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聊斋类毕业论文范文 和成兆才和评剧聊斋戏方面论文写作技巧范文

本论文可用于聊斋论文范文参考下载,聊斋相关论文写作参考研究。

成兆才和评剧聊斋戏

郑秀琴

(天津师范大学 文学院,天津 300387)

摘 要:评剧奠基人成兆才一生创作剧本一百余个,其中有三十一个题材来源为古典小说.在他的剧作中,改编自《聊斋志异》的剧目有四个,尽管数量不多,却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这四个剧目既保持了小说原作的神髓,又融入了某些当时社会的进步思想,成为人物鲜活生动,曲词清新活泼,情节跌宕起伏同时又具有时代新精神的经典之作,它们在评剧舞台上的演出经久不衰,至今仍为广大北方观众所喜闻乐见.

关键词:成兆才;评剧;聊斋戏

中图分类号:I207.419

文献标识码:A

成兆才(1874-1929),字捷三,艺名“东来顺”,是早期评剧演员、剧作家,评剧的奠基人.他出身于河北省滦南县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生活在清朝末年到民国初年这一新旧交替的历史时期,这也使他有机会恰逢其时地经历并参与、推动了地方新剧种——评剧的创立和发展,在中国戏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不仅是一位优秀的演员和导演,更是一位杰出的剧作家.根据《成兆才全集》记载,从1895年到1929年,也就是在评剧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成兆才创作、改编并移植了124个剧本 ① ,无论其数量质量,都令人叹为观止.这些剧本使评剧的题材内容进一步得以丰富,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广度得以大大拓展,为其成为中国五大剧种之一立下汗马功劳.至今评剧舞台上很多脍炙人口的剧本都是成兆才创作的,因此评剧也被称为“成家戏”,尊成兆才为“祖师爷” ① .

一、脱颖而出的《花为媒》

在成兆才31种改编自明清小说的剧目中,有四个剧本的题材来源于《聊斋志异》,即改编自《梅女》的《因果美报》、改编自《寄生》的《花为媒》、改编自《王桂庵》的《王少安赶船》和改编自《胭脂》的《夜审周子琴》.这四部评戏真正做到了雅俗结合,并赋予“聊斋戏”以崭新的时代内容,是评剧形成初期重要的启蒙戏和奠基戏.由于它们具有较高的文学性和思想性,一经上演就引起轰动,尤以《花为媒》最为引人注目,因为其巨大的影响力,此后成为每位评剧旦角必学、必演的重要剧目.当代戏曲作家吴祖光等又在成兆才原作的基础上进行了推陈出新的改编,1963年拍摄成由新凤霞、赵丽蓉等人主演的戏曲电影,使其具有了更为强大的生命力,至今《花为媒》仍在评剧舞台上长演不衰,成为几代人的共同记忆.

成兆才的《花为媒》剧本与原作相比,具有如下特点:

1、将小说中对情节结构的注重变之以人物为主的编剧原则.成兆才能够抓住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以典型情节塑造出极富感染力的典型形象——张五可.《聊斋志异·寄生》讲述了王寄生和郑闺秀、张五可三人曲折的爱情婚姻故事.但郑闺秀只是次要人物,爱情描写主要集中在寄生与五可之间.蒲松龄在结构小说时,设置了两人梦中见到对方的离奇情节,正如小说结尾处写到的“父子之良缘,皆以梦成,亦奇情也” [1]1644,使这个爱情故事在情节结构上具有别样的审美情趣.剧本采用了《聊斋志异·寄生》的故事主干,但删除了梦境的细节,使故事更为世俗化、现实化,显示出成兆才更注重对人物的塑造,以浓重的笔墨打造了一个极为自尊自信、对理想的爱情婚姻敢于大胆追求的女性形象张五可.在剧中,她可以参与自己结婚对象的选择,甚至连父母都尊重她的意愿;在被王寄生无礼拒婚后,她没有一蹶不振,而是认为对方“有眼不认的金镶玉,你拿着我这真金当黄铜” [2]810-811,当发现王寄生偷窥她时,她仍然沉着冷静,尽情展示着自己的魅力和风姿,并在与阮氏说话时故意指桑骂槐,出了一口恶气,这个泼辣、自信的女性使当初拒婚的王寄生轻而易举成为她的裙下之臣,他在见过五可后就急着向张家求亲,希望早日成婚.最终五可如愿嫁给了王寄生,但却是与闺秀共侍一夫,尽管这一结局让现代观众觉得难以接受,但在那个新旧交替的时代,她的选择仍然符合一个具有一些新思想但仍把自己定位为温良恭谨的大家闺秀的性格发展逻辑,也符合当时社会思想的主流和那一时期的婚姻模式.

2、评剧《花为媒》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任何一个成功的剧本,无论剧中的人物距离当时的现实生活有多么遥远,之所以能够引发不同时代观众的审美情趣,就是因为作品渗透着作家对自身所处时代风尚的恰如其分的评价,这种评价蕴含在作家笔下的人物形象之中.在《花为媒》中,王寄生、张五可和郑闺秀这三个陷入爱情的青年男女都表现出对自由爱情、自主婚姻的大胆追求,尤其是张五可,在被王寄生拒婚后仍表现出对自身魅力的极度自信和女性的尊严.这些举动和近代中国思想文化界对大众的启蒙密不可分.但在清末民初时期,封建思想的残余仍主导着人们的生活:张五可如此看重自己的爱情和婚姻,在某种程度上也具有独立的人格,却仍要对现实妥协,嫁给已经与郑闺秀完婚的王寄生,这对之前她所表现出的极度自尊和个性的张扬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不小的颠覆.在故事行将结束的第十四场,张五可更是唱到:“一夫二妾多多的有.” [2]834可见在20世纪初,享齐人之福仍是男性们渴望的美好生活,因此成兆才也只能去迎合当时社会的主流意识,去迎合男性观众的口味,同时也折射出他新旧思想杂陈的一面:既有对、自由等时代新思潮的推崇与宣扬,却又没有彻底认识到封建社会落后的婚姻制度对人性的戕害,显示出作家思想的局限性.同样,这种情节的设置也折射出鲜明的时代特点,对我们了解辛亥革命前后小民百姓真实的生活状态不无裨益.

3、在评剧《花为媒》的曲词中,画龙点睛之笔随处可见,语言清新流畅又充满生活情趣,确立了评剧语言的风格.成兆才把《聊斋》原作中雅洁的文言变为清新活泼、颇为生活化、通俗化的戏剧语言,增强了评剧的舞台表现力,也更符合市民们的艺术欣赏水平,为《聊斋志异》的进一步传播赢得了更广泛的受众.《花为媒》中的张五可是一个青春洋溢、个性张扬的年轻女性,她在王寄生拒婚后非常愤怒,当媒婆阮氏带寄生来偷偷相看她时,她唱出了自己的怨愤之词:

……张五可用目瞟,暗叫寄生你那小心眼儿太高.只见那黄铜在眼前摇,不知真金额色比它姣.……拿我这上等白面当了荞麦面,拿她那棒子面儿馍馍当切糕.拿着银子当作锡拉看,我说花了眼的东西呀!你拿着煤球愣当元宵.…… [2]814

这段唱词充分展现了张五可聪慧、自信、泼辣的个性,显示出评剧语言口语化、世俗化的倾向,演唱起来一气呵成、酣畅淋漓,极富表现力,并具有风趣幽默的风格;而且写入唱词的事物都是百姓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给观众以亲切之感.

二、成兆才评剧“聊斋戏”的艺术特质

从题材内容上来看,成兆才的评剧“聊斋戏”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爱情婚姻剧,包括《花为媒》和《王少安赶船》.自古以来爱情婚姻题材的小说和戏曲就备受作家、读者和观众的青睐,从六朝小说中的《韩凭夫妇》《吴王小女》到唐传奇的《莺莺传》《霍小玉传》《李娃传》、元代的《娇红记》、明代《剪灯新话》中的《联芳楼记》、清代《聊斋志异》中的《聂小倩》《王桂庵》等;戏曲从元杂剧《拜月亭》《西厢记》再到明清传奇中的《牡丹亭》《长生殿》等皆是如此.深受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学滋养的成兆才以一支生花妙笔为我们展现了王少安与王寄生父子在追求理想的爱情和婚姻路上经历的磨难,最后剧作家以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喜庆结局祝福他们,这种大团圆的收束弥补了人们在现实婚恋生活中的种种遗憾,也难怪一经上演就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另外两部评剧“聊斋戏”《因果美报》和《夜审周紫琴》,其题材从表面看来是公案戏,但如果细读就会发现它们从头到尾贯穿着情爱纠葛,因此准确说来这两部戏曲作品是爱情与公案题材的合流,这就使作品的剧情更加跌宕起伏,自然更能引发大众的观赏兴趣,让普遍具有猎奇心理的市民阶层更痛快地进行文化消费.

纵观这些成兆才的评剧“聊斋戏”,可以发现它们都具有如下相同的艺术特质:

首先,评剧“聊斋戏”的四个剧目均取材于《聊斋志异》中的传奇体小说,原本就跌宕起伏的情节、血肉丰满的人物为成兆才的改编工作提供了有力条件.原作情节波澜叠起,主要人物们在重重波折中充分展现了其性格的各个侧面,使其形象饱满生动:如王桂庵的轻佻和深情;芸娘的谨慎与轻信;胭脂的多情与犹疑;张五可的泼辣与执着;梅女性情的坚忍和对心上人的挚爱等,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小说中曲折跌宕的情节为成兆才将其改编为戏曲作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创编这几部评剧“聊斋戏”时,成兆才保留了小说中能够表现人物性格逻辑的主要情节,把一些与表现人物形象无关的情节进行了删除和改写,使故事的脉络更为清楚,人物个性更为突出,也更加适合舞台演出,同时也更符合观众的审美习惯.《因果美报》由《聊斋志异·梅女》改编而来,小说本身是一个兼有爱情和复仇题材的故事.男主人公是丧妻的书生封云亭,女主人公是为了维护做人尊严不惜一死以示清白的梅女,其他出场人物还有鬼妓爱卿、其夫典史(害死梅女的罪魁祸首)、老鸨、旅店老板和梅女转世后的父母兄弟.故事在结尾时写到在梅女大仇得报后,封云亭与投胎转世的梅女结为良缘.小说作为书面文学,多出一些相关的枝节在案头阅读时无伤大雅,但作为舞台演出的戏曲,枝枝蔓蔓的情节会显得戏曲脉络不清,极为琐碎,甚至喧宾夺主.作为一个优秀的剧作家和演员,成兆才深谙戏曲演出的规律,他在《因果美报》这部戏里保留了陈玉梅(梅女)复仇的情节,为了进一步强化、集中戏剧冲突,把陷害梅女的人从小偷和典史变为了嫂子宋氏及其奸夫郭富和县官周世杰,男主人公姜殿维的身份也从一介书生变为了商人;剧中还出现了陈玉梅的未婚夫魏占奎,他听信了谣言不问青红皂白,与玉梅退婚,后来又要出庭作证,成为压倒玉梅的最后一根稻草.玉梅无法面对宋氏和郭富、周世杰的陷害,哥哥陈贵德的糊涂和魏占奎的无情,巨大的精神压力终于逼迫得玉梅在无奈之下选择了上吊自杀,以证清白,死后她化为鬼魂继续寻找伸冤的机会,使剧中的矛盾冲突更加白热化.这些情节和人物的设置,使剧本更接近当时市民的生存状态,使他们观看演出时具有强烈的代入感,更容易与这部“聊斋戏”产生强烈的共鸣,增强了作品的现实意义.最终,成兆才以判官和阎罗的简要对话对梅女转世后的情况作了简要交代,删除了男女主人公成婚的情节,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收束全文,干净利落,毫无拖沓之感.全剧矛盾集中,人物突出,情节紧凑,成为评剧史上一部重要的佳作.成兆才的其他三部评剧“聊斋戏”也是按照这一原则创作的,它们同样在公演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一并成为评剧发展史上的奠基戏和经典之作.

其次,评剧“聊斋戏”的语言从总体上看,保持了评剧来自民间说唱的特点,晓畅明白、清新隽永、雅俗共赏,极为生活化,同时具有极强的娱乐性,这些因素推动着评剧艺术的迅猛发展.在写作过程中,成兆才大量运用了俗语、谚语等,并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比、用典等,为剧本语言增添了生动活泼的色彩,对塑造世俗化的人物、活跃舞台气氛起到了关键作用.如在《因果美报》中,陈玉梅遭遇退婚后的一番悲愤之词,把少女内心的委屈、彷徨,对嫂嫂宋氏的憎恨、对哥哥不辨真相的痛心、对未婚夫写下休书的寒心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 骂一声刁妇宋氏心毒狠,恨一声哥哥理太差.耳软听信无影话,宠妻任性谣言诬我顺口加.看妻子重似灵芝草,把我轻看不及芦花.……眼望休书泪扑酥,怨恨魏生太糊涂.两家本是同乡而住,他也知我大门不迈二门不出.竟把我这似玉无瑕作为废土,闻谣言信以为真写休书.手指休书血泪双垂,恼恨兄嫂心狠毒.…… [2]457

陈玉梅的这段唱词铿锵有力,明白如话,充分流露出孤苦无依的女子内心的痛苦悲凉和无所依傍的凄楚,令闻者落泪,听者伤心,显示出成兆才驾驭戏剧语言的超凡能力,为评剧语言定下了清新质朴、雅俗皆宜的基调.

而《夜审周紫琴》中紫琴拒绝冒充鄂生的郑小嘎的无理要求时所唱的一段唱词则更为鲜明地显示出成兆才评剧语言的文雅与通俗相融合的特质:

……你既是书香门孔子教训,万不可失五常乱我闺房.你当学狄仁杰遇孀妇,不可学昔张生夜跳花墙.你当学坐怀不乱柳下惠,不可学夜进香阁周廷章.你当学秉烛达旦关夫子,不可学夜会巫山楚襄王.你有情我有义明处言讲,托媒人见我父无不应当.成夫妇那怕你狂风摆浪,拜大堂再无人说短道长.…… [2]523

短短一段曲词用了六个典故:有唐代狄仁杰赶考不为旅店店主马寡妇其情所动之事;《西厢记》杂剧中,张生夜跳花墙与莺莺相会的故事;春秋时期柳下惠美女在抱却坐怀不乱;关羽被曹操设计与嫂嫂同居一室,秉烛观书到天明的故事和楚襄王与巫山神女相会之事,虽大量用典,但这些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既显示出周紫琴的知书达理,也可以看出成兆才这位来自民间、自学成才的剧作家所受到的古典文学的熏陶;同时恰到好处的用典与口语化的语言相结合,增强了戏剧语言的表现力,让读者直观地领略到评剧语言雅俗共赏的魅力.

第三,这四个评剧“聊斋戏”中,大量的误会巧合穿插其中,使情节被设计得极为巧妙,作家把故事讲述得颇为曲折生动,不断发生逆转,构成新的矛盾冲突,增强了“聊斋戏”的观赏性.在这方面,我们必须提及经典剧目《王少安赶船》.剧本讲述了王少安对渔家女张翠娥一见钟情,以银子和玉镯戏之.翠娥父女驾船杨帆离开.而王少安沿江追赶,后再度与翠娥巧遇,刚巧少安表叔是张父朋友,为二人做媒,使其结为夫妇.在随王少安归家的路上,翠娥听信了少安的玩笑,以为其家中有妾,悲愤之下投河自尽.这个误会使一个爱情喜剧骤然发生逆转,看似要以悲剧收稍.不料下面的巧合又使情节走向突变:翠娥为一还乡官员所救,被其收为义女,不久产下一子.两年之后,王少安避雨巧遇妻子,最终解开误会,一家团聚.一系列巧合和误会不断推动着剧情的发展,悲喜情节相互交错,每当似入绝境却又豁然开朗.这部“聊斋戏”与《聊斋志异·王桂庵》相比,保留了小说的主要情节,但作家又在细微处设计、突出了一系列误会和巧合,使《王少安赶船》与原作相比,更具趣味性和传奇性,成为戏剧大师成兆才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四部评剧“聊斋戏”基本都保留了原作的故事主干,以大量的误会、巧合结撰剧本,使观众得到了别样的审美感受,对《聊斋志异》走出知识分子的书斋,在广大民众中进一步广泛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总之,成兆才的评剧“聊斋戏”虽然只有四部,与其他戏曲中的同类作品如京剧、川剧“聊斋戏”相比,无法以数量见长,但它们却以清新质朴的语言、鲜活生动的人物、精心设计的情节、与时俱进的时代思想成为《聊斋志异》改编作品中的成功范例.成兆才的评剧“聊斋戏”是《聊斋》文化的重要分支,对原著在社会上的普及功不可没.

参考文献:

[1][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M].张友鹤,辑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2]高占祥,主编.成兆才全集(1-4卷)[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4.

(责任编辑:李汉举)

聊斋论文范文结:

适合聊斋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聊斋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