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方面有关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与训诫成人礼上讲什么方面论文写作参考范文

关于免费成人论文范文在这里免费下载与阅读,为您的成人相关论文写作提供资料。

训诫成人礼上讲什么

2015 年12 月9 日,浙江杭州,杭州十四中的高三学生举行“十八岁成人礼”宣誓仪式,学生们头戴成人帽,庄严宣誓,走过成人门.

贺少雅

一般而言,成人礼是一个生命个体身心发育到成熟期,为承认其具有进入社会的能力和资格而举行的仪礼.成人礼是一个人生命历程的转折点,对于个体、家庭、社会、国家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人类社会不同历史阶段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但又因族群、地域、阶层等之间的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形态.比如,非洲不少部族都有成人礼,受礼者要通过隔离、忍受饥饿、禁止饮水、经受鞭笞等重重考验,并接受部落首领或者长辈的训诫,最终以一个成人的姿态回到部落.犹太民族也有成人礼,一个犹太男孩到了13 岁要举行仪式,接受犹太教的戒律,正式成为犹太教的一员.与我国同属儒家文化圈的日本、韩国专门设有“成人节”,在这一天,成人者统一穿着传统民族服装,举行盛大的集体活动,接受长辈的训导和祝福,从此拥有参与政治、吸烟饮酒等权利.我国很多少数民族也有成人礼,像瑶族男子的“度戒”礼,彝族女子的换裙子礼,藏族女子的“戴天头”等.在这些成人礼过程中,受礼者不仅要改变服饰,更重要的是要接受各种身体训练和礼仪规矩的训导,懂得作为一个成年人应该遵守的社会规则,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中国古代的冠笄之礼

中国古代亦有成人礼,其中男子成人礼称冠礼,女子称笄礼.古人将冠礼置于礼仪之首,所谓“冠者,礼之始也”(《礼记·冠义》),可见冠礼之重.据文献记载,先秦时期社会各阶层均要举行冠礼,如《说苑·建本》篇“周召公年十九见正而冠,冠则可以为方伯诸侯矣”,《左传》中鲁襄公九年(12 岁)“冠于成公之庙”,这是天子诸侯大夫行冠礼的记录.《礼记·文王士子》篇云“五庙之孙,祖庙未毁,虽为庶人,冠取妻必告”,可见当时虽有“礼不下庶人”之说,但实际上冠礼之义亦为庶人所看重.不过,这些记载均未提及具体仪式,目前最为完整的成人礼见于《仪礼·士冠礼》,是对士阶层冠笄之礼的记录.仪节如下:(1)冠礼前期:筮日、戒宾、筮宾、宿宾、宿赞者、为期.(2)冠礼之日:陈器服、迎宾赞、行三加礼、宾醴冠者、冠者拜见母亲、宾字冠者、冠者拜见兄弟、冠者见姑姑和姊妹、冠者见君、冠者见乡大夫和乡先生、醴宾、送宾、归俎.关于女子笄礼的记载较为简略,亦大致如此.

经分析可知,冠礼最核心的环节是三加冠服和命字.根据杨宽先生的研究,冠者加冠命字之后,须行成人之礼,从此拥有做官从政、参军从戎、家族祭祀的权利,完成从青少年到成年的转变,正式步入成人行列.《礼记·冠义》云:“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那么,一个仪式有何种力量能促成人生的转变呢?《礼记·冠义》又云:“三加弥尊,谕其志也.”怎样做到谕其志呢?这就牵扯到本文所要论述的成人礼中的训诫话语.

周代冠礼中三加冠服,每一加都有祝辞,命字后还有字辞,均含训诫之义,且还要去拜见国君和乡大夫接受教导.后来,随着时代变迁,冠礼逐渐湮没不闻,仪节亦散乱不堪.至宋代礼仪复兴之时,理学家开始利用字说文体重振冠礼,一时间字说代替了冠礼部分功能.民国时期以后,字说创作亦走向衰微.进入21 世纪以来,随着成人礼的复兴,仪节逐步完善,仪式上的权威人士讲话又含有训诫成人责以成人之道的意味,可以说,成人礼的训诫话语是一脉相承的.

蕴含成人之道的祝辞和训诫

按照《仪礼·士冠礼》记载,三加冠,首加缁布冠,念祝辞曰:“令月吉日,始加元服.弃尔幼志,顺尔成德.寿考惟祺,介尔景福.”再加皮弁冠,祝曰:“吉月令辰,乃申尔服.敬尔威仪,淑慎尔德.眉寿万年,永受胡福.”三加爵弁冠,祝曰:“以岁之正,以月之令,咸加尔服.兄弟具在,以成厥德.黄耇无疆,受天之庆.”也就是说,加冠之后,你要放弃你的童稚之心,端正你的仪表容貌,慎修德行之性,在嘉宾和兄弟的见证下成人之后,要努力修身养性,成为一个道德君子.当然话语里面还含有祝愿之意.然后是命字,要念字辞曰:“礼仪既备,令月吉日,昭告尔字.爰字孔嘉,髦士攸宜.宜之于假,永受保之,曰伯某甫.”就是说,美名配俊士,从此你要保守自身德行,配得起这个名号.按照《士冠礼》的记载,主持冠礼的重要人物是宾者,其本身多是当时社会所公认的成“人”模范.书中虽然没有对宾者的选择标准作具体说明,但从宾者所要承担的重任来看,应该是一些德高望重之士,即如现在所说的人生导师.他们在仪式上的出现和教诲对冠者而言是一种很好的道德示范和人生导引.

冠礼的训诫语词还包括在加冠之后拜见国君和乡大夫时所接受的教诲.《国语·晋语六》曾详细记载了赵文子加冠后见乡老和贤达的过程:

赵文子冠,见栾武子,武子曰:“美哉!昔吾逮事庄主,华则荣矣,实之不知,请务实乎.”见中行宣子,宣子曰:“美哉!惜也吾老矣.”见范文子,文子曰:“而今可以戒矣.夫贤者宠至而益戒,不足者为宠骄.故兴王赏谏臣,逸王罚之.吾闻古之言王者,政德既成,又听于民.于是乎使工诵谏于朝,在列者献诗,使勿兜,风听胪言于市,辨祅祥于谣,考百事于朝,问谤誉于路,有邪而正之,尽戒之术也.先王疾是骄也.”见郤驹伯,驹伯曰:“美哉!然而壮不若老者多矣.”见韩献子,献子曰:“戒之!此谓成人.成人在始,始与善,善进善,不善蔑由至矣.始与不善,不善进不善,善亦蔑由至矣.如草木之产也,各以其物.人之有冠,犹宫室之有墙屋也,粪除而已,又何加焉.”见智武子,武子曰:“吾子勉之,成、宣之后,而老为大夫,非耻乎!成子之文,宣子之忠,其可忘乎!夫成子导前志以佐先君,导法而卒以政,可不谓文乎!夫宣子尽谏于襄、灵,以谏取恶,不惮死进,可不谓忠乎!

吾子勉之,有宣子之忠,而纳之以成子之文,事君必济.”见苦成叔子,叔子曰:“抑年少而执官者众,吾安容子.”见温季子,季子曰:“谁之不如,可以求之.”见张老而语之,张老曰:“善矣,从栾伯之言可以滋,范叔之教可以大,韩子之戒可以成,物备矣,志在子.若夫三郤,亡人之言也,何称述焉!智子之道善矣,是先主覆露子也.”

这段记载把赵文子加冠以后拜见各位乡贤并接受告诫的过程做了详细描述.赵文子拜见的绝大多数乡贤都对其或祝愿,或告诫,使其得到教诲,受到教育.栾武子以侍赵武子之父的经历,告诫他要“务实”,做一个踏实做事的人,不能徒有外表.范文子以古代王者的事例告诫他要具备“贤者宠至而益戒”的德行.韩献子则以一个理想的成人的标准来要求他,认为“成人在始,始与善,善进善,不善蔑由至矣.始与不善,不善进不善,善亦蔑由至矣.……人之有冠,犹宫室之有墙屋也,粪除而已,又何加焉”.智武子推崇“文”和“忠”,认为这是一个人应该具有的品质,勉励赵文子要继承成子和宣子等前辈的美德,“有宣子之忠,而纳之以成子之文”才能“事君必济”.最后,张老对所有乡老之言作了评述,认为“从栾伯之言可以滋,范叔之教可以大,韩子之戒可以成”,可谓“物备矣”,但是事成与不成,还要“志在子”,也就说最终取决于你自身的志向和努力.

传统中国社会,以儒家伦理道德作为社会主导价值体系,儒家所提倡的忠孝合一、真善美统一的理想人格成为文人士大夫所追求的成人标准和精神境界.冠礼中的宾者和乡贤们通过祝辞和训诫语词将儒家的一套做人规范和成人标准,或者说是个人道德、家族伦理、政治伦理,内化到受礼的冠者心中,以实现对其身心意志的一种规训.

把做人的教诲镌刻进生命里的“字”说

古人有名有字.据《礼记·内则》记载,人出生三个月后要由母亲抱着去见父亲,父亲“执子之右手,咳而名之”,行冠笄之礼成人时又另取字,从此同辈之间以字相称,在父辈和国君面前仍称名,所谓“父前子名,君前臣名”(《礼记·曲礼上》),并且在人际交往中直呼其名被视为不敬.因为取字,正是为“敬其名也”(《礼记·冠义》).

在《仪礼·士冠礼》中虽有命字仪节,但并没有专门关于字的来由和含义等的介绍.到了晚唐时期,出现了字说的创作,用来解说取字的意义、字本身的涵义并加以劝勉之辞.唐代刘禹锡的《名子说》是目前所见最早的文人字说:

魏司空王昶名子制谊,咸得立身之要.前史是之.然则书绅铭器,孰若发言必称之乎?今余名尔:长子曰咸允,字信臣;次曰同虡,字敬臣.欲尔于人无贤愚,于事无小大,咸推以信,同施以敬,俾物从而众说,其庶几乎!

夫忠孝之于人,如食与衣不可斯须离也.岂俟余勖哉?仁义道德,非训所及,可勉而企者,故存乎名.夫朋友字之,非吾职也.顾名旨所在,遂从而释之.孝始于事亲,终于事君,偕曰臣,知终也.

文中将作字说的原因、字的涵义以及对儿子的期待作了详细解说,告诉他们取“臣”字的原因乃因“孝始于事亲,终于事君,偕曰臣,知终也”,希望他们“于人无贤愚,于事无小大,咸推以信,同施以敬”,并且勉励他们“仁义道德,非训所及,可勉而企者,故存乎名”.由于古代的字伴随士人的终生,因而这种蕴含着父辈的叮咛、教诲和期望的意义符号如同纹身一样镌刻在成年者的身体上,甚至可以说超越了身体符号的意义,而内化为一种做人的理想追求和行为规范.

晚唐以后,此类字说文体逐渐兴盛起来,北宋时期黄庭坚、苏轼等均作有大量字说,南宋时理学家又借助字说文体复兴冠礼, 使其得以在社会上盛行,至元明两代达到最盛,数量逾千篇,至清代末期走向衰落.实际上,除字说以外,还有一些文体,如字序、字叙、字辞、字训等, 与其具有一定血缘关系,都是士人应邀为其友人的子女、自己的族中后辈或者自己的子女等在冠笄成年取字之时所作,这些字说写作内容或繁或简,形式或韵或散,蕴含着长辈的殷殷希望和切切叮咛,也折射出当时社会的成人观念和伦理价值观.如元代著名理学家吴澄作有《曾尚礼字说》:

翰林应奉曾巽初在京冠其子,有宾有赞,有三加,若醮若字,其仪一仿朱子所定.古礼久废之余,而独行人之所不能行,可谓笃志好学之君子已.属予有疾,弗及往观.冠毕,巽初以其子求见,且曰:“巽申之子如璋既冠,宾字之以尚礼.赐一言以绎其字之义,可乎?”予谓《诗》言“如圭如璋”者,喻粹美之徳如圭璋之玉也.考之《周官》,璋之用不一:尚其色,则有赤璋;尚其饰,则有大璋;又有中璋、边璋、牙璋之别.用之南方,礼阳神也;用之山川,礼阴示也;用之宾客,则以礼乎人也.不惟用之于文事,而亦用之于武事.起军旅,治兵守,莫不于璋乎是用.然则吉礼、嘉礼、宾礼、军礼皆用璋也.所尚乎璋之为礼者,贵其有粹美之徳也.徳可贵者,璋之体;礼可尚者,璋之用也.抑闻古者男子生而弄之璋,盖自其初生之时,而期之已不薄矣.及其既冠,责以成人,则必其徳之体无一可疵,而礼之用无一不宜也.夫欲备知所尚之礼,而无阙于既冠之所用,其亦勉修所如之徳,以无忝于初生之所期者哉!于是书此以授如璋,而为《尚礼字说》.

澄为元代理学的集大成者,其以璋和礼之间的关系来解说尚礼之礼,提出“所尚乎璋之为礼者,贵其有粹美之徳也.徳可贵者,璋之体;礼可尚者,璋之用也”,以“知礼”作为成人的标准之一,勉励其养德修身,成为君子.

冠礼自宋代司马光和朱熹等大儒加以整饬和推行之后,在民间产生了一定影响,至明代时,国家恢复汉制以朱子《家礼》为模板在全国范围内加以推行,士庶阶层行成人礼者渐多,但整体仍呈衰势,如《明史》卷五十四《礼志八》“庶人冠礼”条说:“明洪武元年诏定冠礼,下及庶人,纤悉备具.然自品管而降,鲜有能行之者,载之礼官,备故事而已.”不过,尽管礼仪不行,字说文章却得以倡行,在某种程度上替代了部分冠礼仪式功能,把社会对于成人的标准和成人之道灌输到成年者心中.学者叶国良曾对“字说”与成人礼关系加以集中讨论,认为字说源于周代冠笄之礼中的“命字”仪节,在冠笄礼仪式衰微之时,部分取代了冠礼的部分功能,在民间社会继续发生作用.此说确是.

承载着社会核心价值观念的寄语

随着国家对青年教育的重视,上世纪1990 年代以来,共青团和教育部门开始重建18 岁成人仪式.这种成人仪式一般都相对模式化,包括教育篇、感恩篇、成人篇、高考誓师篇,只是仪式环节设置上略有差异.教育篇多是校领导、教师代表讲话、家长讲话;感恩篇多是通过一些互动环节或者往事回顾来触动学生的内心,使他们懂得感恩父母、感恩师长;成人篇则形式多样,比如过成人门、佩戴成人徽章、颁发成人纪念册等;高考誓师篇的地区差异明显,一些教育水平高的地区正在逐渐淡化高考指向,而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多数学校仍然强调高考之于成人过程的“考验”性.

我们看到,18 岁成人仪式中教育和感恩环节仍然少不了训诫的语词,只不过训诫的导向有所差异.一是解说责任,指向高考的寄语.这代表了当前大部分学校的成人礼训诫话语模式,限于篇幅,仅以北京某普通中学的成人仪式为例.在仪式上,校长寄语道,十八岁仪式,意味着成人者享有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意味着要有意识地学会担当,意味着成熟责任和重托,意味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成为实践.老师代表则进一步强调说,十八岁首先要学会感恩,学会关怀,学会撒播爱的种子.十八岁还意味着成熟,应该懂得思考人生,学会解读社会.十八岁也意味着独立,应该作好独自面对各种困难挑战的准备,还意味着一种责任,意味着为社会付出勇气,为生活担当.并且指出,高考是成人之后的第一次挑战,告诉学生们要勇敢接受生活的挑战.这些训诫话语中既有当代依法治国的理念,也融合了传统儒家伦理道德观念,既有普世的人类情感,也融合了中国特色的表达情感的方式,即通过赢得高考来表达感恩,实现成人的“转变”.所以,懂得责任的表现,表达感恩的方式,也即最后的指向,是高考.

另一种是试图超越高考,解读人生的记忆.仍以北京某中学成人仪式为例,该校校长在成人仪式上的讲话中提到,成人首先意味着生命与种族的延续.成人不仅说明成人者成为了社会的主体,同时也成为了家庭的支撑.他认为,从这个意义上讲,成人是一种超越生命时间尺度的责任的担当.然后他还引导学生们认识人生和生命,在他看来,人生理想就是一个人生命的热度.生命的热度表现为一个人对生命的珍惜和对生活的热爱,一个人所拥有的坚定信仰和对工作的狂热,还体现为给这个世界带来温暖与光明.这则讲话从成人礼所要达到的最基本的教育理念,即让学生懂得责任出发,通过对人生意义的讲解,引导学生超越个体的牢笼,将学生的眼界和思维打开,放弃对于考试和职业的纠结,激发内心更远大的志向和理想,在更为普世的人生意义的高度上来俯瞰人生.从某种意义说,已经逐渐淡化或者摆脱了指向高考的模式,引导学生体会人生的意义,引导学生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怎样做人.这种成人仪式的训导话语还比较少见.

虽然当代的成人仪式中没有加冠命字的仪节,不再需要对于名字由来和含义的解说,而变成了蕴含着成人道理的各种讲话和寄语,但是成人礼中的训诫环节和劝勉语词依然存在,其核心是使人们明确成人的道理,明确何为成人、如何做人的标准和含义.这或许也是成人礼绵延不绝的原因之一.

综观当代成人仪式中的训诫话语,无论是校长、教师还是家长,都将高考视作人生成长历程中的走向成人的一次考验.因为在现行教育制度下,学生的任务是努力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好的成绩,尤其是高考的成绩是衡量一个其特定人生阶段成功与否的标志,对于家长而言,高考的成功也是一种感恩和报恩的方式,对于学校,高考的成功是则衡量教育成效的重要指标.所以,赢得高考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懂得责任的一种具体表现.上述两则话语中一个直接明言高考的重要性,代表了大部分中学对于成人礼的定位,对学生成人的一种标定.另一则校长讲话虽然并未直言高考的重要性,而是在引导学生思考人生和生命的意义,但是不知道学生对此的领悟有多少,真正能够树立坚定信仰和保持生命热度的能有多少.诚然,这些训诫的出发点都是好的,但实际作用恐怕差强人意.因为,在以儒家伦理道德体系为主导的传统社会,对于成人的标准和成人之道有相对统一的观念,但是当前中国社会由于一段时期内的政治运动,旧的伦理道德体系破败不堪,新的法治社会和伦理尚未建立,加上教育模式上整体偏于传授知识和技能,而缺失对学生伦理道德的培养,所以,整个社会对于何为成人,怎样成人的问题,即成人的标准和成人之道的问题尚未统一.这导致当前成人仪式训诫话语中往往杂糅着多种成人标准和内涵,对于人的培养也并不明晰,从根本上来讲,这不是仅仅一个仪式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需要一个配套工程来完成,全社会必须树立相对凝固的核心价值观念,实现伦理道德观念的相对统一,保持教育模式和内容的协调一致,为一个人的养成营造一个相对稳定和谐的环境.当然,在一个人的人格养成中,是否需要一个仪式对人进行“催熟”,应该怎样发挥这个催熟作用,促成其从青少年到成年的转变,恐怕需要全社会的深思和实践.

(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博士研究生)

成人论文范文结:

关于成人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成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