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有关参考文献格式范文 和关于挖掘传统德育资源方面大学毕业论文范文

这篇德育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

关于挖掘传统德育资源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国家和学校教育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对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小学德育中的渗透提出明确的要求.文章对传统德育的内容和形式,及其现代性转化中的困境和实现途径进行探究.

关键词:传统德育;德育困境;现代性转化

作者简介:高洪琳,湖北省武汉市光谷第四小学.(湖北武汉430000)

中图分类号:G4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8)28-0125-02

回顾20世纪,不难发现,中国人对于传承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的态度经历了“离异”到“回归”的过程.21世纪以来,中国国力和国际影响不断增强,实力的自信逐渐复苏了文化的自信.显然,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是新时代重要的思想价值源泉.不管是曾经抵制、否定、“离异”,还是坚守、维护、“回归”,本质上都是知识分子关心国运、寻求救国强国之道,大部分人在承担传统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这本身也是传统文化精神的体现.党和政府也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使其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这是完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依据和方向.学校教育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2017年8月17日,教育部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都对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小学德育中的渗透提出明确要求.传统德育究竟是怎样的?如何将传统德育在现代教育体系下进行有效转化,使之发挥应有的功能?本文拟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究与思考.

一、传统德育的内容和形式

中国传统教育始终把德育放在首要地位,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品行高洁的道德高尚的“君子”,如《大学》开篇所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所谓“止于至善”,即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以德育代宗教的优良传统”,典型地反映了中国古代学校德育的特征.[1]

《礼记·学记》对不同学段教育的目标描述得很清楚:“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每一个学段都有两重目标——学业和德行.德育目标从“辨志”到“乐群”,从“亲师”再到“取友”,个人立志、与人交流、尊师重道直至与人为朋,言语简洁,内涵却是非常丰富的.而且教育的目标不单是追求个人的完善,最后是要教化众人,构建完善和谐的君子社会.这算是很完整的德育目标了.

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儒家的描述经典路径是“诚意正心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北宋关学掌门人张载先生对读书人的使命描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广为流传.不难发现,“古代的教育家不主张孤立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他们强调以德为主、德智相辅,道德教育与文化知识教育同时进行,并把思想道德教育放在文化知识教育之前”.[2]

中西文化在价值观上的分歧是很鲜明的,中国传统的价值观以“性善论”为前提,因此以修德为主体的教育一直延承下来,并形成了“和”(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仁”(推己及人的仁爱社会)、“内省”(自觉自律的要求)及“以天下为己任”的强烈社会使命感等为主要范畴的德育特点.而源于希腊的西方文明,价值体系和社会治理源于价值观中“性本恶”的前提,“法在人上”的原则正是基于此,因此法律要尽可能确保公正,限制“本恶”而实现社会的稳定.笔者无意于用简单的二分法非此即彼地评判中西文明的分野,简单的比较是为了突出传统德性主义的特征.

二、传统德育现代性转化中的困境

1.学校德育队伍传统文化素养不足,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不到合理的衔接.其实,这并不是教育界的问题,而是社会问题.在经历了这么多年快速发展后,中国社会阶层的分布和各种社会诉求很复杂,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究其原因,主要是经过一个多世纪的“离异”后的文化链断裂.近代以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背景下,以儒学为主体的传统价值观念和教育体系逐渐没落,优势的近代西方文明通过学校、报纸等逐渐传播开来.尤其是废除科举考试以后,传统教育和知识体系与读书人的“入仕”目标追求关系断开,加速了传统文化的没落.如今,社会价值观日趋多元化,受过正式的传统文化教育的人越来越少.社会上出于各种目的的“复古”宣传没有中断过,要么是出于追求商业利益的目的,要么是遗老遗少式盲目排外、冥顽不化的心理作怪下的反应.不管是何种目的,都能在社会上找到相应的受众.于是乎,“女德班”“诵经班”等纷纷登场.而反观近代,曾有一批学贯中西、理性看待传统文化,并试图在中西文明间找到一些契合,或者用近代西方的一些理论来重新张扬传统文化的知识分子,比如“国故论衡派”等的出现.鉴于此,如何合理选取传统德育的资源,以更合理的方式加以传播,是首当其冲的问题.

2.学校德育内容形式化明显,严重脱离学生生活实际.这种生硬的灌输产生的恶果,最典型的就是部分学生的作文充斥着空洞的假话.比如,一方面放弃一切可以作为德育资源的生活细节,另一方面又刻意去寻找、创造很多德育的环境和资源.简言之,德育严重地脱离了生活.再如,现今德育与传统德育有相近之处,在于给学生的要求是一种理想化的或者说是“神化”的要求:榜样就是高大全,追求的人格是没有瑕疵的.“传统德育那些纯而又纯、高而又高的理念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出现了‘小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教育、中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教育,而大学生却进行做人教育’的本末倒置的现象”.[3]

三、关于挖掘传统德育资源的思考

从德育环境的营造上,笔者认为,必须重视仪式化教育.《学记》中有专门的仪式说明,要让入学的学生有敬畏感,而这方面恰恰是现在学校教育缺失的.“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如果拿这些与风行一时的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相比,会发现有很多共同之处.中国传统文化重德,中国传统的社会治理重“礼”.中国是一个重农和重伦理的国度,社会治理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宗法关系以及基于此的“礼”的设计.虽然传统礼教实质是“异”,是为尊卑秩序的王权服务的.现在我们通常说缺乏仪式感,要将仪式感纳入很多生活环节,也是针对社会上诸多现象的反思.“礼”文化的教育可以纳入学校德育课程开发范畴.这种方式在东亚文化圈的很多地区还有留存,包括学生之间对学长的尊重、学生上学自带戒尺(如利剑高悬).通过必要的礼仪教育,以活动增强仪式感,越来越成为教育者的共识.

再者是教师队伍的建设.学校德育队伍包括全部教师、员工,将传统德育融入现实教育、融入课堂教学等都是必要的.融入式教育首要的因素还是在人,主要是老师.“对中小学生,特别是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时,教师日常的一言一行起到了对学生习得、内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外部强化和替代性强化作用.”[4]教师工作的“示范性”,以及学生特有的“向师性”,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因此,教师要规范好自己的一言一行,做到身正为范,为人师表,以自己的人格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传统文化素养高的教师,举手投足间显现的古雅之气,言谈之间显露出的广闻博见都对学生行为举止产生莫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2][3]于红燕.中国传统“道德”内涵的现代解读与转换[D].西南大学,2010.

[4]张善超,李宝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课程设计:内涵、路径与特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11).

责任编辑罗佳

德育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德育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德育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1、德育论文题目大全

2、班主任德育论文

3、德育教育论文

4、高中德育论文

5、德育工作论文

6、德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