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视角论文范文集 和从关联理论视角看《庄子》的英译相关电大毕业论文范文

本论文是一篇免费优秀的关于理论视角论文范文资料,可用于相关论文写作参考。

从关联理论视角看《庄子》的英译

摘 要:关联理论将交际看作一种明示-推理的行为,其关键在于“关联性”,若想提高交际效率.交际双方必须保证其言语能够在对方头脑中形成最佳关联.本文从关联理论视角对赵彦春的《庄子》英译本进行研究,以阐释关联理论在翻译中的具体应用,进而为中国经典文本的翻译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关联理论;关联性;《庄子》英译本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7-078-01

1、引言

关联理论的翻译观(Gutt,1989,1991)把翻译看作是一个涉及大脑机制的推理过程.正是由于最佳关联,交际双方才能明白对方所暗含的内容,进而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关联理论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关联性.每个人对话语的不同内容、语境都会有不同的理解.但听话人不一定在任何场合下对话语表达的全部意义都得到理解.他往往用一个单一的、十分笼统的标准去理解话语,这个标准足以使听话人排除其它的理解,而只认定一种是唯一可行的理解,这个标准即关联性(何自然,1997)

《庄子》是中华文化中的经典,近年来,国家大力倡导中华文化走出去,让世界上更多人了解中国文化.因此,对中华文化典籍的翻译十分重要.“怎样才能使译本在外国读者头脑中形成最佳关联、怎样才能在不失原汁原味的情况下让更多的外国读者读懂中国文化”是一个迫切需要探讨的问题.

2、关联理论视角下对《庄子》的英译

2.1挖掘文字背后的隐含义

译者要进行适当的取舍以充分展现出原作的风采;要注意汉语中常用的转义,挖掘文字背后的隐含意,合理编码信息,从而保证译文的连贯性,在外国读者头脑中形成最佳关联.

例1:原文:梓庆削木为鐻.

译文:Catalpa Hap could chop and chip a trunk into a jo.

要对此句进行翻译,首先必须对“梓庆”这个人名的翻译进行考虑.此处,“梓”代表一种树木,在古代人们常说“桑梓”,“桑”代表桑树,用于养蚕,“梓”代表梓树,用于点灯,而后文中我们又得知“梓庆”其实是一名木工,因此,“梓庆”中的“梓”在此处是有一定意义在其中的,不能直接将其译作“zi”,赵彦春先生将其译作“catalpa”.而“庆”本义为“庆祝”,在汉语中人们常常为意想不到的“幸运”和“快乐”而庆祝,所以赵彦春先生在此将其翻译为“hap”.因此,“梓庆”这一人名在此处被译为“Catalpa Hap”,此举不仅保证了译文内部的连贯性,还在译文读者心中形成了最佳关联,增强译文读者对整个语篇的理解.

例2:原文:则以天合天,器之所以疑神者,其是与!

译文:If one fits nature to nature, his work is true to nature. That’s it.

在中国文化中,“天”指“在地面以上的高空”,也指“自然界”、“神仙居住的地方”等.而在西方文化中,“天”一般指 “sky”或者“heen”,或者更进一步还有“god”的意思.但在此处,作者所指的“以天合天”并非字面意义上的把天和天结合在一起,而是指把人的习性与大自然的规律结合起来,顺应自然,方可铸成大器.因此,赵彦春先生并未将“天”简单翻译作 “sky”或“heen”,而是进一步挖掘其隐含义,将其翻译作“nature”,从而译出了原文的主旨—顺应自然.

2.2注意汉语中的转喻

在翻译的过程中还充分注意到了原文中所用的转喻这一修辞手法,挖掘其中的隐含义,使译文更加语意更加明了.

例如:原文:鐻成,见者惊犹鬼神.

译文:When it was finished, one would marvel at his divine craftanship.

在此句中,“鬼神”在此并非简单意义上的鬼和神,原文在此显然运用了转喻的修辞手法,“鬼神”是指拥有像鬼神一样的技术,即“鬼斧神工”,用来表示对梓庆高超技艺的赞叹.所以,赵彦春先生在此并未简单地把“鬼神”译为“God and Ghost”,而是译作“divine craftanship”,从而将原作要表达的意思更清楚的体现在了译文之中,使译文在译语读者的头脑中形成最佳关联,进而完成了对原作的准确传达.

2.3 联系上下文语境

汉语中往往有许多令人捉摸不透的字词,尤其是在古汉语中,因此,在对这类字词进行翻译之前,要联系上下文语境,仔细对其进行研究,彻底读懂这些词在文中的意义,以避免在翻译中将原文意义传达错误.

例如:原文:臣工人,何术之有!

译文:I am a carpenter. What knack can I he?

此句中,最容易出现理解偏差的当属“术”这个字了.汉语中“术”一般表示“技术”.但在此处,如果将“术”简单理解为“技术”从而将其译作 “skill”,就会对语义的传达造成偏差.此处,“术”并非单纯的技术,结合上下文“梓庆削木为鐻,鐻成,见者惊犹鬼神.鲁侯见而问焉,曰:子何术以为焉?对曰:臣工人,何术之有!虽然,有一焉.臣将为鐻,未尝敢以耗气也,必齐以静心. ”可知,每个木匠都有裁木的技术,但而鲁候在此询问的是制作“鐻”的 诀窍或秘诀,所以,此处赵彦春先生将“术”译为 “knack”,从而更准确更细腻的传达了文意.

3、结论

在对中华文化典籍进行翻译时,译者要注意把握译文的关联性,使译文在译语读者的头脑中形成最佳关联.挖掘文字背后的隐含义、注意汉语中的修辞、联系上下文,准确把握语义,同时在形式上也尽量要与原文保持一致,进而在保持原文风格的基础上准确传达文义.

参考文献:

[1]Gutt,Ersnst-August 1989. 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UCL Working Papers in Linguistics Vol.1.

[2]Gutt,Ersnst-August 1991.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Cognition and Context. Oxford:Baisl Blackwell.

[3]何自然.语用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133.

理论视角论文范文结:

关于理论视角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理论视角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军事理论论文结尾

2、文学理论论文

3、理论月刊

4、翻译理论和实践论文

5、大学生军事理论论文

6、军事理论论文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