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方面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 与马氏通备武学综述方面论文写作资料范文

本论文为您写研究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论文参考文献,可免费下载。

马氏通备武学综述

摘 要:马氏通备武学是历史久远而内容宏博的武术体系,在技术上和理论上都极具特色,并且保存了许多稀有的古典武艺内容.马氏一门既是马氏通备武学的传承者,也是通备武学研究的主力.其中,马明达先生是马氏通备武学最主要的理论与历史事实建构者与陈述者,为马氏通备武学学术体系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通备 通备武学 马凤图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7)1—0055—03

清代末年,潘文学、李云标、黄林彪等武术家在盐山县、沧县等地传播以劈挂拳为主的一系列古典武艺,标榜“通神达化,备万贯一”的武学理念,以外称“通臂”而内宗“通备”著称.及至1910 年天津中华武士会筹备成立之时,为区别于通背拳和另外一种名同实异的“通臂拳”,马凤图先生在经过与师友反复商讨之后,正式决定以“通备”为名.自此以后,马氏及其一大批的门人子嗣,做了大量传播通备武艺的工作,使得原本并不为人所十分熟悉的通备拳成为越来越引人瞩目的大型武术流派.而“大通备”的名号,也因此和马氏一门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故至今海内外多以“马氏通备”甚或“马氏武艺”称之.在最初,“通备”的主要传播区在大西北,经马氏一门三代人的传播推广,练习者成千上万,已经发展成为大西北最主要的武术流派,并逐渐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传播.因此,对于通备武学的理论建构、体系构成等研究是了解通备武学的必要途径.

1 通备武学理论的建构

其一,概念的理清.在说“通备”武学概念的同时不得不提及“通臂”“通背”这两个拳派概念,他们与“通备”的形成有无关系, 又该如何区分他们是当今许多武术爱好者们想弄清楚的问题.而马明达先生的《从通臂到通备——略论通备武学的起源》一文,从对通臂、通背、通备三者的比较入手, 通过对通臂演变过程的深刻剖析, 以大量的文献资料为佐证, 结合亲身经历, 论述了武术从通臂到通备的发展历程, 以及通备发展和传播的历史轨迹, 突出展示了通备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文章认为,“通臂”一词出现得很早,“通背”是从“通臂”一词中衍化出来的.根据清末沧州地区李云标、黄林彪等先贤的传授, 曾经是“外称通臂而内称通备”.通臂取其形, 通备取其义;也可说前者是具象的、技术层面的,后者则是抽象的, 是义理层面的[1].从字义上讲, 三者的关系应该是“通备”源自“通臂”, 是“通臂”的引和升华,而“通背”是“通臂”一词的衍化.在通常上来讲,通备既不是一个拳种, 也是不是一个普通意义上的门派, 而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武学体系,是一个近百年来以兼收并蓄为宗旨逐步发展起来的武术门类.

其二,内涵的建构.马明达先生在《颜李学派与武术》中,探讨了颜李学派学术思想与通备武术精神的渊源.文章指出,颜李学派的创始者们不只是倡导文武并重的理论家,而且是躬身履行的实践家.研习和传播武术,以武术为健身修性之道,是颜李学派一个显著特点.颜李文武并重的思想曾一度湮没,不复为人们所知道,但颜李的武术活动的传承情况可能会稍有不同,他对武术的积极提倡和躬身传习,通过他本人和他的弟子们,一定会有流风余韵散存民间,特别是在武风素盛的河北省.约道、咸之间,一位曾任河北省盐山县教谕的潘文学其人,也曾在盐山县书院分文武两科教授学生,清末著名武术家李云标、肖和成等人,就是书院武科的学生.这位潘文学,倡言“通神达化,备万贯一;理象会通,体用具备”之说,以“通备”二字为拳派命名,其精神或直接源自颜李,或受到过颜李的影响,反映了颜李的武术确有遗教存世.[2]

2 通备武学体系的构成

八极拳是专讲“破门而入,贴身近战,以对家的胸腹为主要攻击对象”的拳法,具有贴身逼近、硬碰硬打的短打风格.马氏八极拳是八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也是马氏通备武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马明达先生在《“八极”和八极拳的来源》中,对“八极”这个词做出了解释,由此引申出对“开门八极”的理解,并探讨了八极拳的来源,[3] 而在马明达先生的《马氏八极的由来》中,主要从理论和技术两个方面探讨了八极拳的发展,认为在八极拳、武艺上,马凤图和马英图综合孟村、罗疃两个传承系统为一体,又经过长时间的陶冶熔铸,在持续传播八极的同时,终于酝酿成了以通备劲为核心的“马氏八极”,并使之成为通备武艺体系中一个基本构成部分.[4] 在八极拳的传播上,马凤图和马英图都做出了十分显著的贡献.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目前在“马氏八极”的大旗下,已形成一支相当严整的技术力量,充分显示了通备武艺体系的人材实力.马廉祯在《论马氏八极小架的教与练》中指出,马氏八极拳与其他八极拳流派最为突出的不同在于教学与演练中马氏通备劲的贯穿与执行,以及对通备武学哲学理念与价值规范的坚持.文章在溯源马氏八极的基础上,就马氏八极小架教学与训练的特点与重点进行了深入探讨,并结合当下八极拳发展的现状,就如何传存与发展马氏八极拳进行了相应论述,指出相应保守是面临文化轻薄化发展时行之有效的自保措施.[5]

陆合大也是“马氏通备武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明达先生在《马凤图与陆合大》中提出,马凤图先生在中国古典武艺精粹的继承、挖掘和整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其中最看重的是陆合大,对之用心最多,用力最勤,成就也最突出.[6] 马凤图先生留给我们完整的陆合大技术与理论体系,这已经成为他一生为之恢宏的“马氏通备武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说也是一份珍贵的中国传统文化遗产.

马明达先生在《八极拳与六合大》中研究了八极拳和六合大的关系,探讨了八极拳是什么时候和六合紧密结合到一起的,以及二者相辅相承的关系是如何形成的.八极与六合在理论和技术上都存在一种相辅相承、相得益彰的关系.八极拳最大的特点是它的质朴无华,八极正是在“质朴”两个字的前提下,形成了与六合大的密切结合.练八极拳,追求八极拳法的劲道,最有益于拿大,有益于靠近大劲道,直到悟解和掌握法的实际运用与某些临战变化之窍[7]. 

弹腿是中国武术最流行的拳种之一.近代以弹腿享名的拳家多是回族,武术界有“教门弹腿”的说法.而各种弹腿中,马氏通备弹腿最显别致,劲力、身法相对复杂.通备弹腿主要是为学习通备拳械和掌握通备劲道打基础的教材,是通备武学体系的“初学入艺之门也”.马廉祯的《弹腿源流与教门弹腿研探》,对弹腿源流有所梳理,对弹腿作为近代回族武术家代表性拳种作了考述,并总结了通备弹腿腿法、劲力与身法方面的特点.[8]

双手刀法是中国古典刀法中的一种,是中华武术宝库中的珍品,也是马氏通备武学体系中最精要的内容之一.马明达先生对双手刀法进行了长时间的研究与整理,做了大量寻根溯源、探隐阐幽的工作,从而使双手刀的历史、理论与技术都得到进一步的推进,进入更高境界.马明达先生关于双手刀的一系列研究成果,特别是他的长达数万字的《历史上中、日、朝剑刀武艺交流考》一文,是至今为止中国学界关于双手刀历史渊源与技术流变的最有影响的论文,发表以来,受到海内外许多学人的瞩目和推许.根据马明达的研究,双手刀的源头,可一直追溯到兴起于春秋战国的双手长剑和汉代的环手大刀.[9] 马明达先生认为,以通备武学所传存的双手刀法而言,大致有以下两大特点:其一,以百多年来通备武学的传统而言,历来对双手刀的传授对象在人品学养方面都有较高要求.其二,双手刀有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就是它拥有一批古代图谱,其中不乏世所罕见的珍贵传本,丰富的古典资料大大丰富了双手刀的武学内涵.解读这些珍贵的古典武学文献,找到明清双手刀法的传承渊源及其繁滋衍变的规律,一直是马明达先生潜心研究的大课题,也是中国武术史和武术理论研究的重大课题.马廉祯的《双手刀法源流》,在马明达研究的基础上,对双手刀法源流做了解读和进一步阐释.[10] 耿绍玮的《对抗日战争期间“破锋八刀”的研究》,以经过马凤图改编后流传至今的“破锋八刀”为线索, 通过对相关史料的整理和现存文物的研究, 结合对目前保存在甘肃地区通备武艺体系中的“破锋八刀”的实地走访, 针对流传已久的这一刀法进行考证, 理清了西北军大刀的来龙去脉; 同时对当时出现的相近刀法进行了比较分析.[11]

通备劈挂拳是流传于全国各地的传统武艺, 由于受西北人文、地理、政治等各方面的因素影响, 使其独具西北风格特色.王平的《通备劈挂拳的拳理特点及劲道》,从通备劈挂拳的拳理、特点及劲道等方面作了深层次的研究, 以此作为教学训练的指导.[12]

3 通备武学历史事实的陈述

晚清以来的历史,不少人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怀疑,作为“国术”的武术,也在此列,而整个社会对于武术所蕴藏的“人文精神”又普遍缺乏了解,所见无非江湖把势,所闻往往多是虚花技艺,产生反感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马凤图先生在半个多世纪前就强调这样一种观点,武术界若想摆脱这个局面,自身一定要有一个大的提高和发展,一定要摒弃长期的文化低位所造成的浮浅荒诞现象,建构新的科学的武术观,树立正确的武术价值论.这些真知灼见,历久弥新,在历史背景已然更移的今天,依然保持着光彩,而且具有了新的现实意义.

马明达先生在《一代文通武备的武术家》一文中,全面介绍了马凤图先生的生平和武术成就,概述了马凤图先生的武术思想,认为马凤图的武术成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创设武术机构,推动武术的体育化进程;第二,倡导和推动武术交流;第三,建构通备武艺体系.并指出,马凤图是一位学者型的武术家,他所遵循的是“文武兼通”的路子,坚持的是以孔子思想为指导的传统武学道路,同时也是一位能以“独立之精神”坚守信念的武术家.[13] 值得注意的是,《一代文通武备的武术家》一文,竟然遭遇他人公然抄袭与剽窃,如张飞鹏、张飞虎的《论通备宗师马凤图对中国武学的贡献》,就大量借用该文中的内容和主要观点.马明达先生的《纪念回族名中医马凤图先生》,则对马凤图的一代名医生涯作了专门介绍,指出马凤图一生倡导医武结合,他主张医者应该是强健体魄的表率和宣传者,武者不仅应该是良好生活方式的楷模,而且应该有一定的医学修养,“医武双修,才有珠联璧合之效”.[14]

车星辰《追忆马贤达教授》[15], 克图、徐斌《回族武术家马贤达》[16] 等文,对通备武术大家马贤达的生平和武术成就进行了总结.蔡知忠、周岩的《源远流长名家辈出——记著名回族武术家马凤图家族》, 从研究家族性的武术传承体系入手, 探讨了人称中国“传统武术家族之最”的回族武术家马凤图一门的历史谱系、武术传承、马氏武艺的历史分期及其在技术上和理论上的特色等,认为马凤图家族在继承、传播以及整理、发展传统武术方面, 做出了显著贡献.[17]

4 结语

马氏通备武学有如此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并非偶然,是有其内在的文化成因的.在内容上,通备武艺体系内容宏博;在结构上,通备武学体系结构严整,持论均衡,向来强调技术与理论并重.因此体现出了深沉的文化内涵,也正是通备武艺在今天越来越受到重视的原因,也是其必将昌盛于未来的可靠保证.

复兴武术文化的工程是十分艰巨的,要靠数代人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不懈努力才能完成,而我们今天对于古典武学优秀传承者进行分析介绍与宣传推广的工作正是这一巨大工程的重要一步.正是由于马氏通备武艺体系中保留了许多古典武艺遗产中的精华,因此,要实现中国传统武术的学术化发展,就不能不重视对马氏通备武学进行系统研究与传承.而马氏通备作为有着鲜明地域特色的武学体系,要对其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关键在于与大西北地方文化特色的绑定,通过与地方文化研究的紧密结合,才能更好地挖掘通备精神的文化内核,也才能让通备武学的传承获得更稳定的依托.

参考文献:

[1] 马明达. 从通臂到通备——略论通备武学的起源[J].体育学刊,2001(06):33-36,39.

[2] 马明达. 颜李学派与武术[J]. 体育文史,2000(01):38-40.

[3] 马明达.“八极”和八极拳的来源——八极拳古今漫谈( 二)[J]. 武林,2000(4).

[4] 马明达.“马氏八极”的由来: 八极拳古今谈( 一)[J].武林,2000(3).

[5] 马廉祯. 论马氏八极小架的教与练——从武术传统传承与发展的视角[J]. 体育科学研究,2014(06):29-33.

[6] 马明达著. 说剑丛稿[M]. 中华书局,2007:351.

[7] 马明达. 八极拳与六合大[J]. 武林,2000(5).

[8] 马廉祯. 弹腿源流与教门弹腿研探[J]. 回族研究,2011(01):91-94.

[9] 马明达. 说剑丛稿——历史上中、日、朝剑刀武艺交流考[M]. 兰州: 兰州大学出版社,2000.

[10] 马廉祯. 双手刀法源流[J]. 武林,2004(1).

[11] 耿绍玮. 对抗日战争期间“破锋八刀”的研究[D].太原: 中北大学,2010.

[12] 王 平. 通备劈挂拳的拳理特点及劲道[J]. 体育学刊,1999(04):50-51.

[13] 马明达. 一代文通武备的武术家——纪念马凤图先生诞辰110 周年[J]. 武林,1998(10).

[14] 马明达. 铁肩侠胆燕山客玉骨冰心沧州翁──纪念回族名中医马凤图先生[J]. 西北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汉文),1997(03):36-44.

[15] 车星辰. 追忆马贤达教授[J]. 搏击,2013(12):61.

[16] 克 图, 徐 斌. 回族武术家马贤达[J]. 宁夏画报,1997(04):18-21.

[17] 蔡知忠, 周 岩. 源远流长名家辈出——记著名回族武术家马凤图家族[J]. 回族研究,2002(01):48-51.

A Review of Ma´s TongBei Martial Arts Research

She Lirong, Tan Jialing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 Guangdong 510006, China)Abstract:The Ma’s TongBei Martial Arts in technology and theory is very unique, and se a lot of rare classical martial artscontent, the system is a long history and great contents. The Ma’s famliy not only is TongBei Martial Arts Successor, but also is themian person on the research of TongBei Martial Arts. Among them, Mr. Ma Mingda is the most important theory and historical factsconstructor of Ma’s TongBei Martial Arts, and made the main contribution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academic system.

Keywords:TongBei TongBei Martial Arts Ma Fengtu

研究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研究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研究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相关参考论文写作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