价方式也较为单一,往往以纸笔测试居多,这种评价方式并不利于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效果.同时,由于评价结果往往以学分为目的,将课程评价等同于教师教学评价或将课程评价等同于对学生学业的评价[5],而忽略了学生对教学方式的反馈与调整,使人文社会学科课程的目标旁落.总体来说,工科院校的人文课程存在着形式主义严重、教学随意性强、实际教学效果不好等问题针对当前我国本科阶段工科培养中出现的批判性思维缺失等问题[6],笔者所在的武汉大学于2016年开始对新型工科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思考与探索,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重基础、宽口径的本科教育改革,鼓励工科学生辅修人文素养课.在新制订的2017级本科生培养方案中,人文必修课所占的学分大幅提高,人文选修课的类别也明显增多.

1.教改思想的核心与特点

人文引导下的新型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在于摒弃单纯的以专业化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在原有的工科培养方案基础上,有针对性的进行文史哲艺术四方面人文基础教育,以培养高复合型的优秀的工科人才.鼓励工科类学生选修历史、经济、法律等人文基础学科,解决工程类学生人文社会基础知识相对欠缺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开设沟通表达等训练性课程,提高工科学生的口头表达、文字陈述和执笔能力.开设一定规模的人文讲座,量化讲座的内容与频次,扩展学生知识的宽度与广度.此外,大力开发多类型课程资源,结合国际合作优势和当前世界MOOC教育的新背景,通过多媒体手段和网络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开设更多具有国际视野的精品课程,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考能力.本文认为工科专业人文素养教改课程的开设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基于自身学科优势,充分利用学校学科优势,挖掘本校资源,增加工科生培养过程中人文类课程所占比重.笔者所在的武汉大学文史哲均为强势学科,可以为学生提供较为优质的教学资源,同时涵盖面较广的社科类人文讲座还可为学生提供更为广泛的选择空间.

(2)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凸显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强化专业课程的人文性.传统的工科教学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将教学重点放在专业知识教学中[7],也忽略了专业发展中的人文内容.专业的发展史和发展前景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对于专业发展和专业前景进行思考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3)改善本专业课程和人文课程的评价方式.工科学生的课程教育大多数以传统的纸笔测验量化评价结果.这种方式虽然简单有效,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对工科学生沟通、写作等其他能力的培养.可将课堂提问、调查报告、课堂展示等多种评价模式融入评价体系,帮助工科学生更好的实现对知识的利用,提高其人文素养.

(4)注重学生的反馈,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强调学生反馈情况对于教学调整的重要作用.采取双向评价体系,改变学生单纯的作为评价客体的模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学生反馈对教学进行调整,优化教学体系.

2.教学改革教学内容及实施

针对工科学生培养方案中人文课程设置比例较低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设置课程和培养方案,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并有目的的增强专业课程中的人文性,旨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结合在笔者学院所进行的教学改革调研,我们将文化素质的培养主要集中在文史哲、艺术、中外文化的现代精品和自然基础知识等几个大的模块,具体分为:(1)基础知识教学、表达能力训练、批判性思考方式培养和人文讲座四个部分的主要课程有西方哲学史、管理学、西方经济学简明原理、知识产权法学等.表达能力训练方面开设有演讲与口才等课程,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辩论赛.

(2)鼓励学生结合兴趣和专业来选择课程,加强课程设置的弹性化.在充分保证学生的课程选择权利的基础上,提炼出部分人文基础课比如现代人文学科概述作为必修课,让学生对人文学科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3)在课程方案中,教师角色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学习活动的支持者、指导者转变,大大加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4)在本专业教学中融入专业发展史、专业前景等内容,激发学生对于本专业学习的深入思考.

课题组选择武汉大学动力与机械学院机械类专业30名大一本科生进行为期三个学期的课程教学实验.具体方案为每学期安排两门人文素养课程,第一学期安排西方哲学基础和演讲与口才,第二学期安排西方经济学和知识产权,第三学期安排管理学基础和批判性思维.教师应对相关教学材料、教学过程以及学生的教学反应有较为详细的记录.

3.课程评价及管理

在六门课程中,始终坚持多元化、发展性的评价思路.一方面,积极调动学生的创造力,采用包括纸笔测验、口头评价在内的多元化评价方式,坚持师生评价、生生互评和学生自评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思路;另一方面,注重学生发展的评价,对评价结果的使用上始终坚持甄别与反馈并重的思路.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课题组主要做了如下尝试:

(1)针对人文基础学科,即西方哲学基础、管理学基础、西方经济学和知识产权等采用纸笔评价、口头评价、撰写调查报告等方式进行综合考评.具体为50%纸笔测验+20%课堂参与度+30%调查报告,其中课堂参与度是针对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提问和回答老师提问的次数与质量进行评价.

(2)针对演讲与口才则是通过多次课堂测验的方式进行考核.通过学生个体之间的对比、学生与以往演讲能力的对比进行综合评测,培养学生的演讲与口才能力.

(3)针对批判性思维课程则是由教师集中进行观察和考量学生习作给出得分.将学生分为6组,每5人一组,集中进行话题讨论.教师针对学生的思维表达和口语表达详细记录,给出得分(占总成绩的60%),同时结合话题习做报告(占总成绩40%)进行综合评分.

(4)针对人文社会科学讲座则建立学生学术活动纪念卡,把讲座签到次数作为主要评价标准.8次及以上计数为A,7次计数为B,6次计数为C,5次及5次以下则未达到本次课程考核标准.

在整个课程实施过程中,由于其考核方式较为灵活,需要教师认真负责,对教学过程有较详细的记录,督促学生按时完成教学任务.课程结束后,学生们自主撰写一篇课程论文,谈谈自己对本门课程的认识和理解,教师根据学生课堂表现和课程论文进行课程考核.

二、新型培养模式下的初步成果

为期两年半的新模式培养探索表明,人文引导下的新型工科人才培养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在人文引导的新型培养模式下,工科学生无论是在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上,还是在人文素养甚至是人际交往能力上都有了较大的提升,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相比于同院系未参加该培养项目的学生,参与该项目的学生专业成绩绩点高.我院2015级学生专业成绩平均绩点约3.0,参加该项目的学生专业成绩平均绩点达3.4,远高于学院平均水平.通过人文素养课的熏陶,这部分学生对本专业的认识和理解也更为深刻,部分人文学科里面的知识方法也有助于他们提高学习成绩.

2.参与该培养项目的学生具有更强的交际、事务处理能力.有五名学生曾任院级学生组织主席团级干部,占每年度主席团级学生干部的45%,而参与该项目的学生人数不届学生的8%.具有良好人文素养的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更为灵活,不像传统理工科学生那样死板.

3.参与该培养项目的学生对未来具有更明确的规划.据调查,88%的学生具有对未来五年甚至十年比较清晰的规划.人文素养课让学生们的眼界更为开阔,无论是对社会还是人生都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也明白了提前规划的重要性.

4.参与该培养项目的学生更加热衷于参加各类社会活动.参与该项目的学生到目前为止已获得国家级奖项三项、省部级奖项五项,人均获得校院级奖项四次,获奖领域包括专业类科目竞赛、创新类大赛、青年志愿服务大赛、社会实践评比、征文及演讲比赛等多个领域.

5.参加本项目的学生专业成绩与人文类课程表现呈正相关.在试验课程中表现较好的学生自身专业成绩也比参加该项目的其他学生要好,说明人文素养对于学生综合发展具有很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结论

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工程与经济、社会、法律等相关领域的发展越来越密切.本文是对新型高复合型工程人才培养策略的新型探索、尝试和实践,对于提高工科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工科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此次教改实验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囿于时间和专业范畴的限制,仍存在着一些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思考的问题,今后将会对其进行不断的探索、研究和实践,以期培养出更适合社会时展的优秀的工程人才.

人才培养论文范文结:

适合人才培养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人才培养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1、大学生如何培养职业能力论文

2、企业人才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