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方面有关论文怎么写 和作文教学的两个着力点有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本论文主要论述了作文教学论文范文相关的参考文献,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参考作用。

作文教学的两个着力点

■ 林 芳

写作,对学生而言是道难关,学生不知道写什么,不知道怎么写;写作教学,对老师而言是道难题,方法指导也不少,可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内容空洞,教师呕心沥血地批改作文,学生的作文水平提高却很有限.

叶圣陶先生在谈及作文训练时早已提到:学生缺乏“有”,而老师没有激发学生的“有”.“最要紧的是让学生‘有’,而且表达出那‘有’”.“有”了,人人都能写出好作文.所谓的“有”,说到底,就是一种敏感.这种敏感包括两个方面,即朱光潜先生所言“对人生世相的敏感和对语言文字的敏感”.

那么,如何才能“有”,并且表达出来呢?如何才能做到这两个敏感呢?我在教学实践中反复摸索逐渐发现,初中语文教学不要传授太多写作理论,让学生觉得写作是一件高深而难以企及的事情,若是能够在初中写作教学中抓住两个着力点,点到点子上,学生就能把内在的“有”表达出来了.

一、立足点在于阅读与写作携手

阅读是输入、是汲取、是提升;写作是输出、是释放、是创造.在阅读中总结写作,在写作中感悟阅读,让阅读与写作携手,是作文教学的有效之法.

1.卷不离手

日前,据《中国青年报》报道:统编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在一次北大举行的写作大赛启动仪式上抛出一句“耸人听闻”的话:“高考命题在进行很大的改革,而且在悄悄改.”“阅读速度,以前卷面大概7000字,现在是9000字,将来可能增加到1万字;阅读题量也增加了,今年的题量,你要做完的题的题量,比去年悄悄增加了5%-8%.”用高考来撬动教改,来推动阅读、写作的教学.

对于语文学习,很多家长有急功近利的想法,往往希望通过补课短时间内能得到提高.关于这一点,苏霍姆林斯基早就说过“让学生聪明起来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鲁迅先生也曾说:“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们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

多阅读是肯定需要的.很多学生觉得自己时间紧张,读些短篇就足够了.其实相比较短章,整本阅读能够让学生接触更为丰富的语言,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思考空间,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广阔和深入;能够与古圣先贤对话,获取精神的愉悦和智慧的启迪.总而言之,整本阅读能够提升学生的知识层次,丰富他们的人生境界,使他们获得更完美的人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可是,仅仅口头提倡本阅读,效果寥寥.必须辅以相应的措施.我们是这么做的:

一是保证学生在校有固定的阅读时间.每天在固定时间阅读半小时.

二是为每一个学生准备一本“阅读存折”记录自己的阅读书目,形成自己的阅读史.对优异者予以大力表彰.

三是时时关注学生的阅读动态.(1)做好摘抄,标注每天阅读的起止页;(2)展示交流学生的阅读感受;(3)读完一本书后完成思维导图.

四是将阅读与写作训练巧妙结合.名著丰富的内容为作文教学提供了素材.语文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写作训练目标,结合名著片段,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达到促进每位学生主动阅读、主动写作的效果.

在日常的文本解读活动中对经典文段或贴近学生生活的文段重点引导,使学生与作者的心灵在对话情景中达到沟通与默契,搅动积淀在学生心底的生活积累,触动他们敏感多情的心弦,使他们产生写作上的冲动,让语言的激流宣泄出来.

文章的写作过程就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又何尝不是一个阅读、再加工的过程呢!你看得多、记得多、思考得多,写作起来表达也就越容易、越好.

2.笔不离手

吕叔湘认为,“使用语文是一种技能,跟游泳、打乒乓球等等技能没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语言及一切技能都是一种习惯.凡是习惯都是通过多次反复的实践养成的.”

写日记是熟练语文技能的好办法,但是对于中学生而言,他们对生活的观察、理解、获取是匮乏的,写起日记来,他们往往无话可说、无事可写.于是,就出现了记录生活流水账、自抄或他抄作文的现象,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简言之就是缺乏“有”,最要紧的是要让学生“有”.这个“有”是可以创设出来的.比如,上完《本命年的回想》,趁热打铁让学生写写《越来越远的年味》或《我眼中的新年》.再比如,描写课堂上某个精彩瞬间、某个讨论未尽的话题.抑或是学校、班级举办的某个活动,如军训、文艺表演、运动会等记录下来.

家庭生活及亲人是另一个重要的写作内容.它是学生生命的起点、情感的慰藉、生活的细胞.家庭、家人与他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只要关注了,往往有话可说,有真情流露.但这方面内容的积累需要老师去有意识地引导,引导学生去关注他们的家人及家庭生活.一方面可以通过相关节日或节假日来写;另一方面可以和课文相结合.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至爱亲情,通过写父亲的背影;母亲一生的回忆;父母送子又要回的事件表现浓浓的亲情.这一宝贵的范文素材仅仅停留在阅读理解层面有些可惜,可以借鉴到写作上.如:提取爱——亲情素材的筛选和截取;表达爱——爱要如何说出口;展现爱——如何让亲情类文章有一个好结构.

教师所激发的学生这些方面的“有”,跟他们的语言习惯、生活阅读经验密切相关,与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息息相关,体现的是以生为本.且这种指导提供了写作的思考和动笔的机会,长此以往,在反复的写作实践中,学生渐渐言之有物,写作的能力自然提升了.

二、支撑点在于“点石成金”

1.技巧指导要“实”

初中生在学习写作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普遍性的难题,如审题、选材、构思、立意及推敲语言方面的问题,语文教师如果能介入学生的写作过程,在他们的写作过程中及时加以点拨,则可以大大缩短他们从生疏到熟练、由拙劣到精彩的距离.

要较好的实施写作过程的教学指导,须有系统的教学训练计划.

首先要确定哪些知识对学生写作有重要的训练价值.列出构成学生写作能力的基本要素,如描写、议论、立意等;

然后,围绕这些基本要素设计具体可操作的训练步骤.在写作教学课堂上分项落实训练.当然分项训练时不排除综合写作能力的训练.

这中间最关键的一环是训练环节的设计要切实可行.钱梦龙先生有句话说得很好,“重点知识一定要敲实,实得让他一辈子都不会忘记”.这就需要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和阅读经验出发,去发现特点,归纳总结规律,最终将其变成有用的写作模式.从而帮助学生建立对某项知识的深刻而持久的认识.

以描写为例.描写训练重点不是“描写很重要”“描写要具体、正确、生动”的道理和写作要求,而是帮助他们如何学习、如何做到具体生动的描写.

郑桂华老师的作文课《了解描写的奥妙》,就是一堂很有效、可行的定点训练.她从一幅“双鸭戏水图”切入,让学生去描写,通过展示学生写作片段,引导学生分析,感受优劣得失,进而总结出一类描写的基本模式:有什么、怎么样和像什么.

郑老师的这个设计,在不同的省份、面对不同程度的班级,基本都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学生普遍由不会描写到会初步描写,全班由个别同学会描写到普遍会描写,学生由原来朦胧地模仿描写到知其所以然地自觉描写.

2.重视学生写作的仪式感

仪式感所代表的是一种生命体验,仪式感能够使人对所从事的事物慎重以待,能从中获得深切体验.仪式感能提高学生写作的兴趣,给予其持久的写作动力.

在写作文的时候,我一般会让学生用专门的作文纸,而不是随随便便的本子.写作时,要求学生写下题目后,另起一行,郑重写下“作者”二字,署上自己的签名.

学生第一次这么操作时,写下题目后,他们依然是漫不经心的样子.之前,不止一次的作文写作,令他们对待作文的态度很是漠然.可是,当我要求他们工整地写上作者署上名的时候,他们的神情有些不可思议、有些郑重,似乎他们所写的不是一篇普普通通的学生作文,而是一篇文章,一篇有自己署名的文章.这样简单的作文写作就被赋予上了神圣的意味.学生的态度也有了些许变化,作文的字迹较之以前要工整,质量也上了一层.

学校有位作文教得很好的语文老师,他就很善于利用仪式,善于营造学生的仪式感.每次作文,一定会选用精美的信纸.他认为人人都有爱美之心,作文纸越精美,学生写作的态度就会越用心.每次写作,他都会挑选出优秀作文,学期末集结成册.并举行重大的仪式,邀请校长来颁奖,将成册的书奖励给学生.这些举动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写作热情和积极性,每次写作都会投入极大的热情,作文质量也就蒸蒸日上了.

总而言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写作有法,但写无定法.基础写作教学不妨抓住这两个着力点,多读多练,多介入引导,让学生在体悟中流畅地表达自己,将内在的“有”尽情抒发出来.

★作者通联:江苏苏州市相城区北桥中学.

作文教学论文范文结:

关于对写作作文教学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作文教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

1、作文教学杂志

2、作文教学论文

3、教育教学论坛杂志

4、外语教学期刊

5、教学论文范文

6、教育教学论坛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