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相关论文范文数据库 和魏晋南北朝玄学和美学类毕业论文题目范文

本论文为您写魏晋南北朝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论文参考文献,可免费下载。

魏晋南北朝玄学和美学

摘 要:魏晋南北朝时期,艺术发展极度繁荣,并受“玄学”的影响,美学也逐渐开始发展起来,人物品藻也由重视人物的道德品行转向重视神采仪表.本文主要从玄学出现的时代背景、玄学与美学、魏晋时期人物品藻与美学的关系等三个方面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玄学”与“美学”关系进行介绍和分析,希望大家能从中学习并认识到美学史中“玄学”的作用和重要地位.

关键词:魏晋玄学;美学;人物品藻

作者简介:方婷婷(1991.4-),女,汉,河南省信阳市人,就读于郑州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美学方向.

[中图分类号]:I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8-058-01

一、玄学出现的时代背景

魏晋南北朝无论是在艺术史,还是在美学史上都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宗白华先生认为:“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魏晋南北朝时期从政治上看正好处于汉唐两大盛世之间的低谷,政权交次更替,征战兵戈四起,胡汉互相征战不得安宁.然而就是这样一段乱世在中华五千年历史中却是最承前启后、影响深远的.动乱的社会引起士大夫对人生无常的感叹和担忧,不少知识分子出于避祸遁入老庄.他们讨论《老子》、《庄子》、《周易》三部著作自娱,这三部著作在当时号称“三玄”.于是,研究讨论这三部著作的学术就号称“玄学”.

二、玄学与美学

何谓“玄”.《老子》第一章中这样写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王弼在《老子指略》中这样理解“玄”的涵义,他认为 “道”是事物产生的根源,而“玄”是事物之所以幽深冥远的根源,“深”则是事物追溯源头的根本,“大”是指充满天地的穷极,“远”是邈远而不可抵达,“微”是深幽微妙而无法看见.而“道”、“玄”、“深”、“大”、“微”、“远”这些字语虽然各自有其独特而鲜明的内涵与特征,但都不能真正的囊括所有.能用文字表达出来就是“道”,能够用语言表达那么这就是“玄”.由此我们可以从中发现,“玄学”虽然根源于老庄之学,但其从根本上并不排除儒家,而是通过摒弃儒家和道家理论中空泛和虚伪的部分,形成自己独特而崭新的理论内容.“玄学”既不与社会现实相联系,也没有说明具体事物的道理.因此又被称为“玄远之学”.而玄学这一突出的特征在当时人们的著作和行为方式上表现得尤为明显.“竹林七贤”七人七像,这正是玄学深刻内涵的外在表现方式,而“玄学”所崇尚的自然精神,既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艺术的灵魂,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美学的灵魂.

“自然”与“名教”关系问题,是魏晋玄学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所在.而所谓“自然”就是没有人为参与的成分在,不经过后天人为的加工改造,天然、天生如此;“名教”则指伦理伦常关系,是封建社会维护封建统治的封建礼仪内容.“自然”与“名教”的关系.说到底也就是理想与现实、自由与道德、个体与社会关系的问题,而当时所谓的“名教本于自然”,“越名教而任自然”,“名教即自然”,都是对这一问题的回答.而以上种种表明,“名教”与“自然”不是相悖对立的,而是相互统一的.

三、魏晋时期人物品藻与美学的关系

“人物品藻”就是指人物的品行、行为举止、神采仪表等问题,是评价人物的重要维度和赏析一个人重要的评析方面.魏晋玄学的发展促使人从神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人的本质力量得到进一步的肯定,人的主观能动性得到进一步的认可,“人”的意识得以突显出来.因此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英雄”人物一反传统思想,将自己的主观思想和主观行为看作是最为重要的事情,思考自身与自然也成为当时名人的一种潮流,互相品评人物品藻(人物形象)也成为一时风尚.中国人物品藻的历史悠久,最先与原始巫术结合在一起,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人物品藻由重视个人的经学造诣、道德品质转向重视个人仪表风采,把人的自然美与人格美放到了同样重要的地位.这对魏晋时期的艺术创作、文学创作,不论是创作手法,还是创作内容上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顾恺之《画论》“有奇骨而兼美好”、“以形写神”、“言不尽意”、“得意忘象”、“得意忘言”等.

四、结语

魏晋南北朝美学的发展,深受魏晋玄学的影响.从某种程度来说,魏晋南北朝美学的自觉,就是在魏晋玄学的启示下发生的.魏晋玄学虽然在各个时期的侧重点不同,但却始终贯穿一个统一的美学思想,“立足于实际,将美发展到最大程度”.魏晋名士追求玄远,玄妙的境界感受领悟宇宙、历史、人生的本体和生命.他们对于自然美的欣赏,对于艺术的欣赏,往往包含一种对于整个宇宙、历史、人生的感受和领会,这种审美意识,对于中国古典美学和中国古典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208.

[2]陈望衡.中国美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64.

[3]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185.

[4]刘义庆.世说新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247.

[5]李泽厚.中国美学史(第二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485.

魏晋南北朝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魏晋南北朝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魏晋南北朝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