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消费相关在职毕业论文范文 和我国互联网消费信贷的风险防范有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此文是一篇互联网消费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我国互联网消费信贷的风险防范

摘 要:目前,我国互联网消费信贷行业发展尚处于野蛮成长阶段,它在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的风险隐患.文章针对互联网消费信贷的潜存风险隐患,未雨绸缪,提出相应的管控对策、建议,旨在推进互联网消费信贷的健康发展,避免因信贷过度而导致的风险.

关键词:消费信贷 信贷模式 风险防范 建议措施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8)12-141-02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随着人们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的改变,基于互联网平台的消费信贷如雨后竹笋般迅猛发展.2010年,阿里小贷业务的出现,标志着互联网消费信贷春天的到来.但因其主要面向入驻商家而不是广大的消费者,牵涉到的用户比较少.直到2013年我国第一个消费信贷,分期购物平台佰潮网的诞生,才标志着我国互联网消费信贷迈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次年,电子商务平台京东也进入互联网消费信贷行业,推出了“京东白条”,标志着电商布局互联网消费信贷时代潮流的开始.根据有关数据统计,2015年我国互联网消费信贷余额为700亿人民币,2016年为2100亿人民币,到了2017年已达到3500亿人民币,同比增长66.7%.公开数据显示,2015年“双十一”期间,“京东白条”交易额同比增了长8倍,占总交易额比例同比增长了5倍,“白条客”的平均消费金额为800元,“分期客”的平均消费金额为1500元;阿里旗下的“蚂蚁花呗”共完成交易6048万笔,交易额约为77亿元,占总交易额的8.5%.由此可见,互联网消费信贷需求旺盛,市场前景光明.

一、互联网消费信贷的模式

目前,互联网消费信贷有四种模式.第一种就是最为常见的由电商平台直接提供的增值服务,给平台用户提供贷款.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当前国内三大电商平台消费信贷品种,淘宝的“花呗”、京东的“京东白条”和唯品会的“唯品花”.第二种则是银行通过自建移动应用或与其合作的电商平台,为持有该行的信用卡或用户提供的消费贷款.例如:广发银行推出的“E秒贷”、浦发银行推出的“浦银点贷”等.第三种则是由专门的互联网消费信贷机构发放给互联网用户消费信贷.其中代表产品有:百信金城的“百信轻松贷”以及宜人财富的“宜人贷”.第四种是网上分期付款平台向大学生提供分期付款购物消费贷款.比较流行的有:“分期乐”和“校园分期”APP等.

消费信贷是互联网金融创新的产物,是超前消费的一种表现,也有其两面性.一方面,互联网使消费信贷以其小额、快捷、简便的特点极大地刺激了贷款者的消费,促进了国民经济发展.但同时也使得部分不理智的消费者陷入了债务危机,尤其是一些年轻的大学生深陷其中,难以自拔,甚至有个别同学因无力偿还消费贷款而跳楼自杀,造成了恶劣的后果,也为互联网消费信贷的发展敲响了警钟.

目前我国互联网信贷行业发展尚处于野蛮成长阶段,还存在着诸多的风险隐患.本文意在对互联网消费信贷的潜存风险隐患,提出管理对策建议,帮助政府推进互联网信贷健康发展,避免因信贷过度而导致的悲剧再次产生.

二、互联网消费信贷的风险防范措施

(一)统一信用体系

目前各大互联网消费信贷平台,一般都会对贷款者的消费记录、还款记录等数据存储入自己的平台数据库,用于贷款者的信用评价,以决定信用额度的提升或削减.平台也可对这些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从中获取贷款者的消费行为和习惯,与之后贷款者的消费行为、习惯进行对比,从中监控贷款者消费行为、习惯的变化,提前预判风险的产生,及时处理,妥善应对,减少损失.但是,各大消费信贷平台的信用数据库都各自独立运行,很少与其他平台共享信息.一些诈骗分子就可能利用这一漏洞,在众多不同平台上,不停地注册消费后藏匿不见.所以中国人民银行等政府相关部门应牵头、协调各大商业银行、电子商务平台和消费金融机构,建立联合共享信用数据库,促使全社会共用同一个信用体系,加强对贷款者的信用监管,让诈骗者无处藏身,减少信用诈骗事件的产生.

(二)加强互联网消费信贷公司行业自律

互联网发展迅猛,互联网金融创新不断,市场自发性带来了互联网消费信贷行业的野蛮式增长.与此同时,法律和监管很难同步开展,及时到位,造成了互联网金融行业准入标准比较低、行业标准缺失、部门监管乏力,各种名义的互联网金融公司遍布网络和大街小巷.再加上很多工作人员缺乏实际上专业培训,法律意识淡薄,金融风险意识模糊,为提升业绩水平,片面追求借贷之间的高额利差,对金融风险缺乏深刻认识.因此,可以考虑成立消费信贷行业协会,加强互联网消费信贷公司行业自律,逐渐形成行业规范的模式来完成进一步的完善信贷运作.规范网络传播管理,推动信息融合共享,共建良好网络空间.一方面,搭建好互联网消费信贷机构与政府相关部门沟通联系的桥梁和纽带,贯彻落实国家互联网信息管理方面的一系列法律法规,规范和约束互联网消费信贷行业的自我管理.另一方面,开展互联网消费信贷行业技术与人才培训和交流,提高其从业人员道德素养与专业素质.

(三)完备法律监管体系

众所周知,法律法规能约束公民行为,惩治能让个人自我规范.目前相对于传统信贷,互联网消费信贷缺少相应的法律对贷款者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对于逾期未还款的惩罚往往只是冻结账户或者减少信用分,这样的代价和惩罚还不足以给贷款者足够的震慑.对于贷款主体,为了吸引贷款者,不断降低门槛,为了追回贷款,不择手段.这些行为的频发,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少相应的法律、法规去规范与约束.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针对互联网消费信贷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依法依规去监督、监管.首先,政府应制定互联网消费信贷贷款者的最低贷款门槛,并严格要求各大消费信贷平台按照标准对贷款者进行严格审核,不得钻政策的漏洞.其次,政府应广泛征询互联网消费信贷平台的意见、建议,规范各类贷款者的行为,并通过法律法规对其进行约束、惩处.再次,应建立互联网消费信贷公司的成立标准,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并加强对互联网消费信贷企业资质的审核与实时监管.最后,制定贷款者信息保护条例.互联网信贷平台应对贷款人的相关信息保密,不得用于规定用途以外的其他用途.并且应当对贷款者的隐私泄露背负连带法律责任,从而切实维护贷款者的合法权益.

(四)加强互联网技术建设

没有互联网的信息技术安全保障,就相当于失去互联网消费信贷发展的生命线.要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为信息安全筑起坚固的防护壁垒.互联网消费信贷带来全新的获客模式以及业务模式,同时也出现了新的欺诈手段.过去一些有效的传统反欺诈管理手段正在逐渐失去作用.因此,要通过构建网络版杀毒软件和防病毒网关,安排专人管理并定期升级病毒库,对欺诈分子进行全方位监测和动态管理.同时,加大对互联网金融安全意识的宣传,增强客户信息安全保密意识.加强互联网信息安全技术自主研发;加强漏洞管控,建立漏洞库;设置内部监管的专门负责人,分析可能发生安全事件的情况,有的放矢,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总之,保障数据安全完整,及时推进安全应用技术更新和升级安全技术等级,才能为互联网消费信贷安全保驾护航.

(五)普及金融教育

众多互联网消费信贷悲剧产生的根本原因是贷款者的金融风险防范意识不够,缺少法律风险意识.而且当前很多互联网消费信贷的使用者,自身素质参差不齐,对相关金融知识模棱两可,一知半解.政府可以通过地方社区开展金融知识讲座,给社区居民普及金融常识和信贷法律法规.并结合一些信贷案例,给予社区群众以警醒.另一方面,还可以开展金融知识专题网课,要求大学生完成该课程的学习从而强化高校学生的风险意识.最后,政府也可以在一些公共场合播放公共宣传片,介绍与之相关的案例与法规.通过这些措施来普及金融教育,提高全社会公民的风险意识.

目前,互联网消费信贷刺激了中低收入人群的消费,并且提升了其消费能力,对我国的经济增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在该行业的迅猛发展中,仍存在很多不规范的地方,从而存在着很多潜在风险和隐患.所以,必须重视这些风险的防范,勿因为微小就疏以警戒.特别是对于平台的放贷条件,一定要加强监督和管控,避免这些隐患扩大形成金融风险.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的事件,当时就是因为政府机构对于银行、投资公司、征信机构等公司的监管放松,导致公民几乎都超前消费,形成经济泡沫,最后导致危机的爆发.虽然目前互联网消费信贷在我国的经济占比还不是很大,但政府还是需要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以忧患意识对待,才能利用好互联网消费信贷这杆桨,助力中国经济砥砺前行.

[本文是2017年度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三五”规划课题“大数据时代的政府会计环境极其影响研究”(编号:2017GZGJ3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刘艳芳.互联网虚拟消费信贷的风险管理体系研究——以唯品花为例.经贸实践,2016(13)

[2] 宫兆辉.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研究[J].经济师,2017(1)

[3] 钱艳艳.互联网消费信贷风险的法律监管机制研究——以“京东白条”为例.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

[4] 王晋之,胡滨.互联网消费信贷风险分析与应对——基于“京东白条”案例的分析与思考.金融与经济,2017(3)

(作者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会计学院 广东广州 510006)

[作者简介:宫兆辉,副教授,毕业于东北财经大学,就职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会计学院,研究方向:互联网金融.]

(责编:贾伟)

互联网消费论文范文结:

关于互联网消费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互联网消费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互联网创业论文

2、互联网金融论文题目

3、关于互联网金融的论文

4、关于消费的论文

5、互联网论文

6、关于互联网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