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论文范本 与梁鸿:在回望中获得历史的意义有关毕业论文格式范文

这是一篇与历史论文范文相关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资料,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参考。

梁鸿:在回望中获得历史的意义

梁鸿, 河南省邓州市梁庄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文系教授,出版作品有《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神圣家族》等.其中,《中国在梁庄》获2010 年度“茅台杯”人民文学奖“非虚构作品奖”,被评为《亚洲周刊》2010 年度非虚构十大好书之一和《新京报》2010 年度文学好书等.她还因《出梁庄记》荣获第十一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散文家”称号.

梁鸿一直致力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以及乡土文学与乡土中国关系研究.作为70 后作家,她通过《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这两部纪实性作品,表达了对当下农民生存状况的长期关注.她以复杂多端的角色和角度、忠直谨慎的描绘与叙述,为我们呈现出当下村庄的真实模样,这种贴近民生的写作,提供了一种新的进入现实的文学样式.“如果你笔下的术语、心中的情绪和现实生活、历史之间没有构成真正的对话,就不会产生真正有效的思考.”她用思想还原真实,用双脚丈量土地,借梁庄观察农民的命运,并试图从中发掘隐蔽的中国.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对自己的工作充满了怀疑,我怀疑这种虚构的生活,与现实、与大地、与心灵没有任何关系.我甚至充满了羞耻之心,每天教书,高谈阔论,夜以继日地写着言不及意的文章,一切都似乎没有意义.在思维的最深处,总有个声音在持续地提醒自己:这不是真正的生活,不是那种能够体现人的本质意义的生活.这一生活,与自己的心灵、与故乡、与那片土地、与最广阔的现实越来越远.

那片土地,即我的故乡,穰县梁庄,我在那里生活了二十年.在离开的这十几年中,我无时无刻不在牵挂着它.它是我生命中最深沉而又最痛苦的情感,我无法不注视它,无法不关心它,尤其是,当它,及千千万万个它,越来越被看作中国的病灶,越来越成为中国的悲伤时.

从什么时候起,乡村成了民族的累赘,成了改革、发展与现代化追求的负面?什么时候起,乡村成为底层、边缘、病症的代名词?又是从什么时候起,一想起那日渐荒凉、寂寞的乡村,想起那在城市黑暗边缘忙碌,在火车站奋力挤拼的无数的农民工,就有悲怆欲哭的感觉?这一切,都是什么时候发生的,又是如何发生的?它包含着多少历史的矛盾与错误?包含着多少个生命的痛苦与呼喊?或许,这是每一个关心中国乡村的知识分子都必须面对的问题.

也因此,一直有一种冲动,真正回到乡村,回到自己的村庄,以一种整体的眼光,调查、分析、审视当代乡村在中国历史变革和文化变革中的位置,并努力展示出具有内在性的广阔的乡村现实生活图景.一个村庄如何衰败,更新,离散,重组?这些变化中间有哪些与未来、现代相联系,而哪些,是一经毁灭,就永远不会再有,但对我们民族来说又非常重要的东西?

2008 年和2009 年,利用寒暑假,我回到梁庄,中原一个偏远、贫穷的小村庄,踏踏实实地住了将近五个月.每天,我和村庄里的老人、中年人、少年一起吃饭说话聊天,对村里的姓氏成分、宗族关系、家族成员、房屋状态、个人去向、婚姻生育做类似于社会学和人类学的调查,我用脚步和目光丈量村庄的土地、树木、水塘与河流,寻找往日的伙伴、长辈与已经逝去的亲人.当真正走进乡村,尤其是,当你不以偶然的归乡者的距离观察,而以一个亲人的情感进入村庄时,才发现,作为一个长期离开了乡村的人,你并不了解它.它存在的复杂性,它所面临的新旧问题,它在情感上所遭遇的打击,所蕴含的新的希望,你很难厘清,也很难理解.你必须用心倾听,把他们作为一个个,而不是笼统的群体,才能够体会到他们的痛苦与幸福所在.他们的情感、语言、智慧是如此丰富,深刻,许多时候,即使你这样一个以文字、思想为生的人也会震惊不已,因为这些情感、语言、智慧来自于大地及大地的生活.

海登· 怀特在谈到历史学家所陈述的“事实”时认为,历史学家必须认识“事实”的“虚构性”,所谓的“事实”是由论者先验的意识形态、文化观念所决定的.那么,我的“先验的意识形态”是什么呢?苦难的乡村?已经沦陷的乡村?需要被拯救的乡村?在现代性的夹缝中丧失自我特性与生存空间的乡村?我想要抛弃我的这些先验观念,以一个怀疑者,对或左或右的观念保持警惕,以一个重新进入故乡的情感者的态度进入乡村,寻找它存在的内在逻辑.当然,这仍然只是一种努力,因为你必须要进行语言的“编码”,要把许多毫无联系的、没有生机的材料变成故事,要经过隐喻才能呈现给大家.这一“隐喻”过程本身已经决定,你的叙事只能是文学的,或类似于文学,而非彻底的“真实”.

当有人问我,你到底要完成一个什么样的任务?你的观点是什么?我顿时茫然且有些害怕起来.我的观点是什么?我努力地在脑海中搜索,乡村在今天究竟是怎样的存在?它折射出怎样的社会问题与发展问题?我并不认同很多论者的观点,认为乡村已经完全陷落,但是,它又的确是千疮百孔的.我也并不认为农民的处境已经到了最艰难的地步,但是,整个社会最大的问题又确实集中在农民及乡村那里.与此同时,政府对于农民工、对于乡村的种种政策和努力都似乎无济于事,乡村在加速衰落下去,它正朝着城市的范式飞奔而去,仿佛一个个巨大的赝品.我反对那种带有明显倾向性的话语,那种仿佛不如此激烈,就不能体现一个知识分子良知式的愤激话语,但同样,我也深知,我这种试图以相对冷静、客观的立场来呈现乡村图景的方式,也是一种温良的立场,它显示出一个思考者的早衰与某种同化.无论如何,我警告自己,不要陷入某种潮流或派别之中,我宁愿是一个怀疑者,以自己有限的眼睛和知识去亲历某些东西.我害怕我的判断蕴含着某种偏见,而这种偏见总是以真理的面目出现.

因此,如果说这是一部乡村调查的话,毋宁说是一个归乡者对故乡的再次进入,不是以一个启蒙者的眼光,而是重回生命之初,重新感受大地,感受那片土地上亲人们的精神与心灵.它是一种展示,而非判断或结论.困惑、犹疑、欣喜、伤感交织在一起,因为我看到,中国现代化转型以来,乡土中国在文化、情感、生活方式与心理结构方面的变化是一个巨大的矛盾存在,难以用简单的是非对错来衡量.

或许,我所做的只能是一个文学者的记实,只是替“故乡”、替“我故乡的亲人”立一个小传.因为,很快,我所熟悉的这一切,都将消亡.同时,故乡只是对于成人或时代而言,对于正在成长的儿童来说,我所谓的现在、我所谓的丧失正是他们的故乡.

对于中国来说,梁庄不被所知,因为它是中国无数相似的村庄之一,并无特殊之处.但是,从梁庄出发,却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的形象.

(选摘自《中国在梁庄》前言,有删改,题目为编者所加)

作家链接

乡村的疼痛

远离着,守望着;亲近着,厌弃着;眷恋着,反思着.

这些并非截然相反的词汇,不能完全概括学者梁鸿对于故乡的感情.在乡村生活了20 年之后,通过不断求学,她在知识的海洋中游到了首都.从师范中专,进入教师进修学院大专班,同时自学本科,大专尚未毕业便拿到本科文凭参加硕士研究生考试,此后成为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的博士.

如果不是因为《中国在梁庄》,梁鸿的成长经历或许可以写一本励志书.但是,《中国在梁庄》出现了.它以田野调查的形式,打开了认识当下中国独具锐思的理论之窗.它的出现,被作家阎连科认为是“可以触摸今日中国与文学的心脏”.

不曾认识梁庄,我们或许就不曾认识农村,不曾认识农村,何以认识中国?《人民文学》主编李敬泽说,梁庄质疑、修正了关于农村的种种通行定见.

问:写作这部书的冲动最早来自哪里?是使命感和责任感在驱使你去做一个转型中国的记录者吗?

答:最直接的冲动肯定与我出生于农村有关.我家在农村,每年暑假寒假都要回家看看自己的故乡,看到它所发生的变化,尤其是看到我所熟悉的乡亲们的变化,总有很多感慨.也听家人讲了很多故事,像五奶奶、王家少年的故事,我很想更多地了解,觉得里面包含了很多内容.但是从言说到行动,需要很大勇气.

另外,这也与自我精神的困顿有关.我一直是个文学青年,热爱文学,热爱生命,觉得文学和现实接得最近.可是当自己真正从中文系博士毕业、从事文学研究之后,却发现,自己所做的事情、所从事的学术事业和现实之间没有很大关系,它成为一种纯粹的知识生产,整天找资料、读文本、发表论文,完全是学术的自我循环、内循环,更没有找到和现实、时代之间的联系,更不是和生命、和大地有直接联系的生活.这使我精神上比较郁闷,有一种无根的感觉.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回去.我无法容忍自己过着这种虚空的生活.

问:很多知识分子和你有大致相同的从乡村到城市的过渡,为什么你会有这么强烈的反思和回归的愿望?

答:应该还是一种爱和责任感吧.我出生于农村,在农村生活了20 年,我爱那片大地和那大地上的亲人,也希望对农村的生活和农村在当代社会的处境有基本了解.同时,作为所谓的学者和知识分子,如果不了解乡村的生命和处境,是不合格的.因为在我们的当代生活里,最大的问题是农村的问题,比如城乡冲突、农民工问题等等都是乡村问题.乡村是中国最核心的问题所在.要想了解中国社会,从乡村着手是最基本的任务和工作.

问:你想把活生生的现实直接呈现出来?

答:对.当你用直面现实的方式书写,读者会更有共鸣.

问:这种直接的书写达到理想的状态了吗?

答:没有.我所书写的村庄,还只是表层的疼痛和存在.如果真想了解农村的生存和状态,还需要努力.中国乡村一直以来是被压抑和被遮蔽的存在,乡村的疼痛和存在状态是千百年来中国历史的疼痛和存在状态,需要很多层面的叙述,需要反复进入,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和共同关注.

问:你认为《中国在梁庄》有什么现实意义?

答:我只是让大家看到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感受,而不只是抽象的怜悯和同情.如果大家看了《中国在梁庄》之后,有所痛,有所思,心里有了那一片广阔而复杂的土地,有对那土地上的生命和那土地上文化式微产生某种温柔的痛感,它的目的和意义就实现了.

问:创作中遇到过哪些困难?

答:遇到很多困难.最大的困难就是如何走进乡村内心.我是2008 年暑假回去开始采访的.虽然梁庄是故乡,我每年也都会回去一两次,但是真正想进入乡亲们的内心深处,能够达成真正的、有效的交流,还是非常难的.我经常有失语的现象.譬如对五奶奶的访问,作品里只有一次谈话,实际上我去她家不下十次,也经常在村头相遇,最后才有了这样深层次的谈话.每次想问时,都不知从何说起.我们衣着光鲜,皮肤白皙,他们会觉得你是客人,跟他们有距离,对你很客气,不跟你说心里话.经过好多次的聊天、吃饭、交往,才慢慢地会谈感情方面的话,他们才会觉得,这是我们村里走出去的闺女,才会愿意跟你交流.这期间我父亲充当了重要角色,他也是村里的老人,总是设计话头,让我慢慢和村里人深入交流.

所以,我们这些从村庄走出去的人,很多时候和村里人还是有隔膜的,很难再和村里人打成一片.必须老老实实坐下来,倾听他们,去跟他们一起生活,才能深入他们的心灵.

问:作为学者,你上网的时间多吗?网络对你影响大吗?

答: 我上网的时候不是很多.现在是网络时代,我也难免会受影响.但上网时间太多,会影响自我思考的时间.写作往往要面对内心,是自我的思索,需要完全沉静和沉淀下来.网络信息太庞杂,影响你思考.这也是我拒绝网络的原因.

问:你觉得怎样才算是更好地利用网络?

答:网络是当代社会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很便利,也是很好的交流渠道.譬如在网上贴一篇文章,马上就有回应,这对写作者的鼓舞很大.这样非常好,但不能沉迷,因为它非常占时间.我上网主要是收邮件、浏览一下新闻,也会查些资料,因为期刊网、学术网都做得专业全面.《中国在梁庄》出版后,我也会从网上看读者留言,看网民对书的议论,感觉拉近了和读者的距离.但是很惭愧,我没有很好地利用网络,博客上贴的文章很少.

(选摘自《中华读书报》2011 年2 月23 日,有删改)

历史论文范文结:

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历史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历史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历史论文怎么写

2、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3、中学历史教学期刊

4、历史杂志

5、初中历史小论文范文

6、如何写历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