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注有关学术论文怎么写 和谈曙君,在紫砂中注入当代新风相关论文写作资料范文

此文是一篇中注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谈曙君,在紫砂中注入当代新风

谈起紫砂壶,你可以想到无数精巧的制式与名家,自明代供春始创以来,就一直是雅艺和匠心相结合的茗茶风物.历壶名家向来被世人尊崇,正所谓“人间珠宝何足取,岂如阳羡一丸泥”.发展至今,宜兴紫砂艺人早已济济一堂、人才辈出.谈曙君,是这一群制壶人中的一位,在继承家传与大师丰碑的基础上,如何超越自我?闯荡上海的他,在吸收海派艺术精华的同时,又如何在砂泥的拿捏中塑造出独特的谈派风格?

从耳濡目染到成长为制壶名手

谈曙君,1962 年出生于古阳羡(宜兴)紫砂世家.年幼时,父亲长期在陶都——丁山门从事笔耕,他热爱宜兴陶瓷,一生写了不少有关宜兴陶瓷与紫砂的文章.父亲对紫砂陶的热爱,似乎很自然地成为一种“遗传”,使谈曙君继承了父辈对陶的情结.而谈曙君与制壶真正结缘则是因为母亲,母亲原为教师,后因身体原因不能从教,在三十多岁时拜蒋蓉为师,从事紫砂壶制作.谈曙君从小便经常给母亲打泥片、泥条,剩余时间也自己摸索着做些小玩意,他曾做了一把紫砂小,放入做饭的炉膛烧硬后别在腰间,成了他与小伙伴们玩打仗游戏时的“制胜法宝”,倒也威风八面.

直到有一天,蒋蓉来到谈曙君家串门时,看到他制作的小,便教他做了一把“小供春壶”.蒋大师的这一无心之举,却让谈曙君从此痴迷上了做壶、玩壶.蒋蓉是宜兴有名的制壶大师,在她的指导下,谈曙君一发不可收拾,小小年纪的他痴迷上了做壶,水平自然得到飞速提升.

自小耳濡目染,加之大师的启蒙,谈曙君很快成为了一名技巧娴熟制壶人,他后又师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昌鸿、沈遽华,认真刻苦地学习手工执壶技法技艺,吸取各家之长,练就了一手娴熟的制壶基本功.在1985 年便自创了宜兴君陶居工艺品制作中心,并于2002 年迁到上海,又为自己开创了一片广阔的天地.

在上海,谈曙君结识了当地众多文化名人,如工艺美术大师阮文辉、林金茂;书画名家马寒松、王之海、尹石、尹连成、肖平、周中耀、杨士林、桑作楷、韩敏,台湾雕塑家梁胜荣,著名音乐家李家奄,雕刻名人王翔、邵新和、朱炳浩等.通过与各领域杰出艺术家的交流与合作,得到了触类旁通的机会,海派艺术的开放包容也深深影响了谈曙君的艺术风格,他再次突破自己,技艺和境界都在上一层.可谓转益多师为吾师,层层历练功自成.

很快,在2007 年后,一个个奖项接踵而至:2007 年7 月,《仿明洋桶壶》荣获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暨大连国际古典家具博览会“中艺杯”金奖;同年10 月,《龙头一捆竹壶》荣获第三届( 莆田) 海峡工艺品博览会优秀作品评比金奖;2008 年3 月,《思源壶》获第六届全国工艺品、旅游礼品博览会金奖;同年10 月,《抽方泥绘壶》荣获上海首届中国工艺美术暨古典红木家具收藏品博览会金奖;《韩熙载夜宴壶》荣获第五届中国十大紫砂壶金奖;2009 年3 月《金碧辉煌壶》荣获第七届全国工艺品、旅游礼品博览会金奖……

大度包容,融合传统与当代于一壶

也许是父亲的文化熏陶,谈曙君深知做出来的紫砂壶,一定要蕴涵文化气息和人文精神.他是一位有艺术追求、有思想主见的制壶人,他懂得要想在紫砂艺术天地有一席之地,除了娴熟的制壶技术,还必须不断地学习,开阔眼界,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和文化品位.每创作一把壶,他总要仔细斟酌构思,了解透彻再动手.他不仅做壶,也热衷于藏壶、赏壶,每每得到一把上好的传统壶,他总要细细琢磨,分析其泥料、特点、工艺特色,久而久之,他对紫砂制作传统的了解也就越来越深.谈及创新,谈曙君坦言,继承紫砂壶经过无数前辈锤炼而成的经典范式自不必说,因为在紫砂界,无论初学者还是资深陶艺师都把临摹作为重要的课程,从对大师作品的外形仿造,到结合自己的理解,再到推陈出新,方能自成体系,是每个大师的必由之路.在谈曙君看来,名家作品里蕴涵着制作者的气息和痕迹,还残留、透析着年代的变迁,无论光货、花货都是千变万化、令人爱不释手的,这也是纯手工紫砂壶的魅力所在.至于个人风格如何突出?谈曙君一是深耕宫廷文化,巧妙结合紫砂技艺;二是结合时代精神,在他的国礼系列作品中体现中国气度;三是携手当代艺术家、文人,倾注更多元的艺术风貌在自己的紫砂作品中.

谈曙君认为,紫砂壶自明代晚期进入宫廷后,便很快与其艺术风格和帝王趣味结合,华美高贵的气度,精湛细腻的技巧,宫廷紫砂壶是紫砂艺术的一座丰碑.而宫廷艺术是中国几千年文化艺术的浓缩和精髓,吸收宫廷艺术到自己的紫砂壶创作中也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为此,他多次进出故宫博物院,与院中的资深学者探讨交流宫廷文化,除了在知识上大有裨益外,还创作了一系列吸收宫廷文化的作品,如《半月金丝壶》《花开富贵壶》《金碧辉煌壶》《韩熙载夜宴壶》等.手法古中有新,技艺精湛,多显得端庄大气、富丽堂皇.

其中,《韩熙载夜宴壶》是他在紫砂制作上的一大突破,该壶表面施珐琅彩绘,这一工艺最早见于清代雍正时期.现藏于“台北故宫”的四把紫砂珐琅菱花壶,就是该时期的珍品.而珐琅彩绘《韩熙载夜宴壶》由传统牛盖洋桶壶稍作变化而来,是谈曙君与景德镇高仿瓷大师向元华先生,充分利用此壶“腰圆膀粗”的特点,把南唐著名画家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描绘在壶上.选取这样的名画入壶,是壶艺的一大尝试,其难度在于,画作在用笔和着色等方面出类拔萃,如果壶上彩绘技艺不精,反而招致画虎不成反类犬之讥.可喜的是,壶体上的“韩熙载夜宴图”线条圆润刚劲,人物服饰的刻画工整细致,构图得当,细节处理恰到好处.此外,该壶造型突破了曼生十八壶“中正”“方圆”的哲学理念,线与形之间又均可见传统之神韵,还结合黄金包紫砂等宫廷绝技,把紫砂的典型与时代的雍容完美结合.最终,此壶于2012 年5 月获中国工艺美术第四届“百花奖”金奖.(见图1、2、3、4)除了吸收传统艺术的精华外,谈曙君还不仅仅止步于此,他还努力赋予作品新时代的精神,在他为国家制作的多款国礼作品如《2010 亚运纪念壶》《2010东盟国礼紫砂壶》《2011 东盟国礼紫砂壶》等,均在造型、纹样装饰上进行了大胆创新,巧妙融合新意在作品中,寓意着丰富的内涵.(见图5)

此外,谈曙君与诸位当代艺术家、文人合作的紫砂壶也是颇具当代的气息,这一类作品多造型简约,艺术家和文人在壶上题诗刻字,或描绘世事、或抒发情感,实为雅物.紫砂壶自诞生起,文人与匠人的合作制壶的传统就贯穿始终,在清代就有陈曼生与杨氏兄妹合作,开创了“曼生十八式”的典范.见识甚广的谈曙君自然也不例外,他有不少作品就是与当代著名的艺术家合作的.范曾、陈冠英、周中耀、王之海等是他力邀的常客,谈曙君与当代的艺术家合作,则希望能在自己的紫砂壶上更多地留下时代的气息,这些艺术家的所思所想,表现在壶上,必然反映出这个时代的脉搏.(见图6、7、8)

饮水思源,不忘制壶初心

不管器形上如何千变万化,新作如何层出不穷.谈曙君始终不忘初心,他一直没有忘记紫砂壶再如何精美,它存在的前提是一把用于泡茶的茶具.谈曙君认为宜兴紫砂壶既能让人欣赏,又能使用,所以做壶时也要考虑使用功能.第一,把手要好拿,拿捏舒服,有些茶壶做得非常漂亮,但提壶时,盖的头子不合适一失手,“噗”一声,壶盖落地,前功尽弃;第二,倒茶渣要好使,既不可以太小也不可以太大,壶口的设计一定要考虑到这点,如果太小,倒茶渣时会很麻烦;第三清洗要方便,因而茶壶上的装饰不宜过于繁复,以免造成每天的清洗工作繁琐.这些理解始终贯彻在他自己的作品里,谈曙君认为紫砂壶代表着一种精神和品位, 它不是为了生存, 还是生活层面的东西.一把好壶就是为生活服务, 为懂得他的人服务.“不单单是一把壶, 设计的是一种生活方式.”

许多制壶的人不喝茶, 但谈曙君对茶也有相当研究.在他看来, 制壶的人如果不懂茶, 也会减损壶的适用性.于谈曙君而言, 酝酿的时间总是远远长于动手制壶的时间.制壶时,他会在实用与优美中寻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这一点尤为难得.

谈曙君常说:“做壶人追求名利是做不好壶的,浮躁的心境只能做出浅薄的作品.而做壶、玩壶的最高境界是‘淡泊静心’,只有天人合一才能把紫砂壶养成宝.”而故宫博物院前院长郑欣淼先生曾评价:“以人为本,以和为贵的人文精神作为创作理念,应是谈曙君壶艺作品成功的重要基点.清雅文秀,壶中有诗;端庄大度,壶中有格;名画相配,壶中有神;以人为本,品用皆美,他的作品,端庄大度、平衡中和,初看平朴无奇,细细品味,实则内涵丰富.”也许郑欣淼的这番话,是谈曙君紫砂艺术的最好概括.(见图9)

( 编辑/董萍)

中注论文范文结:

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中注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中注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论文尾注格式

2、论文尾注和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