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类学年毕业论文范文 跟台湾原住民传统建筑营造形式与其地域文化性以布农族传统住屋为例方面论文写作资料范文

这篇地域文化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

台湾原住民传统建筑营造形式与其地域文化性以布农族传统住屋为例

陈茜

(福建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 ,福建 福州 350001)

摘 要:建筑作为人类日常生活生产空间的载体,它是一个民族或地域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创造的物质文化.传统建筑是一个地区发展历程的见证,台湾原住民族传统建筑则承载着台湾原住民族独特的地域文化,它不仅表现出一切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因素共同构成的特性,而且让地区的物质、文化区别于其他地区.本文以布农族传统住屋为例,通过对其不同地理位置的建筑营建特征进行分析,进而探讨传统地域文化的保护与研究价值,能够为我们研究台湾原住民族传统建筑提供了一些具有参考价值的物质资料.

关键词:台湾原住民; 传统建筑营造; 祖灵信仰; 地域文化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献编号:1003-9481(2016)02-0042-02

宅基地理环境与建筑形式

台湾原住民是以群居为主要居住方式,布农族是一个分布比较广的族群,可以分成六个部族,以血缘为基础,结合具有共同祖先者而成氏族团体,各有严密的社会组织.因为是父系社会,属于大家族制,平均一家人口十多人,最多亦有二、三十个人共聚于一堂.布农族主要分布在台中的山区、台东及高雄等地,居住在海拔1000 米以上的高山地区, 是原住民住得最高的一族.也因此过着山田烧垦的游耕农业方式,聚落分布零散,多择水源处而居.

由于居住在高山地区,布农人依山势而建以台地作为部落的基地,且住屋规模都比较大,建筑形态多半呈长方形和四方形,屋顶中间高耸,两边倾斜,一般以石板、木头搭成,依据就近原则来就地取材.建筑墙壁多用石板,但室内的梁柱主要用木材,也有部分选用石材、竹子等材料,因此建筑营造材料大多为自然材料.布农族喜欢半地穴式居屋,室内略比室外低,室内都有能贮藏粮食的谷仓.住屋外面常以石片围成矮墙与附属小屋,构成一个院落的生活空间,表示他们的生活领域超出室内范围,周围环境是他们生活起居作息空间的延长.在住屋室内与外面院子铺以平坦的石板,使院内环境干净整洁.

总体上,布农族的住屋形式根据性质的不同分为:第一,根据南北地理位置的不同大致分为:一种是低地式的建筑样式,前有庭院,后有住家;另外一种是住家地板和地基一样高,但也有比地基低的.第二,就建筑材料的使用不同分类,居住在北部的布农族人以板岩作为整座建筑的主要材料;中南部的则以板岩铺地,用木板做墙、五节芒草盖顶.此外,布农族住屋的屋檐都盖得非常低,进出房屋需佝偻着腰背才能进出.在伦理意义方面做解释的话,入屋低头,是对祖先和长辈建屋的辛劳表示尊敬之意.同时布农族有着鲜明的长幼尊卑、地位等级的区分,按照古时礼制实行左尊右卑,家族中的老人通常使用左边房间.而建筑在采光通风和及排水设计上,为了能有效地避风雨,住屋窗户不多,导致屋内光线比较灰暗,并且屋内虽有炉灶生火但却没有排烟的设备,加之窗户少使得屋内基本没有通风效果、室内的空气环境较差.

祖灵信仰与功能布局

台湾地处于太平洋地震带之上,北回归线横穿岛屿中南部,四面环海属于季风性气候,因此多地震、多降水、自然灾害频繁,加之落后的社会生产力和医疗技术,认为自然现象神秘莫测,并且生活在简陋的条件下,面对自然灾害和疾病的无能为力,所以人们产生了对生活的担忧,将精神寄托于祖灵信仰之上.布农族人认为人死后灵魂依旧在族社活动,并影响活人的生活,祖先灵魂能够保佑族社丰收、平安,因此对亡灵与祖灵心存敬畏,并为之举行祭仪,同时用来规范自己在世俗中的行为,形成等级森严的社会制度.

布农族与其他原住民族一般崇尚自然,信仰祖灵,还将诸如花草、植物、动物的万物精灵化,认为万物皆有灵.他们多种植粟(小米),由于他们将小米拟人化,认为小米有灵魂、有五官、可移动,因此对它特别敬重,极为重视小米的收获,更是在住屋内设置一贮存谷物的空间.以山田烧垦和游耕为生的布农族人,对于农作的祭仪复杂和隆重,也因居住地较为封闭,其山林生活的智慧、各种礼俗和祭仪等文化保存较为完整.如岁时祭仪围绕着小米 ( 即粟) 种植进行,主要有十一月到十二月举行的小米开垦祭;一月的播种祭;七月的收获祭;九月小米收成之后的新年祭和开仓尝新祭.

除此之外,布农族存在室内墓葬风俗,从出生到死亡之间有许多的祭典及禁忌,丧葬祭就是其中一种,这也是祖灵信仰影响建筑布局的表现.布农族人的住屋“内厅”,是生活饮食和去世后埋葬的地方,因为他们认为将逝去的家人安葬于室内具有保护屋内在世家人的意义,同时由于是大家族制,因此墓葬占满时,就只好另觅他地建筑新住房.

案例分析

台中州新高郡丹大溪左岸,海拔约1500 米.该建筑为一般的住家,独立院落,建筑布局从左至右为置屋间、石墙出入口、工作间、住屋以及鸡舍.住家周围有高3 米,厚约为1.8米的石墙,再由石墙进入前庭院,前庭院地面铺有石板.整座建筑的核心部分就是住屋,住屋顶上覆盖着千片岩,即利用当地采集的页岩一片片铺设成瓦.(如图1、图2、图3)

依着山势地形,把大大小小的石块叠起来成为墙壁,不用辅料,也不使用任何铁丝和铁钉,所以布农族人称这种屋子叫会呼吸的墙.住屋形态呈长方形,入口设置于左边,是一扇朝内推开的木门,木门左右两侧为谷仓和寝室,寝室上方挂有兽皮.住屋是内庭或称泥地间,在泥地间两侧都设有炉灶,这里除了可以烹饪食物外也是家人的聚会场所.布农人喜欢大家族居于一屋,将长方形屋子分成好几间寝室,每一间进住一对夫妻和其子女,若家中人口太多,谷仓的两侧或单侧再加床铺.住屋内最里面则是为小米谷仓,小米高高地堆积着,谷仓的背后则是石材砌成的石壁,以此围合并保存他们十分敬重的小米,可见地域自然条件和祖灵信仰对布农族人建筑格局的影响.

总结

特定的时期和特定的地域,在受到时空条件的限制下,一个地域的经济基础决定其上层建筑,特定的社会存在决定了形成某种社会意识,同时这种社会意识反过来也反映出了社会存在.原始社会的地理环境、生产力状况及经济关系共同对其社会制度、社会思想及宗教信仰等方面造成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原始社会的建筑形式和格局也是对当时原始社会物质与精神生活的再现.多以原始社会形态存在的台湾原住民族族群,其建筑营造形式是其族人在受到自然因素和社会生产落后因素的制约下,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劳作中形成的劳动产物,并且结合了当地人民对于宗教祖灵信仰的需求,其中蕴含台湾原住民族人民对自然的崇敬和利用自然资源生产营建的智慧.

时至今日,由于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钢筋水泥等现代建筑材料开始大量的使用,使部落传统朴素的面貌大为改观.做本案例的初衷就是希望能通过再现布农族传统石屋的面貌,传达出布农人的营造智慧;通过案例分析其在功能布局、营造形式,挖掘其背后建筑形态的影响因素,让我们从中感受到浓厚的地域文化和建筑特色,也看到了一种地域性民族信仰和传统文化对民族传统建筑营建的影响.为探讨传统地域文化的保护与研究出一份力,能够为台湾原住民族传统建筑的研究提供了一些具有参考价值的物质资料.

参考文献:

[1] 汤浅浩史,濑川孝吉. 台湾原住民族影像志: 第2 卷 布农族篇[M]. 台北:南天书局,2009.

[2] 李树义. 台湾少数民族——布农 [M]. 北京:台海出版社,2008.

[3] 李乾朗. 台湾民居[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4] 王华丰. 地域宗教文化在台湾传统建筑装饰中的表现[D]. 景德镇景德镇陶瓷学院,2013.

[5] 彭维斌,台湾少数民族宗教信仰的变迁社会影响[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3(6).

作者简介:

陈茜,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研究生.

地域文化论文范文结:

关于地域文化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地域文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1、班组文化建设论文

2、现代企业文化期刊

3、企业文化期刊

4、中国文化论文

5、企业文化杂志社

6、企业文化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