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教育方面有关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 和文化自信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相关本科论文怎么写

关于免费政治教育论文范文在这里免费下载与阅读,为您的政治教育相关论文写作提供资料。

文化自信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

【摘 要】文章通过剖析文化自信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内在关系,分析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话语内容、话语形式、话语语境四个方面,阐述文化自信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创新的思路与方法.

【关键词】文化自信;话语体系;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简介】李超民,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湖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常务副所长,硕士生导师,法学博士,湖南长沙410081;茹奕蓓,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北京100872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4434(2017)05- 0172 -09

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坚持文化自信是对国家、民族文化发展前景的积极认同和理性认知,是精神成熟度的集中表现,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应有之义.思想政治教育是引导和培育主流意识形态、提升民族文明素质的社会实践活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容的主要表达方式.坚持文化自信,高度肯定和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属性回归的重要课题,有利于全面创新和完善话语体系,有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发展.

一、文化自信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释义

文化自信视域下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需要充分认识和理解文化自信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内在关系,并在此基础之上对文化自信视域下话语体系的科学内涵作出详细阐述.

(一)文化自信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内在关系

文化自信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在主体、内容、形式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是两个独立问题.但文化自信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又是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文化自信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创新与完善提供了文化基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又为实现文化自信提供了重要推力.

文化自信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完善与创新提供一定的文化基础.主要体现在:一是文化自信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注入先进优秀的文化内容.文化自信包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自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引导主流意识形态的方法途径,其意识形态话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文化自信无疑将丰富和完善其话语体系.二是文化自信将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营造特定的文化环境.话语语境是构成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重要因素,是由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决定的.话语主体在话语交往时会受到文化因素影响,会自然产生对文化价值的坚定认同,能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实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为实现文化自信提供了重要推动力.主要体现在:一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能实现文化的政治引领作用.主流文化需要体现鲜明的政治性,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来引领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立场.二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是文化自信的实践载体.文化自信需要在文化实践活动中加以培育与践行,而文化实践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与方法.因此,作为表达和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话语体系自然成为了文化自信的实践载体.

(二)文化自信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科学内涵

从文化自信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内在关系基础上,能够简要归纳出文化自信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科学内涵.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一是在对自身文化价值高度肯定和理性认同的基础上,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创新是对文化的肯定和认同,这是话语体系创新的前提和基础.文化价值来自于文化本身.要在经历情感共鸣、价值认同和理性深化三个过程后,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时,全球化与多元化、现代化与信息化的走向日益明显,也要正确认识外来文化,主动学习和借鉴优秀外来文化,融入新的社会和时代因素,不断进行创新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

二是文化自信视阈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是各要素的创新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包括话语主体、话语内容、话语形式、话语语境、话语转译、话语间性等构成要素.在文化自信视域下,在对自身文化高度肯定和理性认同的基础上,按要素全面地创新和完善话语体系,有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发展.

三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创新最终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思想政治教育是引导主流意识形态、培育民族文明素质的社会实践活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属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部分.在文化自信视域下,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创新问题,实质上就是强调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属性的回归,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际需要,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和“中国梦”的实现都有着积极意义.

(三)文化自信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创新

文化自信视阈中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创新是指在文化自信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继承原有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学习和借鉴优秀文化成果,对原有话语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和完善,形成适应社会和时代需要的新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原创性活动.

一是文化自信营造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创新的环境.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创新是在对自身文化价值高度肯定和理性认同的基础上进行的.文化自信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创新提供了特定的文化环境.文化感染与影响将使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形成一定的文化自觉,进而上升为文化自信.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能够在文化环境中发现原有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不足,根据新环境下实际需要对话语体系进行改进和完善,自觉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这都是文化自信给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创新的环境带来的隐性影响.

二是对原有话语体系的继承奠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创新的基础.原有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存在着一定的特点和优势,这都是在发展创新中需要继承和体现的.原有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与文化环境不相适应的部分就成为话语体系创新进程中的阻碍,将会影响到话语体系的发展与完善.因此,需要准确把握原有话语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创新的首要问题.

三是对优秀文化成果的学习和借鉴赋予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创新的方法.在文化自信视域下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创新问题,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属性的召唤和强化.文化自信强调对自身文化的价值认同,也注重对外来文化的合理借鉴.因此,在话语体系创新过程中,对于这些优秀文化成果的学习和借鉴,包括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能够赋予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以新的内涵,进而实现话语体系自身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构成,自然也要站在社会和时代前沿,合理分析新环境下自身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理性审视自身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准确把握话语体系创新发展的正确方向,真正实现文化自信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时代价值.

二、文化自信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需要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化不断进行创新和完善.在文化自信视域下,人们将会对自身文化的价值产生理性认同,也可能会在纷繁复杂的文化环境中感到混淆.因此,需要主动把握新形势带来的机遇,应对新形势下的挑战,进行及时有效的创新和发展.

(一)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民族与世界的对话

全球化已经成为世界各民族的共识,是不可阻挡的发展潮流.全球化有利也有弊,看到机遇的同时,也要看到面临的挑战.由话语强弱力量对比带来的话语冲突不可避免.某些西方发达国家因经济、政治方面的优势,也片面地认为自己民族文化优于其他民族文化,思想文化上的霸权主义容易导致话语冲突.全球化趋势下,具有明显意识形态性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点,尤其是他国落后腐朽的意识形态传人,对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创新具有一定冲击.如新自由主义、新保守主义思潮,都对我国的意识形态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全球化趋势下,这种客观环境和主观心态变化所带来的挑战会存在一定的危险性,需要我们加以注意与克服.

全球化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创新提供了新空间.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能够在全球化趋势下得到与世界话语交流的机会.正如马克思所说:“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世界各国话语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接触和交流.在此过程中,我国也能够在与其他国家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比较中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同时充分吸收和借鉴他国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有益成果,凭借自身的特点和优势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这对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增强我国在世界范围内的话语权都有积极作用.

(二)多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一元与多元的碰撞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面临着多元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挑战.价值观的多元化是文化多元化的主要表现.在多元文化不断碰撞交流的情况下,价值观的形成有了越来越多的异质文化来源.人们极有可能受到腐朽落后文化的冲击性影响,形成错误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中西方文化在意识形态方面冲突的最突出表现就是西方主张意识形态多元化与我国主导的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之间的矛盾.”文化自信不足突出表现为对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历史定位、优势劣势及发展趋势认识不足,淡化马克思主义影响,淡化意识形态工作,将西方价值观与文化视为圭臬,热衷简单移植,借用照搬西方文化价值观,这些都给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带来了巨大的危害性影响.

人们价值观的形成不再只是受到传统社会的影响,如效率意识、竞争意识、法治意识等都是新时代和新形势下的产物.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创新与完善带来了新的内容,话语体系融入了新时代下的多元价值文化,不断丰富和充实主流意识形态.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交流的日益加深,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创新与完善过程中,我们能够及时吸收和借鉴其中的有益文化成果,剔除文化糟粕,有效利用外来文化来为本国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提供新内容,为话语体系的创新提供新思路.

(三)现代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传统与现代的博弈

在传统与现代的博弈中,要理性审视和分析现代化给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创新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现代化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创新必须要面临的社会和时代课题.思想观念的形成与物质活动息息相关.西方发达国家向不发达国家植入和灌输自己国家的文化,其目的就是谋其符合西方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在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现代化趋势下,有些民众忽视传统文化精华,一味地拔高西方文化的社会价值,不能理性审视西方文化,盲目推崇西方文化,连同其存在的文化糟粕一起吸收,甚至漠视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这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面临的最大挑战.

现代化的核心是“人性的解放”和“生产力的解放”,在提供高效生产率的同时,同样也为追求自由、生活提供了保证.在现代化社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创新要紧跟社会和时展的步伐,从而满足现代化发展的实际需要.不论是在话语内容还是话语形式方面,都能够紧密联系现实生活,注重“个体人”和“社会人”的双重培养.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创新要不断汲取现代化进程中新话语中的积极成分,将其转换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进一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创新发展.

(四)信息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有限与无限的矛盾

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31亿,相当于欧洲人口总量,互联网普及率为53.2%.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提出,更让我们认识到文化自信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创新要认识到网络话语的力量.要认识到自身有限性和网络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在看到矛盾相互对立的同时也能够认识到其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的重要意义.

正如吉登斯所说:“一个瞬时电子通讯的世界……正在瓦解各地的地方习惯和日常生活模式.”随着信息网络的逐步覆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将不可避免地受到一定的挑战.一方面,网络信息内容的无限性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内容的有限性之间存在矛盾.网络信息含量大,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以宣传主流意识形态为主要任务,其内容是有限的.因而两者在内容含量上的矛盾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面临的又一挑战.另一方面,网络信息获取随意性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形式固定性之间存在矛盾.网络信息空间的虚拟性使得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都是隐蔽的,人们可以随意地获取和接受非主流价值观信息,并对其产生认同和信任.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在表达和传播过程中,依据相对固定的话语范式.两者在形式方面存在的矛盾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在信息化条件下面临的又一巨大挑战.

“判断一个人是否是人类未来命运的主宰,就在于他是否对信息网络具有掌控权.”由此可见,信息化对于话语体系创新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信息化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创新赋予了新内容.“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灌输话语、说服话语、宣传话语、激励话语等都不断创新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它从文化、道德、心理等多方面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提供新的内容,丰富和充实原有话语体系,赋予话语体系以新的生命力.另一方面,信息化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创新提供了新途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来进行传递,如近几年兴起的“微传播”.截至2016年6月,微信朋友圈使用率为78.7%,微博使用率为34%,成为热门社交应用工具.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形式应积极融入信息化因素,充分利用信息化提供的新平台、新渠道来进行话语交往,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文化自信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创新的实现路径

文化自信视域下,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显然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和时展的需要,其逐渐显露出来的问题和矛盾也亟待解决.面对新形势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我们在继承原有话语体系合理性内容的同时,需要从话语主体、话语内容、话语形式、话语语境四个方面来对话语体系进行创新.

(一)提升话语主体自觉

“人民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自信的承担者和表现者.”在发挥人体性与积极性的基础上,充分培育人们的文化自信意识.在文化自信视域下,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要有目的、有意识凸显话语主体,通过对主体文化自信的培养,提升主体能力及增强主体间性来彰显话语主体的自觉性,为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

1.培养主体文化自信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对自身文化价值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认同,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属性的回归,让话语主体能够在文化教育中自觉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动力.文化自信是一个循序渐进、长期、反复、艰难的过程.

情感共鸣是文化自信形成的逻辑起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要学会释放和接收情感信号.文化自信的形成是感性认识到理性认知的过程.话语主体在文化体验过程中对于所接触到的文化反馈会首先体现在情感共鸣上.具体来说,情感共鸣主要在文化认知和文化感知中表现出来.文化认知的过程主要是知识性引导的过程.而文化感知是文化主体本身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主动地接收外部世界刺激从而进行判断、选择的过程.话语主体在文化感知的过程中,需要为其创设隐性文化教育环境,充分调动其自觉能动性来培育情感并激发共鸣.

价值认同是文化自信形成的中心环节.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需要在情感共鸣之后对共有的情感作出相应的反馈和表达.价值认同是价值主体对客体价值的意识反应,逐步认可而形成共同价值观的过程.价值认同来自对文化本身价值的认同.首先要肯定话语主体作为个体的文化意识和文化能力,其次是要肯定话语主体作为群体时其群体性特征带来的优势,从而在情感共鸣后坚定自己的文化信念,为实现从文化感性向文化理性的转变做好准备.

理性升华是文化自信形成的重要标志,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需要在价值认同之后进行理性思考和深化完善.文化产生的价值认同离不开情感依赖和归属.话语主体只有通过理性思考,厘清文化形成的致思理路时,对于文化的感性认识才能够真正上升为文化自信.话语主体要在科学的文化观指导下,在批判性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外来文化的优势,不断融入时代特色,进行文化创新(图1).

2.提升话语主体能力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需要话语主体的主动参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主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能力要丰富话语主体的理论知识.在文化自信视域下,理论知识就不仅仅只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包括优秀的文化理论成果.教育者还要学会通过不同途径和渠道,如与其他学科工作者交流,不断丰富和充实自身的理论知识.对于受教育者而言,要及时将体验感受及时反馈给教育者,使教育者能考虑到受教育者的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话语内容和形式来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能力要增强话语主体的实践能力.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在理论课堂上利用理论话语进行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中,在实践活动中达到教育的最佳效果.尤其是在文化自信视域下,教育者还要积极参与文化事业,具备一定的文化判断和选择、传承与创新能力.受教育者可以充分利用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资源,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纪念馆、历史博物馆等,通过这种实践体验方式,来增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参与度,提升主体实践能力.

3.促进话语主体间性

主体间性是指不同主体在交往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文化间性问题就是主体间性在文化学领域的体现.建立和谐的“间性文化”需要文化主体间的交流互动,保证主体间的平等性是前提和基础.教育者牢牢地掌握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受教育者就只能被动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话语主体间的不平等性.为了打破话语主体间不平等的局面,就要积极促进话语主体间的平等共存.

要消除话语霸权,将话语权移回受教育者的手中.传统教育模式导致了教育者话语霸权、受教育者话语权缺失、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间话语权失衡等现象.由此可见,传统模式中确定下来的话语主客体秩序已然不适应时展要求.因此,为了消除话语霸权,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分流机制,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进行平等对话交流,充分发挥教育者的主导性作用和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作用,促进受教育者话语权的回归.同时,要密切关注话语主体间的差异,促进话语主体间的平等互动.要了解和认识话语主体间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找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彼此矛盾的症结所在,及时转换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

(二)增强话语内容特色

原有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和内容僵化单一,制约着话语体系自身的创新发展.在文化自信视域下,对本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对外来文化的兼容并包,成为了文化发展的主要趋势,也为话语内容的创新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新时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需要过滤原有话语内容,并融人优秀中华文化,借鉴国外话语表达.

1.过滤原有话语内容

在文化自信视域下,对于原有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要辩证看待,合理过滤,从中选择优秀的内容予以保留,对于过时、消极话语进行及时剔除,这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创新的基础和前提.要努力挖掘原有话语之优势,加以保留和弘扬.我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以儒家思想为主导思想,是一代代华夏子孙的智慧结晶.其中,有的对道德准则的遵守和高尚品格的培养方面提出相应的要求,如儒家提倡的“忠孝廉耻勇”高尚品格;还有的对理念和精神的养成方面进行一定的阐述,如对于爱国主义精神的描述,这些都是优秀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有力体现.罗素曾言,“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现代世界极为需要”“中国人摸索出的生活方式……若能够被全世界采纳,地球上肯定会比现在有更多的欢乐祥和”.同时,也要及时剔除过时、消极话语,避免其带来的危害性影响.如传统文化中关于礼乐制度、孝悌观念等话语,终究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产物,其原貌显然不适应现代社会和时代进步的客观要求,属于传统话语中过时、消极的内容,应该及时进行剔除.

2.融入优秀中华文化

原有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过于意识形态化,显得单调而抽象,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在创新过程中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将刚性话语转换成柔性话语;二是融人符合社会和时代要求的新内容.新时期的文化自信为思想政治教育赋予了具有民族和时代特色的文化话语内容,用“文化之柔”弥补了“政治之刚”的不足,恰好满足了话语内容创新的两个要求,为话语体系创新提供了可能性.要传承并弘扬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内容,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石.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之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的重要来源.要注重对传统文化中优秀文化资源的挖掘,如儒家提倡的“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之道、“温良恭俭让”的传统美德等都是优质的文化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可以开设有关传统文化的公共课,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活动,运用文化自信话语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受教育者的文化自尊心和自信心,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典型榜样力量,运用柔性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进行有效的价值观教育.

3.借鉴国外话语表达

在文化自信视域下,文化交流与融合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的特色赋予,我们不仅需要民族眼光,融人优秀中华文化,还需要全球视角,合理借鉴国外公民教育话语表达,共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创新发展.“要在‘中国文化语境’原则下对异域话语文化样态加以合理借鉴.面对以多元化、即时化、互动化为核心表征的社会与媒介文化语境,全球空间内内蕴不同文化理念的思想意识、政治信条以及道德教义得以全球化流动与传播,合理借鉴、灵活运用异域文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研判成为现代性趋向.”

学习和借鉴国外公民教育的优秀话语表达,最直接的是对国外公民教育话语的先进思想和优秀内容的有效借鉴.如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都会在公民教育课程中融人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以同为东方儒家文化熏陶下的新加坡为例”,新加坡将“儒家传统与现代价值观相融合”,确立了“公民教育的目标”.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依靠文化的真实性和可感性,达到单纯政治理论灌输所无法达到的效果.此外,要及时发现国外公民教育话语内容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加以摒弃和杜绝.国外公民教育话语内容中,同样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消极落后的因素,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政治冷漠等.对此,我们要始终坚持“四个自信”,对于这些国外公民教育话语内容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予以坚决摒弃,有效规避其带来的危害,维护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

综上所述,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进行创新时,要在保留原有话语合理内容的基础上,融入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优秀中华文化.与此同时,还要有效借鉴国外公民教育话语表达,充分利用外来优秀话语来丰富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促进话语体系的创新发展.

(三)加快话语表达形式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形式包括文本话语和实践话语两部分.在多元话语的交流过程中,则需要先对异质话语进行相应的转换和翻译.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形式应用过程中,话语形式的单调性和固定性问题逐渐暴露了出来.尤其是在文化自信背景下,多元文化交流碰撞早已深深地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因此,原有的枯燥无味、一成不变的话语形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和时代需求;

1.创新文本话语载体

在原有话语体系模式下,文本话语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形式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文本话语包括理论话语和教材话语,是思想政治教育书面语言的主要表现形式.在文化自信视域下,全球化和多元化,现代化和信息化的趋势尤为明显,文本话语要充分利用新形势带来的资源和优势,实现自身载体的灵活创新.对于教材话语而言,应注重增加具有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的话语,用与受教育者实际生活相接近的元素和内容,来表现教材话语的文化性和生活性,避免过度的学术性和理论性带来的消极影响.文本话语应以文化为切人口,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来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做好“贴近”和“感染”工作.在文化自信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能够在网络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如网络课程学习、德育网站浏览等,进行超越时空界限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交往.同时,我们也要有效管理网络新媒体,把握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度,避免网络极端话语、山寨话语等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良影响.

2.加大话语实践力度

实践话语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话语表现形式,通常采用由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直接灌输指定话语内容的方式.在文化自信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实践应用领域得到了拓展,要在强调实践生活性和文化性,突出主体能动性和参与性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文化实践活动,加大话语实践力度,促进新时期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话语的创新.增强实践话语的生活性、主体性和互动性是加大话语实践力度的前提.在文化自信背景下,实践话语更要以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为“养料”,通过对文化属性的召唤来实现实践话语的生活性.与此同时,实践话语还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中增强其主体性和互动性.积极开展各类文化实践活动,利用具体文化内容来感染受教育者,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利用校园文化艺术节、学术文化节等节日庆典来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增强实践话语的文化性,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3.提高话语转译实效

在多元文化碰撞交流之际,对异质话语进行相应的转换和翻译,才能使其以话语主体所需的形式展现出来,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因此,话语形式创新离不开对话语转译实效性的关注.在文化自信视域下,利用文化话语这一有效的转译中介,来增强话语转换的文化性,突出话语翻译的民族性,从而提高话语转译实效,这是新形势下加快话语形式创新的重要途径.

(1)要增强话语转换的文化性.在文化自信视域下,要将不同学科领域话语先转换成文化话语,充分利用文化的生活性和人文性,运用直白、形象的文化话语来对不同学科领域话语进行一定的解释和说明,待其变得通俗易懂后再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话语,最后结合经验和实际来转换成思想政治教育教材话语.如同志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讲到要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我们在理解时可以将价值观文化代人这句哲学话语,从价值观教育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起步有重要作用人手来阐释这句哲学话语,并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补充新内容(图2).

(2)要将抽象话语转换为具体话语、复杂话语转换为简单话语需要体现文化性.将抽象话语和复杂话语向具体话语和简单话语的转换,需要借助文化话语这一“中间处理器”进行加工和改造.其次,是具体话语和简单话语向抽象话语和复杂话语的转换,是一个提炼、总结和抽象的过程,是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话语和简单话语的个性和共性,剔除、消灭其个性,保留并提炼、总结其共性,直至转换为抽象话语和复杂话语的过程.其中,具有历史和民族厚重感的文化话语是对具体话语和简单话语的初步提炼和总结,在此基础上再将其转换为抽象话语和复杂话语就显得不那么突兀(图3).

(3)突出话语翻译的民族性.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整体性把握,为实现话语翻译的民族性提供前提条件.在对纯粹国外公民教育理论成果和国外公民教育的中国化理论成果进行翻译时,要从整体上来把握.要尊重国外公民教育理论成果的民族性,保证其原创性.文化自信视域下,话语翻译包括国外公民教育话语和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相互翻译,以更好地满足多元文化交流和话语体系创新的需要.在话语翻译过程中,要尽可能地融人各民族和国家发展实际,凸显话语翻译成果的价值性.要在认可各民族优秀文化的前提条件下,以对方民族文化话语为中介来融人其独特的文化环境.国外公民教育话语能够通过翻译具有中华民族个性,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能够通过翻译适应国外教育环境(图4).

(四)推进话语语境拓展

“意义不是从被符号所标记的具体指示物中发展来的,而是从符号自身的相互关联中发展来.”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语境是话语产生和作用的言语环境,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效果.文化自信为全社会营造了一种强烈的文化氛围.在此氛围中,对于个人价值的追求、多元文化的促进以及话语共生的理解表现得愈发明显.因而,要看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从一元性向多元性转变,通过构建个人价值语境、创设多元文化语境、营造话语共生语境来共同推进话语语境的多维拓展,实现话语体系的创新发展.

1.构建个人价值语境

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性,容易导致原有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语境表现出明显的规范性,严格按照主流意识形态规范话语语境的相关要素.在文化自信所创造出的浓厚文化氛围中,文化自信对于主体性彰显的强烈要求,为构建个人价值语境提供了新思路.在文化自信视域下,对于个人价值的关注也给予了话语语境创新以新思路:话语语境要从规范性向发展性转变,从工具理性向价值理性转变,从以“政治挂帅”向以人的全面发展转变.具体来说,话语语境要顺应时展的潮流,营造尊重人、关心人、发展人的氛围,构建适合个体个性发展的环境,进而来唤醒个体的话语意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实现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文化自信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个人价值语境的构建,要求语境以生活实际、人文关怀为主要内容.要把原先具有规范性和约束性的话语内容转换成生活性、人文性的话语表达,积极营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话语氛围.需要说明的是,构建个人价值语境与社会整体发展不冲突.对于个人价值的重新关注,并不意味着对于社会价值的忽视,而是通过对于个人价值的重视,使个体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最终服务于社会的发展进步.

2.创设多元文化语境

在传统视域下,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研究视角大多局限在学科自身范围内.因此,原有话语语境也受到学科本身的束缚,很难实现跨学科的话语交流.在新时期要实现话语语境的创新,需要拓展话语语境,扩大话语范围,从政治、文化、教育等多角度着手来实现话语语境的多维拓展.在文化自信视域下,异质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为多元文化语境的创建提供了可能.要挖掘多元文化中符合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和符合人民群众生活实际的优秀文化内容,共同营造正面、积极又生活化、接地气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语境.在文化自信领域中,中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是文化自信的主要内容,同样也应成为多元文化语境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其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基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核心,包括在文化全球化趋势下,不断涌入的优秀外来文化也是有益补充.要完善多元文化语境创设的支持系统,实现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有机结合,共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语境的创新.同时,也要积极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落实“文化强国”战略,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来引导受教育者将文化理论应用于文化实践活动中.

3.营造话语共生语境

在文化自信视域下,跨文化交流形成了多元文化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局面,不同文化间自然也形成了相应的内在联系.在尊重其他文化的前提下保持文化间的平等共生关系,是建立和谐“间性文化”的主要体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也要积极促进话语间的共生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内部话语包括灌输话语、宣传话语、思想政治话语、政治思想话语等.在文化自信视域下,要积极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内部话语的平等共生.首先,要改变“唯阶级论”“唯意识形态论”等错误观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但这并不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就等于意识形态话语.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对于公民的培育也开始从规范性向发展性转变.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也开始从工具理性转变为价值理性,注重对于公民全方位的培养,以实现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其次,要协调内部话语间关系,充分发挥话语整合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根据系统化、最优化原则,以受教育者实际需求为衡量标准来协调内部话语比重.要多使用间接性的宣传话语、说服话语,避免过度使用直接性的灌输话语,以充分发挥内部话语的育人功能.

要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与外部话语的共生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话语系统中的一部分,与外部话语共同构成完整的话语系统.外部话语包括思想、政治、道德、心理等学科领域话语、国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一般性话语等.因此,在文化自信视域下,首先要尊重不同领域话语,肯定其存在的合理性,并且积极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和外部话语的平等沟通与交流.其次,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与外部话语间的有效转换机制.在文化自信视域下,要充分利用文化话语这一具有生活性、人文性的话语作为中介,找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文化话语和其他领域话语之间的话语契合点,以此为契机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与外部话语间的有机转换,进而实现两者的共生发展.

文化自信作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核心,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要求,也是中国社会发展实践的现实需要.从时间纵向和空间横向维度,文化自信引领我们正确认识了在民族与世界、传统与现代交错纵横的文化魅力.通过对自身文化价值的高度肯定和理性认同,我们要增强民族文化自尊心和自信心.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长期育人工程,其目的是培养符合一定社会和阶级需要的合格公民.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作为其有效表达方式,在教育活动开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全球化与多元化、现代化与信息化的今天,原有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亟待在新视域下实现突破性的创新发展.

政治教育论文范文结:

适合政治教育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政治教育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2、思想政治教育论文题目

3、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

4、思想政治教育期刊

5、思想政治教育类期刊

6、思想政治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