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化石相关在职研究生论文范文 跟张弥曼:寻找鱼化石之美相关在职研究生论文范文

此文是一篇鱼化石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张弥曼:寻找鱼化石之美

从巴黎领奖回来后的第3天,张弥曼准时出现在位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办公室里.她谢绝了几乎所有媒体采访和活动的邀请,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过.

  3月22日,张弥曼接过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2018年度“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颁奖仪式上,她身着一袭中式长裙款款上台,全程脱稿,用流利的英语致辞,其间法语、汉语、俄语和瑞典语转换自如,优雅的气质和幽默的语言令中国的网友们备感“惊艳”.大家热情地称她为“网红女科学家”“中国科研玫瑰”“真正的国民女神”.

  “真的是大吃一惊.”她讲起话来轻言细语、慢条斯理,“我真的没做什么,没什么特别的.”

  但同行们都知道,“张先生在国际上远比在国内有名得多.”她一生致力于古鱼类研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给她的颁奖词中如此评价:“她开创性的研究工作,为水生脊椎动物向陆地演化提供了化石证据,推动了人类对生物进化史的认知进入新的阶段.”

  1960年,留苏归来的张弥曼进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工作.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说起研究古生物,自然而然就会联想到荒漠戈壁、崇山峻岭之间,研究者们风餐露宿的身影.这也正是那时候张弥曼工作的常态.为了寻找化石,她一年里有3个月时间都是跟着地质勘察队一起“出野外”.作为队里唯一的女性,她和所有人一样背着几十斤重的行囊翻山越岭,一天步行20公里是家常便饭.为了方便,她从来不留长头发,到了某些地方,当地老乡都没认出她是女人.

  1980年,张弥曼赴瑞典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访学,带去了她和研究生于小波在云南曲靖发现的“杨氏鱼”化石.在雅尔维克手下,她开始用“连续磨片法”对这种来自中国的早期总鳍鱼类化石进行研究.

  在瑞典的那些日子里,张弥曼夜以继日地工作,很多时候一天只睡三四个小时,用了不到两年就完成了“杨氏鱼”化石的绘制工作.总共只有2.8厘米长的化石,她足足画了540多幅图.

  这套精美的图纸为总鳍鱼类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而一个更大的惊喜还在等着她:在磨片制图的过程中,张弥曼发现,杨氏鱼只有一对外鼻孔,并没有内鼻孔!

  “开始还不相信,怎么会跟老师说的不一样?但后来我一边看书,一边磨标本,反复看,确实就是不一样,这时候是很兴奋的.”

  1982年,张弥曼正式发表了这项成果,并以优异的成绩通过答辩,获得了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的博士学位.在当时,她的发现直接动摇了“总鳍鱼类是四足动物祖先”的传统观点,在学界引发了巨大反响.

80年代初,古生物学家周明镇、张弥曼与于小波等人一起,开始收集、挑选国外优质的论文、资料,希望将西方自60年代中期开始盛行的先进学术思想引入国内.经过几年的翻译、编写,《分支系统学译文集》诞生了.

  90年代初,周明镇、张弥曼等人又主持编译了《分支系统学译文集》的姊妹篇《隔离分化生物地理学译文集》.“这在现在看来可能不算什么,但在当时,这两本书的影响非常大.

  在现任所长周忠和看来,张弥曼一直是个“学术型的领导”:“外国专家到所里做讲座,一般人如果有一两句听不懂的,可能含混一下就过去了,但她一定会追着问:‘对不起,能不能再说一遍?’她也不着急,也不会因为已经是大教授了,问这些问题而不好意思.”

  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自己,张弥曼都十分严格,但她并不古板,总会尽最大可能帮助后辈.在采访中,周忠和回忆起自己年轻时转专业方向的经历——因为发现了两块重要的鸟类化石,原本研究鱼类的他提出想转去研究自己更感兴趣的鸟类,这在当时是很不合规矩的事,但张弥曼站出来支持了他.不仅如此,后来张弥曼还主动帮他联系到了参加国际会议的机会,为他出国深造写推荐信.

  2015年,已经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的周忠和受邀参加母校南京大学的本科生毕业典礼,他在演讲中特别提到了张弥曼:“我们研究所的张弥曼院士教导我要多帮助别人,她的话让我铭记在心.事实上,她和研究所的其他老先生们从我读研究生开始,就一直给予了我很多无私的帮助.在后来的工作中,我慢慢更加深刻体会到了‘帮助别人,就是帮助你自己’的道理,并且从中受益匪浅.”

  张弥曼给身边人留下印象最深的还有她率直的个性和正直的为人.

  “张先生仗义执言,得罪人的事是不少的……说她很有个性都是比较mild(温和)的表述了.”供职于美国堪萨斯大学自然历史博物馆暨生物多样性研究所的苗德岁是张弥曼多年的合作者,两人曾一起合作发表过近20篇学术论文.在他眼中,张弥曼无论是身处领导岗位,还是作为普通的科研人员,从来都是“坚持原则,不讲情面”;面对科技界存在的一些学术不端行为则“深恶痛绝、直言鞭挞”.“至于对我们跟她关系比较近的人,她说话更不客气,以至于她的一个学生曾说过:张老师虽然不怎么批评我们,但有时她不经意的几句话,也会让你感到‘受不了’.”苗德岁说.

  进入人生的第82个年头,她依然对化石投入着最多的精力,之外的事情都不大介意.每周除了和远在美国的女儿视频、看望生病的妹妹,其余时间她都会出现在办公室里.小时工每周到家里做两次饭,每次做好她就可以连着吃上两三天;而办公室的地上,干脆放着大包的即食燕麦片.

  从2016年被授予“罗美尔-辛普森终身成就奖”,到这次获得“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这几年张弥曼变得越来越忙.研究工作之外,开会、审稿、写推荐信、见老朋友……各种杂务纷纷找过来,她一样一样地慢慢做,“但其实心里很着急”.“如果现在每天能工作六七个小时,我就特别高兴了.”她感叹道.

  近年来,尽管工作速度已经比年轻时慢了许多,但她严谨认真的作风却没有丝毫改变.在苗德岁的眼中,张先生总是“极度谦虚平等”,即便是修标本、拍照片、画图这类辅助性工作,也都亲自动手.他还记得,前些年两人在合作撰写有关伍氏献文鱼的论文时,为了取得更确切的实验数据,七十多岁的张弥曼不顾自己年迈多病,几次奔赴上海,利用兄弟单位的实验设备反复检测,直到取得准确满意的结果方才定稿.2008年,这篇论文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发表,他们的研究结果指出,伍氏献文鱼这种骨骼异常粗大的鱼类见证了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相撞、青藏高原隆升以及由来已久的干旱化进程.

  眼下,张弥曼在做的是有关中生代鲤科鱼类咽喉齿的研究——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为了给年轻人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她将自己一直在做的、“学术含金量”更高的泥盆纪鱼类研究“让”给了学生朱敏,自己则转而投入了中生代鱼类的研究中.

  张弥曼享受这样的纯粹和辽阔.很多时候,她不喜欢讲自己的成绩,只有在谈起自己做的研究时,才滔滔不绝,眼睛闪闪发亮.那是一种简单的、具体的快乐:“每做一点点,可能就会有一点点提示,然后可能就会往前走一点点……就有点儿像当年他们(英国科学家沃森和美国科学家克里克)发现DNA双螺旋结构,可能很多人觉得他们那个比较高级,但我觉得,我们这个也特别好.”

(文清摘自《中国新闻周刊》)

鱼化石论文范文结:

关于鱼化石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鱼化石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