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类有关专科毕业论文范文 和语言景观视角下高校校训语言特征探析有关专科毕业论文范文

这是一篇与语言论文范文相关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资料,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参考。

语言景观视角下高校校训语言特征探析

摘 要:在时代特征日趋稳定的前提下,高校校训语言内容同质化现象也逐渐凸显,这对我们构建创新性国家和培养应用型人才都是十分的不利.通过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国内(不包含港澳台)915所本科院校校训内容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当前校训用语规律主要体现在内容重复、语言可追溯强、句式简洁等方面,进而从文化的传承性、社会功能性、地理空间维度上解析校训语言特征及背后的时代特征,最后基于语言景观视角下对我国高校校训语言生成特征探析,并提出要结合地域空间特性构建特色的语言建构等建议,这对我国未来高校校训语言的生成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高校校训;语言特征;语言景观

一、引言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党的十九大都强调“加强建设学习型社会,提高国民素质”,高校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校训文化的育人功能与教化功能在不同的时期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校训文化是对教学育人理念的凝练,孕育着深刻的历史文化意蕴和时代特征,映射出地区境遇性即时代与空间交织所形成的文化心理特征,对地区整个社会系统的运行起着重要的推进作用.李强(2016)认为校训作为一种文化表现形态,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又蕴含了某一时期的时代特征,典籍中四言八字的语言表达方式,深深地影响了校训的形式结构;吴云,吕兆丰(2015)通过调查分析78所医药院校校训句式、表达、词性等语言特征,提出院校校训语言文化建设的建议.

二、当前中国大学校训语言景观规律探析

通过对比分析,筛选出排名前十的语言景观带(见表1):①从沿海到内陆逐渐减少的“博学”语言景观带;②以北京市和广东省为中心向四周辐射的“创新”语言景观带;③从东部平原地带向内陆高原地带减少的“厚德”语言景观带;④以四川省和山东省为高集聚的“笃行”语言景观带;⑤以辽宁省和山东省为高集聚的“明德”语言景观带;⑥以华北地区为高集聚的“求实”语言景观带;⑦以华中地区为高集聚的“自强”语言景观带;⑧以广东省和河南省为高集聚的“求是”语言景观带;⑨以华东地区为高集聚的“求真”景观带;⑩以华东地区为高集聚的“勤奋”语言景观带;语言景观带的地域分布,高校校训语言的文化特征逐渐凸显出来.

1.内容同质性高,特殊词性高频率出现

从空间上来看,校训文化的特征主要是由其学科门类、地域分布、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聚散程度等因素影响,进而其空间环境所承载的校训语言文化具有较强的同质性,其内容无不以明德、博学、创新、知行、求索为样本,除却港澳台高校,内陆915所高校,校训语言文字出现排名前十依次为“德、博、行、求、笃、实、勤、诚、善、真”(见表2),其校训语言景观体现着高等学府的教育理念——立德树人以德为先、能力为重.

出现频率最高的“德”字,主要集中在以华东、华北、华中地区为最,其它地区出现的频率较小,主要原因是西北、西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使得地区间教育资源的分布不均衡.(见表3).

2.语言可追溯性强,复制现象较为普遍

从校训产生的年代来看,分为建国前及建国后,建国前期中国有高校265所,校训内容同质性较低,能够较准确的反映办学宗旨及特色;建国后高校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其中“厚德”、“博学”“求实”、“创新”、“团结”、“严谨”这几类名词全部能够在建国前期高校校训内容中寻觅踪迹.通过比较分析有10所大学的校训内容同为“团结、勤奋、求实、创新”,另有27所大学的校训内容也如出一辙,内容同为“严谨、勤奋、求实、创新”,仅用词顺序不同.

3.语言形式单一,句式单调

中国大学校训多为“四词八字”型或“二词八字”型的口号式励志词语,前者所占比例高达79.13%,“一词四字”或“两词两字”的词语范式约为11.70%,其包含的学校类型也最为齐全;其它字型的校训个数较为少见;在语言形式上以古汉语句式和白话文句式为主,句式齐整,词意言简意赅;大学校训语言用语在中国大文化背景下形成一个相对的模板,自觉地按照简洁明了整齐统一的原则,在既定的语言范式下填写和排列词语(见表5).

三、校训语言景观多角度解读

文化景观分为物质文化景观和非物质文化景观,语言、文字作为认知型文化要素,属于精神文化范畴.从语言景观的境遇性入手,对我国高等院校校训语言背后的人文特征进行梳理,境遇不仅取决于外部时间和外部空间,更是由内部时间和内部空间来刻画的;内部时间,之所以成为丰富而真实的时间概念,是因为其中有空间的活动,二者的对应就是所谓的境遇.

1.文化传承维度的解读

从1813年开始建校的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到2017年建校的滇西应用技术大学,这些院校传承至今,不管是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还是在蒸蒸日上的新时代,他们举起鲜明的旗帜,一边适应时代,一边继承先辈的优秀文化,为民族救亡而奋斗,为国家强盛而努力.如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以《周易》“乾”、“坤”二卦演绎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为其校训内容,激励清华人不断前行;河南大学校训“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取自《大学》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些语言言简意赅地道出办学原则在于发扬光明的德性,革新民心,达到完善,其校训内容继往开来,在战争年代,引导着一批批爱国人士前赴后继,为民族而奋斗;在和平年代,为新中国的建设培养大量的领军人才,为地方发展形成良好局面奠定了人才基础.

2.地理学维度的解读

在地理学领域中,对于语言景观探讨以更加丰富和深入的方式展开,从地理学维度对其校训文化的解读将从其语言景观的特殊性、符号性、变异性展开论述.①特殊性:每一所高校校训的背后都与具体的地域、学校类型相联系;如郑州师范学院的校训为“与中原一同崛起”;②符号性:用于校训的语言与普通的词汇不同,它们大都被赋予了时代的特征;如上海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上海大学始建于1994年,在20世纪90年代,上海作为经济特区,地理位置优越,成为与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窗口,须要自己努力向上,不松懈,才能改变自身格局;③变异性:校训的特殊性发生不同程度的偏离,产生不同地域校训语言重复的现象.语言的本质表现为一种空间内部的符号活动,一种体现了特殊性和与人的关系的空间.如以“厚德博学”为首的校训总计有30个,分别分布在河南省、北京市、黑龙江省、辽宁省、上海市等16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从语言本身来看其校训语言现象重复不可谓不多.

四、结论与讨论

1.语言的伦理性与空间特织

对校训文化及中国城市特有的语言景观的把握,要求注重对当下的校训语言生成的伦理性.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各具特色,作为文化组成部分的语言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因而各地区的校训语言文化也需要呈现不同的景观.但这并不足够,文化自觉还要求对伦理本身进行新的建构,也就是达到校训语言生成路径的伦理自觉的高度.

2.语言符号建构与空间环境交织

除了大力推动高校校训语言生成的伦理性,以体现中国城市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之外,还须注重校训的语言生成与空间环境特征,通过具体的空间策略和空间实践平衡好三个方面的关系:一是社会发展与城市空间,语言语句的生成是人与空间环境的互动机制生成的,校训语言的生成需要考虑当地的社会发展情况及人与城市空间环境的互动反馈.二是语言符号特征与城市空间,空间充满文化和意义,校训语言具有很强的社会功能,其语言符号是由该校的人文历史、办学特色、办学宗旨决定的,其生成应考虑当地的人文地理状况.三是信息和网络空间的融合:网络空间和地方空间的融合,致使城市之间的交流愈加密切,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语言作为工具本身在竞争中逐渐融合,导致自身语言异化而后趋于同化.对于高校校训的语言生成要通过独特的传统语言,传承历史经验,构建和完善蕴含地方特色知识体系,积极谋求良性的整合来规避一味的同化.

参考文献

[1] 李强.校训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1):77-80.

[2] 吴云,吕兆丰.医药院校校训语言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11):9-10.

[3] 赵荣 王恩勇等.人文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57-258

作者简介:付笛,女,新疆农业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公共管理.通讯作者:李松,男,新疆农业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社会治理与城市地理.

语言论文范文结:

关于语言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语言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论文语言润色

2、语言文学论文

3、交际中的语言艺术论文

4、语言论文

5、语言教学和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