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类有关开题报告范文 与苏珊桑塔格作品《在美国》中原型人物追溯方面本科论文怎么写

本文是一篇关于在美国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苏珊桑塔格作品《在美国》中原型人物追溯

陈新蓉

摘 要: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1933-2004)是美国当代著名文艺批评家、作家、公共知识分子,她关注现实世界中有才华的女性与她们在生活、工作中的遭遇之间的关系.桑塔格的长篇小说《在美国》(In America,1999)中极具表演天赋的女主人公玛琳娜·扎兰斯卡(Maryna Zalewska)及其情人分别以美国著名波兰裔演员海伦娜·莫得耶斯卡(Helene Modjeska,1840-1909)和190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亨利克·显克维支(Henryk·Sienkiewica,1846-1916)为原型,在桑塔格的自由创作下,体现出玛琳娜作为女性,在人生的两大要事(事业与婚姻)的选择上,勇于追求自我世界的自由.

关键词:《在美国》玛琳娜选择追求自我

一、引言:苏珊?桑塔格及其著作《在美国》

苏珊?桑塔格,美国文学家、艺术评论家,她的文学作品涉及到文艺理论、小说、哲学、摄影、导演等各个方面,在文学界以敏锐的洞察力和广博的知识著称,被誉为“美国公众的良心”.著作主要有《反对阐释》(Against Interpretation,1966)、《激进意志的风格》(Styles of Radical Will,1969)、《论摄影》(?On Photography,1977)、《火山情人》(The Volcano Lover,1992)、《在美国》(In America,1999)等.欧美评论界称她为“非文坛皇后”“美欧之间的调停者”等.作为一个女性知识分子,她对男性文化霸权对女性的压迫深有体会,她呼吁女性勇于挣脱性别歧视的枷锁.英国学者安吉拉·默克罗比(Angela McRobbie)撰写的《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Postmoderni and Popular Culture,1994)中的第二章指出桑塔格从未因为自己的女性身份进行所谓的女性创作,桑塔格认为男女平等,人类不应该有性别意识,作家是不区分性别的.

《在美国》是苏珊?桑塔格生前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此书获得了美国2000年度全国图书奖“最佳小说奖”,2001年又荣膺以色列政府颁发的“耶路撒冷奖”,2003年获德国图书大奖——德国书业和平奖.美国批评家詹姆斯·伍德(James Wood,1965-)认为《在美国》是历史小说中不可多得的佳作,“总的来说,小说的表层结构几乎不受历史细节的羁绊,它已经进入一种不落俗套的自由状态,这点颇让人称奇”.《在美国》是一部历史传记小说,故事取材于19世纪后期美国著名波兰裔演员海伦娜?莫得耶斯卡的真实经历.这部小说主要讲述了波兰舞台皇后玛琳娜·扎兰斯卡在事业如火如荼之时,却选择离开母国,奔赴美国.希望在美国创建一个乌托邦社区,但乌托邦的精神家园最终因经营不善和内部分歧走向失败.玛琳娜在美国努力克服语言障碍,重返舞台,追求自己的演艺事业,成为美国舞台上一颗璀璨夺目的新星.

二、玛琳娜和情人里夏德的原型人物追溯

(一)事业追求的动机:玛琳娜·扎兰斯卡 & 海伦娜·莫得耶斯卡

《在美国》的女主人公玛琳娜·扎兰斯卡是一位著名的戏剧演员,桑塔格塑造的这位女性人物是自我追求的典型人物.在当时波兰国家支离破碎的背景下,她选择离开波兰,去美国开启新的人生.此段历程充满艰辛、崎岖、妥协、以及不断的牺牲.她的原型人物是美国著名波兰裔演员海伦娜·莫得耶斯卡,她们同属于有才智的女性,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不得不屈从于作为女性的命运,她们在男权社会中遭受的艰难境遇使她们在生活、事业的两难境地中不断做出选择.

海伦娜·莫得耶斯卡于1844年出生于波兰的克拉科夫,自幼就渴望成为一名戏剧演员.1861年,她进入人生的第一次婚姻生活.三年之后,进入第二次婚姻,其姓仍然保留着前夫的姓.几年之后,她踏入美国的土地开始追求自己的表演事业,使用具有美国风味的新名字.之后,她受邀在波兰华沙表演,在华沙生活了七年左右,自此以后,她在波兰享有很高的地位.事实上,《在美国》这部小说基于海伦娜的故事,在桑塔格的创作改编中,女主人公有完全不同的人物特点,原型人物与小说女主人公的异同充分体现桑塔格的创作动机.首先,玛琳娜与海伦娜的移民动机有所不同.海伦娜因波兰的政治压力,为寻求自由生活而移民到加利福尼亚州南部,玛琳娜是为了寻求全新的自我自由而移民到美国.其次,乌托邦社区对于她们的意义不同.海伦娜在乌托邦寄托的是自由的生活,而玛琳娜寄托的是自我内心世界的自由.此外,她们重返舞台的理由也不同.海伦娜迫于经济压力而重返舞台,玛琳娜为寻求一个新的人生方向与立足之地,在美国重返舞台.最后,她们对待演艺生涯的态度有所不同.海伦娜把演艺事业看成是兴趣爱好和谋生的途径,玛琳娜则把演艺事业当作是实现自我价值以及不断追求自我的方式.由此可见,玛琳娜身上寄予着桑塔格呼吁女性人物勇于追求内心世界自由的希望.传统意义上的女性,尤其是有才智的女性,不得不遭遇双重命运,作为女人的命运以及作为有才智的女性在追求事业的过程中处于两难境地的命运.玛琳娜克服重重困难,为事业,为实现自我不断努力奋斗,最终取得事业的成功.

(二)恋人关系的理性选择:里夏德&亨利克·显克维支

《在美国》中的女主人公玛琳娜的情人里夏德的原型人物是亨利克·显克维支,他出身于贵族家庭,是波兰十九世纪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素有“波兰语言大师”之称.1896年,显克维支的著作,长篇历史小说《你往何处去》在1905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显克维支早期作品大多描写波兰农民的生活,反映农民的艰苦劳动以及悲惨生活.1876年,显克维支到美国旅行,在美国将近三年的生活中目睹了美国劳工和移民的悲惨生活.回国后,显克维支在政论与短篇小说中反映了波兰移民在美国的悲惨遭遇.显克维支一生写了大量表达爱国之情以及体现对劳动人民同情的作品.而桑塔格笔下的作家里夏德一心想着追求玛琳娜,以玛琳娜为中心,其作品无关乎于支离破碎的国家的命运.在里夏德和玛琳娜短暂相处的那段时间,他无心写作,当玛琳娜主动提出与他分手时,他更是痛苦不已.桑塔格笔下的里夏德和原型人物显克维支在人生志向上有着巨大的差异,里夏德并没有扛起时代赋予他的责任,他的志向不在于救国救民,他一心追求的是女主人公玛琳娜.与玛琳娜的爱情关系中,玛琳娜占有选择的主动权,并理性地决定两人恋爱关系的聚与散,作为一个有才智的女性,爱情不再是她生命的全部.可见,桑塔格在小说中做出颠覆传统男女恋爱关系的改写,展现一种理想的恋人关系.

尽管玛琳娜与丈夫波格丹的婚姻名存实亡,她还是坚持恪守传统的婚姻观念.作为波格丹的妻子,维持着应有的慎重和端庄.因为在他们所处的那个年代,社会规约对女性有着苛刻的要求.玛琳娜对里夏德的热切殷勤,视而不见.夏里德在扎克帕内短暂的停留,使玛琳娜彻底地远离了道德环境,情感意识得到复苏.在大自然的环抱中,他们释放本能.但是玛琳娜最终从理性出发选择爱情,并未沉溺于,始终怀揣自己的理想.她虽然与热情狂放的里夏德有过短暂的情侣关系,但很快就与跟他断绝恋情.可以说,婚姻爱情的伦理取向既是个人的自由选择,也是伦理道德观的反应.玛琳娜不是感情用事的小女人,她渴望独立、自由,用演技来征服世界、实现自我价值,并未沉溺在个人情感的漩涡里.她对自身成就的期许让她超越了,实现了梦想.在男权统治的社会里,能取得这样成就的女性屈指可数.

三、总结

桑塔格作品《在美国》中的女主人公玛琳娜这个人物形象不仅仅是与原型人物海伦娜的结合,也是与苏珊?桑塔格女性主义思想的融合.而且,桑塔格基于历史的创作以及对故事进行自由创作的动机也充分体现出她的女性主义思想.玛琳娜作为有才智的女性,在男权社会中陷入双重命运的境地,才华让女性陷入两难境地,事业的成功往往伴随巨大的个人牺牲.在恋爱关系中,女性往往是处于被动的地位,为了家庭放弃自我社会价值的实现,成为家庭生活的牺牲品.女性想实现自身价值,摆脱受压制的命运,不仅要获得女权,更要改良社会制度,提高整体的人权.

参考文献:

[1]McRobie,Angela. Postmoderni and Popular Culture[M]. Oxon:Routeledge,1994.

[2]Wood,James. The Palpable Past-Intimate[J].New Public,2000,(13): 30.

[3]Sontag,Susan. In America [M].New York:Farrar & Straus and Giroux,2000.

[4]廖七一,李小均译,苏珊·桑塔格.在美国[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

[5]徐越.追寻理想的自我——对《在美国》中苏珊·桑塔格的自我观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6]朱红梅.适者如何生存:《在美国》中的女性奋斗之路[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10).

(陈新蓉北京林业大学外语学院100083)

在美国论文范文结:

关于在美国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在美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